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彩燕(西北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069)
?
自卑與“超越”
———魯迅《高老夫子》的心理學解讀
姜彩燕
(西北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69)
摘要:運用個體心理學的方法解讀魯迅小說《高老夫子》,認為高老夫子形象并非通常所謂無恥之徒、投機騙子所能概括,他其實是一個自卑癥患者。像阿Q、孔乙己等人一樣,高老夫子在魯迅筆下不是單純的諷刺對象,在他可笑的行為背后,隱含著可憐的生存處境。魯迅對高老夫子因自卑而退縮,又以看似勝利者的姿態(tài)掩飾自卑心理的揭示,既是對人生隱秘心理的深刻探索,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童年期不當教育給人成年后造成的陰影所進行的反思,因而這一人物就具有更豐富的人生意涵。
關(guān)鍵詞:魯迅;《高老夫子》;個體心理學;自卑;“超越”
魯迅小說《高老夫子》是頗受冷落的作品。自問世以來,給人印象并不深刻。無論是登載《語絲》,還是收入《彷徨》,都很少受到關(guān)注。1949年之前,幾乎沒有人專文論述過這篇小說,只是在評論《彷徨》時才偶有涉及。1926年葉生機的《痛讀?彷徨?》介紹了每篇作品,其中自然也包括《高老夫子》[1](P183)。蘇進《讀魯迅的?彷徨?》,把《高老夫子》與《祝福》《肥皂》《孤獨者》《傷逝》《離婚》作為他最愛讀的六篇作品[2](P217)。1927年任叔在《魯迅的?彷徨?》中將《高老夫子》與《幸福的家庭》列為一類,說它“活潑的表現(xiàn)方法,完全是心理的”?!白髡卟皇莾H僅在描寫篇中人物的行動的過程,而是在描寫他心理的過程?!辈⒄J為這已經(jīng)“超過了阿Q時代了”[3](P263)。這是自《高老夫子》問世后所得到的最高評價。而其他大部分時間卻很少被人提及。高長虹《走到出版界———寫給?彷徨?》、董秋芳對《彷徨》的評論、劉大杰《?吶喊?與?彷徨?與?野草?》,都對《高老夫子》只字未提。茅盾在《魯迅論》中對《彷徨》中的四篇小說即《傷逝》《幸福的家庭》《在酒樓上》《孤獨者》進行了論述,也未提及《高老夫子》。在魯迅研究成果疊床架屋的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高老夫子》的專論仍少之又少。查張夢陽的《中國魯迅學通史》索引卷,發(fā)現(xiàn)對《高老夫子》的研究成果仍很鮮見。究其原因,當然跟這篇作品一直評價不高有很大關(guān)系。
李長之的《魯迅批判》認為《高老夫子》是屬于有些好處,卻又有些壞處因而是“不完整”的“失敗之作”[4](P96)。他稱贊作者形容高老夫子第一次登臺講書的段落“確乎好”,但有時“諷刺太過,太露骨,變成了淺薄”[4](P97)?!耙詢?nèi)容論,這篇只是在暴露那維持風化者和整理國故者的真面目,充其量,是一幅卡通,并沒有更深刻的意義?!保?](P98)竹內(nèi)好對《高老夫子》的評價顯然受到李長之的影響,他的名著《魯迅》將《高老夫子》與《端午節(jié)》《幸福的家庭》《肥皂》一起作為“與成功之作一樣同是諷刺卻又都歸于敗筆的作品”。認為從這些作品中沒看出任何有趣來,讀后甚至感到不快?!斑@種不快是因為作者只一個人樂在其中地自說自話,而和讀者并不相通。讀者有一種自己被撂在那兒了的感覺?!保?](P85)
可能由于上述這些評價,很少有人將《高老夫子》當作魯迅較為重要的代表作來看待。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論文中,要么把《高老夫子》看作是一篇彰明昭著的教育題材小說,認為魯迅是在揭示中國女子教育的弊端,是魯迅參與女師大風潮的產(chǎn)物[6];要么將其看作魯迅對五四后封建復(fù)古思潮的有力回擊[7]。林非則認為《高老夫子》“從魯迅全部的藝術(shù)構(gòu)思來看,也是一篇純粹和典型的諷刺小說,不過由于它沒有像《肥皂》對于四銘的內(nèi)心世界剖析得那樣深切,小說中高干亭的心理活動顯得比較模糊,因而就相當大地影響了作品尖銳的批判性”[8](P13)。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則將《高老夫子》和《肥皂》《弟兄》放在一起討論,認為這三篇小說都是循由封建衛(wèi)道者的外部表現(xiàn)(語言、行動),穿過他們的表層心理意識,直向他們潛意識心理的深層意識結(jié)構(gòu)作無情的挖掘。作品中“更多高老夫子行動和心理的描寫”,但“魯迅致力的中心點仍在高老夫子的潛意識心理動機”[9](P290)。汪暉《反抗絕望》中將《高老夫子》與《端午節(jié)》《弟兄》一起作為魯迅的“心理分析”小說進行論述[10](P383)。近年來有人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探討高老夫子的行為動因[11],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諷經(jīng)典之作[12],或是對共和危機的反思[13]。
