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菁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似乎是一門乏味枯燥的學科,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展示數學的魅力?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征,使數學課堂彌漫出濃濃的童香,這將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童話情境:學習魔力無限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他們的思維,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使其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如果能以童話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無疑能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
在教學“0的認識”的時候,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只小猴子,說:“小猴子的媽媽獎勵給它兩個桃子?!闭f的同時,在小猴子下面貼了一個盤子和兩個大桃子,接著小猴子就開始吃桃了。我先從盤子里取下一個桃子,這時讓學生觀察: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學生發(fā)現盤子里只剩下一個桃子了。我接著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學生答:“可以用1來表示?!比缓笪矣帜米咭粋€桃子,并說:“小猴子又吃了一個桃子,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那就讓我們來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好嗎?”這樣學生很自然地就說出了“0”。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同時也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學生是在童話故事中慢慢長大的,在課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減,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寶。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征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而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聽課。如果老師能夠讓孩子們一上學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yǎng)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匪淺。
二、童言無忌:課堂激情飛揚
美國著名藝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認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的日益顯現,課堂上,學生插話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它是學生上課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表現,可以說是新課改中涌現的一種正常的、合情合理的現象。而在學生的插嘴中往往蘊含著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這也正是教師釋疑解惑的良機。
在教學十幾減9時,教授完課本上的方法后,我們班有個孩子大聲嚷嚷:減9就是加1,減8就是加2,減7就是加3等等。雖然涉及后面的內容,但是我還是相機地講述了這個十幾減9就是個位上的數字加1這個方法。
面對學生的插話,我們要學會耐心傾聽、冷靜分析、合理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并不斷鼓勵他們敢于與眾不同。在變化無常的課堂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敏銳捕捉學生與眾不同言行中有價值的信息,把它們整合到課程資源中去,使它們不再是“節(jié)外生枝”,而是“錦上添花”。
三、童謠兒歌:優(yōu)化課堂教學
學生在學習數學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覺得數學知識枯燥、抽象性強。在教學中,若能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簡短、內容淺顯、朗朗上口的童謠兒歌輔助教育教學,就能將數學中抽象的概念、嚴密的邏輯得到適當緩解。
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利用童謠兒歌進行歸納總結,形象生動,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在十的分與合教學時,我給小朋友編了這樣的歌謠:1919好朋友,2828真親密,3737手拉手,4646一起走,55湊成一雙手。
歌謠內容順口、易懂,具有總結性的特點,易于突破難點。既新穎又易學,對于教學一線的教師來說,何樂而不為呢!這樣的課堂教學將數學形象化、生動化,有利于學生學習與記憶,也給數學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魅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既好玩又有趣,讓數學課堂煥發(fā)出迷人的風采。
要走進數學金字塔的神秘殿堂,摒棄數學枯燥、古板、令人進而遠之的嚴肅面孔,教師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課堂處處散發(fā)著濃濃的“童”香,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思維飛揚,靈感激發(fā)。數學也不再枯燥無趣,課堂將變得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李海英.小數教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J].學苑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