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廣
劉書民教授是一位頗有理論造詣的學者型畫家,這雖然與他是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的身份有關,但更與他不唯書、不唯法,勤于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的治學精神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密不可分。他的作品具有獨到的學術觀點與深邃的邏輯思維。作為學者型畫家,他用“俯仰自得”的精神來欣賞自然、宇宙,并躍入大自然的節(jié)律中“游心太玄”。他提出并力圖回答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繞不過的問題,如是秉承“傳統(tǒng)山水畫”,還是擔著“山水畫傳統(tǒng)”?文人畫的當代意義和價值,筆墨如何當隨時代?中國畫的出路和未來在哪里?中國畫畫家的精神塑造和當代使命等等。他從課堂到畫室,從畫室到野外,再到畫室再到課堂,都在探討中國畫的重大問題,并用辛勤的筆墨抒寫自己的答案。
一、劉書民教授的山水畫,既有傳統(tǒng)程式化的語言符號之美,又有現(xiàn)代化的個性化的圖像技法之美。學習山水畫需要從學習傳統(tǒng)開始,劉書民教授也不例外。生于河南洛陽的他,“九朝名都”的山川風物文化不可能不給他留下藝術迸發(fā)的最初“原感受”??既胛靼裁涝汉?,他又勤奮臨習宋、元、明、清諸代山水,尤其以元明清代畫家對他的影響最大。以趙孟頫為代表的元代、董其昌為代表的明代、八大山人為代表的清代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作為元代繪畫泰斗的杰出代表趙孟頫,他所畫山水,追求廣泛的古意,追求集大成者的古意,力圖以深邃、滄瀾、含蓄來改變南宋劉、李、馬、夏以斧劈皴、墨塊為特征的挺拔剛健的畫風。而明代的董其昌、仇英等人畫作,大多表現(xiàn)文人士大夫林泉詩酒生活和清新曠遠的自然景色。特別是董其昌作品的內容,總在重復一些畫面、一些景物,無論是云林山景,還是米家山,他無數(shù)次地畫,自娛自樂,在變化中找樂趣。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繪畫是貴族意識之下的藝術。八大山人作品中的虛靜中和之美,石濤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注重師法造化,在技巧上運筆靈活,在當時即名垂于世。尤其以王時敏為代表的“清初六家”致力于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藉平和的意趣,在士大夫中影響大,其藝術旨趣又受到傳統(tǒng)法者贊賞。這些傳統(tǒng)程式化的語言符號,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超霸的藝術品格,彰顯出一種高潔和典雅的形式美感,與中國人的哲學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水乳交融。傳統(tǒng)程式化的語言符號,最大的特點是成熟和穩(wěn)定。劉書民教授從中受益頗深,并解讀出它的規(guī)律及特點。善于思考的他認清了在山水畫繼承傳統(tǒng)點的弊端,作品大多單調、空洞,缺少生氣和新意,其信奉者存在兩大誤區(qū):要么全盤復古,畫得跟古人一模一樣,要么將臨過了古畫跟繼承傳統(tǒng)化符號,認為臨過了經典名作就有了“傳統(tǒng)”。他不做這種“傳統(tǒng)山水畫”,而要“山水畫傳統(tǒng)”。所謂“傳統(tǒng)山水畫”指的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其最大的特點是程式化,不論在科目設置方面,還是語言形式方面;不論在章法構圖方面,還是在造型狀物方面,皆有著強烈的程式化傾向和程式化表現(xiàn)。雖然程式化成熟、規(guī)范、穩(wěn)定,但死板,重復,千篇一律,匠氣十足,藝味匱乏。