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立新 王江漢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關聯(lián)視域下刻意曲解的生成與解讀
錢立新 王江漢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曲解者在正確理解被曲解者話語的信息意圖和交際目的之后,偏離雙方互顯的認知語境,放棄已經(jīng)取得的語境效果,破壞被曲解者的關聯(lián)期待,在認知語境中調取出乎對方意料的語境假設,通過語用推理生成背離被曲解者期待的解讀。被曲解者通過調整關聯(lián)期待,重構認知語境,解讀曲解者的交際目的。
刻意曲解;互明認知語境;關聯(lián)期待調整;認知語境重構
刻意曲解(DMI)是語言使用者的一種語用策略,是在會話交際中,曲解者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有意利用某種特殊的語境和對方話語中含糊的、不確定的表達方式,歪曲對方的話語意圖,以便達到某種交際效果(何自然,2004[1])。
對被曲解者而言,因其話語意圖被曲解,交際目的得不到實現(xiàn),所以交際是失敗的。然而對于曲解者而言,刻意曲解可以緩解沖突,避免尷尬,引起新的話題,使用刻意曲解語用策略具有交際價值。正是這種失敗卻具有交際意義的語用現(xiàn)象使刻意曲解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已有的研究關注刻意曲解與其它理解結果的區(qū)別,刻意曲解的觸發(fā)條件以及刻意曲解的語用效果,對刻意曲解的認知機制涉及較少。本文以關聯(lián)理論為框架,從語境互明、關聯(lián)期待和語境效果三個維度探討刻意曲解生成的認知語用機制。
刻意曲解是言語交際中的普遍現(xiàn)象。王希杰在《修辭學新論》中提出語言解碼的結果有確解、誤解和曲解三種可能(王希杰,1993[2])。學術界對于確解和誤解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于刻意曲解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基本上把刻意曲解看作誤解的一個側面,集中于對刻意曲解的界定和分析其語用特征以及語用功能。如Dascal認為在沖突性的交際中,誤解可被用作辯論中的一種強有力的策略武器(Dascal, 1999[7])。Fisher將刻意曲解現(xiàn)象定義為假裝理解失敗,即聽話人假裝不理解說話人的話語和交際目的,以提示說話人終止對某一話題的討論(Fisher,1987[8])。Tzanne認為刻意曲解現(xiàn)象是有意的誤解,是一種面子保全或面子拯救策略(Tzanne,2000[12])。
以何自然、申智奇(2004)合作的《刻意曲解的語用研究》開始了對刻意曲解的專門研究,他們從交際目的的維度將刻意曲解定義為一種語用策略;提出了判斷刻意曲解的三個標準,即“正確理解對方話語”、“故意歪曲”和“達到某種交際目的”;指出刻意曲解具有制造幽默效果、調和沖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避免不利后果等語用功能;從邏輯學和語用學的視角提出實現(xiàn)刻意曲解的方式主要有故意違反同一律和故意脫離或改變語境。在研究刻意曲解的形成機制方面,學術界主要著眼于曲解者利用語言本身的模糊性特征和語言使用的經(jīng)濟性特征以及曲解者的心理因素。何自然認為刻意曲解的觸發(fā)條件是自然語言中經(jīng)濟的信息量和話語的不確定性,如詞語歧解、指示歧解、語用用意和隱含意義(何自然,2004)。謝麗認為導致話語曲解的最終因素是聽話人的心理根源。她指出曲解者在刻意曲解過程中違背普通心理曲解某些有毛病的話或特殊說法,曲解詞語或話語的特定知識或信念,以及自我價值觀心理、自我防衛(wèi)心理我自我美化心理在刻意曲解過程中的制約作用(謝麗,2010[4])。
作為一種語用策略,刻意曲解比確解和誤解更加復雜。已有的研究雖然區(qū)分了曲解和誤解,提出曲解的本質在于其刻意性,語言的模糊性和語用的經(jīng)濟性為曲解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的條件,但是學術界對刻意曲解的生成和解讀的認知過程鮮有涉及,或混淆這個過程中的確解和曲解兩個階段,為刻意曲解的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間。
