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蕙(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論婁燁的都市情懷——發(fā)生他鏡頭下的上海故事
王佳蕙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摘 要:婁燁可以說是“第六代導演”里的領軍人物,縱觀他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很熱衷于使用紀實的手法去講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都是一些小人物或邊緣人物。他的故事常常發(fā)生在都市里,讓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他的都市情懷——不同于一般人對這座城市的觀察和描繪。
關鍵詞:婁燁;上海;都市情懷;愛情
婁燁出生于1965年,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他從小生長在上海,對這個城市有著特別的情感。在他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中,有幾部故事發(fā)生的地點都是上海。婁燁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偏愛顯而易見,他從很獨特的視角給我們展現(xiàn)了他眼中的上海。地點是一個很重要的電影要素,因為地點是故事發(fā)生的基礎甚至可以影響整個故事的發(fā)展走向。婁燁的影片對于選擇地點是很謹慎的。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他選擇的都是大都市,如上海、北京、南京等。他不講宏大的故事,而是用獨特的敘事講述自己身邊的人物發(fā)生的事情,讓我們去了解這個社會,去了解其實大家都一樣,過著怎樣的生活,擁有著怎么樣的青春,平靜外表下的是對生活的不安焦慮,對未來的迷茫。婁燁的都市情懷,很深地影響著他的電影。跟著他的影片,我們可以去感受下不一樣的上海,去了解他鏡頭下發(fā)生在上海的故事。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對人影響最深的時候,婁燁自幼在上海生活,他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感情可想而知。所以,他的第一部電影《周末情人》就講述了一群生活在上海的青年人的故事。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五角場的指示路牌,還有外灘那些歐式的建筑,這些標志性的上海建筑,不難看出婁燁想向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向我們展示這是上海,是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
但是破舊的房屋、殘舊的電梯、骯臟的街道、昏暗擁擠的游戲室又給我們展現(xiàn)了另一面。繁華都市里的陰暗角落,在這里生活著一群迷茫、渾渾噩噩但是還殘存理想的年輕人。他們也在愛著,在試圖擺脫自己現(xiàn)有的生活。李欣和她的朋友們曾經那樣肆意地揮灑青春,最后仍然選擇改變自己,離開過去的生活,去追求更好的未來。他們在中國最繁華的都市里摸索著前進。這部影片一直都是以李欣為第一視角,給我們講述了她的故事。把故事解剖之后我們只是看到了一個三角戀的故事,可是婁燁把它展現(xiàn)成一部青少年的成長史,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躁動、輕狂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一反以往電影中對上海生活的紙醉金迷,鶯鶯燕燕,取而代之的是上海的現(xiàn)實生活和我們身邊天天都在上演的故事。他執(zhí)著地表現(xiàn)自己生活熟悉的城市生活,作為在城市里長大的一代,他只相信自己眼中的世界。上海這座一直以來都以繁華和時尚著稱的都市,在外人看來人們都以奢侈的方式生活著,這樣就會忽視普通大眾的生活,婁燁的電影卻很好地給我們糾正了這一誤區(qū)。