上述這些角度,都從不同側(cè)面揭示出高老夫子這個人物的意義。本文嘗試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重讀《高老夫子》,試圖揭示高老夫子不為人所注意的心理側(cè)面,希望為發(fā)掘這篇小說的內(nèi)涵提供一個新的解釋角度,從而豐富和補充各位前輩已有的研究成果。
按照個體心理學的觀點,“在所有心靈現(xiàn)象中,最能顯露其中秘密的,是個人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期的最初記憶。因為“記憶決不會出自偶然,個人從他接受到的多得無可計數(shù)的印象中選出來記憶的,只有那些他覺得對他的處境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他的記憶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14](P73)。魯迅小說《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其關(guān)于童年的最初記憶是這樣的:
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實在太不將兒女放在心里。他還在孩子的時候,最喜歡爬上桑樹去偷桑椹吃,但他們?nèi)还?,有一回竟跌下樹來磕破了頭,又不給好好地醫(yī)治,至今左邊的眉棱上還帶著一個永不消滅的尖劈形的瘢痕。他現(xiàn)在雖然格外留長頭發(fā),左右分開,又斜梳下來,可以勉強遮住了,但究竟還看見尖劈的尖,也算得一個缺點,萬一給女學生發(fā)見,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鏡子,怨憤地吁一口氣[15](卷2,P76)。
高老夫子出場時,正在備課,桌上放著一面鏡子和一堆亂書。從早晨到午后,他一邊看書,一邊照鏡子。這個場面神似魯迅曾翻譯過的芥川龍之介的《鼻子》。魯迅作品的某些細節(jié)受到芥川的影響是在情理之中的。魯迅一直密切關(guān)注日本文壇,1921年曾翻譯芥川的《鼻子》,并有譯者附記發(fā)表在《晨報》上。魯迅這樣評價芥川:“芥川氏是日本新興文壇中一個出名的作家。”他的特點“一是多用舊材料,有時近于故事的翻譯;一是老手的氣息太濃厚,易使讀者不歡欣”[15](卷10,P250)。后來又在《現(xiàn)代日本小說集》附錄《關(guān)于作者的說明》里介紹芥川:“他又多用舊材料,有時近于故事的翻譯。但他的復(fù)述古事并不專是好奇,還有他的更深的根據(jù):他想從含在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當中,尋出與自己的心情能夠貼切的觸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經(jīng)他改作之后,都注進新的生命去,便與現(xiàn)代人生出干系來了?!保?5](卷10,P243)魯迅的《故事新編》顯然受到芥川作品的啟發(fā)。日本學者竹內(nèi)好曾把魯迅的《理水》擬想為芥川龍之介的《河童》,卻未發(fā)現(xiàn)《高老夫子》與《鼻子》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高老夫子總喜歡照鏡子,這不是出于對自己外貌的自信或者自戀,而是自卑。雖然他沒有《鼻子》里邊內(nèi)供那樣奇異的長鼻子,但是他“左邊的眉棱上尖劈形的瘢痕”卻成為他心中的隱痛。當他要去賢良女校上課時,最擔心的就是這個瘢痕被女學生發(fā)現(xiàn),從而看不起他。其實一個瘢痕原本不會有那么大的妨礙,但我們不能忽視童年經(jīng)驗給人的心理留下的深刻烙印。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是,當這種自卑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時,便可稱之為“自卑情結(jié)”[14](P51)。可以說,高老夫子就是一個有自卑情結(jié)的人。他的自卑情結(jié)來自何處?如果說是由于才疏學淺,那么他創(chuàng)作的那篇“名文”受到好評,按理說應(yīng)該給他自信才對。然而那短暫的驕傲卻并沒有使他克服內(nèi)心的恐懼。他不斷照鏡子的可笑行為實際上表明,由于童年被家人忽視,進而留下身體上的缺陷,是導(dǎo)致他形成自卑情結(jié)的重要原因。
