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亞周,路 媛,姚 欣△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2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論中醫(yī)文化負載詞及其英譯策略*
冉亞周1,路 媛2,姚 欣1△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2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以文化負載詞為研究對象,就中醫(yī)文獻中出現(xiàn)的此類詞匯進行了界定及分門別類,并基于不同分類開展了相關翻譯策略的探討,以求補償語義空缺,助力中醫(yī)文化的高效傳播。
文化負載詞;中醫(yī)英譯;翻譯策略
由于詞匯空白和文化缺失,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的存在一度給中醫(yī)英譯事業(yè)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文化負載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譯性,但一味夸大其不可譯性,事實上又會倒向悲觀的翻譯立場。因此,如何直面翻譯難題,提出切實可行的翻譯對策顯得尤為重要??蓺w入文化負載詞的詞匯是構筑起中醫(yī)文化的“磚石”,具有基礎性研究價值,又因前人對此領域的研究有待充實,綜合起來,形成了本文的寫作動機。希望能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學者豐富同領域的研究。
文化負載詞者,顧名思義,乃負載文化之詞。然而,面對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一不爭事實時,似乎所有以詞為形式的語言,應當歸入文化負載詞的范疇。其實不然,學界對文化負載詞的界定早已有之。Mona Baker的解釋是,源語表達了一個概念,此概念可能是抽象的也可能是具體的,可能與某種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或是食物相關,而其在目的語中可能是全然不為所知的[1]。廖七一[2]認為,文化負載詞匯,是能夠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的詞匯,包括詞、詞組和習語。在中醫(yī)及《黃帝內經》英譯的研究過程中,李照國[3]堅持強調民族性的翻譯原則,認為大部分中醫(yī)用語都處于人類語言的“共核”之中,但也有一部分是漢語或中醫(yī)所特有的。一般來說這類詞語反映著中醫(yī)基本理論的核心及辨證論治的要旨。這實際上構成了其對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的詮釋性定義。結合李之定義同時又傾向于采納包惠南等[4]給出的定義,即所謂文化負載詞又稱詞匯空缺,是指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示例如下:
示例:《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p>
分析:“天癸”是指“藏于腎中具有促進生殖功能的一種先天而生的物質”,是為中醫(yī)文化所特有而在西醫(yī)學中并不存在的概念,所以理應視為文化負載詞,而至于“月事”,西醫(yī)中明顯有“menstruation”一詞存在,二者同指一物,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因此,其自然不能算作文化負載詞?;诖耍钫諊?]7對“天癸”的翻譯采取了英譯“Tiangui”加文后注釋“refers to the subst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enital function”的辦法,而對“月事”的處理僅用“menstruation”作了替換。
此外,文化負載詞屬翻譯問題而非詞匯現(xiàn)象,單就一種語言而言,不會涉及文化負載詞的討論,只有在語際轉換或跨文化交流時才會談及這一問題。正如金惠康[6]指出,文化負載詞必須在比較源語的基礎上才能發(fā)現(xiàn)。
對于文化負載詞的分類,有學者依據(jù)原語和譯語的對應情況進行了劃分,也有學者從詞性角度做了劃分。通過對常見中醫(yī)典籍的查閱及平素翻譯心得的總結,筆者認為存在于中醫(yī)學中的文化負載詞,主要包括4大類:第一、人名、地理名類文化負載詞,如黃帝、岐伯、六合、九州、漳、漯等。第二、概念術語類文化負載詞,主要由兩部分組成,1)中醫(yī)學借以闡述醫(yī)理的概念,大多源于哲學、文學等其他學科,如陰陽、術數(shù)、天年等;2)中醫(yī)學專有的醫(yī)學術語(涵蓋病名、生理產物、解剖部位、針灸穴位等),如脾、六腑、十二節(jié)、攢竹等。第三、行為類文化負載詞,主要指中醫(yī)用于描述病理反應和病情變化與進程的一些涉及動作行為類的特殊詞匯。第四、描述類文化負載詞,主要是用于描表體貌形態(tài)與疾病性狀的一小類詞匯。進行這樣的劃分關鍵是考慮到分類應該服務于翻譯,既然要討論涉及文化翻譯的問題,就應該從文化內涵與屬性出發(fā)對文化負載詞作以歸類,以便對蘊含不同文化類型的詞匯對癥下藥,提出建設性翻譯意見。