導演婁燁說:“每一座城市對我來講就像每一個人一樣,被各種各樣的好看的衣服打扮著,可是我想去看的是衣服后面的東西,身體,還有血脈,蘇州河就是這座中國東部最古老的而且也是目前中國最現(xiàn)代化的大城市上海的血脈?!薄疤K州河自古以來是一條上海著名的骯臟的河,它構成了另一種含義上的上海。對我來講。更赤裸裸,更真實。[1]”《蘇州河》一開頭,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布滿垃圾的河流,接著就是河兩邊拆遷的樓房,破舊的工廠。裝卸貨物的古老船只和忙前忙后的人們,他們沒有衣著光鮮,只是為了生活忙碌著。這樣一條不美麗的河流依舊養(yǎng)活了很多人,很多人在這里生活。正如影片中的“我”所說的:許多人在這里度過他們的一生。說起上海的河流,人們會立馬想起黃浦江,因為這是上海的標志,可是婁燁卻偏愛蘇州河,這條不起眼甚至骯臟的河流,他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蘇州河岸邊的愛情故事,主角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開摩托車送貨的馬達,在開心館酒吧里表演的“美人魚”美美,還有販賣私酒老板的女兒“牡丹”。這些人物的職業(yè)平凡,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的底層,很少人們會去關注他們,更別說他們的愛情,可是婁燁卻把這段愛情訴說成了一段蘇州河上的“神話”,凄美動人,令人蕩氣回腸?!霸谟捌?,導演婁燁沒有去渲染上海的經濟奇跡,而執(zhí)著于城市‘現(xiàn)代化’浪潮中拆遷和重建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的大樓和陰暗的街角,執(zhí)著于體制外的邊緣人在燈紅酒綠的欲望召喚中的迷失,表達城市邊緣人物內心的失落和焦灼。[2]”
婁燁對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都市情懷,在他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關注的這些所謂的“邊緣人物”,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故事。
上海是個多雨的城市,婁燁也不止
一次在一部電影里出現(xiàn)下雨的場景。雨天總是給人潮濕的、灰暗壓抑的感覺。在影片《危情少女》中,一開頭就是汪嵐恐怖的夢境,蒼白的臉色,突然下起的大雨,汪嵐為了避雨來到了祖?zhèn)鞯拇笪荩锩婊璋店幧植乐畼O。暗處窺視的雙眼,突然雷電交加,閃電劃破夜空,照到了樓梯轉角的鬼魅。雖是夢境,但是真實感很強。無疑雨天讓恐怖氣氛更加濃郁,后面又不斷出現(xiàn)下雨天,一下雨就有種鬼魅要出現(xiàn),事情要向可怕的方向發(fā)展的預兆。婁燁幾近紀實的拍攝手法,使得這部驚悚片的真實感大幅度提高。雨天的選擇又是個更出彩的地方。
《周末情人》中下雨的場景也不少,阿西就是在一個下雨天去游戲室找拉拉的,他的憤怒和焦躁與雨天融為一體。影片的最后,拉拉殺死阿西趔趔趄趄地走出破舊的房屋,外面下起了傾盆大雨,他的內心驚慌迷茫,大雨讓他清醒,遠處響起了警車的聲音。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灰青色,像拉拉的心情一樣,大雨沖刷了這個骯臟的世界。屏幕黑了,接著就是雨后的清晨,像從來沒發(fā)生過任何慘劇一樣。但是畫面依舊是灰青色,在暗示著這一切都是存在的,拉拉的錯誤是抹殺不了的。
《蘇州河》中美美在雨天外出,她的攝影師男友并不知道她要去哪里。她關上門走入傾盆大雨中。沖入雨中消失不見,有很深的寓意。片中的“我”并不是很了解美美,美美就像是一個美麗的迷,不知道她何時就會消失,就像消失在雨中,再也不回來了。牡丹在找不到馬達的好多天后,選擇在一個雨天出現(xiàn)在馬達家門口,全身濕透,模樣惹人憐愛。馬達很想把她抱在懷中,可是想到馬上就要綁架她,心中百感交集。淋過雨的牡丹讓人心疼,也預示著他們的愛情悲劇。最后馬達和牡丹的尸體被打撈出來也是在一個雨天。在蘇州河的岸邊,并排著兩個人的尸體,雨水沖刷著他們年輕的臉龐,他們終于可以永遠在一起了。雨水把他們洗得很干凈,就像他們干凈的愛情。婁燁把這個死亡處理得很美,沒有想象中的哀傷,卻多了一份唯美。
由此可見,婁燁對上海的雨是多么偏愛。影片中有傾盆大雨,有淅瀝瀝的小雨,配合他喃喃地講述故事。常常覺得就是“雨”這種意象,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更多。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包括一切。自然的氣候現(xiàn)象也是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多雨的南方,雨后的城市。城市里的故事,婁燁把他的都市情懷用不同的畫面展示給我們。