對高老夫子來說,這種自卑心理不僅影響到他對自己長相的評價,也蔓延到他的整個人生當中。從小父母沒把他當回事,自己也覺得處處不如人,總怕被人嘲笑,幾乎到了神經(jīng)過敏的程度。個體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身體的缺陷造成許多阻礙,但是這些阻礙卻絕不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如果他能主動運用其能力設(shè)法克服困難,他們有可能和原先負擔比較輕的人一樣成功;假如他們的苦難未曾被了解,生活未被導(dǎo)向正途,結(jié)果就會變得只對自己有興趣,最后成為生活的失敗者[14](P14)。高老夫子正是這樣,當他處處以別人的眼光來打量和評價自己時,他的行為就像《鼻子》中的內(nèi)供一樣,變得矯揉造作,又是照鏡子,又是擺姿態(tài),并且平添了許多莫須有的擔憂和恐懼。高老夫子曾把自己的姓名由“高干亭”改成與俄國大文豪“高爾基”相差無幾的“高爾礎(chǔ)”,使自己的名字富有學者氣味,這一般被認為是諷刺他的投機心理,其實也未嘗不可以說是出于一種深刻的自卑心理,以改名來裝飾自己,借此機會把自己武裝得強大一些。
魯迅曾給蕭軍的信中說:“一個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負’也不好的?!保?5](卷13,P439)其實何嘗是對作者而言,對一個人來說,同樣如此。但自卑和自負常常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無法分離。正如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所言:“自卑雖是與驕傲反對,但實際卻與驕傲最為接近。”[16](P213)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忽而自尊忽而自卑,看似矛盾,其實不然。極度的自尊或自負往往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xiàn),或者可以說是自卑心理的一種補償。阿Q、孔乙己便是這樣的例子,高老夫子也不例外。雖然高老夫子對東晉之興亡的歷史所知甚少,只對三國故事耳熟能詳,可見他學識淺陋,卻因發(fā)表了《論中華國民皆有整理國史之義務(wù)》一文,得到封建、落后勢力的一片喝彩而自信心膨脹。這使他一度變得極其傲慢,看不起原來的老朋友:“覺得這黃三一無所長,總有些下等相了”,而且“不留心新學問,新藝術(shù)”,不知道高爾基,當然也不明白自己改名的“深遠意義”。因此當黃三提出問題時,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復(fù)他”。不過他的自負只維持了短暫的瞬間,隨即就被潛藏的自卑心理徹底擊垮。
如果說《肥皂》的情節(jié)核心是“肥皂”,那么《高老夫子》的中心情節(jié)則是上課。李長之就曾盛贊魯迅描寫高老夫子第一次登臺講課的段落“確乎好”,但對高老夫子上課時何以如此緊張和害怕的心理動機,卻語焉不詳。林非認為這“只能說明他的膽怯,說明他不純的動機形成了內(nèi)心的恐懼,不過在他的動機中究竟包涵了什么樣丑惡的心理因素,魯迅卻并沒有將這充分地揭示出來”[8](P13)。王瑤則說“高老夫子”的形象中有應(yīng)伯爵式的市井人物的影子[17](P29)。之所以將高老夫子和應(yīng)伯爵相比擬,是因為他外號“老桿”,整天“打牌、喝酒、看戲、跟女人”,并且曾揚言要去女??纯磁畬W生。因此,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探索高老夫子的心理動機就成為最通行的解釋。王富仁先生就認為“他的怨恨臉上的疤痕、講課前的緊張、上課時的慌亂、下課后的昏沉,以至最后的攻擊女學堂,都導(dǎo)源于他潛在的對女學生的邪念上”[9](P290)。
自然,對女學生的潛意識的渴望是他去賢良女校任教的動力。然而造成他課前、課中和課后如此膽怯和恐懼的心理根源,則是由于知識儲備不足和額頭的瘢痕所導(dǎo)致的自卑感。當教員預(yù)備室里萬瑤圃啰嗦地同他交談,他只覺得模模胡胡,昏昏沉沉,聽不清他在說什么。甚至心中一片“煩躁愁苦”,只想著上課時的注意事項:“上堂的姿勢應(yīng)該威嚴;額角的瘢痕總該遮住;教科書要讀得慢;看學生要大方。”他甚至希望萬瑤圃“不再說話,好給自己聚精會神,趕緊想一想東晉之興亡”。他的這一系列內(nèi)心活動,都反映出他對外貌的極度自卑和因?qū)W識淺薄而引發(fā)的心虛。進講堂之后“心頭跳著,筆挺地站在講臺旁邊”,等萬瑤圃作了簡短介紹以后,高干亭“忽然覺得很寂然,像孤身落在沒有人煙的沙漠中一樣,原來瑤翁已經(jīng)不見”,而他卻不知道瑤翁是什么時候離開的。