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剛,楊 鑰
(1.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北京 100081;2.海南醫(yī)學院 海南海口 571199)
論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的材料處理方法
謝小剛1,楊 鑰2
(1.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北京 100081;2.海南醫(yī)學院 海南海口 571199)
程千帆先生《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的材料處理方法值得借鑒,它為古代文學研究樹立了一種范式。仔細剖析書中材料的具體處理,其方法大致可抽象概括成三種條例,一是小說家類材料或可察知社會風尚;二是契合點或能統(tǒng)攝各類材料;三是特殊事象可作為普通事象的補充。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材料;處理方法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一書凝聚著程千帆先生的三十年沉潛之功,文約而義豐,句句珠璣,方法論意義非凡,可以開一代之風氣,示來者以軌則。流舟、程章燦、蔣寅、莫礪鋒等先生撰文論列該書運用的研究方法[1],大致不出文史結合、考評結合、大小結合三方面。“覘文輒見其心”[2](P447),推敲這部專著,我們還可以深掘出許多富有啟示意義的研究方法,足資后進學習與借鑒。其中,材料處理就頗可觀覽。
古代王者專設稗官查探閭巷風俗,三國如淳注班固“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就說“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3](P1745)。小說家類“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異聞,
其一綴輯瑣語也?!盵4](P1834)可見小說家類材料本為稗官博采旁搜雜事、異文、瑣語編纂而成,本身具備閭巷風俗屬性,故可視為解讀社會風習的史料。陳寅恪將正史和小說等量齊觀,視小說為社會史料,從中解讀社會風俗,他曾說“《劇談錄》所記多所疏誤,自不待論。但據(jù)此故事之造成,可推見當時社會重進士輕明經(jīng)之情狀,故以通險之其實言之,仍不失為珍貴之社會史料也。[5](P272-273)這種見解為后來研究者指明了方法。程千帆先生服膺陳寅恪的這種方法,在《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中大量活用小說家類材料,以解讀其中的社會風尚。
在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中反面審視個別現(xiàn)象,即可歸納出普遍性現(xiàn)象,從而還原出普遍的社會風尚。因而我們引用小說類史料時不妨轉(zhuǎn)換視角,解讀個別事例中的個別現(xiàn)象,便能挖掘出時人共通的心理以及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這類材料的共同點是其所載的個別行事不為世俗所容。《北夢瑣言》卷三載李固言在行卷時投了冷官而受人嘲笑,說明“趕冷門”
在當時是個別現(xiàn)象。程千帆先生轉(zhuǎn)換視角,指出“它從反面說明了投卷是應當趕熱門的。”
舉子行卷羈旅往來,資費較大,顯人往往在經(jīng)濟上給予舉子資助。但《幽閑鼓吹》有則材料記牛僧儒應舉求知己備受冷遇,先是數(shù)月不見,以??投Y待,后才贈五百錢,故爾含怒而去。這說明牛僧儒受冷遇是個別現(xiàn)象,程千帆從反面審視材料說,“反過來,正證明一般被視為??偷呐e子們,只要打發(fā)五百錢,便也夠了?!边@正好可與前文舉子們“希望對方(顯人——引者注)在經(jīng)濟上予以資助”相印證。
大多材料記載舉子每年要行新卷,但《南部新書》庚卷所載裴說應舉“復行舊卷”[6](P17),便是個別現(xiàn)象,故程書指出,“全行舊卷乃是一種不尋常的舉動,容易引起非難,非有待于解釋不可了。”[6](P17)可見每年更新為行卷之常有的風氣。