不一定轟轟烈烈的才是愛情,看多了偉大的愛情,反而覺得婁燁鏡頭下普通人的愛情故事更加真實。就如同,我們都不關心那些和我們不同世界人的故事,卻對身邊人發(fā)生的一切感興趣。沒有那么多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我們都是普通人。在上海這座欲望都市,生活在這里的男男女女有著怎樣的愛情觀,是婁燁電影中愛情研究的主題。和第五代導演所描繪的生活完全不同。當代都市人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大環(huán)境不同了,很多東西都被顛覆了。
《蘇州河》里馬達和牡丹的愛情令人唏噓。影片開頭是美美對攝影師男友“我”的一連串詢問,就是在詢問如果有一天她離開了,“我”會不會一直尋找她,直到找到死。在“我”眼中這樣的愛情是荒謬的、可笑的。在這樣一個近乎快餐的時代,連愛情也是如此,一個人離開了,就等待下一個,不可能去一直尋找。由此引出了馬達和牡丹的故事。一個關于“尋找”的愛情故事。美美一開始并不相信馬達的故事,她以為這是馬達為了接近她所編出來的謊話。漸漸地,隨著馬達的反復強調,馬達和牡丹的故事慢慢完整起來。最后,美美因為受了兩人故事的影響,毅然決然地離開“我”,決心去尋找真正的愛情。而“我”決定繼續(xù)等待下一次愛情的到來。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愛情故事里,婁燁設置了很多微妙的關系。牡丹愛馬達,是因為她一直都是個缺少愛的孩子。父親是個私酒販子,每天都沉迷于酒色之中,從來不曾關心女兒。所以每次把女人帶回家,他就讓送貨的馬達把牡丹送到姑姑家。久而久之,馬達無意識的關心讓牡丹感覺到了久違的溫暖,漸漸地就愛上了馬達。馬達對于牡丹是矛盾的,因為他是一個團伙的一員,被人威脅要綁架牡丹去勒索她的父親。馬達想要反抗,可是最終失敗,還是不得已要綁架牡丹。牡丹得知真相后,選擇跳入蘇州河。馬達出獄后,她一直堅信牡丹沒死,不顧一切的尋找。正是這種尋找,讓觀眾們?yōu)橹畡尤荨?/p>
而《周末情人》這部影片,只看名字就充滿曖昧。劇情說穿了就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但是這并不是我們常??吹綈矍楣适?,兩個男主角拉拉和阿西的愛情不是崇高的、忘我的,而是真實的。年輕人都是狂妄不羈的,沖動是很常見的。兩個男生為了一個女生,最終釀成慘案。影片開頭是以字幕的方式配合女主角喃喃自語的自白,展開整個故事。將上海九十年代那種浮華背后的不安和躁動真實地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關于夢想和愛情,這部影片很完整地還原給了觀眾。懷才不遇的樂隊組織者張弛,他懷抱夢想,希望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因為不得志和女友陳晨吵架分手,最終因為偶然的機會,拉拉去了這個樂隊當主唱。他們自己的演唱會眼看就要舉辦,似乎離夢想又進了一步,但命運常常這樣玩弄世人,拉拉殺了阿西。不過婁燁還是傾向光明的結尾,影片還是在近乎浪漫的情節(jié)中結束了,還是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婁燁近乎紀實的拍攝手法很有感染力。他濃濃的都市文化情懷,也讓大眾看到了不一樣的上海,不只是那個燈紅酒綠、經濟發(fā)達的大都市,也是普通群眾的上海,每天也都在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故事,看著這些故事,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要好好思考。年輕時候的迷惘和夢想,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存在,如何面對和實現(xiàn)是很重要的。在電影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我們無法主宰,而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努力去生活,電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婁燁用鏡頭讓我們看到了他的都市情懷,細膩、真實、令人覺得感動。
參考文獻:
[1]婁燁,Norman Brock, Placidus Schelbert.《蘇州河》訪談錄[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0(4).
[2]李正光.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導演的審美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王佳蕙(1990-),女,河南鄭州人,上海師范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