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研究
——基于公平-效率視角

2015-02-22 13:53:58張偉強劉少和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公共性產權旅游

張偉強劉少和

(①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北京 100010②廣東財經大學旅游管理與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320)

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研究
——基于公平-效率視角

張偉強①劉少和②

(①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北京 100010②廣東財經大學旅游管理與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320)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可持續(xù)性、公益性轉型被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成為旅游業(yè)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文章基于公平-效率約束機制分析與構建,結合田野調查,探討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價值理念轉型、發(fā)展模式轉型、管理體制轉型問題。針對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的稟賦上具有獨特的稀缺性意義之特點,建議實施雙輪驅動的策略,一是旅游產品開發(fā)方面,采取利用“稀缺”、制造“稀缺”的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策略,走商品化之路。二是游客選擇方面,優(yōu)先考慮那些認同公益性價值觀,以及具有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付費能力的旅游者。但是,隨著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升級理應回到公益型軌道。

公平-效率約束機制;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模式

前言

一般而言,公共資源是指自然生成或人類創(chuàng)造的,所有權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資源,包括自然和社會公共資源,如海洋、湖泊、草場、道路、橋梁、碼頭等;它們?yōu)槿祟惿妗l(fā)展、享受提供了基本的自然物質條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公共資源本質上屬于公共物品,與公共物品一樣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與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同理,公共(性)旅游資源是指具有公共資源屬性的旅游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總則,第二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第九條規(guī)定:“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亦即,從法理權屬角度,在我國境內的涉及土

地的自然資源都屬于公共性資源。然而,長期以來的行政“條塊”管理格局,導致的社會公眾對公共資源的認知產生“誤識”,把所有權與管理權混淆,即把政府部門管理或代管的公共資源誤認為是“部門專屬”,具有“排他性”。以致有學者也認為其屬于特殊的準公共產品[1]——具有資源價值的特殊性、資源保護的嚴格性、資源享用的人類性,以及資源過度開發(fā)的負外部性、資源涉及利益的多元性。本文討論的公共性旅游資源限定在納入國家政府部門依法監(jiān)管、所有權歸國家的“遺產類”和“游憩類”旅游資源。前者包括文化遺產(遺址遺跡、歷史文物)如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等,自然遺產如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與文化混合遺產如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風景古跡名勝區(qū)等;后者包括海濱、沙灘、半島、海島,河溪、湖泊、濕地、溫泉、山地、冰川、森林、草原、沙漠、荒漠等,如度假勝地、城市公園、自然公園等。由于我國獨特的地質構造所形成的三大臺階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的差異,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區(qū)域不平衡性,世界級和國家級的公共性旅游資源在西部地區(qū)(本文所指的西部地區(qū)包括西南五省和西北五省,共10個省區(qū)市)也呈現(xiàn)出“不平衡”的分布格局(表1、2,數(shù)據截止2015年7月)??傮w上,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仍然屬于稀缺性資源。

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期,重要標志之一是資本進行大規(guī)模重構,即對工業(yè)生產空間的壟斷急劇減少,轉向以消費為中心的重建。Hardin(1968)提出的“公地悲劇”現(xiàn)象,即公共資源的強烈負外部性和搭便車誘惑所引發(fā)的不良后果[2],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公共資源問題的普遍關注。Healy(1994)率先將公共資源的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針對文化景觀等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毀壞問題,運用產權理論,從政府管理、資源私有化,以及公共產權制度三個方面探討了公共(性)旅游資源困境的應對措施[3]。其后,國外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了探討。一是對政府在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和保護中扮演角色探討。例如,Shackley(1999)提出建立旅游景區(qū)網站,加大主管部門執(zhí)法力度等措施,可以有效緩解大流量游客對旅游資源造成破壞的壓力[4];Vail和Hultkrantz(2000)認為實力弱的旅游經營主體不能全面、高效地開發(fā)公共(性)旅游資源,導致了地方旅游業(yè)發(fā)展滯緩[5]。二是較多關注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區(qū)域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例如,Briassoulis(2002)強調公共(性)旅游資源在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中扮演的關鍵作用,加強政府規(guī)制管理,避免公共(性)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fā)[6];Healy(2006)闡述旅游景區(qū)官方或半官方的組織機構行使管理職能,能夠突破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和

