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文
夕陽西斜,芳草侵道,長亭隱約,蟬聲如潮,這是1933年深秋的日落時分,在泉州古城西郊外的潘山古道上,有幾位身著粗衣芒鞋的僧人正迎著秋風(fēng)走著。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位僧人哼起這首當(dāng)時甚為風(fēng)靡的曲子《送別》,同行的一位清癯老僧聞之淡然一笑。這位老僧便是詞作者李叔同,當(dāng)然他此時已不叫李叔同,而叫弘一法師,是上世紀(jì)三十年代中國的名僧,《送別》是他告別紅塵的一首驪歌,多年以后耳畔驀然飄來這熟悉的聲音,一番異樣的滋味又涌上心頭。
當(dāng)然,弘一法師的表情仍是那么不著痕跡,在那將落未落的夕陽下,走在那將衰未衰的芳草間,他或許比常人多一些感悟與釋懷。大師對芳草夕陽情有獨鐘,晚年自號為“晚晴老人”,那或許是“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的一種禪意寄托。而此時,弘一法師正被一片蒼茫暮色所籠罩,在逆光斜照下,他突然望見一方齊人高的古碑靜立于古道邊上,恍若故人在翹首以待。走近一看,石碑上刻著“唐學(xué)士韓偓墓道”幾個字,這是晚唐著名詩人韓偓的墓道碑!韓偓是陜西樊川人,在千里之外的泉州,在千年之后的寒秋,在這僻靜的芳草古道,大師邂逅心儀的已故詩人的墓道碑,這是怎樣一種莫大的緣分?。?/p>
如果說他鄉(xiāng)遇故知是種緣分,那么弘一法師遇上韓偓的墓道碑就是一種宿緣了!大師先是驚喜,繼而悲慽,他撫碑低吟:“兒時居住南燕,嘗誦讀韓偓詩,乃五十年后,七千里外,遂獲展其墳?zāi)?,因緣會遇,豈偶然耶?”想起自己的人生際遇與韓偓有幾分相似,又愴然涕下:“余于晚歲遁居南閩。偓以避地亦依閩王而終其身。俯仰古今,能無感愴?”韓偓10歲能賦詩文,他的姨丈李商隱曾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少時登進士第,官至左諫議大夫、翰林學(xué)士。后因忤觸權(quán)臣朱溫,貶濮州司馬,于是棄官南下,隱居泉州,熏修佛法。據(jù)隨行的僧人回憶,大師“伏碑痛哭流淚,久久不能起身”。這或許是大師出家以來最為真情流露的一個瞬間,在韓偓墓道碑邊,大師特意讓人為他留了影。這張照片因年代久遠(yuǎn)已模糊不清,照片上大師手撫石碑,似握別一即將離別的故人一般,有幾分不舍,有幾分依戀,這一切盡隱藏在大師淺淺的笑意之中。
韓偓是晚唐有名的詩人,早年詩風(fēng)綺麗,有“香奩體”之稱,晚年則感時傷懷,多發(fā)慷慨悲涼之聲。朱全忠廢唐稱帝,建立梁朝后,韓偓不愿附逆助虐,便如閑云野鶴般地浪跡天涯。時任威武軍節(jié)度使的王審知素來仰慕韓偓的文采與人品,聞知韓偓于唐天祐二年八月(905年)飄泊到江西撫州時,便遣人誠邀韓偓入閩。過尤溪時,韓偓看到戰(zhàn)火之后的村莊己是焦土一片,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水自潺湲日自斜,屋無雞犬有鳴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只見花?!被氖彽男木骋蝗缪赝酒鄾龅木跋?。
韓偓一路黯然地走來,而當(dāng)他走近泉州城池時卻豁然開朗,南國旖旎的景色頓時感染了情緒,他直覺認(rèn)為這就是他尋覓已久的桃花源地,有詩為證:“中華地向城邊盡,南國云從海上來;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這是他對泉州的最初印象。為了挽留慣于漂泊的大詩人韓偓,王審知的侄兒,時任泉州刺史的王延彬在泉州西郊外的潘山興建了一處叫招賢院的書院,以延攬文人雅士,這也是泉州最早的書院。在招賢院,韓偓受到了王審邽父子的禮遇,長年的漂泊終有絕好的去處,于是他由衷發(fā)出了“盡道途窮未必窮”的感喟。
