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香銀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背”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多義詞,游玲從隱喻視角下對英漢語中的背(back)進行對比研究。[1]此外,也有學者在研究人體名詞時零星談到過“背”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但只是寥寥數(shù)筆。本文從認知角度對“背”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期得到更加全面的闡釋。
一詞多義是自然語言中的普遍現(xiàn)象,指一種詞匯形成擁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相互關聯(lián)的義項。[2]550它是人類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與客觀世界互動體驗形成的,我們可以像對待自然物體一樣對語言進行范疇化。Langacker指出一個多義詞就是一個范疇,一個典型的詞項代表了一個復雜的范疇,它擁有多個相關的意義,這些意義通過范疇化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構成了一個網(wǎng)絡……。[3]4這些多個義項之間總會共存一定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總會有一個義項具有最典型性或者說凸顯性,即原型。Lakoff“認為詞義由原型義項向四周放射擴散形成派生義項,派生義項之間相對獨立,他們與中心原型義項之間遠近差異的距離形成了‘輻射狀范疇’?!保?]379如下圖:
Taylor(2003:110)認為詞義的演化是以魚貫式語義鏈的形式相連的(A→ B→C→ Detc)。[5]其實,在現(xiàn)實的語言交際互動中,詞義的衍生并非通過一種方式產(chǎn)生,而是多種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詞多義就是以原型范疇為中心通過各種方式共同作用由原型義項衍生拓展出其他義項,而這一過程的主要機制就是隱喻和轉喻。
“背”《說文·肉部》:“背,脊也。從肉北聲?!彪S著語言的發(fā)展和人類互動交際的需要,“背”又產(chǎn)生了“一聲”的讀音,引申出“用背馱”、“負擔、承擔”以及“量詞”的用法。這些引申義均與“背”的本義密不可分。我們查閱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整理出了“背”的多個義項,具體如下:
①身體的組成部分,與胸腹相對的頸以下臀以上部位:脊背、背部。
②某些事物的反面或者后部:刀背、虎背熊腰。
③用背馱:把草捆好背回去。
④負擔、承擔:這個責任我還背得起。
⑤量詞、只一個人背的量:一背麥子、一背柴火
⑥朝著相反的方向:他把臉背過去,假裝沒看見。
⑦背部對著(跟“向”相對):這棟房子背山面海。
⑧離開:打工者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謀生。
⑨躲避、瞞:光明正大,沒什么背人的事兒。
⑩靠記憶念出讀過的文字、背誦:臺詞已經(jīng)背的很熟了。
11違背、違反:他不會是個背信棄義的人。
12偏僻:深山小路很背。
13不順利、倒霉:今天手氣很背。
14聽覺不靈:耳朵有點兒背。
提到“背”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人體名詞“脊背”,根據(jù)Lakoff&Johnson人類中心說的觀點,“脊背”這一義項是擴展引申出其他義項的基礎義,“背”的范疇化關系就是以背①為原型義不斷拓展衍生而逐步形成的。
1.“背”以形貌和位置取象的義項有:
①某些事物的反面或者后部:刀背、虎背熊腰
②背部對著(跟“向”相對):這棟房子背山面海。
③朝著相反的方向:他把臉背過去,假裝沒看見。
④離開:打工者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謀生。
⑤躲避、瞞:光明正大,沒什么背人的事兒。
⑥靠記憶念出讀過的文字、背誦:臺詞已經(jīng)背的很熟了。
⑦違背、違反:他不會是個背信棄義的人。
⑧偏僻:深山小路很背。
⑨不順利、倒霉:今天手氣很背。
10聽覺不靈:耳朵有點兒背。
“背”作為人體部位,最主要特征是位于身體后部。當人體仰臥,“背”就位于反面,而人體處于站立姿勢時,背部就位于后面。[1]根據(jù)“背”形貌和位置的特征取象,人類將自己的體驗作用到其他的生命體和事物中引申出背①“刀背?;⒈承苎钡牧x項。根據(jù)Dirven&Verspoor(1998::31)提出的確定中心意義的經(jīng)驗方法和擴展方法①,背①是形貌和位置取象這一范疇的原型義。
