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義杰 汪詩韻 羅旻
2015年1月2日,國務院法制辦結束對《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歷時29天。
介于戶口與暫住證之間的居住證制度,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自發(fā)探索多年。征求意見稿的一大突破在于,該辦法試圖將居住證制度推廣到“設區(qū)的市級以上城市”——全國285個地級市中,僅4個沒有設區(qū)。
多位學者表示,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的9項基本公共服務、6項便利是一大進步,但居住證能否改變流動人口的生存現狀,尚有地方、部門利益需要協(xié)調。
“它其實是希望在戶籍之外找到一個新的載體,用來承載流動人口的權利和福利?!睆偷┐髮W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彭希哲認為,這是朝逐漸剝離戶籍福利的方向走,“就中國目前來說,這是正確又相對容易實現的事情。”
令人擔憂的隱形限制
2015年1月2日晚7點,北京四環(huán)邊上的一家小店。
老板趙大明正倚著冰柜看電視,邊上,一道簾子將10平方米的店鋪與生活空間隔開。聽聞一種新的居住證或將推出,符合居住半年、有穩(wěn)定住所等條件即可辦理,他半信半疑:“真有這樣的證,全國的人不都跑來北京了?”
根據公安部起草的征求意見稿,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其他設區(qū)的市級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只需符合“有穩(wěn)定就業(yè)、穩(wěn)定住所、連續(xù)就讀”3個條件之一即可申領居住證。
趙大明對如此低的申領條件不敢相信。他從北方某省來京謀生已15年,2004年前后開了一家食品店。那時,北京已經推行《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持證者可享受京籍居民才有的部分待遇,如購房、上車牌。
該證申領十分嚴格,不僅本人須有學士以上學位,須提交社保、納稅等資料,連所在單位也要具備一定資格。“我沒有繳社保。”趙大明沒申領到工作居住證。
在全國范圍內,居住證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側重于吸引中高端人才,往往對學歷、工作單位、繳稅年限等有較高限制;另一類側重提供公共服務,對流動人口素質的要求相對較低。
北京的工作居住證顯然屬于前者,并且,申領條文背后暗藏的隱形限制還更苛刻一些。2014年底,《北京日報》刊登了一則讀者來信,詢問辦理工作居住證對繳納個稅數額是否有規(guī)定。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答復稱,個人薪酬是衡量人才價值的重要市場性指標,申領者個人薪酬至少應高于本市平均工資。2013年度,北京市職工月均工資為5793元。
有記者走訪了多位非北京戶籍居民,他們普遍對隱形限制表示擔憂:個體戶、創(chuàng)業(yè)者、務工人員算不算“穩(wěn)定就業(yè)”?租房、借宿親戚家算不算“穩(wěn)定住所”?多久才算“穩(wěn)定”、“連續(xù)”?
另一個擔憂則是,除了征求意見稿的4項條件之外,地方政府會不會另設更高門檻?哪一級政府有資格制訂本行政區(qū)域內的實施細則?
盡管存在不足,但在多位學者看來,這份申領資格“低門檻、廣覆蓋”的征求意見稿,進步不小。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表示,征求意見稿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戶籍改革的具體落實?!皣覜]有出臺規(guī)定,各地很難自己出臺,缺乏上位法。征求意見稿順應了人口流動的趨勢,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變?!标懡苋A說。
暫不能徹底實現“同城同權”
征求意見稿承諾的基礎公共服務共9項: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平等享有勞動就業(yè)權利;基本公共就業(yè)服務;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計劃生育服務和獎勵優(yōu)待;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及國家規(guī)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
此外另有6項便利: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辦理出入境證件;機動車登記;申領機動車駕駛證;報名參加職業(yè)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yè)資格;辦理生育服務證及國家規(guī)定的其他便利。
“它希望提供的公共服務盡量向戶籍人口靠近,但嚴格來說做不到。”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坦言,如果提供的服務能與戶籍人口一致,“那就不需要居住證了,直接給戶籍就完了”。
9項基礎公共服務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事實上,更多人看重的是,隨遷子女能否在居住地參加中考、高考。答案是否定的。
嚴格來說,“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的資格”并非9項基礎公共服務之一。征求意見稿將其納入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來實現的內容。
同樣列入“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的,還有中等職業(yè)教育資助、就業(yè)扶持、住房保障、養(yǎng)老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居民委員會選舉、人民調解員選聘等8項權利。