投資不足的瓶頸[7]。三是從公眾參與和社會互動、環(huán)境影響及動態(tài)監(jiān)測、資源保護開發(fā)與經營模式創(chuàng)新等角度研究了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與保護問題。

表1 我國西南地區(qū)“遺產類”公共性旅游資源的分布情況(單位:處)

表2 我國西北地區(qū)“遺產類”公共性旅游資源的分布情況(單位:處)

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大眾旅游、大眾休閑在我國的興起,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保護問題廣為關注。國內學者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遺產類”資源,重點圍繞公共(性)旅游資源特別是公共遺產旅游資源的經營權[8]、資產化[9]、投資模式[10]、經營行為[11]、公眾參與[12]、委托-代理[13]、管理體制[14]、政府規(guī)制[15-17],以及開發(fā)保護[18-19]等方面展開研究;而對“游憩類”資源關注不夠,這與我國獨特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傳承過程中的遺址遺存眾多,即遺產類資源豐富,以及改革開放初期重點發(fā)展入境游,以觀光游覽為主有關;研究問題主要涉及資環(huán)保護、開發(fā)利用與經營管理方面,更多關注市場效率而忽視了社會公平問題。例如,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增值,“當?shù)厝恕钡姆窒戆l(fā)展“紅利”機制等。建構應該包括5個方面:公共產權有效分離機制、利益相關者利益平衡機制、開發(fā)利用科學決策機制、商業(yè)性項目市場競爭機制、公共媒介話語監(jiān)督機制。

(一)公共產權有效分離機制。公共(性)旅游資源有效保護、利用、開發(fā)是各種綜合因素相互制約的結果,如資環(huán)特征、產權屬性、法律法規(guī)、管理體制、利益相關者話語權、經濟發(fā)展階段、政府財政狀況等,但最根本受制于資源產權屬性及其管理體制。為了避免公共產權要么造成公共資源過度利用而產生“公地悲劇”(Garret Hardin,1968),要么造成資源利用不足而產生“反公地悲劇”(Michael· A·Heller,1998)問題。根據我國實行非私有制的國情,當前處理公共產權的核心問題是“監(jiān)管”與“使用權”分離,即中央政府行使“監(jiān)管權”,地方政府行使“使用權”,把保護、開發(fā)和收益三者通過制度安排的方式予以制度化。促使立法、執(zhí)法分離,政事、政企、政社分開。

(二)利益相關者利益平衡機制。建立投資主體收益保障機制——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財政或社會公益資金保證以合理門票收入(如一定期限的成本價門票)收回;投資商業(yè)性項目的私人資金通過市場競爭保障成本回收與合理利潤,避免政府干預;投資公益性項目的社會公益資金保證公益產品和服務的非營利性經營,以成本價出售,如環(huán)保組織的生態(tài)科普項目、學校組織的科教旅游項目等。此外,因公共(性)旅游資源的社區(qū)關系、屬地管理,還需建立相應補償機制,如社區(qū)生態(tài)補償、土地補償機制,以及因資源管理層次升級而對屬地政府的財政補償機制。

(三)開發(fā)利用科學決策機制。依據產權屬性與利益相關者構成,建立公共(性)旅游資源保護、利用、開發(fā)的科學決策機制。一是包括有關人大代表、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在內的資源管理委員會的民主決策,制定資源保護、利用、開發(fā)政策及方案;二是國民代表機構——各級人大會議或常委會的民主決策,出臺有關法規(guī),審批有關政策、機構、規(guī)劃;三是利益相關者代表委員會的民主聽證,廣泛吸納意見建議,平衡各方權益,促進合作共贏。

一、公共(性)旅游資源公平-效率約束機制的建構

從公平角度看,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轉型一方面要求社會公平,提供福利性 (免費)或非營利性 (成本價)的各類旅游休閑資源點或景區(qū)點類公共或準公共產品,保障國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旅游休閑權益;另一方面要求市場公平,營造公平的旅游休閑產業(yè)經營環(huán)境,確保相關經營性項目的公平競爭,打破壟斷。從效率角度看,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轉型要求體現(xiàn)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所強調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只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如旅游資源環(huán)境保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游憩系統(tǒng)完善、應急救援平臺建設、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旅游標識系統(tǒng)完善、區(qū)域品牌形象推廣等公共平臺問題,基于公益化、市場化、社會化促進政事(事業(yè))、政企(企業(yè))、政社(協(xié)會、NPO、NGO)分開運作,以實現(xiàn)效率最優(yōu)化、綜合效益最大化。因此,結合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的分布特點,公平-效率約束機制的

