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河》2014年推出了很多國外的作家和作品,我個人非常喜歡。請問在2015年,貴雜志在翻譯方面有沒有革新?如果有,請詳細說明。
2014年,在著名翻譯家董繼平先生的引進翻譯下,《延河》雜志向讀者推出了大量國外優(yōu)秀作品的譯本,很多國外著名作家通過《延河》雜志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例如美國作家約翰·巴勒斯、拉塞爾·艾埃森、羅伯特·勃萊,智利詩人尼卡諾爾·帕拉,羅馬尼亞作家馬林·索列斯庫、丹麥作家亨里克·諾德布朗德,德國詩人約翰內斯·波勃羅斯基,法國作家皮埃爾·勒韋迪,阿根廷作家安東尼奧·波契亞,加拿大作家邁克爾·布洛克等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家的作品在《延河》上首次亮相國內文壇。這些翻譯作品不僅為國內的讀者帶來了一場異域文學的饕餮享受,也為國際間的文學交流作出了更加多元化與立體化的貢獻。
這些翻譯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很多讀者通過微博、博客、電子郵箱與信件等方式表達了對這些國外作家與作品的熱愛與推崇,另外還有很多讀者關于翻譯文學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甚至有學術價值的建議與意見。所有的不同聲音的反饋對于《延河》來說都是一種向上向前的力量源頭,也是作為重要純文學期刊的《延河》不斷革新與改變的重要契機。一直以來,作為一門重要的藝術,翻譯作品在國內的文學期刊上始終處于比較冷僻的位置。除了《世界文學》《外國文學》等專業(yè)國外翻譯文學期刊以及《鯉》《文藝風賞》等新興MOOK之外,翻譯文學在絕大多數(shù)的文學期刊上幾乎沒有發(fā)表的可能,這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抑減了文學的交流。與之相應的一個現(xiàn)象是隨著現(xiàn)代網絡與交通的發(fā)達,世界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說正在變得越來越小,世界上的人面臨的現(xiàn)代化困境與文化癥候從社會心理學層面來說是相同的。正是由于共同趨近的文化背景和集體內心需求,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學”概念已經在現(xiàn)當代成為一種跨越地理性概念的文化集合。于是,翻譯文學在現(xiàn)當代更處于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世界文化心理背景的趨同需要更多文化交流的橋梁,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間消除心理罅隙,促進各個文化之間平等交流與交融?;谶@樣的文化背景與文學翻譯現(xiàn)狀,結合2014年在翻譯文學方面所汲取的經驗與讀者所提供的建議,《延河》雜志決定在2015年開辟“新翻譯”這個欄目,其具體內容如下:
⑴ 此欄目的稿件來源有兩個:翻譯家的約稿和翻譯愛好者的自由來稿。
⑵ 自由來稿的內容不限,小說、詩歌、隨筆等形式均可。小說和隨筆的字數(shù)控制在四萬字之內,詩歌控制在三百行之內。
⑶ 投稿時請將原文、翻譯文、作家簡介與譯者簡介一同發(fā)送到指定郵箱。
⑷ 選稿的唯一標準是翻譯作品的藝術價值。
⑸ 翻譯作品的唯一指定郵箱:yanhefanyi@163.com
⑹ 作品一經選用便會立即通知譯者,之后會收到雜志樣刊以及稿費,也有機會參加《延河》雜志舉辦的各種文學活動。
⑺ 請勿一稿多投。三個月內未刊用,作者可自行處理。
歡迎來稿!
2、我是《延河》的忠實讀者,非常熱愛詩歌,但一直在閱讀層面沒有深入,想麻煩編輯老師為像我這樣的人推薦一些適合我們閱讀的詩集。
衡量一個種族的文化修養(yǎng),最終要歸結于閱讀詩歌的人數(shù)。也就是說,詩歌是考核一個種族文化修養(yǎng)的指數(shù)。一個不熱愛讀詩的民族,文化修養(yǎng)指數(shù)必然是低劣的。很高興您喜歡詩歌,并熱衷于讀詩歌。您要我們推薦適合閱讀的詩集,現(xiàn)僅推薦2014年國內出版的六部優(yōu)秀詩集:原創(chuàng)作品有楊鍵的《哭廟》、西川的《小主意》、閻安的《整理石頭》;翻譯作品有《帶著來自塔露薩的書》(王家新譯)、維斯瓦娃·辛波絲卡的《我曾這樣寂寞生活》(胡桑譯)、羅伯特·哈斯的《亞當?shù)奶O果園》(遠洋譯)。
3、請問《延河》選用小說的標準是什么?
基于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和文本實踐的深度推進,我們刊物選用小說更看重原創(chuàng)性、思想性、先鋒性。長期訂閱《延河》雜志的老讀者會發(fā)覺,我們小說榜一欄的榜首作品,一般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實驗小說。這樣的小說,不僅僅要求作者具有傳統(tǒng)的講故事的能力,更要求作者具有構建新文本、開創(chuàng)新結構的能力。但需要提醒的是,榜首小說的這種新,不是漫無目的的胡言亂語,而是建立在語言之新、敘事之新以及結構之新的三重規(guī)則之上。
當然,現(xiàn)實主義、鄉(xiāng)村題材等等類型小說我們也會發(fā)表,只要作品質量過關,主義與題材都不是限制范圍?!堆雍印返霓k刊思想是海納百川,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