招賢院依山傍水,北有清源山巍然屹立,南有晉江水逶迤東去,書院筑有館舍樓軒,水榭亭臺,更有四季花香,竹林環(huán)繞。閑暇時可穿過曲折的竹徑到晉江放舟垂釣,觀云聽濤;興來時可約三五雅士聚于一堂撫琴唱和,吟風(fēng)弄月。在此期間,韓偓不時詩興噴涌,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地三年寓寄家,桔籬茅屋共桑麻。蝶矜翅暖徐觀草,蜂倚身輕凝看花?!遍e情逸致,溢于言表。五代時,中原動蕩,閩南偏安一隅,諸多名士自中原來泉避亂,棲居招賢院,傳播中原文化。據(jù)《晉江縣志》載:“時中原多故,學(xué)士故老多避亂來依,審邽遣子延彬作招賢院禮之。如韓偓、李洵、鄭戩、王滌、翁承贊、夏侯淑等,皆賴以全?!迸松秸匈t院遺址是泉州歷史文化最為深厚的一片土壤,“海濱鄒魯”的文脈應(yīng)追溯于此。
走在這一片被芳草湮沒的文化廢墟上,弘一法師感到一些欣慰又有些感傷,欣慰的是他棲身在這片被中原文化熏陶的古老土地上,感傷的是這片曾經(jīng)文人雅聚的地方如今一片零落荒涼。韓偓與泉州是有緣的,他從千里之外漂泊到泉州,并終老于此。韓偓與他也是有緣的,他們曾是名噪一時的青年才俊,中年時又厭倦紅塵俗事,晚年后隱于閩地,時而為文,時而修禪。韓偓在《游江南水陸禪院》曾寫道:“關(guān)河見月空垂淚,風(fēng)雨看花欲白頭。除去祖師心法外,浮生何處不堪愁”。韓偓在泉州晚年的生活是“蔬食修禪,冥心至道”, 單憑這一點就與弘一法師有諸多契合,這就是隔世的緣分。
佛家講究緣分,而緣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弘一法師歷來惜緣,何況他與韓偓的緣分似乎是隔世修來的,這就更值得珍惜。這層緣分因文緣而起,當(dāng)然也應(yīng)由文事延續(xù)了。弘一法師在潘山古道邊意外發(fā)現(xiàn)了韓偓的墓道碑,卻找尋不著韓偓的墓塋,這確有些缺憾。于是,他一屢次上山找尋,幾經(jīng)努力才在南安豐州葵山之麓找到了韓偓最后的棲身之地。墓碑“唐學(xué)士韓偓墓”系清末舉人曾遒所書,因風(fēng)侵雨蝕,字跡難辨。弘一法師囑南安俗家弟子高文顯重新以朱漆涂之,并募集善款修葺墓園,算是還了自己的一個心愿。不久,他又致信高文顯:“韓偓居南安久,墓亦在此,是為尊邑最勝之古跡,仁者暇時,宜編輯《韓偓評傳》,想仁者必樂為提倡也?!睘榱私o韓偓作傳,弘一法師足跡遍及韓偓在閩南游歷過各個地方,他想用行動來續(xù)他們之間的緣分。
1935年秋,弘一法師在惠安松洋山意外發(fā)現(xiàn)一首韓偓的詩,詩曰:“微茫煙水碧云間,拄杖南來渡遠(yuǎn)山。冠履莫教親紫閣,衲衣且上傍禪關(guān)。”這是《全唐詩》所遺漏的,大師反復(fù)吟誦,感嘆不已:“詩格高超忠憤,可以斷定是孤臣亡國后的悲歌?!表n偓駐錫永春陳山巖時,于山上建一小亭,每逢月夜,獨攜七弦琴,在月下?lián)崆?,伴清風(fēng)抒懷。有詩寫道:“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語靜先聞,鳥啼深不見。更有興來時,取琴彈一遍?!表n偓晚年的詩禪味十足,這是弘一法師所心儀的,那種閑適靜謐的隱居生活是否正是他心中向往的桃花源呢?當(dāng)大師得知陳山巖尚留韓偓一石刻對聯(lián):“千尋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時,甚為歡喜:“偓能彈琴,昔無記載。偓之筆跡他處絕無,今聞陳山巖有聯(lián)及詩,可謂稀有,至用歡懷。”言辭間流露出對一代詩人的推崇與仰慕,那或許更接近一種惺惺相惜的文人情懷。