軼聞趣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時人的觀念與社會的風習。一些軼聞趣事是記錄者以游戲筆墨根據(jù)耳聞目見的社會事象為原型演繹而成,蘊含著時人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處世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當時的歷史狀況、社會風習以及眾生百態(tài)。因此,剝離軼聞趣事中不合理成分,可以抽象出風尚來。康駢《劇談錄》記錄天寶以來事,其間雜以新見軼聞。《學津討原》本的《劇談錄》卷下《元相國謁李賀》條載,元稹明經(jīng)擢第,欲結交李賀,乃行卷于他,但李賀攬刺不容,相國慚憤而退。元稹十五歲明經(jīng)及第,當時李賀只有四歲,朱自清《李賀年譜》認為其“事之不實,無庸詳辨”(見程書)。據(jù)此,程書認為“這個虛構的故事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重進士輕明經(jīng)的情況,同時也反映了應明經(jīng)舉或從明經(jīng)科出身的人,一般是不以詩文為贄去進謁他人,即不從事于行卷的;如果這樣做了,就可能因為違反常情而被奚落一場,如這個故事中所描繪?!盵6](P7)與陳寅恪對此材料解讀相比,程先生有繼承又有推進。但認識的程度還不止于此,還需要對歸納出的事實進行檢驗,這樣便能使結論更加信服。所以程千帆又說“事實上,我們也還沒有在文獻中看到應明經(jīng)舉的人從事行卷的事例?!?/p>
軼聞趣事又可以反映時人的思維方式。解讀這類材料,可將其傳達的精神歸為當時的當事人,以減少材料解讀的主觀摻入。今日流傳的行卷故事大多集中于中晚唐,據(jù)《陔馀叢考》,行卷風尚的興起則在永隆二年以后,安、史之亂以前。但《集異記》所載有王維行卷故事,時限明顯提前。程千帆先生據(jù)趙殿成《右丞年譜》、陳貽焮《王維生平事跡初探》以及汪辟疆校錄《唐人小說》下卷《集異記》《王維》條按語判斷辨?zhèn)尾⒆鼋Y:“薛用弱《集異記》所敘王維借岐王的力量行卷于公主事,顯然不足據(jù)信,但這種依托,卻不失為唐人認為行卷之風出現(xiàn)較早的旁證?!盵6](P13)如此,結論涵蓋范圍縮小,避免了以偏概全。
一條軼聞趣事只能說明它是個別現(xiàn)象,多條軼聞趣事意旨重合,則能據(jù)此提煉出社會風尚?!侗眽衄嵮浴肪砥咻d陳詠刻佳句“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鳥點頭行”于首章[6](P20),又《幽閑鼓吹》云白居易應舉因首篇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聲名大振[6](P20)?!秶费a》卷上《崔顥見李邕》條載崔顥因首章“十五嫁王昌”句而被李邕叱為無禮[6](P20),程千帆以此為據(jù)認為,這些逸事,正說明了舉子行卷非特別注重卷首的安排不可。
古代文學研究時常會遇到一些相抵牾的材料,在取證時協(xié)調(diào)好這些材料顯得十分關鍵。其實我們不妨找出這些材料的契合點,以它來統(tǒng)攝這些材料,一切爭議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李固言向許孟容求知己行卷事跡,各史料記載頗有出入。相關史料有三:《太平廣記·李固言》、《舊唐書·許孟容傳》和《北夢瑣言》卷三。其中前兩條可以互證,而前兩條與后一條抵牾?!短綇V記》卷一百五十五,《李固言》條載《蒲錄記傳》云“元和七年,許孟容以兵部侍郎知舉……”[6](P22)程書腳注曰:“《舊唐書·許孟容傳》:‘(元和)四年,拜京兆尹,……改兵部侍郎,俄以本官權知貢舉,頗抑浮華,選擇才藝。’可與此條所載故事互證?!盵6](P22)這兩條材料所載事跡多有重合,而不重合處可以互證。以正史去對校,《蒲錄記傳》事跡得以辨正:許孟容為達官貴人,身居要職,李固言因行卷而及第?!侗眽衄嵮浴肪砣d許孟容“官緒極閑冷,不足發(fā)君子聲采”,所以李固言行卷行錯了對象。有鑒于此,程千帆先生說“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前引《蒲錄記傳》所載故事的傳文異辭”,“諸柳要李固言首先到冷官許孟容處,也正
是一種開玩笑的做法?!彼惠p易否定材料,以一種通融客觀的態(tài)度將各種材料協(xié)調(diào)于一處。
同一故事在流傳過程中會被增刪裁汰,導致故事情節(jié)變形,但不管怎樣流傳演變,這些故事總是以一個源頭故事(母題)為基準,分化裂變成不同形態(tài)的故事。運用這些材料時先要追本溯源,我們須判斷出母題再作論斷。程千帆處理材料并未刪汰《北夢瑣言》,而是將其納入并以《蒲錄記傳》為參照坐標,視為同一故事的不同形態(tài)。程書第四節(jié)《舉子及顯人對待行卷的態(tài)度及其與文學發(fā)展的關系》中有兩則材料[6](P30-31),其故事框架相同,但故事主角相互調(diào)換,于是程千帆認為“兩個記載可能是一事而傳文異辭”,此結論作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里的“一事”之“事”指的是主體故事——母題。