而“山水畫傳統(tǒng)”,則指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其最大亮點是“變態(tài)化”,既要有程式化,又不拘泥于程式;既要守法,又要變法。在劉書民教授看來,這種辯證法是中國畫的二元化邏輯所決定的。因為沒有了程式,便割斷了歷史,無以顯示傳統(tǒng)中國畫作為主體的存在;拘泥于程式,又沒有個人的追求和面目,無以豐富和發(fā)展傳統(tǒng)中國畫的本體。元明清的山水畫,或是一層山、一層樹,樹石夾雜,或是近景巨石,巨石之上有樹,遠景亦為巨石。劉書民教授則將樹木與山丘迥然分為兩個層次,我們可從他的《煙樹疊嶂》中的峰、《溪畔山居》中的遠山,看出其表現(xiàn)手法與古代山水畫的明顯區(qū)別。他一改“傳統(tǒng)山水畫”的表現(xiàn)程式,于書法意趣之中另辟蹊徑,氣象局量皆迥出時流。傳統(tǒng)的山水畫以皴法為核心的符號體系,是一種類型化的程式,其技術要領和形態(tài)特征較為明確和規(guī)范。而劉書民教授探索出來的現(xiàn)代化山水畫,側重點在于用墨上,嶺南書畫院曲斌院長稱之為“兼工帶寫”。筆者欽佩劉書民教授敢于用墨、大膽潑墨。他的這種現(xiàn)代山水畫與傳統(tǒng)山水畫在畫學理念和藝術追求上是不同的,非常有個性,非常獨特,他一改畫家早年作品的風貌,自開先河,當作美術界表現(xiàn)風格之新門戶論。劉書民教授早期作品有元、明、清之矩度,信為不可多得之佳構。2008年后,其作品一變昔年面貌,光以幽謐之境開局,復以渾樸之境合之,嵌崎磊落之中,融以沖和純粹之妙。一開一合,由生活轉入文化,由氣象轉入精神,由精致轉入境界,情景交融,引人入勝。其二,劉書民教授這種現(xiàn)代化山水畫,雖然強調個性,追求創(chuàng)新,不再像傳統(tǒng)山水畫那樣講究淵源有自,筆筆有來歷,但他的這種個性和創(chuàng)新是有邊界的、有底線的,而不是憑空臆想、信手拈來的“閃念”之作。這種邊界和底線,就是業(yè)界所說的“山水”形態(tài)規(guī)律的“物理”和中國畫藝術的“畫理”?;驌Q言之,一幅山水畫作品怎么強調個性,再怎么樣追求創(chuàng)新,也必須有“山水”最基本的形態(tài)上的依據(jù),也不可違背中國畫的本質屬性。事實上,劉書民教授將傳統(tǒng)中國畫與現(xiàn)代中國畫進行了有機結合,成功地整合了淺顯和艱深,流暢與內斂的齣齬,實現(xiàn)了悅目與耐讀的統(tǒng)一。他的骨子里,對傳統(tǒng)中國畫的因循守舊、裝腔作勢、孤芳自賞,有一種天然的不滿和抵制。劉書民教授認為,傳統(tǒng)山水畫里,在“物”與“我”的表現(xiàn)上,一直依賴于散點透視的法則,把自然空間與心靈空間有機結合地連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山水畫的構圖特性??墒?,面對現(xiàn)代生活的日益多樣化,人們內心世界的承受力加大,散點透視一貫體現(xiàn)的兩度空間,就顯得蒼白無力。他主張在審美形式上,打破原有的和諧——不規(guī)范成為新的規(guī)范,不完美成為新的完美。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能張揚其個性和最感動觀者的視覺和魂魄的,便是豐腴而不失骨力的團塊結構,積點成線,點、線、面組合成蒼潤厚重的視覺效果。他的山水畫滿而不悶,密而不亂,于狂放中有含蓄,于艱澀中有滋潤,并有著只屬于他個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引出的一股洶涌而美麗的激流。熟悉他的朋友和學生透露,他常常飽蘸著對生活對生命熱愛的激情,撲向所描繪的北山南水之中,營造自然川岳之勢、之氣、之韻、之情和靈魂。劉書民教授作畫,在題材的選擇上,從不挑三揀四,堅持從生活中來;在表現(xiàn)的手法上,深入淺出,清新自然,既夸張想象又真實可信,有著一種迥異于傳統(tǒng)文人畫家的純真和自然。從表面上看,劉書民教授的作品是寫實的,或者說是傾向于淺顯流暢的悅目之美的。然而,由于他的作品概括、寫意、老辣、靈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極具文化內涵和筆墨審美價值,卻又是高雅的,或者說是傾向于艱深入內斂的耐讀之美。劉書民教授的這種既淺顯又艱深、既流暢又內斂、既悅目又耐讀的大俗大雅的繪畫風格和藝術成就,堪稱精美化和大眾化相結合的典范,其啟示意義頗值得關注。