3.1 人名、地理名類文化負載詞 該類文化負載詞多見于一些中醫(yī)古籍中,供敘述醫(yī)話、醫(yī)理之用,數(shù)量不多。多數(shù)情況下“傳播稱謂信息比傳達語義信息”更顯迫切。金惠康[6]曾指出,在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漢英翻譯中應遵循物從主人,名從主人,以我為主的翻譯策略。因此,對該類詞匯通常宜采取音譯加注的辦法。比如見于《黃帝內經》譯本中的“黃帝”一詞,李照國先將其在文內譯為“Huangdi,orYellowEmperor”(這里 Yellow Emperor是作為副譯名繼音譯處理之后輔助出現(xiàn)的)隨后又在文后補充到:Huangdi,also known as Yellow Emperor in the west,was one of the legendary kings in ancient China.He……[5]3而至于“六合”也是在文內如法炮制為“LiuHe”[six directions](six directions同樣也是副譯名),繼而在文后作了如下的注釋說明:LiuHe refers to the east,south,west,north,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However,Guo Aichun(郭藹春)said that LiuHe(六合)refers to the four seasons[5]27。音譯加注的辦法有效避免了從譯語中勉強選取“對應詞”的困惑,傳播了中醫(yī)特有文化,更站穩(wěn)了本國文化的立場,維護了民族文化的地位。同時還可收獲經濟高效的翻譯效果,同樣,人名、地名類文化負載詞往往會數(shù)度出現(xiàn)于同一部醫(yī)學著作中,這種情況下首次音譯加注的做法實際上構成了一種規(guī)約性翻譯,當后文再次遇到同一詞匯時,一般直接對其進行音譯處理即可。
3.2 概念術語類文化負載詞 這一類詞匯在中醫(yī)文化負載詞中占據(jù)的份額最大,并且還涉及到中醫(yī)文化的核心內容。在追求最佳翻譯效果的催發(fā)下,出現(xiàn)了多種翻譯方法共同“加盟”的現(xiàn)象。常見的譯法主要有5種: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詞素翻譯法和綜合翻譯法。
3.2.1 音譯 同翻譯人名、地理名類詞匯一樣,單純通過音譯處理概念術語類文化負載詞的做法并不多見,只有“氣”——“Qi”,“陰陽”——“Yin Yang”,“推拿”——“Tuina”,“少陰”——“Shaoyin”,“氣功”——“Qigong”等在中醫(yī)長期對外傳播過程中確已為西方讀者理解與接受,甚至收入《韋氏詞典》等權威詞典的少數(shù)術語才會這樣處理。一般情況下所說的音譯法都是以音譯加注的形式出現(xiàn)的,至于加注部分,可以是釋義性翻譯,也可以是補充性說明。如將“痿厥”譯作:WeiJue(dysfuntion,weakness and coldness of the limbs),將“蛔疳”譯作:HuiGan(infantile malnutrition caused by ascariasis),括號中內容分別解釋了作為一種病癥“WeiJue”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和“Huigan”具體的成病因由。而對“道”的處理在同一英譯名后根據(jù)語境變換更是有如下多種加注補充性的具體翻譯:1)Dao(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2)Dao(method for preserving health);3)Dao(teaching method);4)Dao(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method);5)Dao(therapeutic method);Dao(natural law);6)Dao(medical theory and method);7)Dao(theory and idea)[7]。括號中內容均是依照翻譯場景對“Dao”的具體問題給予具體應對的體現(xiàn)?!稘h語拼音方案》不但是我國的國家標準,而且也是通行于全球的國際標準[8],因此,大膽而合理地運用音譯法已逐漸成為翻譯包括文化負載詞在內絕大多數(shù)中醫(yī)術語的行之有效的舉措。
3.2.2 直譯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直譯法處理中醫(yī)文化負載詞是最為理想的做法。因為直譯兼顧了原文的內容與形式,所獲得的譯文具有極高的回譯性。由于對應語的缺失,這里所講的直譯事實上是用英文中“近似對應詞”作出替換的翻譯方法。比如“肝著”一詞,《中醫(yī)大辭典》[9]中將其釋義為:“肝著,病癥名。指胸痛時每欲蹈壓,初起常喜飲熱之癥。多因邪氣留著,臟腑氣血滯而不暢,上逆于肺所致。”與中醫(yī)功能概念下的“肝”近似對應的是西醫(yī)解剖概念下的“l(fā)iver”,而與帶有停滯不暢意味的“著”近似對應的是英文詞匯中的“stagnation”。于是“肝著”便可以直譯為“l(fā)iver stagnation”。同樣成功的直譯替換處理還有“三焦”——“triple energizer”,“客邪”——“invading pathogens”“別絡”——“divergent collaterals”等。
