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君,韓 凱
(1.太原學院文學院,山西太原030032;2.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王明清筆記著作中的文學思想研究
張瑞君1,韓 凱2
(1.太原學院文學院,山西太原030032;2.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王明清筆記著作中的文學思想,學界目前對之關注尚顯不夠充分.王明清筆記著作中的文學思想極為豐富,不僅可以使研究者站在以文學論文學的維度上對宋代文學予以觀照,而且可以使研究者以文學生態(tài)視野對宋代文學諸多重要現(xiàn)象予以考論,對深入了解宋代文學發(fā)展特點具有重要的意義.
宋代文學;王明清;筆記;文學思想
王明清的筆記著作,《全宋筆記》收錄6種:《揮麈前錄》《揮麈后錄》《揮麈第三錄》《揮麈錄余話》《投轄錄》《玉照新志》(筆者按:《全宋筆記》第六編第二冊尚收錄有舊題王明清所著《摭青雜說》,但《全宋筆記》收錄時題著者為佚名,今從之).究其總體而言,其筆記著作對宋代文學研究具有較大參考價值,四庫館臣評《揮麈錄》“援據(jù)賅洽”[1]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p3604,評《玉照新志》“蓋明清博物洽聞,兼嫻掌故,故隨筆記錄,皆有裨見聞也”[1].目前對王明清筆記著作的研究尚乏深入,以文學思想為專論之研究更是少見.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王明清筆記中的文學思想,在文學創(chuàng)作論方面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昔人不以蹈襲為非”.《揮麈錄余話》卷之一明確提出: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陰鏗詩也,李太白取用之。杜子美《太白詩》云:“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焙笕艘灾^以此譏之。然子美詩有“蛟龍得云雨,雕鶚在秋天”一聯(lián),已見《晉書》載記矣。如“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孟蜀王詩,東坡先生度以為詞。昔人不以蹈襲為非?!赌喜繜熁ㄤ洝?“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碧迫朔接蛟?。《新唐書·藝文志》有方域詩一卷?!稛熁ㄤ洝芬幻洞髽I(yè)拾遺記》,文詞極惡,可疑。而《大業(yè)幸江都記》自有十二卷,唐著作郎杜寶所纂,明清家有之,永平時揚州印本也。[2]35-36
類似于此,《揮麈后錄》卷之八亦提到古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這一規(guī)律:“彥昭好令人歌柳三變樂府新聲.又嘗作樂語曰:‘正好歡娛,歌葉樹數(shù)聲啼鳥;不妨沉醉,□畫堂一枕春酲.’又皆柳詞中語.”[3]193
“昔人不以蹈襲為非”之說,實質(zhì)上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除了便于對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有所了解及認識之外,還在于通過化用前人語句而對作家人格思想的形成有所認識.如蘇軾“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4]卷一《沁園春》(孤館燈青),p70,明顯化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蘇軾人格受到杜甫非常大的影響,《與王定國四十一首》(其八)稱“杜子美在困窮之中,一飲一食,未嘗忘君,詩人以來,一人而已”,在其宦途生涯中踐行杜甫“一飲一食,未嘗忘君”的高尚政治人格,“所以他在朝便敢于并樂于言政,不顧念個人的得失榮辱.當?shù)胤焦俦惚M職盡責,盡心盡力,做出卓著的政績,贏得人民的厚愛.直到晚年他還說‘許國心猶在’”[5].
王明清在文學創(chuàng)作及批評論方面,推尊文學的政教功用,注重文學的實用性,認為文學應該有裨于后世.這在《揮麈后錄》卷之十一有所印證:
紹興丁卯歲,明清從朱三十五丈希真乞先人文集序引。文既成矣,出以相示,其中有云:“公受今維垣益公深知,倚用而不及?!泵髑遄x至此,啟云:“竊有疑焉?!敝煺稍?“敦儒與先丈皆秦會之所不喜,此文傳播,達其聞聽,無此等語,至掇禍?!泵髑逶?“歐陽文忠《與王深父書》云:‘吾徒作事,豈為一時?當要之后世為如何也?!敝煺蓢@伏,除去之。[3]223
按:維垣益公,即秦檜.《宋史》秦檜本傳有云:“十七年,改封檜益國公.”據(jù)朱希真所云“敦儒與先丈皆秦會之所不喜”,可斷定“維垣益公”即秦檜.王明清借用歐陽修《與王深父書》中的一句話說明:“吾徒作事,豈為一時?當要之后世為如何也.”由此不難看出他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應立足于詩文的政教功用,注重文學諷喻后世的教化功能.