二、劉書民教授的畫作,南北兼具,雄柔共容,形成融剛健蘊藉為一體的獨特風格。清人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寫道:“天地之氣,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蘊藉而縈紆。人生其間,得氣之為正者為溫潤和雅,其偏者則輕佻浮薄。北方山水齊杰而雄厚,人和其間,得氣之為正者為剛健爽直,其偏者則粗糲強橫。此自然之理也?!鄙蛭母爬四媳眱纱罅髋杀憩F(xiàn)形式及其成因,是十分有見地的。千古作畫,宗南宗北,各有所承,雖面目殊異,風骨不出南北宗之門墻,出其樊籬,另辟蹊徑者甚為寥寥。劉書民教授既想要雄壯,亦想要柔美,這種都想要的心理倒也給他開辟了一條新路。他的出生,他的遷徙,為這種奢望提供了客觀條件和外在因素。早年他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深得隴秦文化的陶冶,養(yǎng)成了獷悍豪爽的性格氣質,于畫中表現(xiàn)出一種下筆重拙帶澀、大方而不屑機巧的秉性,特別是在“長安畫派”石魯、趙望云、何海霞、方濟眾、劉文西等人指導影響下,他的人品、畫風獲益匪淺。“文革”后的1979年,他最早考取了廣州美院國畫系山水研究生,在關山月、黎雄才、陳金章的指導下,悉心掌握嶺南畫派的各種技法與表現(xiàn)形式,并開始探索如何將“長安畫派”與“嶺南畫派”相融相和。南北畫風融合,在理論上講并不難,實際做起來,有相當大的挑戰(zhàn)。它涉及異地文化的沖撞與兼容,結構特點與方式、水墨符號轉化與再造、技法的干濕皴擦與氤氳幻化、境界的蒼莽悲涼與清新秀潤及氣候條件的南溫北燥對繪畫材料的影響等。粗獷厚重的“長安畫派”,其技法的干濕皴擦與氤氳幻化、境界的蒼莽悲涼,而清新秀潤的“嶺南畫派”,其技法風格在于筆法變化繁復、賦色艷麗、注重背景著色渲染,營造氣韻生動的境界,還有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南溫北燥對繪畫材料的影響等。在近20年的時間里,劉書民教授對這些問題反復思考、不斷試驗。為此,他勤奮臨習了宋、元、明、清諸家山水畫,廣采博收,他發(fā)現(xiàn),翻開山水畫的發(fā)展史,其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面貌大師們的“創(chuàng)新”道路歷歷在目。范寬,北宋畫家“始學李成,即悟。乃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于是,卜居于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云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一寄于筆端之間……”自創(chuàng)一體的范寬無外乎入門路子端正,學法精深,化法得益于終日觀察體悟自然,物與心合,成為一代大師。元代畫家黃公望,為了化“法”,常于“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摹寫之,分外有發(fā)生之意?!彼捏@世之作就是在心想手追,明透了“畫理”、“物理”、“情理”的情況下產生的。劉書民教授決定以“寫生”作為他藝術思考、藝術實踐及藝術感悟的切入點。他壯游南北山水,尋覓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在雄關大川中,他品味、咀嚼、思考著古今和南北山水表現(xiàn)符號,并注重外來藝術的元素與傳統(tǒng)中國畫的元素融合,吸收了列維坦的色彩與意境,還借鑒西方現(xiàn)代油畫和版畫的效果。當然,這些實踐和嘗試會飽嘗失敗的苦果,他曾經無不感慨地說自己:“廢畫何止三千,幾乎有三萬!”2008年前,劉書民教授的水墨世界,既有北方山水《太行側影》的壁立千仞,又有南方山水《南嶺初秋》的柔美秀麗;既有奔騰咆哮黃河的《黃河激浪》,也有細雨綿綿的《岷江暮雨》,他時時嘗試著將南北異質文化進行碰撞,北方的厚重凝練和南方的靈秀華滋在他的水墨律動中,已經融合得別有一番生機。