(四)商業(yè)性項目市場競爭機制。針對極具商業(yè)價值的公共(性)旅游資源如度假地、溫礦泉,以及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商業(yè)配套項目如食、住、行、購、娛等,前者可由資源管理委員會,后者可由資源管理事業(yè)單位仿效房地產市場“招、拍、掛”制度,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競爭機制,從方案優(yōu)劣、資金投入與標價高低等方面選擇合適的開發(fā)經營商,提升旅游品位。

(五)公共媒介話語權監(jiān)督機制。為了保證公共(性)旅游資源有效保護、利用、開發(fā),單憑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還遠遠不夠,在現(xiàn)代大眾傳播時代,建立基于公共媒介話語權的監(jiān)督機制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如設立有關網上“論壇”、“社區(qū)”等,吸引游客、社區(qū)居民、愛家愛鄉(xiāng)者、新聞記者、公共知識分子等發(fā)表意見建議,協(xié)同監(jiān)督、共同促進公共資源科學保護、利用與開發(fā)。

二、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轉型的路徑模式

(一)價值理念與發(fā)展模式轉型

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走過一段曲折歷程,經常性存在無視資源環(huán)境壟斷程度、價值差異、脆弱程度,以及項目營利性、非營利性、公共福利性不分的現(xiàn)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城市型社會到來,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戰(zhàn)略提出,作為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標志——與國民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旅游休閑漸成國民生活方式和基本權利,公共(性)旅游資源需要回歸社會公益本位,強調社會文化價值導向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發(fā)展,完善西部地區(qū)公共旅游產品體系——遺產體系(博物館、紀念館、文化保護單位,各類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古跡名勝區(qū)等)、游憩體系(旅游度假區(qū)、城市公園和自然公園等),并依據不同類型資源及其相關項目屬性,選擇適宜發(fā)展模式,平衡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例如:“遺產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完整表達,應是“有效保護”與“展示利用”,以及由“展示利用”派生出的非營利性“遺產旅游業(yè)”、營利性“旅游接待業(yè)”;[20]同樣,“游憩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完整表達,應是“有效保護”與“開發(fā)利用”,以及由“開發(fā)利用”派生出的非營利性“基礎游憩業(yè)”,以及營利性“非基礎游憩業(yè)”、“配套接待業(yè)”(圖1)。

圖1 公共(性)旅游資源利用的價值取向及其發(fā)展模式

按照資源屬性因地制宜選擇開發(fā)利用模式(見圖2)。第一類,具有高壟斷性、高脆弱性的資源環(huán)境必須采取公益性資環(huán)保護區(qū)利用模式,進行事業(yè)化管理、資源型旅游項目非營利化經營,配套旅游商業(yè)項目在區(qū)內特許經營、在區(qū)外市場競爭,主要以非營利成本價門票預約制度控制人流,優(yōu)先保護資源環(huán)境,如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區(qū)域等。第二類,具有高壟斷性、相對低脆弱性的資源環(huán)境適宜選擇公益性公園游憩區(qū)利用模式,進行事業(yè)化管理,其中配套旅游商業(yè)項目市場化經營,可以對游客免費開放如城市公園、森林公園,或非營利成本價開放,如國家公園、國家海洋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第三類,具有低壟斷資源、相對高環(huán)境保護要求的度假勝地可以兼顧公益和商業(yè),采取旅游度假區(qū)模式,進行事業(yè)化管理,其中配套度假旅游商業(yè)項目市場化經營,結合度假住宿實行“一票通”運營,如國家、省級旅游度假區(qū)。第四類,具有相對低壟斷性、低脆弱性的資源環(huán)境則需要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和文化創(chuàng)意,采取主題樂園或公園模式,進行商業(yè)化開發(fā),市場化收取門票,如城市主題公園、溫泉主題樂園、旅游度假村或山莊等。