重視詩文的政教功用,是中國文論的一個悠遠而重要的傳統(tǒng).當此種思想發(fā)展至極端,會帶來文學自身藝術(shù)美感的缺失.宋初柳開即鮮明的例子:“他反對‘辭之華于理’,卻不反對‘理之華于辭’,貶抑藝術(shù)形式美的傾向是很明顯的.”[6]王明清文學思想的可貴之處就是雖推崇詩文的政教功能,但同時強調(diào)詩文藝術(shù)上的美感,如《揮麈第三錄》卷之三評時人曹筠致秦檜詩語:“筠因便介,姑作詩以致祈懇,末句云:‘浩浩秦淮千萬頃,好將余浪到灘頭.’其淺陋不工如此.”[3]273-274
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論方面,相比于古代詩話詩評類著作多以抽象的思理表述,王明清以鮮活生動的例子使文學研究者有直觀而信實的了解.如《揮麈后錄》卷之十一載:
舅氏曾宏父生長綺紈,而風流醞藉,聞于薦紳。長于歌詩,膾炙人口。紹興中,守黃州,有雙鬟小顰者,頗慧黠,宏父令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后二賦,客至代謳,人多稱之,見于謝景思所敘刊行詞策。后歸上饒,時鄭顧道、呂居仁、晁恭道俱為寓客,日夕往來,杯酒流行。顧道教其小獲亦為此技,宏父顧?quán)嵭υ?“此真所謂效顰也?!焙髞硎看蠓蚣遗c夫尊俎之間,悉轉(zhuǎn)而為鄭、衛(wèi)之音,不獨二賦而已。明清兄弟兒時,先妣制道服,先人云:“須異于俗人者乃佳,舊見黃太史魯直所服絕勝?!睍r在臨安,呼匠者教令染之,久之始就,名之曰“山谷褐”。數(shù)十年來,則人人效之,幾遍國中矣。[3]225
這里提到蘇軾及黃庭堅對后世的深遠影響,以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曾宏父于宋高宗紹興年間守黃州期間,令雙鬟小顰誦蘇軾前后《赤壁》二賦,后與鄭望之、呂本中等人往來交游,鄭望之復“教其小獲亦為此技”.由之可見蘇軾作品不僅在后世士大夫中有深遠影響,即當時普通伶人小妾亦熟諳之.而黃庭堅對后世之影響,則可由“山谷褐”“數(shù)十年來,則人人效之,幾遍國中矣”窺其端倪.