劉書民的“南北兼具”及“寫生”理念的可貴之處,是體現(xiàn)在他的實踐行動之中的。這種實踐精神正是現(xiàn)代多元文化語境中極具價值的品格特征之一。它體現(xiàn)了藝術家獨立承擔、挑戰(zhàn)自我,既有經驗、勇于嘗試、甚至免不了敢于失敗的精神。劉書民教授執(zhí)著于南北兼具的理念與實踐,絕不是單憑一時沖動或單純“嘗試”碰運氣,而是基于他對南北派山水畫形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對中國山水畫形態(tài)發(fā)展的思考。因而,他在“寫生”實踐中的忍耐毅力、刻苦磨煉、精益求精的全身心付出都滲透著其堅實理念的認識智性。他的寫生實踐中最大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對“基本功”的認識操練直接融入于“創(chuàng)造”過程之中,把“基本功”的內涵方向零距離地同創(chuàng)造活動糅合一體。于是,就有了介于南北之間的第三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嶺南書畫院曲斌院長將之稱為“新嶺南畫派”。曲斌進而解釋說,所謂“新嶺南畫派”,既有南北傳統(tǒng),又有個人創(chuàng)造意識,既為社會群體接受,又為學者稱道,屬于審美領域的一片新天地,應該是當下藝術創(chuàng)作備受矚目的現(xiàn)象。被稱為“新嶺南畫派”的劉書民教授,其畫風就是融剛健蘊藉為一體,以柔韌剛,兼得南北之風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首先大構圖上進行突破。針對南派畫中下部近景情調如芝于優(yōu)雅,往往與北派上部山川高大形貌不太協(xié)調齟齬,給人頭重腳輕之感。劉書民教授采取擴大畫面下部的表現(xiàn)面積,有時占據(jù)畫面三分之二之多。同時,上部遠山采用簡括之筆書寫,弱化其氣勢,卻壓縮表現(xiàn)空間。這樣,詳略對比,上下呼應。其二,注重造型。鑒于南派畫面下部因寫屋宇、樹木等瑣碎的小景而容易被人詬病,且林木表現(xiàn)如未有書法功力,北派大面積的林木表現(xiàn)意趣又易呆板、雷同,劉書民教授對云水山石使用不同的色調設色,更以不同的造型將其穿插掩映,從而使畫面顯得活潑靈動,趣味橫生。其三,根據(jù)南北畫派的通?。荷喜烤跋髥握{,下部景象紛繁,劉書民教授使用了一種過渡性筆墨先將畫面下部近景在精致這筆后,使之漸入蒼茫。然后又使蒼茫的中間景象銜接上部恢宏的山川。如在作品《山巖臨溪》中,上部起伏的山體與下部茂密的樹林之間有一片若隱若現(xiàn)的云層,這個好像不太經意的云層,成為他上下有機過渡的神來之筆。倘若少其筆墨,整個畫面將會顯得非常生硬,不和諧。一切藝術的境界,不外乎寫象、傳神、造境,從而對自然的模仿、生命的傳達到意境的創(chuàng)造。藝術的根基在于對自然萬物的研究、探討、理解、認識和熱愛,在這其中觸及它的靈魂,而這靈魂就寓在線條、色彩和體積之中。深諳畫理的劉書民教授在山岳中盤恒,他頓生縱浪大化、與物推移之感,領略造物的奧妙與中國畫表達天人合一的生生之氣,并且傾心于一種具有音樂的節(jié)奏與和諧的世界。在其《林間清秋》、《遠峰黛色》等作品中他將南北畫派有機融為一體,增加了畫面的韻律和節(jié)奏,使畫面產生了黑白之間、疏密之間、奇正之間、虛實之間的對比,從而顯得跌宕起伏、呼應有致。就筆墨而言,劉書民教授顯然留戀“長安畫派”的蒼潤厚重之風,這在他的作品中,不論大小,都隨處可見。但是,他同時又自然貼切地融入了“嶺南畫派”的平和溫潤與清麗秀美的特點,頗有彼此“新嶺南畫派”的兼容氣度。因而,我們在欣賞他2008年以后的作品時,就有了總體把握:全圖采用劉氏潑墨點染云山,看上去林木蒼郁、煙云卷舒,大有一種滋潤奇幻的美感。畫中的山峰縱使高大宏偉,可筆勢卻不像北派山水畫派的峻拔斫削,顯示出南方山水渾厚華潤的氣度。劉書民教授把自己對嶺南山水領略想象的美感,推向到了一個表現(xiàn)淋漓的極致。推而概之,他將“崇高”與“優(yōu)美”有機結合在一起,將南北畫風融合成一體,將蒼莽悲涼與清新秀潤進行了互補互滲,構造了一個天風獵獵、海山蒼蒼、元氣淋漓、氤氳幻化的“新嶺南畫派”氣象。endprint