3.2.3 意譯 意譯法拋開了來自源語形式的束縛,力求對中醫(yī)文化負載詞所包含的內容作最大程度的反映,確保了信息傳遞的流暢,表達形式常多靈活。因此,才有了《漢英中醫(yī)辭典》中對“風水”的翻譯:edem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再如同樣是翻譯“天癸”,與前述李之方法不同,威斯女士針對“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故發(fā)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上古天真論)中出現(xiàn)的四個“天癸”,在考慮了文本敘述特點及男女生理差異的情況下,更是將其先后譯成:When she reaches her fourteenth year she begins to menstruate;When she reaches the age of forty-nine……Her menstruation is exhausted……When he is sixteen years of age……and he begins to secrete semen;At fifty-six……h(huán)is secretion of semen is exhausted……(《黃帝內經》威本第1節(jié))。從詞義看,女性選用了“menstruation月經”,男性選用了“semen精液”;從詞性看,譯語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不但信息清楚完整,而且表述免受限制,堪稱意譯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的經典案例。
3.2.4 詞素翻譯 詞素翻譯法就是利用拉丁語或希臘語的詞根、詞首、詞尾仿照西醫(yī)術語創(chuàng)造新詞的譯法。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穴位”譯為“acupoint”,將“電針”譯作“electropuncture”。還有把“水疝”譯為“hydrocele”,“膽脹”譯為“choleflatulence”,“得氣”譯為“acuesthesia”,“里熱”譯為“endopyrexia”等諸多的嘗試都是對中醫(yī)文化負載詞英譯途徑的有益探索與豐富。然而,考慮到多數(shù)讀者的接受能力以及普通譯者的翻譯素質,詞素翻譯法的使用務必要慎之又慎。換言之,若非萬不得已,最好采用常規(guī)譯法進行處理,以免造成譯語混亂,譯誤重重的不良后果。
3.2.5 綜合翻譯 特定情形下,單用一種譯法常因遭遇局限會難以取得理想的翻譯效果,這時需要譯法合參,綜合運用。常見的譯法并用主要有:1)音意結合譯法,就是將英譯法與意譯法結合使用的方法。如“陰證”“氣化”“痹癥”“瀉白散”翻譯為“Yin syndrome”“Qi activity”“Bi syndrome”“Xiebai Powder”。2)音與詞素結合譯法,如:將“肺氣不足”譯為:hypopneumoqi”“肝陽上亢”譯為“hyperhepatoyang”“脾陽虛”譯為“hypospleno-yang”等。此種譯法盡管運用得很有限,但作為理論層面的探索,理應為這種綜合思維下產出的翻譯策略留有一席之地,以確保理論研究的全面與完備。
3.3 行為類文化負載詞 僅次于概念術語類文化負載詞,行為類文化負載詞也擁有相當大的數(shù)量,在文獻閱讀及臨床翻譯過程中經??梢杂龅?,如:導氣,散寒,降火,搦腦髓,揲荒爪幕等。對于這類詞的翻譯,一方面宜遵循已有的翻譯經驗,如將“散”“宣”“滋”“導”意譯為“dispel”“disperse”“nourish”“abduct”,業(yè)已成為譯界通用的翻譯選擇,在較大范圍內能為譯者和讀者所認可,因而完全可以照舊沿用。另一方面,針對一些應用頻次高,意義豐富,附帶賓語多的詞匯,則需要根據(jù)其具體修飾的對象,充分發(fā)揮譯者主觀能動性做區(qū)別處理。比方“補”通常有“增益,添加,修理,使強壯”之意,當與氣、血等生理物質相搭配時,其“增益、添加”之意濃而“使強壯”之意淡;當同脾、腎等實體器官相搭配時,其“使強壯”之意又濃重于“增益,補充”之意,因而“補氣”宜被譯作“replenishing Qi”,這里用“replenish”來強調對生理物質在量上的補加;而“補脾(多言健脾)”宜被譯作“tonifyingthespleen”或“fortifyingthe spleen”,用“tonify”或“fortify”則是突顯對實體器官在功能上的強化??梢?,研析行為類詞匯所描述的對象對于翻譯選詞很關鍵,是一種關照語境以意譯的翻譯理念的突出體現(xiàn)。
3.4 描繪類文化負載詞 既是描繪類文化負載詞,從詞性角度看,自然以形容詞為主。就其翻譯策略而言,總體上依然須秉持意譯為主,關照文本與語境的翻譯思路。比如前人就曾討論過關于五行學說中“青”的翻譯問題?!扒唷睂澳尽睍r,使人聯(lián)想起生命之綠;對應“五色”時,使人聯(lián)想起膚色之青藍。這種情況下“青”兼具著“綠色green”和“藍色blue”的雙重意思。此時,為了避免將“青”單純譯作“green”或“blue”時,出現(xiàn)“green”不能修飾五色之青藍,“blue”不能照顧生命之綠的尷尬,就宜選用“cyan”一詞,因為“cyan”是指“a greenish-blue colour which is one of the primary subtractive colours,complementary to red藍綠色,青色[10]”(此處所引視其作名詞,通常cyan兼有名詞和形容形式),取一詞可全雙意。再如,當“淡”表示顏色時宜譯作“pale”,當指味覺時則應譯作“bland”。同樣,當“膩”用于反映舌苔時宜譯作“greasy”,當指味覺時則應譯為“sickly”。顯然,譯者需要高度關注矛盾的特殊性,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除此以外,源自李照國先生的“薄文重醫(yī),依實出華”的翻譯思想在處理該類詞匯時也顯得非常重要,以“紅黃隱隱”一詞為例,其頗具文學色彩,是用來形容東方人正常膚色的詞匯。在如實譯意的情況下,就適宜處理為“ruddy and yellowish(complexion)”以取表達清晰,簡單易懂的效果。