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象論方面,王明清著重對一些時人罕知的文學意象進行說明,從而可使后世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意.如《玉照新志》卷第四中解釋“高橋客死”意象:“歐陽文忠公詩云蘇子美挽詞‘奏邸獄冤誰與辯,高橋客死世通悲’,以為用事親切,而世不知‘高橋客死’之義.后來紹興中,秦熺勢方鼎盛,嘗托其客陸升之仲高下問于明清.偶省記得見《吳地記》,后漢梁鴻客食吳門,死于高橋,而子美亦然.因以告知,熺甚以賞激.未幾,會之殂,熺亦逐矣.”[2]192
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背景論方面,王明清側(cè)重對作家某一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進行細致描述,可使后人更好地對作品抒發(fā)的情志以及創(chuàng)作心理有較好的認識.《揮麈錄余話》卷之一記蔡挺創(chuàng)作《喜遷鶯》的背景:
熙寧中,蔡敏肅挺以樞密直學士帥平?jīng)?初冬置酒郡齋,偶成《喜遷鶯》一闋:“霜天清曉,望紫塞古壘,寒云衰草。汗馬嘶風,邊鴻翻月,壟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難報。塞垣樂,盡雙鞬錦帶,山西年少。談笑。刁斗靜,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圣主憂邊,威靈遐布,驕虜且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不惜金尊頻倒?!痹~成,閑步后園,以示其子朦。朦置之袖中,偶遺墜,為應門老卒得之。老卒不識字,持令筆吏辨之。適郡之娼魁素與筆吏洽,因授之。會賜衣襖中使至,敏肅開燕,娼尊前執(zhí)板歌此,敏肅怒,送獄根治。娼之儕類祈哀于中使,為援于敏肅。敏肅舍之,復令謳焉。中使得其本以歸,達于禁中,宮女輩但見“太平也”三字,爭相傳授,歌聲遍掖庭,遂徹于宸聽。詰其從來,乃知敏肅所制,裕陵即索紙批出云:“玉關人老,朕甚念之。樞筦有闕,留以待汝?!币再n敏肅。未幾,遂拜樞密副使。御筆見藏其孫稹家。史言“獻肅交結(jié)內(nèi)侍,進詞柄用”,又不同也。[2]27-28
此則材料詳細記述了蔡挺名作《喜遷鶯》創(chuàng)作前后的背景,既談到了創(chuàng)作興起之由,“以樞密直學士帥平?jīng)?初冬置酒郡齋”,又談到了創(chuàng)作之后的影響.后世研究者據(jù)此及《宋史》蔡挺本傳“在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詞曲,有‘玉關人老’之嘆.中使至,則使優(yōu)伶歌之,以達于禁掖”推定,蔡挺《喜遷鶯》抒發(fā)的乃是嗟嘆不得進用意欲報效朝廷之志.
王明清筆記著作中的文學思想最具價值之處,是在于使文學研究者跳出以文學論文學的限制,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視野對宋代文學面貌進行整體研究.
“文學生態(tài)”重在全方位探討文學發(fā)展與政治、經(jīng)濟、思想意識形態(tài)、文化等多方面的關系,其中文學與政治的互動是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揮麈錄余話》卷之一載:
沈睿達遼,文通之同胞,長于歌詩,尤工翰墨。王荊公、曾文肅學其筆法,荊公得其清勁,而文肅傳其真楷。登科后,游京師,偶為人書裙帶,詞頗不典。流轉(zhuǎn)鬻于相藍。內(nèi)侍買得之,達于九禁,近幸嬪御服之,遂塵乙覽。時裕陵初嗣位,勵精求治,一見不悅。會遣監(jiān)察御史王子韶察訪兩浙,臨遣之際,上喻之曰:“近日士大夫全無顧藉,有沈遼者,為倡優(yōu)書淫冶之辭于裙帶,遂達朕聽。如此等人,豈可不治?!弊由氐终阒?適睿達為吳縣令,子韶希旨,以它罪劾奏。時荊公當國,為申解之,上復伸前說,竟不能釋疑,遂坐深文,削籍為民。其后卜居池陽之齊山,有集號《云巢編》行于世。[2]36
此處提到士人沈遼由“登科”為“吳縣令”而后被“削籍為民”的原因,是由于登科后游覽京師時所寫之文“詞頗不典”,以致引起神宗不滿.神宗所言“淫冶之辭”,即同于齊梁宮體綺艷秾麗空洞乏物的詩風.神宗之所以因一個士人的文風即欲懲治,是他看到文學對政治的巨大作用及影響,即文學影響著承擔國家基石重要角色的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文學對政治有巨大影響,政治對文學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其中尤以統(tǒng)治者對待文學的態(tài)度及思想文化政策對文學發(fā)展影響巨大.《揮麈后錄》卷之一提到:
徽宗居藩邸,已潛心詞藝。即位之初,知南京曾肇上所奉敕撰《東岳碑》,得旨送京東立石。上稱其文,且云:“兄弟皆有文名,又一人尤著。”左相韓師樸云:“鞏也。”子宣云:“臣兄遭遇神宗,擢中書舍人,修《五朝史》,不幸早世。其文章與歐陽修、王安石皆名重一時?!鄙项h之。由是而知上之好學問,非一日也。[3]81
王明清在《揮麈后錄》卷之七再次提及:“祐陵為端王,在潛邸日,已自好文.”[3]184徽宗“在潛邸日,已自好文”,對文學藝術(shù)頗為癡迷.檢閱《宋詩紀事》發(fā)現(xiàn),愛好文藝是宋代統(tǒng)治者的普遍情況,“太宗當天下無事,留意藝文”[7]卷一,p2,“真宗皇帝聽斷之暇,唯務觀書.每觀一書畢,即有篇詠,命近臣賡和,可謂好文之主也”[7]卷一,p4.
