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審視斯賓格勒的文化觀

2015-03-17 13:45付小秋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5年8期
關鍵詞:中心論賓格進化論

付小秋

(海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海南 ???571158)

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審視斯賓格勒的文化觀

付小秋

(海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海南 ???571158)

斯賓格勒透過《西方的沒落》傳達出的文化平行論、文化宿命論和文化相對論是對西方中心論和文化進化論的宣戰(zhàn),但文化人類學者們在他之前就已經提出文化平行論,并對單線進化論進行批判。而與他同時期的博厄斯所開創(chuàng)的“文化相對主義”則比斯賓格勒的文化相對論走的更遠。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審視斯賓格勒的文化觀,既能發(fā)現他的進步性,又能發(fā)掘他的局限性。

文化;文化進化論;文化相對論;文化相對主義

《西方的沒落》使斯賓格勒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德國歷史哲學家,他的“文化平行論”和“文化宿命論”以及“文化相對論”是對當時盛行的“西方中心論”和“文化進化論”的顛覆。但鮮有人將他在歷史哲學方面的貢獻和影響力與文化人類學聯系起來,更多的是從斯賓格勒的這種文化觀來看對文化人類學發(fā)展的影響。但人類學家早在19世紀就已提出“文化平行論”,對“西方中心論”的批判也不是只有在哲學領域存在的,19世紀末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提出的“文化相對主義”就是對“西方中心論”最大的批判。

一、巴斯蒂安與斯賓格勒對“單線進化論”的批判

1.巴斯蒂安的文化平行論和多線進化論

阿道夫·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在1860年出版了《歷史上的人》一書,對文化進行系統(tǒng)和科學的研究,以解釋當時世界上各個民族社會文化發(fā)展水平差異懸殊的原因。他認為,不同地方發(fā)現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現象地理上并不連接,不可能是同一源流或相互影響。不同地方呈現類似的文化,各種文化都是獨立或平行發(fā)展的。文化之所以具有民族性,是因為地理環(huán)境不同而產生差異性。因而,要了解各地區(qū)文化現象和特性,必須得深入該地區(qū)進行實地觀察,在當地生活,并記錄下當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巴斯蒂安開創(chuàng)的這種調查研究方式成為人類學普遍接受的方式,即民族志研究法。

雖然巴斯蒂安強調文化的差異性和文化發(fā)展的平行性,但他的這種思想源于人類社會都共同遵循的發(fā)展模式。在他看來,盡管世界被劃分為不同的地理區(qū)域,文化與文明也相應的在這些不同的地理區(qū)域中呈現不同的形式和特點,但總的來說,人類文明是呈現向上的進化軌跡。他的這種文化進化論思想在19世紀不得不說是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19世紀的整個人類學幾乎都籠罩在進化論的影響之下。

受達爾文主義直接影響的文化“單線進化論”代表人類學家,如泰勒、摩爾根、弗雷澤等都認為文化是由低而高、由簡而繁的進化過程,世界上各民族都是沿著同一條路線直線發(fā)展的,每一個民族都會經歷相同的階段。但巴斯蒂安認為相同的起點并不會產生相同的結果和表現形式;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下會呈現不同的發(fā)展形式,即文化進化的“多線性”。由此看來 ,巴斯蒂安既吸收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相信人類以及人類社會具有共同的起源;另一方面,他更強調統(tǒng)一之外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使文化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形式和形態(tài)各異,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洞察各個文化之間的差異?!拔幕容^”由巴斯蒂安開始成為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2.斯賓格勒的文化平行論與文化宿命論

斯賓格勒同樣也是“單線論”的堅決反對者,他認為,西方的歷史被看作是不斷進步發(fā)展的無終結的過程,其實是西方自我中心主義的產物。但他的“文化平行論”與巴斯蒂安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別的:歷史的運行軌跡既非單線也非多線,而是周期性的。他將世界歷史劃分為八個完全發(fā)展的文化(high cultures):古埃及文化、古巴比倫文化、古印度文化、古代中國文化、歐洲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近代西方文化和墨西哥文化。每一種文化都表現為出生、成長、成熟、老化和死亡的生物有機階段,這些階段在時間上是連續(xù)的,不可顛覆也不可跨越。斯賓格勒對文化的態(tài)度與“文化進化論”截然不同,他認為文化不會無終無止地自我完善,文化的最高級形式就是“文明(civilization)”,經歷過文明之后,文化必然走向衰亡。

