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元愷
?
市場,中國電影
文|唐元愷
幾位資格和年齡都“老”的名導回憶,曾經,他們拍片時沒有經濟學上市場的概念,但都愿意中國電影大有市場,而這市場更意味著觀眾—電影離不開觀眾!
1979年,中國觀眾人次達到至今未能逾越的最高值—293億(票房27億元)??傻搅?999年,觀眾人次已不足3億,票房僅8.1億,而這20年間,電影票價從幾毛錢漲到幾十塊。
那時,中國影片的投資額一般也就幾百萬元而已,但并不影響精品誕生,更不妨礙觀眾追影。1986年,《芙蓉鎮(zhèn)》投資約400萬,票房卻迅速過億,導演謝晉第5次手捧百花獎(由觀眾投票選出的最佳故事片獎),而他也更在意觀眾口碑。
中國電影也開始贏得金熊、金棕櫚等國際大獎。而只要愿意,那時的中國導演可以為了藝術、探索、個性與得獎,而不用去考慮票房。
但橫在中國電影面前的攔路虎正日益強大:資金匱乏與發(fā)行維艱之外,還前有好萊塢強攻,后有電視與DVD追擊,又不時被其他“天敵”偷襲,一年甚至幾年沒進過影院的國人越來越多。此時擺在影人面前的首先是市場問題,是關乎國產片生死存亡的大事。于是乎,張藝謀、馮小剛等和他們的老板們,自覺或被動地,紛紛參與到一部“大片”—《拯救中國電影業(yè)》的制造中。張藝謀導演的觀點是,“我們只能先把商業(yè)片‘這口飯’吃扎實了,才有其他的可吃?!?/p>
2002年,張藝謀導演拿到2.4億元投資,超出其以往影片制作成本平均數(shù)的55倍以上,《英雄》出手,果然招致無數(shù)觀眾響應,最終貢獻2.5億(不包括海外),相當于同年出品的60%以上國產片的總票房……如今,投資與票房均“輕松上億”早已不是“新聞”。張藝謀新片《長城》據(jù)報道稱,花了約8.25億元。
該片制片人羅異曾是美國小伙兒,曾用300萬元制作了一部中國電影《愛情麻辣燙》,更不惜血本再投200萬元用于宣傳發(fā)行,這2:3的比例著實讓一些中國同行覺得其妙莫名。而最終的全國總票房讓羅異很得意:“《泰坦尼克》第一,我們第二。”雖然這僅僅是冠軍(3.595億元)的零頭,但利潤10倍以上。
而發(fā)行高手、中國內地第一家境外上市影視公司博納的老總于冬同樣品嘗到酸甜麻辣燙。他畢業(yè)后到北京電影制片廠宣傳發(fā)行處參與的第一件事便是發(fā)行戛納大獎得主《霸王別姬》。2002,時隔十年,導演陳凱歌把自己的新片《和你在一起》很放心地交給已成民營老板的于冬操作發(fā)行,不久便一紙捷報—穩(wěn)賺!他們得到的票房統(tǒng)計數(shù)字比以往準確和可靠,因為中國剛剛在當年6月全面推行“院線制”,加盟影院一律安裝上電子售票系統(tǒng),從而有效遏制了長期難以解決的票房收入的偷漏瞞報。而于冬更明白,院線制打破了原來行政區(qū)劃的市場壟斷格局,開始將電影發(fā)行從“政府行為”變?yōu)椤笆袌鲂袨椤?,它使電影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營主體,同時也使民營公司有了更多的機會。此前,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院線體系,羅異只好拎著拷貝坐火車跑28個省,一家一家上門推銷,還要派人“私訪”影院考察票房……
于冬他們經歷了“國家隊”(國有制片廠和電影公司)不再唯一、“俱樂部隊”(民營公司)也被允許“參賽”并逐漸分享越來越大的蛋糕以及銀幕數(shù)高速增加的全過程,強烈感受到近10年來體制改革朝著縱深發(fā)展、政府主管部門以市場為導向發(fā)展電影產業(yè)的堅定決心。
盡管目前國產片獲得的口碑與口水并存,但畢竟中國已形成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也印證了專家說法:電影從一開始就是最大眾的大眾藝術,中國電影的進一步發(fā)展,必須創(chuàng)建適應大眾現(xiàn)代生活的新的電影時尚體系,建構電影產業(yè)的商業(yè)運營新模式。而創(chuàng)作者們也更加適應了“市場”,如剛有新片公映的賈樟柯所言:要擁抱市場,“創(chuàng)作時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獨立思考與判斷;但影片完成后,不能拒絕流通等準則,要仔細去做這些工作,跟它合作而非對抗。商業(yè)本身是中性的,它提供了終端渠道,為什么要跟它過不去?”
歷時12年,《電影產業(yè)促進法(草案)》也終于面世了,12月5日前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毫無疑問,法制保障將讓已110歲的中國電影更加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