宋代統(tǒng)治者熱心文藝,還特別重視文化典籍整理.《揮麈前錄》卷之一提到了這個對宋代文學面貌影響甚巨之現(xiàn)象:“國朝承五代搶攘之后,三館有書僅萬二千卷.乾德以后,平諸國,所得浸廣.太宗鄉(xiāng)儒學,下詔搜訪民間,以開元四部為目,館中所闕及三百已上卷者,與一子出身.端拱元年,分三館之書別為書庫,目曰秘閣.真宗咸平三年,詔中外臣庶家有收得三館所少書籍,每納一卷,給千錢.送判館看詳,委是所少書數(shù)及卷秩別無差誤,方許收納.其所進書及三百卷以上,量才試問與出身.又令三館寫四部書二本.”[3]17-18這一做法極大促進了士大夫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熱情,據(jù)《揮麈前錄》卷之一所記,“仕宦稍顯者,家必有書數(shù)千卷”[3]18,推動了宋代文學向?qū)W問化、典實化方向發(fā)展,表現(xiàn)出不同于前代文學的顯著特點.楊億《西昆酬唱集序》指出其創(chuàng)作乃“因以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fā)于希慕”,黃庭堅《答洪駒父書》亦言明“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這就促進了宋代文學“以才學為詩”的特征.
宋代政治對文學的推動促進作用,除上述兩點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即相對寬松的文學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輿論氛圍.陳寅恪《寒柳堂集·論再生緣》指出:“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為自由,故文章亦臻上乘.”這也在《玉照新志》卷第五中得到印證:
《詩話》云:昭陵時,近臣賦詩,一聯(lián)云:“秦帝宮成陳勝起,明皇殿就祿山來?!被蛴凶P于九重者,上覽其首句云:“朱衣吏引上高臺”,即不復視。天語以為器量如此,何足觀耶?謗焰遂熄。嗚呼!昭陵豈不見全篇?倘盡以過目,則不可回互矣。此堯、舜之用心,宜乎享國長久。[2]209-210
宋仁宗面對羅織譖語選擇了“即不復視”的態(tài)度,由之可以看出宋代相對寬松的文學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之相應,宋代輿論氛圍也相對寬松,仁宗曾“詔群臣實封言時政闕失”[8]卷五十六宋紀五十六宋仁宗嘉祐元年紀事,p1363.寬松的環(huán)境及氛圍促成了士大夫慷慨任氣及喜辯論的性格特征,“感激論天下事、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精神遂成為當日士人的普遍風尚”[9]導言,p2-3.