三、劉書民教授的畫作,一藝奇葩豈偶然,于情于理兩相連。劉書民教授不僅僅是個畫家,更是一個畫學研究者,中國畫學的教授。在當代,畫家很多,研究者、教授也很多,但能做理論研究和教學、又能畫畫的人就少了。不談理論和實踐的水平高低,就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來看,做到口手一致、言行對等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作為學者型的畫家,劉書民教授確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來欣賞自然和宇宙,并躍入大自然的節(jié)律中去“游心太玄”,達到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里”的境界。中國民族繪畫風格及美學理論,是經過漫長歲月發(fā)展建立起來的,積二千余年的歷史,到今天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劉書民教授認為,中國畫并非水墨畫,繼而表示,中國畫是中國典型文化類型的集中表現(xiàn)形式,詩、書、畫、印、詞都在中國畫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只有“五味俱全”,才是真正的中國畫。北宋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寫道:“前人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吾人所師。余因暇日閱晉唐古今詩什,其中佳句,有道盡人腹中之事,有裝出目前之景。思因記先子嘗所誦道古人清篇秀句,有發(fā)于佳句而畫者,并思亦嘗旁搜廣引,先子謂為可用者,咸錄之天下……”就山水畫而言,雖在唐以前就有“寫意”之說,但在藝術創(chuàng)作主流方面,唐宋兩代尚形似重于神似,狀物高于達意,真正能夠狀物,以神寫形,還是元以后的事。中國的“文人畫”是尚意、尚趣的主要流派,“人品”與“畫品”統(tǒng)統(tǒng)通過筆墨來表現(xiàn),筆墨又以線條來達意。清人石濤就提出“一畫”之說,線條已成為中國畫語言主要特色,它已離開狀物,表現(xiàn)作者的精神世界,有其相對獨立性。清晰的定位,顯然源于劉書民教授對元、明、清人繪畫的本質認識,也基于他對南北畫派的潛心研究。他深知山水畫精神價值定位,也特別領悟到“神”與“氣”在山水畫中的作用。在理論上,他主張“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在實踐中,他大膽用墨,或暖或冷,皆喜重而濃,吸納西方厚重用色,重在寫山水物象之魂。在他黑白分明、大氣磅礴的作品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畫面中沒有唐突粗糙的涂鴉,看似信手揮灑而得,其實每筆都注精凝神,率意之中流露出自然與自信,這是中國文人獨有的自律與精神,這種自省與尊重的精神也是學者型畫家獨有的氣質?,F(xiàn)代的中國畫是個全新的概念,審美意識有著顯明的時代烙印。劉書民教授認為,形式和語言是繪畫的靈魂,畫好一張畫可以靠一時的聰明和靈感,一輩子畫得好要靠學問和修養(yǎng)。由于現(xiàn)代物象的豐富多彩,直接感觀物象早已被日益更新的電視、影像、攝影、電腦等所代替,繪畫原本依賴的直觀物象來表達內心方式已經過時。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越來越顯得重要了。因而,藝術觀念的轉變更新尤為重要,這種轉變和更新,就是對藝術的解構和反叛。做好這種轉變和更新,關鍵是要有學識、要有修養(yǎng)。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然就會鬧出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笑話。學者與畫家,似乎兩軌之車,并不相配。