刻意曲解以正確理解為前提。曲解者首先根據(jù)交際對方的話語信息,在認知語境中調取與之具有最佳
關聯(lián)的語境假設,通過對兩類信息的運算,產(chǎn)生最佳語境效果,生成對對方交際目的的正確理解,完成交際的第一階段。如果對方的交際目的與自身的交際目的或利益相沖突,曲解者會舍棄已經(jīng)取得的最佳語境效果,重新根據(jù)交際對方的話語信息,在認知語境中調取非最佳關聯(lián)的語境假設,并以這兩類信息為推理的前提,得出對對方交際目的的新的解讀,完成交際的第二階段。由于曲解者在第二階段故意調取與新信息不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的語境假設,所以,他對對方交際目的的解讀偏離了對方的期待,屬于刻意曲解。曲解者刻意曲解交際對方的話語,是為了破壞其交際目的并滿足自己的交際需要。交際對方在在曲解者生成刻意曲解之后,通過調整關聯(lián)期待,重新建立語境假設范圍,推導出曲解者的理解不是第一可接受的解讀或誤解,而是刻意曲解,并進一步解讀其刻意曲解背后的交際目的。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總希望交際能夠順利進行,但是由于語言本身所存在的不確定性特征、語言使用的經(jīng)濟性原則和語言使用者所持有的不同的交際目的,交際者有意利用某種特殊的語境和對方話語中含糊的、不確定的表達式,刻意曲解對方的話語中意圖或交際目的,以便達到某種交際的效果。
話語理解的過程就是確立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即聽話人首先從最小的語境范圍開始尋求關聯(lián)(如從上文所提供的語境范圍開始),如果他話語在這一范圍內產(chǎn)生的語境效果不足以引起說話人的注意,他便在更大的語境范圍內尋求關聯(lián),直到他的理解可以獲取足夠的語境效果。此時他的理解具有最佳關聯(lián),他對該話語的理解過程到此結束。理解話語的過程有一個內置的止點(an in-built stopping place)(Gillian Brown,1995[9])??桃馇獾纳蛇^程是曲解者取得了具有最佳關聯(lián)的理解之后故意進一步擴大語境范圍繼續(xù)他的推理,以超額的理解付出獲取說話人期待之外的理解。
第二說話人刻意曲解第一說話人,就是在多個可能的語境假設中有意選擇出乎第一說話人期待的語境假設,或者故意創(chuàng)造出第一說話人認知環(huán)境中根本不存在的語境假設,生成第一說話人期待之外的解讀。也就是說,刻意曲解是第二說話人充分理解第一說話人的交際目的之后尋求第一說話人所期待的理解之外的并且能夠產(chǎn)生特殊交際效果的解釋。
(一)偏離互明認知語境
Sperber&Wilson認為“認知語境是人腦中的一系列假設或事實構成的集合”。認知語境由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語信息所組成。當交際雙方能夠顯映相同的事實或假設時,也就是說交際雙方形成了認知語境的互明,交際才能取得成功(Sperber&Wilson,1995[11])。聽話人可以從自己的認知環(huán)境中調取不同的語境假設對話語做出多個解釋。如果該話語在某一個解釋下具有發(fā)話者的能力與意愿允許范圍內的最大關聯(lián)性,則該語境假設就是發(fā)話人期待的語境假設,并與話語同時顯明相同的事實或命題,這一解釋就是對話語的正確解釋。
在刻意曲解過程中,刻意曲解者在自己的認知語境假設與交際對方的話語形成互明并正確理解話語之后,故意偏離互明的認知語境,調用認知環(huán)境中其它的認知語境假設,并根據(jù)這一語境假設生成對對方話語了理解。這一語境假設并非說話人所期待,或在根據(jù)這一語境假設生成的理解之下,說話人的話語不能充分表達說話人的能力或不符合說話人的意愿??桃馇馐乔庹邔哂凶罴殃P聯(lián)性的認知語境假設的蓄意偏離。
例1:A(girl):If we become engaged,will you give me a ring?
B(boy):Sure,what's your phone number?