宋代文學的自由氣氛是相對的,提及宋代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北宋后期的黨爭及文字獄對文學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揮麈錄余話》卷之二載:
紹圣初,治元祐黨人。秦少游出為杭州通判,坐以修史詆誣,道貶監(jiān)處州酒稅。在任,兩浙運使胡宗哲觀望羅織,劾其敗壞場務,始送郴州編管。黃魯直罷守當涂,寓居荊南,作《承天院塔記》,湖北轉(zhuǎn)運判官陳舉迎合中司趙正夫,發(fā)其中含謗訕,遂編管宜州。陳舉者,乃宗哲之婿,可謂“冰清玉潤”也。[2]44
此處提到秦觀與黃庭堅的貶謫均因時人“羅織”,而當時士人還極有可能只因詩文里的一句話致罪于身.《揮麈后錄》卷之六記汪輔之貶官,即因簡單的一句話獲罪:“汪輔之登第,熙寧中,為職方郎中、廣南轉(zhuǎn)運使.蔡持正為御史知雜,摭其謝上表有‘清時有味,白首無能’,以謂言涉譏訕,坐降知虔州以卒.”[3]160
文字獄及黨爭使北宋后期士人或多或少在潛意識中形成了噤顫畏禍的性格.往日唐人身上那種俊朗自信的精神氣質(zhì)、昂揚闊大的生命胸懷已不多見.王明清敏銳地把握到了黨爭政治環(huán)境對士人心態(tài)的影響,《揮麈后錄》卷之六載:
范景仁嘗為司馬文正作墓志,其中有曰:“在昔熙寧,陽九數(shù)終。謂天不足畏,謂民不足從,謂祖宗不可法,乃裒頑鞠兇。”托東坡先生書之,公曰:“二丈之文,軾不當辭。但恐一寫之后,三家俱受禍耳?!弊洳粸橹畷?。東坡可謂先見明矣。當時刊之,紹圣之間治黨求疵,其罪可勝道哉!陸務觀云。[3]165
這里蘇軾拒絕書寫范鎮(zhèn)為司馬光所作墓志的原因,“但恐一寫之后,三家俱受禍耳”,并非出于元祐年間二人的矛盾.“元祐元年,公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改賜銀緋.二月,遷中書舍人.時君實方議改免役為差役……君實為人,忠信有余而才智不足,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方差官置局,公亦與其選,獨以實告,而君實始不悅矣.”[10]附錄一銘傳,p2807蘇軾于熙寧二年二月還朝后,初次體味到黨爭之烈,即有了全身避害的想法,于熙寧三年所作《送劉攽倅海陵》“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掛口,莫夸舌在齒牙牢,是中惟可飲醇酒”[11]卷六,p243即可一窺端倪.遭遇“烏臺詩案”沉重打擊后的蘇軾居黃州期間,“軾素喜作詩,自是平居不敢為一字”[12]卷十,p114,此語雖稍涉夸張,蘇軾居黃期間創(chuàng)作了不少文章,只是直擊時弊之語少了許多而已,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黨爭及文字獄對蘇軾心理的影響.
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對宋代士人之影響非僅限于蘇軾一人,而是在當時士人身上普遍存在.黃庭堅《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詩者人之情性也,非強諫爭于廷,怨忿詬于道,怒鄰罵座之為也.”即是此意.從眾多記述中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宋人相比于唐人而言,生活重心由外在功名追求轉(zhuǎn)向內(nèi)在生命意義探尋,因而宋人相對趨于內(nèi)斂溫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同宋代黨爭、文字獄的政治環(huán)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
王明清的筆記著作可為文學研究者提供的宋代文學宏觀“生態(tài)環(huán)境”維度,并不僅限于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這一環(huán)節(jié),還包括其他方面.從思想史角度看宋代文學,《投轄錄》“蓬萊三山”載:
祥符中,封禪事竣,宰執(zhí)對于后殿。真宗曰:“治平無事,久欲與卿等至一二處未能,今日可矣。”遂引群公及內(nèi)侍數(shù)人入一小殿。殿后有假山甚高,而山面有洞。上既先入,復招群公從行。初覺暗甚,行數(shù)十步則天宇豁然,千峰百嶂,雜花流水,盡天下之偉觀。少焉,至一所,重樓復閣,金碧照輝。有二道士,貌亦奇古,來揖上,執(zhí)禮甚恭,上亦答之良厚。邀上主席,上再三遜讓,然后坐。群臣再拜,居道士之次。所論皆玄妙之旨,而肴醴之屬又非人間所見也。鸞鵠舞于堂,笙簫振林木,至夕而罷。道士送上出門而別,曰:“萬機之暇,毋惜與諸公頻見過也。”復由舊路以歸。臣下因以請于上,上曰:“此道家所謂蓬萊三山者?!比撼笺蛔允д呃廴?后亦不復再往。不知何術(shù)以致之。祖父聞于歐陽文忠公。[2]79
真宗與宰執(zhí)重臣前往“蓬萊三山”,與二道士相得甚歡.這對考察宋代“三教渾融”思想史狀況有所裨益,從中可看出宋代統(tǒng)治者與道士之間良好的關系.統(tǒng)治者的接受許可,對道學在宋代的發(fā)展以及推動儒、釋、道三教渾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群臣位列道士之次,更是可以看出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士大夫?qū)Φ缹W的接受認可.《揮麈錄余話》卷之二記載士人同道士的交游稱:“宣仲昔在京師為學官日,與侍晨道士時若愚游.”[2]53亦不難看出道學在宋代具有較高地位.