人類感知認識世界的眼睛,鼻子等器官都位于人體的前端,處于背后的事物是我們無法感知的,我們又將這已有的認知體驗應用到身體其他部分(耳朵),引申出背14“聽不著,聽覺不靈敏”。
背①根據(jù)位置取象引申出背②“背部對著”之義,背⑥在方位上進一步引申出背③“朝著相反方向”的義項。“背部對著”和“朝著相反的方向”的事物都是很難看見的,所以“背”也常常伴有“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之義,深入認知可以解釋為背⑤“躲避、隱瞞”的意義,如:光明正大,沒什么背人的事?!氨痴b”時也是看不見“讀過的文字”的,“看不見”之義又隱喻出背⑥“背誦,靠記憶念出讀過的文字”的義項。同時,投射到“偏僻”這一概念上來即背⑧,偏遠僻靜的地方一般來說是很難看見發(fā)現(xiàn)的。人在發(fā)生“離開”這一動作的時候是以某一參照點為中心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并總能看見背影,所以背③引申為背④“離開”,如:背井離鄉(xiāng)。背④、背⑤、背⑥、背⑧都與“背”因位置處在“后”而看不見的意義有關。
人類以自我為參照中心,與周圍的世界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前-后”等空間范疇,“背”產(chǎn)生了從人體域到空間域的認知轉移過程,引申到事物上就是“正面-反面”,反面的事物往往容易使人在情感認知上產(chǎn)生非積極、不順、反叛的認識,背“后部、反面”的義項投射出背⑦“違背、違反”的和背⑨“不順利、倒霉”義項,也是可接受的。某種程度上說背⑦“違背、違反”也有“不承擔”之義,有可能受背④義項間接影響。
2.“背”以功能取”以功能取象的義項有:
①用背馱:把草捆好背回去。
②負擔、承擔:這個責任我還背得起。
③量詞、只一個人背的量:一背麥子、一背柴火。
古代經(jīng)濟不發(fā)達時期,運輸物品一般都用人力,“背”在與外界接觸過程中產(chǎn)生了“馱”的功能因而通過動態(tài)性的隱喻映射擴展出背①“用背馱”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隱喻性的延伸出背②“負擔、承擔”的意義?!坝帽绸W”的東西是有限的,可數(shù)的,通過轉喻的思維模式 得到背③作為數(shù)量計算單位的義項。從背①到背③表示的意義逐漸抽象,與背搭配的對象也進一步由具體到抽象,這也符合人類認知的機制。
根據(jù)以上的認知分析,我們總結出“背”14個義項之間的關系,如下如圖:
“背”各義項之間的關系
綜上可知,背①是擴展引申出其他義項的基礎,“背”的范疇化關系就是通過背①這個原型義項把不斷向外擴展而逐步形成的?!氨场被谛蚊埠臀恢萌∠蟮挠?0項,基于功能取象的有3項,多個義項的衍生拓展不是任意的,他們之間以相似性為紐帶密切相關,隱喻和轉喻是其詞義的拓展的主要機制。
【注釋】
①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P154.Dirven&Verspoor認為主要有三種方法可以確定中心意義,(1)按照經(jīng)驗方法,如說到某詞時,首先會想到的那個意義;(2)按照統(tǒng)計方法,多義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那個意義;(3)按照擴展方法,可以成為擴展出其他意義的基礎的那個意義。
[1]游玲.隱喻視角下英漢“背”(back)的對比研究[J].現(xiàn)代語文,2014(10).
[2]Lyons,J.1977.Semantics[J].2 Vols.CUP .
[3]Langacker,R.W.2000.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4]Lakoff,G.1987.Woma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李福?。J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高航,嚴辰松.“頭”的語法化考察[J].外語研究,2007(2).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2.
[8]王國江.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拿”的多義現(xiàn)象[J].雞西大學學報,2014(12).
[9]林紅霞.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press”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解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7).
[10]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