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fā)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都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yǎng),并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愛護小動物是德國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yǎng)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從而讓孩子們從小就有“善待生命”的意識。
同情、幫助弱小者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為是一個人“善良品質”的一方面表現。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謾罵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她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后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通過和梅芙談心了解到:當時梅芙喂養(yǎng)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故難免“出言不遜”。在經過一番“將心比心”的交談后,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伙伴的友誼更加深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