審視材料有高度,才能看清它們的和諧處,程千帆先生在遇到互異材料時,首先跳出諸多材料拘囿,找到可信材料,以它為基準,去審視異辭,不糾纏于對立的方面,而著眼于共存的方面,科學地作出結論。以《北夢瑣言》卷三[6](P27-28)和《唐摭言》卷十二《設奇沽譽》[6](P28)為例,程書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劉景和李勛的例子證明,舉子行卷,必須著麻衣;而鄭愚的例子,雖然兩書所載各異(《北夢瑣言》是說他雖然愛著錦半臂,但向崔鉉行卷時,仍然換了麻衣,而《唐摭言》則說他就穿著錦半臂對崔投卷),但認為按照當時風尚,即使及第多年、官位很高的人,如果要向先達行卷,也仍然應當像沒有及第的舉子一樣穿白麻衣,才合乎禮儀,則是一致的。[6](P28)
與《北夢瑣言》記載不同,《唐摭言》中鄭愚著錦半臂行卷,崔鉉“大奇之”,而且賓客私語稱其“慚不稱耳”,更甚的是,鄭愚不久換成更亮麗的“紅錦”,大家莫名其妙,“眾莫測矣”。雖然《唐摭言》中鄭愚行卷穿錦衣不分場合,但以眾人的眼光而言鄭愚應該穿麻衣,這與《北夢瑣言》中的鄭愚行卷應穿麻衣是一致的。這樣,兩則看似矛盾的材料在行卷應穿麻衣這點上達成了一致。這種處理材料的方法其實是對立材料找共性以達統(tǒng)一。
共性往往是審視材料的制高點,能將不同的意見收束到一起。程書道:
但《云麓漫鈔》所云,“先籍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似指投行卷而言,“然后以所業(yè)投獻(于主司)”,又似指納省卷而言,就不夠清楚了。又如前所說,無論是納省卷或投行卷,都只是進士科舉子的事。[6](P9)
《云麓漫鈔》未將舉子納省卷與投行卷區(qū)別,在具體陳述事實時出現(xiàn)了歸屬不明、爭論不休的情形:“以姓名達之主司”和“以所業(yè)投獻(于主司)”究竟屬于納省卷還是屬于投行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跳出此類糾纏,立足于制高點,從共性入手。納省卷與投行卷都屬于舉子的事,所以“以姓名達之主司”和“以所業(yè)投獻(于主司)”都收束于舉子事宜中了。因而,與其在小的歸屬上爭論不休,倒不如跳至制高點,去審視他們的隸屬方向,然后再作出合理判斷。
特殊是相對一般、普通而言,特殊材料反映的是特殊現(xiàn)象,在處理時不容忽視、棄之不顧。歷史主要演繹著諸多普通史事,譜寫成一般現(xiàn)象,但也存在個別的特殊現(xiàn)象。相比較而言,這些普通現(xiàn)象占據(jù)主流,是社會的群像,而特殊現(xiàn)象偶然有之,居次要地位,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著,不能置若罔聞。但在處理時須客觀看待,不因特殊現(xiàn)象而使整個結論誤入歧途。
京城既是考場所在地,又是官宦名流所居處,投卷的地點首選京城長安,次則是東都洛陽。但張固《幽閑鼓吹》云丞相牛公應舉,“特詣襄陽求知。”[6](P16)更甚者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二十五引李頎《古今詩話》云邵安石連江投卷見知擢第[6](P16)。這都城外行卷,誠不合常例,故須以特殊情況視之。本此,程千帆論道,“但也有因為特殊原因而在外地投獻行卷的”[6](P17),從而避免了兩則材料所載行卷地點上的分歧。
特殊材料與普通材料在地位上平等、意義上并列,因而不可偏廢其一。從一定視角看,二者并不互相抵觸,只是特殊材料數(shù)量少,偶爾出現(xiàn)而已。因此,特殊材料亦可視為普通材料的補充或延伸。據(jù)盧光啟《初舉子》載,舉子試卷有避諱,要避國諱、宰相諱、主文諱?!岸鴮τ诿總€人來說,還得要避自己的家諱”,這與前三個避諱在地位上是平行的,構不
成沖突,所以程千帆根據(jù)《南部新書》丙卷進士入試遇題目有家諱即托疾而出試院[6](P21)的記載補充了避家諱一條。又據(jù)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十《褚載》條記載的避顯人家諱的事跡[6](P21),“再加上一條,即避投獻行卷的對象,也就是某一位顯人的家諱?!?/p>