換言之,這些“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的,將來未必能在所有地區(qū)立刻給持證者兌現。不過,在一些省份,如果公民獲得門檻較高的居住證,他們已能享有前述部分權利。如,北京、上海限購商品房時,都曾規(guī)定持有某種居住證且符合參加社保、繳稅的年限,即可享受戶籍人口一樣的待遇。
“目前外來人口能夠享有的社會福利正在不斷增加,但政府提供的貧困救助是完全按照戶籍來的,即使有工作居住證也不行?!迸硐U芙榻B。
喬曉春表示,此次征求意見稿由公安部提出,但理論上,公安部難以完成這件事情,因為戶籍制度與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是完全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作出決策的一定是政府,而不是某個部門”。
“一旦改革戶籍制度,包括建立新的居住證制度,勢必涉及到各個部門?!眴虝源禾寡?,戶籍改革時,如果與戶籍制度掛鉤的政策,如醫(yī)療、計生等等還未與戶籍完全脫鉤,就特別需要各部門與新的戶籍政策相協(xié)調。
“我們現在是先改戶籍制度,后調整各個部門的政策。但嚴格來講,應該是先改各個部門的政策?!眴虝源赫J為,讓各部門先改自己的政策并非易事。
效果取決于財政的支持力度
在多位受訪學者看來,基礎公共服務能否真正得到落實,關鍵在錢。
解決流動人口的服務問題其實是財政問題?!斑@個錢誰出?之所以不能所有人都給戶籍,是因為如果都變成本地戶籍,城市的財政是支撐不了的?!眴虝源赫f。
有媒體2013年曾報道,一對非京籍夫婦在京工作已15年,育有一子。但是,當他們向北京、男女方原戶籍地要求辦理獨生子女證時,都遭拒絕。最終,經過“特事特辦”式的協(xié)調,他們在男方戶籍地辦理了獨生子女證,并獲得1000余元的獨生子女獎勵。
事實上,在目前各省級行政區(qū)劃中,獨生子女費無一例外均要回原戶籍地領取,盡管這一規(guī)定已不能完全適應人口流動的現狀。
獨生子女費無疑屬于9項基本公共服務中的“計劃生育服務和獎勵優(yōu)待”。根據征求意見稿,如果流動人口的這部分錢由流動人口所在地支付,在全國獨生子女獎勵尚無統(tǒng)一平臺的現狀下,這筆資金數額不小。
其余8項基本公共服務、6項便利,幾乎每一項背后都包含一筆開支,每一筆開支又與戶籍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財政分配體制,到底一個地區(qū)的公共服務多少由地方承擔,多少由中央承擔?”喬曉春說,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必然會導致地方對改革不積極,從而提供的公共服務十分有限。
目前,上海有近1000萬外來人口,其中約900萬是年輕人。作為上海外來人口的主體,年輕人為上海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上海為他們提供的公共服務?!暗拇_,一個地方增加外來人口會增加公共服務的投入,給當地帶來壓力。但是,外來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做了貢獻的,并不是無償享有政府公共服務的?!迸硐U苷f。
多位受訪學者的共識是,居住證的“餅”能攤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所以,不同城市對居住證的定義不完全一樣。
居住證并非戶改最終目標
在戶籍改革的路線圖中,新的居住證制度與城市化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
“征求意見稿所提的居住證制度本是全國統(tǒng)一,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城市都不一樣。小城市可以直接給戶籍,大城市可能會比較廣泛地使用居住證服務和管理,或使用積分落戶的辦法配合居住證的使用?!迸硐U苷f。
征求意見稿體現的正是這一原則。條文明確,居住證發(fā)放地政府應根據4種類別,確定落戶條件。這4類是:建制鎮(zhèn)和小城市、城區(qū)人口50萬至100萬的中等城市、城區(qū)人口1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城區(qū)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
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特大城市應當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以具有穩(wěn)定就業(yè)和穩(wěn)定住所、參加社會保險年限、連續(xù)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合理設置積分分值。外來人口較多的北京、上海、廣州即屬于特大城市。
上海、廣州已推行積分落戶制,且該制度建立在本地的居住證制度之上,持證者擁有某個積分即可落戶。相比“計劃落戶”,這種“條件落戶”的方式顯然更加公平。
在彭希哲看來,戶籍制度的改革是一個過程。上海在過去接近20年時間里,經歷了從暫住證、就業(yè)居住證、人才居住證,到普遍的居住證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再建立了積分制,然后把能不能享受入學、購房、廉租房與積分聯系起來。2013年7月1日,上海迎來積分制居住證時代。
“一些地方官員覺得,外來人口是想留在某座大城市。實際上,城市的生活成本那么高,很多外來人口并不希望永久待在這個城市?!迸硐U苷f,“他們只希望,當自己在這個城市工作、學習時,這個城市能給他住房、看病、就業(yè)等服務。他要求的并不是戶籍,而是相關的福利?!?/p>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除了提供公共服務之外,居住證的另一功能在于,以公共服務讓被服務者進行信息登記。
本應享有的權利,只有通過辦證才能享有,這應該引起警惕。唐鈞說,綠卡式的居住證在一國之內將公民分成3種身份——戶籍人口、持居住證的人口、既無戶籍也不持居住證的人口,這很有可能產生“社會排斥”。
而這,也正是一些社會學者所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