宋代各派思想文化已趨融合,形成三教融合之勢,文化精神漸趨收斂.受此影響,宋代士人創(chuàng)作了一定數(shù)量的道趣詩,如蘇軾《樓觀》“聞道神仙亦相過,只疑田叟是庚?!?劉攽《擬古六首》其五“嵯峨三神山,浩蕩仙圣游”,陳摶《贈金勵睡詩》其二“至人本無夢,其夢本游仙”等,亦可見道教對宋代文學之影響.
文學的微觀生態(tài)在于文藝發(fā)展同創(chuàng)作主體情性之間的關系,文士間的交游唱和是考察文學家主體情性不可忽視的維度.王明清筆記著作中的文士交游,如《揮麈后錄》卷之七:
崇寧三年,黃太史魯直竄宜州,攜家南行,泊于零陵,獨赴貶所。是時外祖曾空青坐鉤黨,先徙是郡。太史留連逾月,極其歡洽,相予酬唱,如《江樾書事》之類是也。帥游浯溪,觀《中興碑》。太史賦詩,書姓名于詩左,外祖急止之云:“公詩文一出,即日傳播。某方為流人,豈可出郊?公又遠徙,蔡元長當軸,豈可不過為之防邪?”太史從之,但詩中云“亦有文士相追隨”,蓋為外祖而設。[3]178
王明清的外祖父曾紆同黃庭堅在宜州交游唱和,并將作品結(jié)集.宋代不僅文士之間交游唱和,有時酬唱活動會由最高統(tǒng)治者組織,如《揮麈錄余話》卷之一載:“明清頃于蔡微處得觀祐陵與蔡元長賡歌一軸,皆真跡也.今錄于后:‘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齋宮即事,賜太師:報本精禋自國南,先期清廟宿齋嚴……太師臣京恭和.’”[2]11
宋代士人樂于交游的情性愛好對當時文學之影響,既表現(xiàn)于宋代文學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賡和唱酬之作,還表現(xiàn)在促進了宋代詩社的形成與發(fā)展.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13]收錄現(xiàn)存宋人唱酬應和及詩社總集6種:李昉編《二李唱和集》、楊億編《西昆酬唱集》、佚名編《同文館唱和詩》、朱熹編《南岳唱酬集》、邵浩編《坡門酬唱集》、吳渭編《月泉吟社》.該書“附錄散佚宋人總集考”收錄散佚宋人唱和及詩社總集36種,如王溥編《翰林酬唱集》、丁謂編《西湖蓮社集》、歐陽修編《禮部唱和詩集》、廖伯憲編《岳陽唱和》、熊克編《館閣喜雪唱和詩》等.宋代士人數(shù)量如此豐富的唱和及詩社酬和之作,足以證明交游唱和在當時士大夫中受歡迎的程度.
交游成為一種時尚,必然會對士人主體性格產(chǎn)生影響,進而對文學面貌產(chǎn)生直接作用,這正是宋代士人樂于交游的主體情性對宋代文學的深層影響所在.因宋代士人交游多圍繞自然環(huán)境展開,形成了熱愛自然、蕭散灑脫之主體性格,進而使宋代文學于“筋骨思理見勝”之外呈現(xiàn)一種平淡自然的文學面貌.如范仲淹《秋香亭賦并序》:“一朝賞心,千里在目.時也,秋風起兮寥寥,寒林脫兮蕭蕭.有翠皆歇,無紅可凋.獨有佳菊,弗冶弗夭.采采亭際,可以卒歲.”[14]平淡之辭中盡顯喜愛自然之情.