一開始講課,就感覺有人在竊笑。他一邊講書,總疑心下邊的學生在“吃吃地”笑他。他原本說過要來看看女學生的,但講課時他的眼睛根本不敢看學生,除了盯住教科書就是看屋頂。即便偶爾抬頭看一眼學生,也像是在夢游一般,看到的是類似于幻覺的鏡頭:“半屋子都是眼睛,還有許多小巧的等邊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著兩個鼻孔,這些連成一氣,宛然是流動而深邃的海,閃爍地汪洋地正沖著他的眼光。但當他瞥見時,卻又驟然一閃,變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頭發(fā)了?!闭麄€上課過程,他“總疑心有許多人暗暗地發(fā)笑”。下課以后,也“似乎聽到背后有許多人笑”,因此忐忑不安,失魂落魄。走到院子竟然撞到了樹枝,書也掉到了地上。甚至回到家許久之后,“他還聽到隱隱約約的笑聲”。在不長的段落里,魯迅六次寫到高老夫子隱約聽到的笑聲。幾乎每次的笑聲前面都要加上“仿佛”“隱約”“疑心”等字樣,就是說到底學生們是不是真的在嘲笑他,是并不確切的,但他的心理感覺是受到了嘲笑。課前,他因擔心被嘲笑而緊張,課中仿佛被嘲笑而慌亂,課后因猜測被嘲笑而憤怒。在整個過程中,他幾乎一刻也未曾關(guān)注過女學生的長相、身材,從未留意過任何一個具體的人物,自始至終被隱約聽到的笑聲所折磨,好像靈魂出竅一般。因此,這與其說是變態(tài)的性心理,不如說是病態(tài)的自卑心理。王富仁先生說“他的照鏡、上課時的慌亂、下課后的失神、歸來后的對女校的攻擊,都是對他性心理及其變態(tài)的刻畫”[18](P157)。其實這也不妨看作是對他自卑心理的極好寫照。
高干亭從課堂上倉皇失措,敗下陣來之后,頓時覺得辦女學堂不過是“喜歡虛榮罷了”,“要鬧壞風氣”的。這些話語與他上課前駁斥同伙攻擊洋學堂的論調(diào),出現(xiàn)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彎,如林非先生所言,“這實在是一種喜劇性的轉(zhuǎn)移”[8](P14)。而對于他何以決心辭職的原因,周作人在《彷徨衍義》中說:“等到上了半堂課,覺得教不下去,深感到世風之壞,決心辭職,戴上紅結(jié)子的秋帽,走向黃三家去,合謀局賭?!保?9](P390-391)我們不禁要問,高老夫子為什么教了半堂課就教不下去了?他真的是因為“深感世風之壞”,對女學堂的道德狀態(tài)深感憂慮才辭職嗎?我們認為并非如此。當高老夫子去賢良女校講了一次課之后,他先前預(yù)定的去看看女學生的目的一點也沒達到,反而被深重的自卑感攪擾得心緒不寧。為了擺脫這種自卑情結(jié),他不得不謀求一次心理上的“超越”,以解脫這種自卑夢魘的糾纏。因此,他之所以辭職,是因為克服不了自己深重的自卑感對心理形成的重壓。
個體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fā)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fā)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14](P2)?!白笄鹗?,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應(yīng)該屬于后者。這種因遭遇逆境而憤然超越的意識,是一種求優(yōu)意識,是真正的超越自卑,而高老夫子臉上的瘢痕雖然說不上是多大的身體缺陷,但對他來說已經(jīng)造成了深重的自卑情結(jié)。而這種自卑沒有激發(fā)他的奮發(fā)激情,反而足以摧毀他向上的力量。因此,正如個體心理學所描述的那樣:“由于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yōu)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xiàn),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爭取優(yōu)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范圍,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苦難面前會表現(xiàn)出猶疑、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保?4](P52)高老夫子正是如此。當他備課不充分而去講歷史時,時時擔心受到學生的嘲笑,這種自卑感給他造成的緊張使他心煩意亂,甚至無法忍受。然而,為了設(shè)法擺脫這種感覺,他所采取的不是正面的積極的行動,比如打算以后努力學習、充分備課之類的,而是在沒有聽到任何明確的不良反應(yīng)的情況下就做出了辭職的決定,是因為他受不了環(huán)繞耳邊的竊笑之聲。正是這隱約聽到的笑聲使他惱怒,從而堅固了他辭職的決心。因此,辭職是由于他無法克服深刻的自卑感而做出的退卻舉動。這種舉動不是“追求成功”之舉,而是“避免失敗”之法。