在語言交際中,交際者會對交際另一方的認知語境做出評估。本例中的“give me a ring”有多種語義,第二說話人完全能夠根據(jù)第一說話人的明示信息和她的認知語境并結合當前的物理語境因素,選擇出與第一說話人的認知語境互明的假設,解讀出符合第一說話人期待的含義,即“訂婚戒指”,進而獲取其交際目的。也就是說,第二說話人不會誤解第一說話人的交際目的。然而第二說話人在正確理解第一說話人的信息意圖和交際目的之后,偏離了互明的認知語境假設,跳出具有最佳關聯(lián)的語境范圍,在更大的語境范圍中搜索出與第一說話人的話語關聯(lián)程度較小的理解。第二說話人沒有根據(jù)自己的正確理解提供第一說話人所期待的反饋,不顧當前的語境,故意選擇了一個與當前語境不相關的話語含義作為依據(jù),生成了對第一說話人有特殊語境效果的曲解。
(二)放棄語用推理結果
語用推理就是明示言語行為(ostensive speech behavior)觸發(fā)交際者構建假設或激活交際者原有假設以及核實假設后推導出結論的過程(熊學亮,2007[5])。語言交際過程就是語用推理的過程,即交際者根據(jù)已有的信息,結合新信息,獲取對方的交際目的??桃馇庹咴谕评磉^程結束后,放棄推理結果,在已有的信息集中調用其它知識,并用該知識作為推理的大前提,結合新信息,得出新的解讀。
例2:(有人問教育家)
A:“你能不能看出一個小孩長大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B:“當然能。如果是小姑娘,長大一定是個婦女;如果是個小男孩,將來準是一個男人。”
第二說話人把交際雙方的身份關系、交際的物理語境、人們對一個教育家的認知等已知信息作為大前提,把第一說話人的話語作為小前提,可以得出結論,即推導出第一說話人的交際目的是要向教育家請教關于人的成長和教育之間的關系。但是第二說話人在推理結束后沒有依據(jù)推理結果生成符合第一說話人要求的答語,而是放棄了推理結果,即在最具關聯(lián)性的已知信息之外調取其它的認知假設,如在自然環(huán)境中不考慮后天教育的條件下人的成長規(guī)律,并以此作為重新推理的大前提,以第一說話人的話語作為小前提,得出新的結論。
第二說話人的話語表面看來符合一般認知規(guī)律,與第一說話人的話語也具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但不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因為本結論所依賴的大前提與交際的其它因素不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他的理解所產(chǎn)生的語境效果不足以引起第一說話人的注意,而且他的話語與其自身的能力或意愿所能夠提供的理解不吻合,不符合第一說話人的期待,第二說話人做出的理解是刻意曲解。
(三)否定關聯(lián)期待
雖然關聯(lián)期待一直被當作一個不證自明的概念,但它在言語交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調控話語理解的方向并檢驗推理結果是否與信息發(fā)出者的交際目的相關(熊學亮,2007[6])。在信息發(fā)出者釋放信息之后,他的關聯(lián)期待主要表現(xiàn)為信息解釋者的反饋話語與某一話題相關,以便他調取相應的認知語境假設作為推理反饋話語的大前提。關聯(lián)期待包括信息傳遞意圖的期待、信息與話題相關的期待和對信息的具體內容的期待??桃馇庹邔Ρ磺庹叩年P聯(lián)期待是明確的(唐孝威,2008[2])。要保證曲解策略的成功實施和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曲解者必須否定被曲解者的關聯(lián)期待,利用語言形式的不確定性特征和語言使用的經(jīng)濟性原則產(chǎn)生出乎被曲解者意料的反饋,迫使被曲解者放棄原有的關聯(lián)期待,重新調取認知語境假設來理解曲解后的反饋話語并推導出這一反饋話語所承載的交際目的。
例3:游客:我們在別的地方看到的佛像都是站著或坐著的,為什么這尊佛像是躺著的呢?