宋代士人除熱衷交游外,還善于戲謔.《揮麈錄余話》卷之二載:
東坡先生出帥定武,黃門以書薦士往謁之。東坡一見云:“某記得一小話子,昔有人發(fā)冢,極費力,方透其穴。一人裸坐其中,語盜曰:‘公豈不聞此山號首陽,我乃伯夷,焉有物邪?’盜慊然而去。又往它山,治方半,忽見前日裸衣男子從后拊其背曰:‘勿開,勿開,此乃舍弟墓也?!盵2]40-41
蘇軾以伯夷、叔齊為戲謔主人公,以其勸阻盜墓人而展開,構(gòu)思巧妙生動,足見蘇軾善于戲謔之性格.善謔是宋代士人的普遍風尚,有時亦會因之致禍上身,《揮麈后錄》卷之六載:“一日聚飯行令,魯直云:‘欲五字從首至尾各一字,復合成一字.’正夫沉吟久之,曰:‘禾女委鬼魏.’魯直應聲曰:‘來力敕正整.’葉正夫之音,闔坐大笑.正夫又嘗曰:‘鄉(xiāng)中最重潤筆,每一志文成,則太平車中載以贈之.’魯直曰:‘想俱是蘿卜與瓜□爾.’正夫銜之切骨.其后排擠不遺余力,卒致宜州之貶.一時戲劇,貽禍如此,可不戒哉!”[3]165
宋代士人善戲謔之性格對文學的深刻影響,表現(xiàn)在較多地“以文為戲”“以詩為戲”,于思理之外有了活潑靈動之色彩.《宋人總集敘錄》著錄了兩部宋人“以文為戲”的著作:林希逸、胡謙厚編《文房四友除授集》,鄭持正編《文章善戲》.《文房四友除授集》敘錄稱:“唐韓愈《毛穎傳》,宋張耒《竹夫人傳》等皆嗣其響,然作者甚少,到南宋末造,此種文體方再興并轉(zhuǎn)盛,所謂‘以文為戲’是也.”[13]373足見宋人在喜于戲謔的心靈中對“以文為戲”創(chuàng)作之偏愛.
宋代文學在“以文為戲”之外,尚有一不可忽視之現(xiàn)象,即“以詩為戲”.宋代文學中不僅出現(xiàn)了較多的“戲答”“戲贈”“戲和”詩作,如楊億《戲贈潁州萬壽尉吳待問》、歐陽修《思白兔雜言戲答公儀憶鶴之作》、蘇軾《戲贈》等;還多以日常習見之物為其戲謔詩作之對象,絕妙靈動,如范仲淹《詠蚊》詩:“飽去櫻桃重,饑來柳絮輕.但知離此去,不用問前程.”蚊子可作戲謔對象,反映出對日常生活的細致靈動、物我同一的獨特審美靈感.
經(jīng)由唐代韓愈對儒學“經(jīng)世致用”的重振,到宋代經(jīng)世之學成為宋學主腦.經(jīng)世之學對宋代士人主體情性之影響,形成了剛毅不屈、達觀樂道之“君子人格”.《揮麈后錄》卷之七載:
東坡先生自黃州移汝州,中道起守文登,舟次泗上,偶作詞云:“何人無事,燕坐空山。望長橋上,燈火鬧。史君還?!碧貏⑹繌┍境龇?山東木強人也,聞之,亟謁東坡云:“知有新詞,學士名滿天下,京師便傳。在法,泗州夜過長橋者,徙二年,況知州邪!切告收起,勿以示人?!睎|坡笑曰:“軾一生罪過,開口常是不在徙二年以下?!盵3]176-177
蘇軾面對泗州守對其所作辭章恐致禍之語而答以“軾一生罪過,開口常是不在徙二年以下”,可見出蘇軾面對仕宦浮沉的從容達觀態(tài)度與剛毅不屈性格.
宋代士人“士志于道”情性對文學的影響,還在于宋代文學普遍呈現(xiàn)出對君子人格“士氣”的鼓勵贊育.范仲淹《上都行送張伯玉》:“南山張公子,氣象清且淳.懷有綺繡文,朝無瓜瓞親.寸心如鐵石,不羞賤與貧.”對奸邪之人,宋代士人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之情,呈現(xiàn)出了慷慨昂揚、骨貌凜然的氣勢.