此外,一些社會公益組織也可以參與特色專項

公共(性)旅游資源及其項目的開發(fā)利用,如環(huán)保、科普、文化項目等,突顯公益。實際上,任何一個大型公共(性)旅游資源區(qū),都可以依據資環(huán)特征分區(qū)、分類、分層開發(fā)利用,即核心區(qū)、緩沖區(qū)——資環(huán)保護區(qū)發(fā)展模式,以觀光游覽為主;實驗區(qū)——公園游憩區(qū)發(fā)展模式,以戶外游憩為主;經營區(qū)——旅游度假區(qū)或主題樂園發(fā)展模式,以休閑度假、休閑娛樂為主,從而促進公共(性)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綜合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商業(yè)價值極高的公共(性)旅游資源,也需要體現(xiàn)社會公益。例如,臺灣溫泉開發(fā)理念是優(yōu)先保證公益特別是社區(qū)利益,建設溫泉公園,如臺北市北投溫泉谷公園、新北市金山溫泉谷公園、宜蘭縣湯韋溝溫泉公園等,然后才出售溫泉水給私人企業(yè)建設溫泉賓館。反觀我國溫泉資源開發(fā)幾乎都被私人壟斷,社區(qū)公眾完全喪失話語權。其實,依據溫泉資源和社區(qū)關系,城鄉(xiāng)社區(qū)附近的溫泉可以考慮優(yōu)先建設社區(qū)溫泉公園,而偏離城鄉(xiāng)社區(qū)的溫泉則可以租售私人開發(fā)成旅游度假村或度假山莊。

(二)管理體制轉型

圖2 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模式轉型

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R.H.,1960)提出了權力界定和權利安排在經濟交易中的重要性和意義,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運行的效率產生影響,權利的一種安排會比其他安排產生更多的支出。但是,除非這是法律制度確認的權利調整,否則通過轉移和合并達到同樣后果的市場費用如此之高,以至于最佳權利配置和由此而來的更高產出將永遠無法實現(xiàn)?!盵21]換言之,制度安排的選擇是有前提的,判別的標準是制度安排所能帶來的生產價值的增加要大于其運作實施的成本費用。戴維斯與諾斯(Lance Davis and Douglass C.North,1971)認為:制度環(huán)境是指一系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與分配基礎的基本的政治、社會和法律基礎規(guī)則;制度安排則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的一種安排。它可能是正規(guī)的,也可能是非正規(guī)的;可能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長期的。制度安排

可能只包括單個人,也可能是一批志愿合作者,或政府性安排[22]。諾斯與托馬斯(D.C.North and R. P.Thomas,1973)認為,“產權總是嵌入在一個社會的制度結構之中”[23]。諾斯(D.C.North)在他的《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中指出:制度的合理性與社會的“公平理性”相關,認為制度安排的不恰當會引致無效率產權[24]。P.Seabright(1993)從產權安排和產權主體的角度,將產權的權屬形式劃分為4種類型:open access property(開放式專門產權)、common property(共有產權)、state property(國家產權)和private property(私人產權),其中公共產權的產權主體包括部落、村莊、宗族或家族等[25]。張小軍(2007)通過對山西洪山泉的水權研究,在布爾迪厄資本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復合產權”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融經濟產權、文化產權、社會產權、政治產權和象征產權為一體的“復合產權”,明確將“文化產權”界定為文化資本的產權形式[26]。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性)旅游資源管理體制一直是“九龍治水”、“地方割據”的格局,甚至出現(xiàn)“公地悲劇”,其原因從根本上講是圍繞經濟關系建構的管理機制,因此,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必須從圍繞經濟關系轉向以產權關系為中心重新建構新的管理機制。具體而言,就是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基本要求——簡政放權,明晰產權關系,界定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將政府之于公共(性)旅游資源集代理權、行政管理權、市場經營權于一身的職能,轉變?yōu)橹饕男泄卜仗峁?、資環(huán)保護管理、安全運營監(jiān)管、行政執(zhí)法檢查等職能。中央政府將委托代理代管權劃歸地方政府,實施屬地管理、項目管理、清單管理;公益型項目實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制度,承擔主體可以是社會公益組織、企業(yè)或公司等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經營性項目則交給市場。