為了避免這種心理的失敗感,他還給自己的退卻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終于覺得學堂確也要鬧壞風氣,不如停閉的好,尤其是女學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歡虛榮罷了”。而且一本正經(jīng)地對黃三說“女學堂真不知道要鬧成什么樣子。我輩正經(jīng)人,確乎犯不上醬在一起”。他的這一場大罵女學,過去的研究認為“這只不過反映出這個流氓心懷叵測,做賊心虛”,是“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6]。而筆者認為這是由于無法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克服自卑感,“反倒用一種優(yōu)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14](P51)的行為。通過這種爭取優(yōu)越感的補償動作給他的退卻找到一個臺階,將不可告人的自卑心理化為義憤填膺的教育批判者形象。因此,與其說高老夫子是個偽善者,不如說是一個失敗者;與其說是一個流氓,不如說是一個患了嚴重自卑癥的病人。為了緩減自卑感造成的巨大心理焦慮,將這種心理轉(zhuǎn)化為勝利者的批判激情,這對他本人來說其實是毫無進益的。在心理上,他已經(jīng)是一個被自卑情結(jié)擊垮了的人。正如榮格(Carl Gustav Jung)說:“如果一個人出現(xiàn)過度補償,這時候要發(fā)現(xiàn)其隱蔽的情結(jié)就比較困難。所謂過度補償,是說一種核心情結(jié),被另一種暫時擁有更高心理能量值的情結(jié)所掩蓋。而這種情結(jié)之所以擁有更高的心理值,是因為這人故意把他的心理能從真正的情結(jié)轉(zhuǎn)移到另一種偽裝的情結(jié)上?!保?0](P79-80)“真正的情結(jié)一旦被確證,也就不難得以治愈。如果始終著眼于治療那個‘偽裝的’情結(jié),那當然不會有什么成效。”[20](P80-81)高老夫子正是通過這種“喜劇性的轉(zhuǎn)移”,這種扭曲的“超越”,將心理的自卑情結(jié)深深地隱藏起來。
林非曾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高老夫子》和《肥皂》的主旨是相同的,它撰成于《肥皂》之后,按照常理來說,可以運用這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寫得更為好一些的,為什么在人物性格的心理分析方面,在社會涵義的挖掘方面,在道德原則的審判方面,后一篇小說反而不如前一篇小說呢?”[8](P15)他認為魯迅是要考慮“避免雷同的構(gòu)思,設(shè)法去另辟蹊徑”,因而沒有將高干亭放在像四銘那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不像《肥皂》那樣通過追敘和虛寫的方法,表現(xiàn)出全篇最中心的“咯支咯支”的情節(jié),從而突出地剖析四銘的內(nèi)心世界,“卻將高干亭活動的主要場景,放在向女學生講課的教室里,最后又在牌桌面前,向他投以匆匆的一瞥,這比起《肥皂》的構(gòu)思來,不能不說是有極大的變化的,問題還是在于對內(nèi)心活動的剖析顯得較為單薄,因而影響了整篇作品的取得成功”[8](P16)。但我認為,魯迅對高老夫子內(nèi)心活動的剖析并非不充分,而是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讀。高老夫子由于童年時留下的身心瘢痕,造就了嚴重的自卑心理,成為一個墮落人物。雖然一度想以新名字,新皮包,新帽子,新名片來裝飾自己,克服自卑,擺脫過去的生活,甚至有過短暫的自傲,但在賢良女校的半堂課后,終于因不能克服深重的自卑心理而最終放棄,重新回到他的墮落生活中去。只有打牌到了“清一色”的時候,心情才漸漸好起來。也許對他來說,只有在污泥濁水中和黃三、老缽之流的人混在一起,才感覺到自在,才不被強烈的自卑感折磨。稍微想有所振作,潛伏的自卑心理就會把他壓垮。因此,高老夫子是一個自卑癥患者,一個心理上的軟弱者,一個人生的失敗者。高老夫子在魯迅這篇作品中不是單純的諷刺對象,而是像阿Q、孔乙己一樣,在他們可笑的行為背后,隱含著可憐的生存處境。因此,魯迅透過這一形象不僅諷刺了不學無術(shù)者和保守者,同時對微妙隱秘的心理進行了深刻揭示。