綜上所述,王明清筆記著作對深入探討宋代文學基本面貌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為古代文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筆記觀照維度.
首先,王明清的筆記著作是其抒發(fā)思想見解、記錄文學典實的重要載體.“昔人不以蹈襲為非”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宋代文學于宋祁倡言“夫文章必自名一家”與蘇軾主張“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的自我樹立外,注重師法前代、重視典實的學問化傾向,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江西詩派何以會在宗杜的同時又提出“點鐵成金”及“活法”之說.從他的文學政教論觀點,可以看出儒學于宋代復興的重要現(xiàn)象,從而解釋宋代文學何以出現(xiàn)較多如田錫《上太宗答詔論邊事》、蘇洵《審勢》這類慷慨言事、直擊時弊、獻言陳策的作品,對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文學影響至深.這也是歐陽修、范仲淹等人所倡導的以“士氣”“君子人格”為內(nèi)核的“慶歷風神”形成的內(nèi)在思想動因.王明清筆記著作中的這些主張無疑對研究者探視宋代文學特征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王明清筆記著作中對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紹評價,構(gòu)成了這些作家接受史研究上不容忽視的一環(huán).如對蘇軾作品“學士名滿天下,京師便傳”的評語,可看出蘇軾在生前即有巨大影響,可為探究北宋中后期蘇門文人集團的形成提供佐證.
最后,王明清筆記著作提供的宋代文學生態(tài)考察的視野,使研究者得以對宋代文學一些特征的形成之因有所把握.就文學的宏觀生態(tài)而論,記述文學與政治的互動關系,宋代統(tǒng)治者對文章教化作用的重視,即可解釋宋代統(tǒng)治者何以力矯五代文風之弊及宋代末期詩風何以未如晚唐復歸于綺艷.統(tǒng)治者愛好文藝、注重典籍的整理工作,以及相對寬松的文學創(chuàng)作氛圍,構(gòu)成了宋代文學全面繁榮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討論北宋中后期士人普遍的噤顫畏禍心態(tài)以及文學中較多出現(xiàn)如蘇軾《王莽》這樣的微言政治抒情詩的成因,王明清筆記著作中記載的黨爭及文字獄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記述宋代文學的“三教渾融”背景,記述文士同道士交游,可使研究者在思想史的高度上深入把握宋代文學于思理之外,對平淡自然文風的追求及士人呈現(xiàn)出追求養(yǎng)生、注重內(nèi)在生命意義探尋的普遍趨勢.就文學的微觀生態(tài)而論,記述文士間的交游雅會,熱衷戲謔及以道自任的主體情性,對深入把握宋代文學所呈現(xiàn)出的自然靈動、氣韻浩然、豐神骨直的風貌,有很大的裨益作用.突破以文學論文學的限制,以文學生態(tài)的視野全面深入考察文學思想,正是王明清筆記著作的文學思想在宋代文學觀照意義上的最具價值之處.
[1]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筆記:第6編第2冊[G].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3]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筆記:第6編第1冊[G].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4]蘇軾.東坡樂府箋[M].朱孝臧,編年;龍榆生,校箋;朱懷春,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張海鷗.兩宋雅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8.
[6]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7.
[7]厲鶚,輯撰.宋詩紀事補訂[G].手稿影印本.錢鐘書,補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8]畢沅,編著.續(xù)資治通鑒[M].標點續(xù)資治通鑒小組,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9]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10]蘇轍.欒城集墓志銘[M]//蘇軾.蘇軾詩集: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
[11]蘇軾.蘇軾詩集[M].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魏泰.東軒筆錄[M].李裕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4]范仲淹.范文正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56.
責任編輯 韓云波
I207.41
A
1673-9841(2015)05-0121-07
10.13718/j.cnki.xdsk.2015.05.017
2014-10-14
張瑞君,文學博士,太原學院文學院,教授.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代筆記中的文學思想研究”(10BZW046),項目負責人:張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