三、結論與討論

上述討論分析,不難得出:第一,公共(性)旅游資源本質上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是一種特殊的準公共產品;第二,作為公共資源的一部分,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需要遵循公平-效率原則,在可持續(xù)性和公益性前提下,兼顧市場效率;第三,為了體現(xiàn)公平-效率原則,突顯可持續(xù)性與公益性,公共(性)旅游資源需要改變長期以來功利主義開發(fā)利用模式,在價值理念、發(fā)展模式、管理體制等方面逐漸轉型。以我國西部地區(qū)為例,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差異,西南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的公共性旅游資源的數(shù)量和質量均有所不同,尤其是西南地區(qū),眾多民族居住,民俗文化差異更為明顯。例如,侗族的侗寨,其獨特建筑鼓樓和花橋對游客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它屬于當?shù)厝说纳鐣臻g,一種公共性資源,屬于公共產權的物業(yè)。以貴州黎平肇興侗寨旅游開發(fā)為例,一個被政府和媒體渲染成貴州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的典范,其實質是景區(qū)化和商品化的過程,是政府、旅游開發(fā)公司、當?shù)厝酥g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博弈的過程。根據合同,旅游開發(fā)公司擁有長達50年的旅游開發(fā)經營權,這一過程不僅意味著村寨的山水環(huán)境、民居建筑、土地等被商品化,還隱喻著當?shù)厝说摹凹覉@”被商品化——村寨被圈閉向旅游者收取門票,甚至當?shù)厝吮旧硪脖簧唐坊?。換言之,政府與旅游開發(fā)公司合謀通過景區(qū)化的方式,促使當?shù)厝说募覉@之共有產權的權屬發(fā)生了變化——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被分離或被占有,并據此再生產而謀取利益,當?shù)厝藘H僅得到一些蠅頭小利。例如,當?shù)厝说倪^年民俗,被鄉(xiāng)政府作為“文化旅游活動”,由鄉(xiāng)政府和旅游開發(fā)公司主導向游客展示。肇興侗寨旅游開發(fā)對于民族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借鑒意義在于,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首要任務是明晰產權關系,在此基礎上選擇開發(fā)模式,一是走商品化之路;二是走公益化之路。前者雖然前景并不像預想的那么美好,但是,只要順應市場的需求和節(jié)奏,還是可以造福于當?shù)厝?;后者雖然是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終極目標,但在西部地區(qū)經濟水平不高、地方財政困難的現(xiàn)實情況下,可謂路漫漫兮。

圖3 制造稀缺(性)旅游歷程的模式建構示意圖

針對西部地區(qū)公共(性)旅游資源稀缺性的特點,筆者建議實施雙輪驅動的策略,一是旅游產品開發(fā)方面,利用“稀缺”、制造“稀缺”的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策略,走商品化之路。因為“稀缺”是資源重新配置的動力源泉,所謂“制造稀缺”是指在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前(營銷)—中(體驗)—后(回憶)”三個階段中貫穿“稀缺”思維,營造“引領時尚”的效應(圖3)。二是游客選擇方面,優(yōu)先考慮那些認同公益性價值觀,以及具有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付費能力的旅游者。非洲的世界遺產地、相關國家的國家公園開發(fā)的旅游觀光產品,例如,觀看斑馬、角馬、野牛等野生動物遷徙,其成功經驗是十分值得借鑒的。在我國西部地區(qū),尤其是西北,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qū)等的旅游業(yè)經營受季節(jié)性影響很大,而且也受到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因此,要實現(xiàn)高起點高質量的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升級,獲取利益最大化,就必須在有限的經營性時間里,提高單位時間的營運收入,換言之,開發(fā)環(huán)保型的高端旅游產品是首選的策略。亦即,借助現(xiàn)代高科技工具和國家逐步開放低空飛行限制的契機,引入金融租賃資本運營(飛機租賃),針對高端消費旅游人群開發(fā)“鳥瞰視覺”旅游體驗(乘坐直升飛機)產品——鳥瞰藏羚羊遷徙、青海湖、雪山、草地、戈壁灘、沙漠、荒漠等,圍繞此稀缺性旅游產品配置旅游野外營地、越野車、戶外高清攝影設備、衛(wèi)星通信設備等,讓游客能快速將旅游體驗感受與家人、朋友分享,同時在營地提供游客拍攝技術輔導課程,對拍攝到的高質量照片在“營銷推廣”和“回憶回味”兩端給予“產權保護”,有償付費使用。一句話,通過“制造稀缺”旅游產品,圍繞此展開產業(yè)鏈、服務鏈和利潤鏈的延伸、配置和分享。當然,隨著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轉型升級理應回到公益型軌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利于保障國民勞動、工作與休息、休閑平衡發(fā)展,以及身體、心理、精神健康發(fā)展的休假休閑旅游理想,實現(xiàn)休閑旅游“中國夢”。

[1]謝茹.國家風景名勝區(qū)經營權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2-44.