魯迅評價芥川龍之介的創(chuàng)作時說“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已達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的心情”[15](卷10,P243)?!侗亲印分械闹魅斯驗殚L了一個超長而怪異的鼻子,造成嚴重的自卑心理,總感覺別人在嘲笑他。終于獲得奇方將鼻子縮短,原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回歸正常人,不再被嘲笑了,但事實卻并非如此。他發(fā)現(xiàn)別人看到他的短鼻子之后反而經(jīng)常竊竊地笑他,而且比之前笑得更加露骨。這使他變得煩惱異常而且脾氣暴躁。等到鼻子一夜之間恢復(fù)原狀之后,才又變得心情舒暢了。芥川龍之介透過內(nèi)供的鼻子發(fā)現(xiàn)了人性的殘忍和人生的無常。其實《高老夫子》的心理過程,也有類似之處。他原本在朋友們面前說過想到女校去看女學生,終于因為發(fā)表了文章,得到人們的景仰、社會的公認,也以此換來了賢良女校何校長的再三敦請,終于可以實現(xiàn)去女校親眼去看女學生的愿望了。然而從進校到離校,他除了擔心別人的嘲笑之外,所謂看女學生的目的卻一點也沒想起來,他的自卑感已經(jīng)成為他心理的一塊石頭,壓得他無法喘氣。最后終于辭職回到原先的墮落生活,才又重歸心理的平靜。這也正如魯迅評論芥川龍之介作品的主題一樣,是“希望已達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的心情”。這是人生中一些奇異的現(xiàn)象,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命運。
高老夫子的心理病態(tài)和童年時父母的疏忽大意,給他造成了身心的雙重“瘢痕”有極大關(guān)系。因此,他本人也可以說是一個舊式教育的犧牲品。根據(jù)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父母在孩子童年期的任何一個看似微小的不當舉動,都可能導(dǎo)致他長大后的心理疾病,這一點魯迅早在1913-1915年間翻譯上野陽一和高島平三郎等人的兒童心理學著作時就已經(jīng)認識到了[21]。魯迅對高老夫子因自卑而膽怯、恐懼甚至退縮,又以看似勝利者的姿態(tài)掩飾自卑心理的揭示,既是對人生隱秘心理的深刻探索,表現(xiàn)出“靈魂的深”,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童年期不當教育給人成年后所造成的沉重陰影所進行的反思,因而這一人物就具有了豐富的人生意涵。
參考文獻:
[1]葉生機.痛讀《彷徨》[M]∥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shù)論著資料匯編:第1冊.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2]蘇進.讀魯迅的《彷徨》[M]∥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shù)論著資料匯編: 第1冊.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3]任叔.魯迅的《彷徨》[M]∥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shù)論著資料匯編:第1冊.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4]李長之.魯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竹內(nèi)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趙京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6]顧農(nóng),陳根生.《高老夫子》與教育問題[J].上饒師專學報,1984,(4).
[7]曾華鵬,范伯群.論《高老夫子》———魯迅小說研究之一[J].揚州師院學報,1984,(2).
[8]林非.論《肥皂》和《高老夫子》———《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的魯迅》片斷[J].魯迅研究,1984,(6).
[9]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0]汪暉.反抗絕望[M].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11]陳宏杰.高老夫子行為動因探微[J].語文學刊,2002,(2).
