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左利
國防科大:活躍課堂從教學技術培訓開始
文/本刊記者王左利
劉越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
經過短期的強化訓練,參與教師切身感受到建立一個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對教學的重要性。
從2011年開始,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劉越老師同課程組一道,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進行混和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作為計算機學院最早接受國外高校教學技能培訓的老師,劉越說:“國外培訓的過程給了我很多啟發(fā)。感觸最深的是,國外的課堂非?;钴S,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的氛圍非常濃烈,相形之下,國內的課堂確實過于沉默?!?/p>
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
對象:全校各專業(yè)新生,80人左右
采用工具:Snap和iClicker
要素:課前預習+課中討論+課后評估
為了讓課堂能夠更加活躍,更加有效率,從2013年起,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師遠赴加拿大各大高校進行為期一個月ISW (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教學技能工作坊)和CDI (Couse Design Institute,課程設計研習班)的培訓,借鑒國外經驗,學習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如何設計一門課,同時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沉下心來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期進一步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BOPPPS教學模型作為ISW培訓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協(xié)助教師拆解并分析教學過程、找出教學盲點、進而改善并提升教學效果。BOPPPS教學模型概括了一次完整的授課應該包含的六個環(huán)節(jié)或者步驟:
B(Bridge-in,導言、引入):課程學習的開始,獲取學生的注意力,建立學習動機,誘導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動力,解釋該堂課的重要性;
O(Objective/Outcome,學習目標或效果):理清并確定該堂課的教學目標,按照BLOOM教學目標分類法闡明學習目的,明確告知學生通過本次授課后能夠懂得什么或者學會做什么;
P(Pre-assessment,課前評估):了解學生對本次授課內容的預備性知識儲備情況和了解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授課內容;
P(Participatory Learning,參與式學習):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階段,學生在此階段能夠盡其可能地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師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和資源,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的;
P(Post-assessment,課后評估):課后評估必須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顯示學生是否確有收獲,并且要與學習目標或成果有直接的關系;
S(Summary,授課小結):以精煉的概括性語言完成對本次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總結,并為下一次授課過程預留話題空間。
如何達成有效教學,是每個教師都必須正視的問題。教師應兼顧教學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即從教學目標→教學行為→學習活動→教學考評→教學目標的循環(huán)過程。BOPPPS 模型強調的是教學結構的設計演練,同時強調及時的反饋和改進。以上六要素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基石,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的靈魂所在,無論是45分鐘的常規(guī)課,還是10分鐘的“迷你課”,或是一至幾小時不等的實驗課,都應考慮這六要素,缺一不可。
ISW為每個教師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平等互助、互相學習、協(xié)同工作、共同提高的學習環(huán)境。經過短期的強化訓練,參與者掌握做老師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切身感受到建立一個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對教學的重要性。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參與者既是接受知識與技能、接受反饋意見的學習者,又是提出意見或建設性建議的指導者,在幫助和借鑒其他參與者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水平。
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大力推動BOPPPS模型進入課堂,尤其注重開展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目前,已選派30余名教師前往加拿大各大高校參加教學技能培訓,并依托歸國教師在全校范圍和部分兄弟院校開展教學技能研討交流。基于BOPPPS模型的ISW培訓在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已開設九期。
為了加強混和式教學的互動效果,劉越在課堂內引入了新的信息技術工具協(xié)助: iClicker和Snap。
自2011年起,國防科大計算學院為每一位學員配備了iClicker,使用即時課堂問答系統(tǒng)加強課堂互動,一方面強調了學生的參與感,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師能夠收集大量數據改善教學質量。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強調每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作為一種正在普及的教育信息技術,iClicker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在大規(guī)模的課堂上,每位同學都可以參與進來,老師的提問可以立即取得每一個人的回應。
iClicker的發(fā)展已經超過了10年,在硬件和軟件的技術上都已成熟,輕薄短小且采用穩(wěn)定的無線傳輸。許多文獻也提出在課堂教學上使用iClicker讓學生回答問題,對學生的出席率和成就表現都有正面的影響。iClicker通過提問和反饋實現師生間實時互動,在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廣泛應用。其最大的用處是幫助教師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劉越認為,“以前的隨堂測試和提問一般由成績比較好,對答案有把握的學生完成,容易讓教師得到迷惑的數據?!倍鴌Clicker能夠對某次投票、某節(jié)課、整門課或每位同學的投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生成統(tǒng)計報告,對大班課堂而言是很有效率的教學工具。
使用iclicker的互動過程如下:
教師提出問題后1~2分鐘的獨立思考;
2分鐘的兩人或三人一組討論;
2分鐘師生共同討論、澄清或評價。
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按動無線發(fā)射器上的鍵,把教師給出的應答問題的答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提交到教師的計算機中,計算機收集到所有的反饋信息之后,將對反饋信息的統(tǒng)計結果以柱狀圖的形式呈現。這個統(tǒng)計結果既包含了班級同學的整體信息,也包含了個體信息,比試卷測試反饋更及時,比個別提問更高效,比考試成績包含的信息更豐富。
iClicker在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已普及使用,使用的課程包括:大學計算機基礎、抽象代數、人工智能導論、數據庫原理等,結合iClicker的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的熱情、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學生建構新知識后的成就感都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Snap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麻省理工學院發(fā)明的Scratch基礎上開發(fā)完成的可視化程序設計開發(fā)環(huán)境。Snap以搭積木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編程的基本思想,大大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初學者無需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枯燥的語法,為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Snap將繁瑣的編程語法以及語句結構都做成了一個個可視化的指令塊,在Snap中共有八大指令塊,分別是動作、外觀、聲音、畫筆、控制、偵測、數字與邏輯運算、變量。這八大指令塊下面又包括各個小的指令塊,初學者只需要看看指令塊上面的文字,即可知道該指令塊的功能,在用的時候,只需將所要用的指令塊拖到右邊的腳本區(qū)即可,就可以幫助初學者省去大量的程序調試時間。
劉越表示,自國防科大《大學計算機基礎》在愛課程網上線,課程組借助于MOOC資源,更新教學理念,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嘗試混和式學習,以讓課堂形式多樣化,從而使學生取得最優(yōu)化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