學者重理性思考,畫家重感性直觀。兩者的智性方式各有側重。所謂學者型畫家,即理性的直觀。理性與感性,思考與直觀相配相得,這本身就是學問。擅長書法且頗有理論造詣的曲斌先生談到,光會畫畫,但沒有理論的畫家走不遠,畫著畫著,就會成為畫匠了,書法也一樣。因而,學者型畫家成為一份憧憬,這一憧憬表達對學者型畫家的尊重和認同:好畫的背后必定有想法,賞心悅目之看應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應有思想、有內涵、有講究、有道理,應有獨到之處。在劉書民教授的山水畫中,我看到了一位沉潛于藝術實踐的學者,在學術艱辛之余努力探索山水畫的各個門類、題材、技巧的訣要。他的畫,他的筆墨,首先有學問的支撐,這是許多只埋頭畫畫的畫家們所不具備的意蘊和書卷氣。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書畫家的學術水平會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深度和可持續(xù)度。理論指導實踐,這也是古人要讀萬卷書的一個原因。要做一位具有“潛力股”的畫家,就要有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和一套理論體系。東漢的趙壹當年揭露杜甫、崔瑗成功的秘訣時,說他們是“博學之余,游藝于斯”。劉書民教授的“新嶺南畫派”的主要貢獻是對于“水墨形式美”的開拓。在教學和學術專題會上,他就“形式美”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藝術的形式美沒有固定格式”、“藝術理論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個人主義色彩”、“抽象美是形式的核心,人們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愛是本能需求”、“形式是美術的本身,要在客觀物象中分析構成其美的因素”等等。在他的作品中,每幅山水畫都是一種形式的探索。畫作《山夢》以強烈黑白對比及豐碑般的形體,演繹出造化之夢,令人遐想的首先是它那種獨特的形式;《靜谷》則一掃古人的“三遠法”,而以局部截取的方式,由形式的特定性給人以由局部見整體的視覺效果;《岷江暮雨》則以平面構成的方式去尋找形式的變化,令人在形式中咀嚼一種寧靜與淡泊的詩意。學者型畫家,不僅需要具有過硬的筆墨功夫,還須具備相當?shù)奈乃妓仞B(yǎng)。所謂的筆墨功夫,即用筆、運墨、書法功底、丘壑經營、結構程式、畫理畫法、構圖造型、線形筆勢;所謂的文思素養(yǎng),是指詩文、學養(yǎng)、品格、胸襟、哲思、情趣、心境、感悟等。一幅優(yōu)秀的山水畫中,意境的有無取決于文思境界和筆墨境界的張弛,有文思無筆墨,其意境生澀無味;有筆墨無文思,其意境蒼白無力。因而,文思與筆墨必須雙修,才能達到完美合一的境界。在劉書民教授的山水畫作品當中,詩或題跋,如畫作《溪樹含春色》、《道由白云盡》、《亭立云山外》等;或畫外賦之,如《遠山春溪圖》、《江山萬里水云闊》、《山水攬勝圖》等;或題跋加畫外賦之,如《江畔人家》、《岸楓紅隱時》、《空青浮林端》等。在劉書民教授看來,詩與畫既有相同相因之處,又有不同不盡之處。這與石濤的“詩中畫,性情中來也,則畫不是可以擬張擬李而后作詩;畫中詩,乃境趣時生者也,則詩不是便生吞活剝而后成畫。真識相融,如鏡寫影,出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詩畫矣”的意思正好相湊拍。在劉書民教授的畫作中,詩與畫之關聯(lián)既不是詩為畫解、畫為詩設的,又不是詩意即畫意、畫意即詩意的。有學者把劉書民教授的山水畫中的“畫中有詩”區(qū)別于較為普遍的“畫與詩的表面結合,即用畫描寫詩所述的境地和事象”,加上幾句說明式的詩句,未免落入膚淺和牽強俗套。而是將“詩與畫的內在結合”,既有畫的設想、構圖、形狀、色彩的詩化,更有畫外的聯(lián)想、詩意的營造。對于山水畫而言,由詩歌而引入了意境的概念,但并不等于懂詩歌的就會畫山水畫,或畫山水畫的一定會寫詩。原因在于山水畫自有其規(guī)律所在,自有其不同于詩歌意境的地方。