由此可以看出,斯賓格勒并沒有將文化與文明區(qū)分開來,他將文明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階段性表現,那八個文化是八個并行發(fā)展的文明形式。他試圖將自己與“文化進化論”劃清界限,鄙薄西方中心論的偏執(zhí)和自大,但他將西方文化單獨劃分出來,以區(qū)別歐洲古典文化和其他文化,說明他眼中的西方文化與其他文化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不僅在于區(qū)域和時間上,文化發(fā)展的階段上也有差別。近代西方文化是古典歐洲文化的新的文明形式,這八個文化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在文明的發(fā)展階段上,近代西方文化其實是更加“文明”的文化。

3.巴斯蒂安與斯賓格勒的局限性

巴斯蒂安與斯賓格勒雖然都有“文化平行論”的思想,但巴斯蒂安所處的年代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其反“單線進化論”思想并未逃出進化論的范圍,只是以“多線” 代替“單線”。但他對文化差異性的強調以及文化比較的研究方法是對“西方中心論”的挑戰(zhàn),將學術界的焦點轉移到西方以外的地方,為20世紀文化人類學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斯賓格勒身處兩個世紀的交替期,親身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磨難,對世界歷史和文明充滿了悲觀的情緒,使他無法逃脫出這種歷史的時代性。但他比巴斯蒂安進步的是對文化進化論徹頭徹尾的批判。他認識到文化不是簡單的朝著不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的,史學家們應該跳出對歷史事實的客觀描述,去尋找文化與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他對文化進化論的批判并沒能使他成為真正的文化相對主義者。他主張通過“比較形態(tài)學”對世界八大文化進行比較,找出文化生長周期的共同發(fā)展規(guī)律。他的主張其實只是“相對于”文化進化論的相對主義,因為對文化的生命周期性的肯定本身就是對文化相對性的否定。

二、斯賓格勒的“文化相對論”與博厄斯的“文化相對主義”

1.斯賓格勒的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ty)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是這樣描述文化的:“每一種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從它的土生土壤中勃興起來,都在他的整個生活期中堅實的和那土生土壤聯系著;每一種文化各有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以及死亡?!边@不能算作是文化的定義,因為它并沒有回答“什么是文化”的問題。但是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斯賓格勒的文化觀除了包含文化的生命周期性之外,還強調每一種文化都有各自的“土生土壤”,因而有各自的“觀念、情欲、生活、愿望、感情和死亡”。也就是說世界上的文化并不是大一統(tǒng)的,而是具有其歷史特殊性的,內容和形式上是有差別的。

斯賓格勒批評包括尼采的西方哲學家們,認為他們將自己局限于西方歷史狹窄的線性框架內,而不去考慮到這個框架之外的其他著眼點:“西方思想家們所缺乏的就是洞察他們所掌握事實的歷史相對性的能力,因為那些歷史事實僅僅只是某一種存在形式的表現而已,而這種能力正是我們期待的真正的思想家所應具備的能力?!睂τ谒麃碚f,沒有任何兩種文化或兩個文化時期是完全相同的。同時,“每個存在物只是就對它本身的關系來活生生地體驗每個其他存在物及其命運”,因而不同文化的人是無法完全理解其他文化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斯賓格勒是“西方文化中心論”和“文化普世主義”的堅定反對者。

但是,一方面他強調文化的相對性,反對將世界所有的文明都納歸于西方文化之上,主張從不同文化和歷史形態(tài)的比較中去研究歷史;另一方面,他通過這種比較形態(tài)學去追求文化共同的生物發(fā)展周期。目的的“同一性”和手段的“相對性”使他成為矛盾的集合體,從而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相對主義者。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與其他支持文化進化論的人類學家一樣,沒有將文化與文明區(qū)分開來,把代表文化發(fā)展某一階段的文明等同于文化本身,這種對文化狹隘的理解就是有失偏頗的,因而逃脫不了“文化同一性”的漩渦。

2.博厄斯的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

博厄斯與斯賓格勒處于同一個歷史時期,都是在世紀之交,他對文化人類學的突破性貢獻也主要集中在20世紀初。博厄斯在他19世紀末的一些著作中專門對文化進化論進行了批判,他在1904年《原始文化的某些特性》一文中寫道:“適用于全人類的文化進化宏偉體系正逐漸失去它的合理性,因為這種單一體系已經不能解釋所呈現出來的聚合與分離的多線性?!?/p>

