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麗
摘 要:理解能力是學生閱讀古典詩詞的核心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上述能力,我們必須如此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古典詩詞:一、誦讀入境,整體感知古典詩詞的內(nèi)涵;二、涵詠關鍵詞句,準確解讀古典詩詞的詩意;三、品味意象意境,深度理解古典詩詞的詩情;四、把握創(chuàng)作手法,賞析古詩詞的藝術(shù)特點及創(chuàng)作風格。
關鍵詞:提高;小學生;古典詩詞;閱讀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學生閱讀古典詩詞的核心能力。我國流傳千古的古典詩詞想象豐富,情感強烈,表達含蓄,語言凝練,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才能真切把握其深遠的意境與豐富的意象,體味蘊含于其中的精神內(nèi)涵與人文特征。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目前,很多教師在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了嚴重的“重機械記憶,輕理解品味”現(xiàn)象。由此,學生對古典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與把握無法深入與準確,對詩風、詩意、詩情、意境、詩藝等更缺乏應有的理解與把握,導致無法達成古典詩詞閱讀教學目標。鑒于此,我們必須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方并舉的閱讀教學策略,迅速地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古典詩詞閱讀理解能力。
一、誦讀入境,整體感知古典詩詞的內(nèi)涵
1.品味詩題,感知古典詩詞的內(nèi)容、情感、題材
古典詩詞的題目常常能夠高度概括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有的還具有特定的豐富內(nèi)涵。閱讀教學時,指導學生從題目切入,學生可以迅速地了解與把握整首詩的基本內(nèi)涵。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詩題點明這是一首送別友人辛漸的詩。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字,就是作品的點睛之筆,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從詩題中推想作品的情感基調(diào)。鄭燮的《竹石》屬于詠竹詩,王維的《鳥鳴澗》屬于山水田園詩,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從詩題判斷上述詩歌的題材類別。
2.反復誦讀,感知古典詩詞的大意及韻律
一是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其大意。學生必須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詩句,讀出節(jié)奏。二是熟讀文本,弄明白每句話甚至每個字詞的字面意思,自悟自得詩意,描述其詩境,初步感受作品所呈現(xiàn)的意境,感知與體味作品的情感基調(diào)。三是再讀文本,把握其韻律。如誦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要明白詩中一、二、四句的“間”、“山”“還”押韻,每句中平仄交錯,每句間平仄相對,以此感知其節(jié)奏美與韻律美。
二、涵詠關鍵詞句,準確解讀古典詩詞的詩意
古典詩詞作品中的關鍵詞句,往往集中表達了全詩的主要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閱讀教學時,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將之作為理解全詩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對之認真揣摩與仔細推敲。指導學生品析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要抓住其中“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二句中的“臥剝”二字,體味“小兒”剝吃蓮子時的可愛神態(tài)與悠揚自得的神情。再如呂巖《牧童》中的“笛弄晚風三四聲”一句中動詞“弄”字的運用非常形象生動。教學時,我們必須指導學生抓住“弄”字這一關鍵詞,深切體味牧童在山間田野牧牛的過程中悠閑自在的神情、自娛自樂的情趣,以及悠揚飄逸、時斷時續(xù)的笛聲韻味。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通過換詞品悟的方式品味古典詩詞作品用詞的精當。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指導學生品味詩句中詞語的精妙,然后引導學生運用置換相近或者相同或不同意思的詞語與原句進行比較鑒賞,比如將呂巖《牧童》中的“弄”字置換為“吹”字,就無法體現(xiàn)牧童嬉戲牧野時的悠閑自在的情態(tài)。
三、品味意象意境,深度理解古典詩詞的詩情
“意”是古典詩詞作者的主觀情感,“象”是作者在古典詩詞作品中描繪的客觀物象,“意象”是二者的有機融合。要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作者寄寓于古典詩詞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須指導學生細細品鑒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真切感知與深切體味作者寄寓其中的品格、情操、抱負、理想等。以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為例。教學時,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抓住“廬山”、“日”、“紫煙”、“瀑布”、“飛流”、“銀河”六個意象,感知廬山“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的美景,感知“瀑布掛前川”的壯觀,感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美,感知作者行舟長江上游時一路欣賞長江沿岸壯美景色時的愜意與欣喜之情。再如閱讀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通過仔細體味詩歌中“瓜州”、“水”、“鐘山”、“春風”、“綠”、“江南”等意象,真切體味作者借描寫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而暗傳自己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愿望。
四、把握創(chuàng)作手法,賞析古典詩詞的藝術(shù)特色及創(chuàng)作風格
我國古代詩人在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創(chuàng)作技法。鑒于此,閱讀教學古典詩詞時,必須引導學生認識與把握古典詩詞作品的藝術(shù)特點。具體方法為:引導學生從古典詩詞作品的具體寫作手法入手,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比喻與夸張,王維《鳥鳴澗》中的以動襯靜,鄭燮《竹石》中的借物言志等,指導學生鑒賞不同古典詩詞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以閱讀教學白樸的《天凈沙·秋》為例,既要指導學生領悟作者在作品中將明朗絢麗之景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相融合的特點,又要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作者把當時的真實情境與作者的“心中之景”相融合的特點,以此引導學生把握這首古典詩詞中所運用的對比修辭格的特點。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了解、把握古典詩詞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比如閱讀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就必須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歌的浪漫色彩;閱讀教學王維的《鳥鳴澗》與呂巖的《牧童》時,必須引導學生感知王維與呂巖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作風格。
總之,小學生的古典詩詞閱讀理解能力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與發(fā)展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理解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必須根據(jù)學情指導學生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按照一定的閱讀理解發(fā)展層級實施古典詩詞教學,并在此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相互間必定存在的不同程度的交叉,靈活掌握閱讀教學的時間與方法,努力做到重點突出,收放自如,以此提升小學生的古典詩詞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萬發(fā),小學古詩詞意境教學的問題與策略,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年9月.
[2]徐曉華,積累 感悟 拓展——小學古詩詞教學三部曲,J,學周刊,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