總體而言,關于中醫(yī)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有這樣兩點認識應當予以明確:第一,單就某一種具體的翻譯策略而言,其并不存在絕對的優(yōu)劣性。譯者能否依據(jù)特定中文化負載詞的特點,以及其出現(xiàn)時的特定語境做出策略的成功選擇才是關鍵之所在;第二,就翻譯思想與理念而言,種種策略的背后無非體現(xiàn)著兩種翻譯精神,即異化和歸化。異化有利于讀者向譯文靠攏,切身感受中醫(yī)知識,也有利于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和鞏固民族文化地位。歸化則有利于減輕讀者的閱讀障礙,提高源語與目的語間的融通效果。很多情況下,翻譯策略需要配合使用,翻譯理念也需要交相互補。
[1] M ona Baker.In O t her W ords:a coursebook on t ransl at i on[M].Bei j i ng:Forei gn Language Teachi 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54.
[2] 廖七一.當代西方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2.
[3] 李照國,張慶榮.中醫(yī)英語[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115.
[4] 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5] LiZhaoguo.Y el l ow em peror's canon of m edi ci ne[J]. X i′an:X i′an W orl d Publ i shi ng Corporat i on,2005.
[6]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98.
[7] 李照國.中醫(yī)英語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98.
[8] 王銀泉.“福娃”英譯之爭與文化負載詞的漢英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6,27(3):74-76.
[9] 李經緯.中醫(y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90.
[10]A ngus St evenson,M auri ce W ai t e.牛津現(xiàn)代英漢雙解大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633.
On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CM and the Rela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AN Yazhou1,LU Yuan2,YAO Xin1△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possesse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ulture layer.To a lager extent,the so-called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ranslation of TCM namely are those existing in translation of TCM culture.Thus,culture-loaded words were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efined and classified these special words from TCM literatures successively,and then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urther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up for semantic void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spread of TCM culture.
culture-loaded words;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translation strategies
R2-03
A
1004-6852(2015)11-0141-04
2015-01-28
201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編號2011JSJG 471)。
冉亞周((1988—),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yī)藥外語研究。
△通訊作者:姚欣(1966—),女,博士學位,教授。研究方向:醫(yī)學英語和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