與普通材料并存的特殊材料,也可將特殊材料之事象視為普通事象的延長與發(fā)展。及第之前普遍存在著行卷之風,但及第之后也有少量的行卷之風,故《行卷之風的由來》中說“進士及第以后,再舉制科的人,也有繼續(xù)向當時顯人行卷的,那可以說是進士行卷之風的延長。”[6](P9)又《行卷之風的具體內(nèi)容》說“行卷以求知己這種手段,對于唐人來說,既用之于登第之前,也用之于登第之后。之前是為了爭第,(進士登第后復應制科舉,或不應進士舉而專應制科舉者,其行卷求知,也可歸入此類。)之后是為了求官,故后者可以說是前者的沿用和發(fā)展。今傳唐人文獻,兩者并存?!盵6](P25)縱覽程先生鳩集的材料,及第后行卷的例子較少。《昌黎先生集》卷十七《與陳給事書》載韓愈及第后行卷事宜,《樊川文集》卷十六《上知己文章啟》載杜牧及第后行卷。雖云及第前行卷占主導,但“今傳唐人文獻,兩者并存”,故及第后行卷亦要納入研究范疇。由此,及第后行卷實是進士行卷的沿用與發(fā)展,是行卷之風的延長與延伸。
在舉及第為官的人有時行卷、舉子向舉子行卷的個別例子后,程千帆先生說:
舉子向舉子行卷,以及前面敘述過的已經(jīng)及第為官的人有時也向人行卷,乃是舉子向顯人行卷這一風尚的延伸,而其目的也大致相同或相似。[6](P43-45)
為官之人行卷和舉子行卷這兩種現(xiàn)象罕見,和正常行卷之風迥異。將這種特殊現(xiàn)象視為一般現(xiàn)象的延伸,程先生這樣做,解決了兩種觀點的自相矛盾,使他們互相補充,因而更加通融。
當然,偶爾出現(xiàn)的材料在數(shù)量上往往比較少,這說明某種事象頗不流行或者某種風氣甚為淡漠,故而鮮有記載。一般而言,對于歷史上的各類事件,熱門事跡反響大,記錄者皆會書寫一筆,導致其出現(xiàn)的頻次變高,而相對于冷門事跡,其反響小被記載的機會則低。程千帆先生論道,“舉子所重,仍在向顯人投獻行卷這一方面,這也是可以從傳世文獻中涉及省卷者極少,而涉及行卷者甚多這個現(xiàn)象推斷出來的?!盵6](P9)這實屬的當之論。
材料處理最能體現(xiàn)一個學者的學術功力,這部集三十年之思的專著,其材料處理的智慧值得學習和借鑒。這些材料的靈活運用,極大地拓展了材料的使用范圍,使小說家類材料納入文史研究領域;同時也轉(zhuǎn)變了材料的審視角度,使材料發(fā)揮出更大的功用;而且也形成了材料處理方法的自覺,使文史研究更趨客觀化。這為每位文史研究者提供了一種范式。
[1]流舟.一把開啟疑竇的鑰匙——讀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程章燦.卻把金針度與人——從方法論的角度讀《程千帆選集》[J].江海學刊,1998(1);蔣寅.學術的年輪[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年初版);莫礪鋒.批評與考證相結合的學術創(chuàng)獲——《程千帆文集》總序[J].學術界.2000(3);莫礪鋒.程千帆評傳[J].學術界,2000(4);鞏本棟.文藝學與文獻學的完美結合——程千帆先生的古代文學研究[J].文學遺產(chǎn),2002(2);郭國慶.通向成功之路——程千帆先生的治學方法[J].古典文學知識,2002(3);孫良山.簡論程千帆先生《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的研究方法[J].綏化學院學報,2008(2);方濤.簡論《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文史兼治的學術方法[J].黑龍江史志,2009(5);汪楓.發(fā)朦抉微,得未曾有——從《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看程千帆的研究方法[J].安徽文學,2009(9);(日本)村上哲見.評程千帆著《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J].東洋史研究.41卷第2號.(唐代文學論叢(第5輯)[M].王長發(fā)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2](梁)劉勰著,郭晉稀注譯.文心雕龍[M].長沙:岳麓書社,2004.
[3](漢)班固.漢書(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4.
[4](清)紀昀總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6]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王軍君]
[校 對 康桂芳]
I206.2
A
1003-8388(2015)02-0135-04
2015-02-19
謝小剛(1985-)男,甘肅靜寧人,現(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