張秀娟
教導“學困生”是教育的工作內容之一。對于“學困生”的指導,有些教師會逐題講解,此種方略不但不益于學生具有個性的學習,組成自身的學識網(wǎng)絡,而且極易使學生養(yǎng)成依賴心理,不利于“學困生”的學習進步,因而指導“學困生”需注重策略。
一、教導中需細化基礎知識點
比如,在學習“小數(shù)的性質”這個知識點時,小數(shù)點的推移是這部分的一個基礎學識點。若對此不掌握,那么數(shù)的轉換學習極難把握。所以,教師在指導“學困生”時,對他們的指導不要追求速度,必須要穩(wěn)抓基礎知識,讓其熟練把握,才可以推進學生構建自身的知識網(wǎng)絡,學習變得愈來愈順利。
二、指導時需放慢速度,多鼓勵
對“學困生”來講,缺少信心,對學習感到恐懼是其內心特征之一。為什么呢?正是長時間、很多的挫敗“贈予”的。所以在指導“學困生”時,需放慢速度,多鼓勵,使“學困生”得到更多的進步體驗,回望自身的進步,對自己的信心大增。這不僅是對“學困生”的學習指導,亦是對其心理疏導。唯有建立信心、把握學習規(guī)律、體味學習的喜悅,學生方可邁向獨立。
三、加強溝通,敦促反思
在指導中,教師對學生不但是學識上的指導,而且要在內心獲得溝通。高效的心靈溝通不但能夠提升輔導成效,而且能夠促進他們形成優(yōu)良的學習習慣,促使其變成能夠自控的優(yōu)秀學生。
舉個例子,一旦有“學困生”的作業(yè)完全正確,書寫整齊。我則會與其攀談,詢問進步的原因。一般他們的答案是上課用心了,掌握就會了。那么,我會順勢鼓勵他,告訴他只要確保每天仔細聽就可以一直這么厲害。老師的用心良苦,飽含著對學生的認可,而且經(jīng)過鼓勵,指引學生反思進步的經(jīng)驗,內化“仔細聽課”這個習慣,促使他們形成優(yōu)良的學習習慣。
四、輔導“學困生”需關注的若干問題
1.教師需有平常心。對待“學困生”,老師重視的是進步,并不是拔尖。這需要老師具有平常心,注重該生的學習進程,細心和其溝通,誠摯地給予指導,關鍵是教會其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2.輔導“學困生”需有關鍵點。在學年開始時能夠編訂出本學年需輔導的“學困生”名錄,預防工作沒有關鍵點,成效不顯著。
3.指導內容需緊跟課本,穩(wěn)抓基本知識,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4.指導實踐。每日0.5小時至1小時。集體指導的效果更佳。
每一位“學困生”均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愛心與忍耐再配以最佳的方法,必定會讓每一位“學困生”取得進步,開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致,培養(yǎng)大家的良好習慣,逐漸放開扶在他們身后的手,使他們變成會自主學習的獨立個體
參考文獻:
[1]沈莉萍.讓后進生在關注中得到和諧發(fā)展[J].小學時代:教師版,2009(3).
[2]肖星.關于學習困難的研究新進展[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
[3]付強,蔡小蓉,夏忠玉,唐學蓉,姚丹,楊蕾,黃忠云.“大家認同這個觀點嗎?”[J].教育科學論壇,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