泉州清源山西側(cè)的九日山有一座山峰,山頂上有一巨石裂成八瓣,狀如蓮花,故名蓮花峰,這里自晉代就盛產(chǎn)綠茶了。韓偓曾在蓮花峰寫下《信筆》一詩:“柳密藏?zé)熞?,松長見日多。石崖覓芝叟,鄉(xiāng)俗采茶歌?!毕氡啬鞘且粋€茶葉飄香,茶歌如潮的季節(jié),韓偓走在蓮花峰上,一邊品味著石亭綠茶的香韻,一邊觀賞著如真似幻的煙柳,感受著茶禪一味的意境,那確是人生至真的快樂。韓偓似乎對九日山特別鐘情,他喜歡在九日山一帶漫游,晚年更認(rèn)定這是他棲止的理想地點,便在葵山之麓的報恩寺旁建舍定居,他自號“玉山樵人”,或品茗彈琴,或耕地砍柴,享受退隱的山野之趣。
弘一法師常與文人雅士暢游九日山,九日山雖不大,可歷史悠久,山上無石不刻字,自唐以來,各代文人墨客常登臨或隱居于此。他們游蓮花峰、登高士峰、吊姜相墳,暢談韓偓的詩品與人品。山下有西晉太康九年留下的延福古寺,寺中有一高僧為“唐帝舊人”, 韓偓常到此寺與高僧說佛論禪,于是觸動了“故君故國”之思,便題詩相贈,詩曰:“盡說歸山避戰(zhàn)塵,幾人終肯別囂氛。相逢莫話金鑾事,觸撥傷心不愿聞”。這詩讓弘一法師感觸頗多。我想,假如時空真能穿越,那么弘一法師與韓偓定然能成忘年之交,或許能再續(xù)一曲高山流水的雅韻。弘一法師自己也說了,他與韓偓不知道有什么宿緣,一提到他的名字,就“無限地歡喜”。
心生歡喜即為緣。佛家講緣分,求圓滿,弘一法師當(dāng)然想把這種緣分做得圓滿一些。他在居住的晚晴室中設(shè)立韓偓牌位,時常焚香上供。1941年春,他自知時日不多,催促弟子高文顯盡快完成《韓偓評傳》,以旌表韓偓一生忠烈,并親自作序,序言如此寫道:“勝進居士為撰偓傳,以示青年學(xué)子,俾聞其風(fēng)者,勵節(jié)操,祛卑污,堪為世間完人,漸以熏修佛法,則是書流布,循循善誘,非無益矣。夫豈世俗文學(xué)典籍所可同日語耶?”《香奩集》為韓偓年青時的文集,其中盡顯奢靡之風(fēng),不乏綺詞艷句,那也是他人生片斷的真實寫照。而在《香奩集》是否為韓偓所作的爭辨中,弘一法師固守己見:“《香奩集》多為淫靡艷詞,韓偓乃忠烈剛正之人,不可能寫香奩之作。”在弘一法師眼中,韓偓已然是一個毫無瑕疵的完人,是容不得世人枉加詆毀的,雖然這或許有些一廂情愿。大師由儒入禪對人情世故早已淡漠,而對韓偓的緣分卻那般難以釋懷,這不免讓人噓唏??v觀大師一生,能動其情懷者,幾人能夠?我想,假如韓偓地下有知,也該感激涕零才對!我不知道,這是韓偓之幸,抑或是弘一法師之幸?
一年之后的一個晚秋,那是個秋風(fēng)蕭瑟,寒蟬凄切的黃昏。弘一法師圓寂于泉州溫陵院晚晴室,他臨終前寫下“悲欣交集”四字絕筆,為何而悲?為何而欣?頗費思量。在清源山千手巖東北側(cè)的弘一法師墓前的崖壁上,有一幅趙樸初題寫的石刻對聯(lián):“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fēng)月伴高僧”。這個曾被譽為“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文藝大師,這個中國近現(xiàn)代最杰出的一代高僧,就如一顆耀眼的星辰隕落在泉州北郊清源山上的一片芳草之中。而在清源山西側(cè)不遠(yuǎn)處的葵山之麓,則安息著被譽為“唐末完人”的一代詩人韓偓,那是千年之前隕落的另一顆文壇巨星。他們曾來自遙遠(yuǎn)的北方,又在不同的時空輝映過泉州的歷史文化長空,最終又隕落于泉山晉水之間,為這個城市徒增幾縷散淡的文化之魂。這是否就是他們之間的千年宿緣?
責(zé)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