[12]崔妍,劉倩.論《高老夫子》的反諷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5).
[13]任慧群.試析魯迅《高老夫子》對共和危機的反思[J].文學教育(上),2010,(7).
[14]阿德勒.超越自卑[M].黃國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
[15]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6]斯賓諾莎.倫理學[M].賀麟,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
[17]王瑤.論魯迅作品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歷史聯(lián)系[M]∥魯迅作品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18]王富仁.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19]周作人.彷徨衍義[M]∥鐘叔河編,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0]C.S.霍爾,V.J.諾德貝.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21]姜彩燕.從“立人”到“救救孩子”———魯迅對《兒童之好奇心》等論文的翻譯及其意義[J].魯迅研究月刊,2009,(8).
[責任編輯趙琴]
【文學研究】
Low Self-esteem and Its "Overcoming":
The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Lu Xun's Gaolaofuzi
JIANG Cai-yan
(School of Litera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Abstract:Lu Xun's novel Gaolaofuzi was studied us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The character Gaolaofuzi in this novel was actually a patient with low self-esteem.Lu Xun revealed the miserable situation behind his ridiculous behavior.So like Ah Q,Kong Yiji and other characters in Lu Xun's novel,Gaolaofuzi is not only an ironically object,but also had a poor side.Lu Xun showed his deep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about people's secret life in this novel,and he also expressed that an inappropriate education in a person's childhood will lead him to have psychological shadow in his adulthood,so this novel has more abundant meaning worthy of attention.
Key words:Lu Xun; Gaolaofuzi; individual psychology; low self-esteem; "overcoming"
作者簡介:姜彩燕,女,陜西榆林人,西北大學副教授,博士,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751034)“疾病與20世紀中國文學”階段性成果;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13J039) ;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13JK0248)
收稿日期:2014-0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5-05-009
中圖分類號:I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