[2]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 1968,162:1243-1248.

[3]Robert G Healy.The“common pool”problem in tour?ism landscap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3):596-611.

[4]Myra Shackley.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southern Sinai[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 (4):543-548.

[5]David Vail,Lars Hultkrantz.Property rights and sustain?able nature tourism:adaptation and mal-adaptation in Dalarna (Sweden)and Maine(US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5 (2):223-242.

[6]Helen Briassoulis.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commons[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02,29(4): 1065-1085.

[6]Robert G Healy.The commons problem and Canada’s niagara fall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2):525-544.

[8]楊瑞芹,馬波,寇敏.公共(性)旅游資源經營權辨析[J].社會科學家,2004(1).

[9]馬波.公共旅游資源資產化管理研究引論[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1(2).

[10]周蓓.公共旅游資源景區(qū)投資模式及其改革思路探討[J].生產力研究,2011(3).

[11]楊勇.從“公共地陷阱”到“反公共地悲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旅游資源經營行為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12]王華,梁明珠.公眾參與公共性遺產資源保護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香港保留皇后碼頭事件透視[J].旅游學刊, 2009(4).

[13]寇敏,馬波,郭為.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公共旅游資源管理制度分析[J].旅游論壇,2009(4).

[14]張朝枝,徐紅罡.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管理體制變遷——武陵源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7(8).

[15]梁明珠,王偉.公共性旅游資源開發(fā)與保護的政府規(guī)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0(6).

[16]張守艷.論風景名勝區(qū)旅游資源的政府規(guī)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

[17]章尚正,馬賢勝.旅游資源開發(fā)與保護中制衡機制失衡與政府規(guī)制優(yōu)化[J].旅游科學,2009(5).

[18]劉慶余,等.中國遺產資源的保護與發(fā)展——兼論遺產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J].中國軟科學,2005(6).

[19]吳麗云.真實性、完整性原則與泰山世界遺產資源保護[J].社會科學家,2009(4).

[20]徐嵩齡.中國遺產旅游業(yè)經營制度選擇——兼評“四權分離與制衡”主張[J].旅游學刊,2003(4).

[21]羅納德·H.科斯.社會成本問題[G]//羅納德·H.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劉守英,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43.

[22]蘭斯·E.戴維斯,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與原因[G]//羅納德·H.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劉守英,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88-189.

[23]D.C.North and R.P.Thomas,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5.

[24]D.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mic History[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25]P.Seabright.Managing Local Commons:Theoretical Is?sues in Incentive Design[G].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3(4):113-134.

[26]張小軍.復合產權:一個實質論和資本體系的視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歷史水權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4).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Areas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

Zhang Wei-qiang①Liu Shao-he②

(①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②Institute of Tourism Management,Planning and Desig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tourism resources together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welfare are on the government's agen?da,which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e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related issu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tourism resources,for instance,value transformation,mode transformation and system transformatio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irst key task of developing and transforming public tourism resources is to construct a new management mechanism based on property rela?tion instead of economic relations.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like commercialization and public welfarebased approaches can be appl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ourism recourses.

equity-efficiency restraint mechanism;public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areas of China;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pattern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3.004

F592.7

A

1005-5738(2015)03-020-008

[責任編輯:蔡秀清]

2015-07-21

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市休閑文化消費主導下旅游業(yè)轉型升級路徑及其綜合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2BJY124

張偉強,男,漢族,廣東廣州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財經大學旅游管理與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資源開發(fā)與管理。

猜你喜歡
公共性產權旅游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xiāng)土公共性重建
產權與永久居住權的較量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44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旅游
共有產權房吹響集結號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9
對“小產權”房的認識與思考
旅游的最后一天
共有產權房操作難度大
法人(2014年5期)2014-02-27 10:44:26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乌鲁木齐县| 彰化市| 平江县| 凯里市| 扎囊县| 荔浦县| 新乡县| 阿尔山市| 庄浪县| 铜鼓县| 饶河县| 高陵县| 咸丰县| 哈巴河县| 邵东县| 科技| 岢岚县| 娄底市| 扶风县| 永靖县| 临泉县| 许昌市| 蕉岭县| 黄石市| 建宁县| 南康市| 华安县| 竹山县| 农安县| 温泉县| 韩城市| 永康市| 马边| 翁源县| 农安县| 永德县| 凌海市| 周口市| 衡阳市| 田林县|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