寫詩的不會畫畫,卻一定能看懂畫,方稱為好詩人;畫畫的不會作詩,卻一定能讀懂詩,才是好畫家,二者之間的共識就是“意境”二字。劉書民教授既能畫畫,又能懂詩作詩,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學者型畫家。真正的學者型畫家,會重詩文、重學養(yǎng)、重品格、重胸襟、重哲思、重情趣、重心境、重感悟。劉書民教授集多種文思氣質于一身,他深諳畫理,研究、撰寫和主編多部學術著作,其代表作《劉書民水墨山水教法》,列入高等美術院?;A教學教法,也成為廣州美術學院十多年來的主講教材。在教學中,他強調學生應對不同時期不同的繪畫技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傳承以“筆墨”為體系的繪畫傳統(tǒng),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在創(chuàng)作教學中,他提倡“要多些逆向思維,少些順向思維”,強調藝術個性化的建構,注重書法對繪畫的重要性。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在本書中是用“課間畫語”的形式傳達的,一句一個法則,一句一個境界,一句一個頓悟,學生和聽眾普遍認為其論斷精辟,言簡意賅。然而,他終歸是一位書畫家,他的學問、才情、人生都融入畫中。已過花甲之年的劉書民教授,正值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成熟和旺盛期。在嶺南書畫院組織的一次沙龍活動中,健談的劉書民教授認為中國繪畫自元人始即進入了藝術自覺的時代,而明代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蘇州文化復興,使元人藝術自覺的思想最終在晚明得以確立。曲斌先生認為:盡管嶺南畫派誕生百余年,但劉書民教授形成的“新嶺南畫派”的貢獻,可以稱之為自17世紀以來,中國文人山水畫的一次非常成功的繼承和發(fā)展,他不僅造就了自己,也給嶺南畫派一次涅槃新生,給中國畫走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戶。他的得意弟子、著名畫家曾嶸先生充滿自信地說:“時間愈長,會有更多的人關注和研究老師的作品,真正的有識之士都會被他的藝術感染力所征服。”作為喜歡他、關注他的我們來講,期盼他在保重身體的前提下,在作品的創(chuàng)新上多一些清新空靈的營造、在色彩的采用上再豐富些、在趣味性的構思環(huán)節(jié)上多一些關注。我們深信,劉書民教授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再次出現(xiàn)薄發(fā)的高峰。
尹 ?廣 ? 楚人,少充知青,旋從戎西北,飲馬大漠,起于新聞報道員,行于團、師、旅、軍區(qū)、省軍區(qū)政治機關,做吏區(qū)人武部政委、區(qū)委常委。后解甲粵穗,歷任區(qū)紀委主任、區(qū)文廣新局局長、區(qū)教育局黨委書記,現(xiàn)任廣州市白云區(qū)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三十余年,在中央、軍隊及省市級報刊發(fā)表報告文學、小說、詩歌、散文、雜文、獨幕話劇及文藝評論等數(shù)百萬字。報告文學《生活中的不等式》獲解放軍文藝優(yōu)秀獎、《星星知我心》獲國務院軍轉辦、中國轉業(yè)雜志特等獎,散文《閱讀真好》獲2012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征文賽一等獎(由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散文寫作中心、華夏博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辦),《自助餐》被中國小說學會入選《2013中國微型小說年選》,現(xiàn)為省市作協(xié)會員,區(qū)作協(xié)主席。
責任編輯 ?梁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