博厄斯最具影響力的成果是1911年出版的《原始人的思想》。在意識到于他之前對“文化”的理解(包括泰勒的文化定義)其實是隸屬于單線文化進化論的范疇后,他在這本書中擯棄了“文化”一詞,用以“文明(civilization)”來代替,真正意義的“文化”在他看來應是復數的,而非單數,因為文化應保留在其相對于不同人群的意義。他結合心理學和解剖學的角度以人種學的方式論證了文化進化論中將種族與人的智力相關聯是缺乏充分證據的。同時他強調,“文化發(fā)展的差異性應通過人類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來考量,而不應訴諸于對不同種族之間人腦智力差異的測量?!辈┒蛩沟倪@本書在1911年以后重版了很多次,被廣泛接受為文化人類學歷史上的重要著作,并且奠定了他在人類學研究方法中“文化相對論”的原則。由此可以看出博厄斯在人類學歷史上成為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以他為分界線,在他之前的以泰勒及其以前的人類學家眼中的文化是“傳統(tǒng)意義”的文化(更準確地說應是文化進化論中的“文明”),而以博厄斯為代表的美國文化人類學開始的文化研究則“賦予了文化現代的意義”。在1930年時72歲的博厄斯為《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給出了自己的文化定義:“文化包括某一社會群體的社會習慣,以及受這些社會習慣影響的個人反應和人類活動產物的所有表現形式?!?/p>

與上文中斯賓格勒對文化的描述相比,博厄斯的文化定義才是真正解答了“什么是文化”的問題,并且明確了文化的內容和意義是相對于“某一社會群體”而言的。

3.斯賓格勒文化相對性的局限性

比較斯賓格勒的文化相對性和博厄斯的文化相對主義,我們能找到很多的相似點。盡管斯賓格勒沒有明確的指出文化的內容是什么,但是他的文化相對性觀點與博厄斯一樣強調文化的內容和意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普遍和統(tǒng)一的,他們的矛頭都直指西方中心論。但斯賓格勒對文化相對性的認識并沒有使他著眼去解決“西方中心論”的問題,而是將構建宏偉的歷史科學作為自己的目標,但他的這個目標卻并不是給予對歷史更加科學的理解,而是對歷史的預言。與之相比,博厄斯的文化相對主義則是更為堅決的“去西方中心論”,從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目標上都尊崇文化相對主義這一標準。因而,斯賓格勒的文化相對性只是某種層面上的相對主義,離真正的文化相對主義還有很大的距離。

三、結語

文化人類學與斯賓格勒的歷史哲學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角度來看都是有很大差異的,文化人類學旨在對人類社會整體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它的核心,文化人類學并非要追求對人類文化的宏偉理論,對不同文化社會的真實描述就是其宗旨。因而,為了徹底拋棄“種族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論”,以博厄斯為代表的人類學家都深入文化研究對象的內部,拋開個人的評價和觀點,從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平等的態(tài)度出發(fā),從該文化內部去觀察、描述和記錄各個細節(jié),因而在過程和目標上都忠實于文化相對主義。

雖然斯賓格勒摒棄了西方的文化進化論和中心論,但他站在歷史哲學的角度,必然追求的是對人類世界的基本問題解答,尋求人類社會的宏偉規(guī)律,因而他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限制了他對文化相對主義的堅持。但是他的文化宿命論通過《西方的沒落》將哲學的焦點在20世紀從自然哲學逐漸轉入文化哲學,將人們的視線從美好樂觀的文化進化論轉向其他的可能性,因而他毫無疑問的仍舊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人物。

[1]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吳瓊譯.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6.

[2]陳新.宿命、歷史性與悲觀主義——重評斯賓格勒的歷史哲學[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4(4):96~102.

[3]何萍.文化相對主義:歷史演變及內涵[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6):6~8.

[4]種海峰.文化相對主義的復生及其評析[J].學術探索,2010,(6):95~99.

2095-4654(2015)08-0024-03

2015-03-12

I711.065

A

猜你喜歡
中心論賓格進化論
生物進化論與文學自然主義
英語非賓格動詞被動泛化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同步發(fā)電機理論的一個奇點與氣隙中心論
滿語賓格的用法
歸鄉(xiāng)喜若狂——進化論誕生背后的故事
“國家中心論”旗幟下《大公報》的自由思想與愛國情懷——讀《〈大公報〉政論研究:以“國家中心論”為中心》
達爾文與進化論
無加諸人
Y1—Y6“爵”式造型進化論
習總書記“人民中心論”指導下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批判及提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