導游:嗯……躺著比站著舒服。
根據(jù)第一說話人的明示刺激和當前語境可以判斷,他的關聯(lián)期待是第二說話人提供一些關于佛像姿態(tài)與寓意的關系,即第二說話人獲取的第一可接受的解讀是第一說話人想了解佛像的不同姿勢有什么不同的寓意。然而在第二說話人的語境假設集中沒有相關的假設,或者有相關的假設,但是第二說話人不愿意向第一說話人提供,因此第二說話人在獲得第一可接受的解讀以后對其加以否定,忽視話語信息與交際目的的關聯(lián),并重新開始推理過程,在語境假設集中重新搜索出與話語信息具有強關聯(lián)但與當前語境具有弱關聯(lián)的語境假設,進而重新編碼自己的交際目的,生成了非第一說話人期待的解讀。這一解讀是在第二說話人完全理解第一說話人的信息意圖和交際目的的基礎上重新建立關聯(lián)并對第一說話人產(chǎn)生一定的語境效果的結果。
第一說話人得到第二說話人反饋的明示刺激后,知道該反饋與當前的語言語境具有關聯(lián)性,他也有理由相信在第二說話人的認知語境中有自己所期待的語境假設,即第二說話人具備確解自己的信息意圖和交際目的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然而第二說話人所反饋的解讀并非第一說話人所能接受。因此第一說話人可以推導出第二說話人的解讀是對第一說話人的意圖和目的的刻意曲解。第二說話人刻意曲解第一說話人,必然有其自身的交際目的。如果第二說話人的語境范圍內沒有關于佛像的姿勢與的寓意的關系的相關知識,其反饋一定是為了掩蓋其作為導游的知識不足,避免道歉或零反饋產(chǎn)生的尷尬;如果第二說話人的語境范圍內有關于佛像的姿勢與的寓意的關系的相關知識,而他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不向第一說話人提供其所尋求的反饋,其交際目的一定為了避免沖突或產(chǎn)生對雙方不利的后果。
要考察刻意曲解,第一說話人的認知能力也不能忽視。因為只有當?shù)谝徽f話人識別了第二說話人的刻意曲解,第二說話人的刻意曲解策略才能實現(xiàn),并取得他所追求的交際效果和目的。在多話輪的言語交際中,如何判定第二說話人的理解不是確解或誤解,而是刻意曲解?即第二說話人意欲產(chǎn)生的語用效果如何在第一說話人身上得以體現(xiàn)?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任何一個話語都具有一系列可能的理解,這些理解雖然不同時出現(xiàn),但它們出現(xiàn)的順序基本可預測。聽話人具有一個一般標準來評估并篩選這些理解。聽話人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符合關聯(lián)的理解,他便可以推斷這個理解就是說話人所期望的,因此聽話人便可以選定這一理解并舍棄其它的理解,而無需付出進一步理解的投入(Gillian Brown,1995)。即第一出現(xiàn)的符合最佳關聯(lián)的理解就是唯一可接受的理解。當?shù)谝豢山邮艿睦斫馀c說話人期待的理解相矛盾或不符合說話人的期待時,這個理解便是對說話人交際目的的刻意曲解。
例4:(一天,一個闊少在公路上超速駕車,被一個警察發(fā)現(xiàn)了。那位闊少很不情愿地把車停在了一邊。警察要求其出示駕照)
闊少:你知不知道我的爸爸是誰?!
警察:對不起,先生,這我可幫不到你。你有沒有試一試問問你的母親?
很顯然,語段“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誰”具有多個語義。根據(jù)交際場景、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和雙方的認知能力,第二說話人完全明白第一說話人的話語意義不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他的交際目的也不是需要一個交通警察提供相關的答案。他的關聯(lián)期待是通過暗示其父親的身份進而影響交警的態(tài)度和決定。在他的認知語境中存在著諸如違章與處罰、父親的身份與交警執(zhí)法立場的聯(lián)系等一系列語境假設。第二說話人完全可以回答說:“你超速了,應該接受處理,和你爸爸沒有關系?!比欢苑浅M褶D的方式繞開第一說話人的關聯(lián)期待,跳出第一說話人的認知語境范圍,以出乎對方意料的回答迫使第一說話人放棄原來的關聯(lián)期待(熊學亮,2007),并構建新的關聯(lián)期待和語境范圍,以更多的理解付出開始新一輪的理解過程。
理解的終極目標是獲取說話人的交際目的。本例中第二說話人僅提取第一說話人的話語信息因素,而有意撇開其非話語因素,無視其交際目的,漠視即時語境做出反應,違背了最佳關聯(lián)原則。第二說話人的理解一定不限于理解第一說話人的字面意思,其交際目的也一定不限于其話語所表達的字面意思。雖然第一說話人的話語被曲解,交際目的未能得到實現(xiàn),但雙方的交際仍然有價值。當?shù)谝徽f話人接收到第二說話人的反應后,他有理由相信第二說話人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獲取其交際目的,他也有理由相信第二說話人的話語與當前語境相關,而且其話語承載了某種交際目的。第一說話人可以根據(jù)第二說話人的話語并結合當前語境推導出其交際目的是通過破壞第一說話人的交際目的,以出乎第一說話人意料的理解來削弱對方的強勢,以達到表明自己不畏阻力,堅持原則,秉公執(zhí)法的交際目的。
刻意曲解的生成是一個比確解或誤解更加復雜的心理過程。第二說話人必須在正確理解第一說話人的基礎上通過排除確解,結合第一說話人的話語和當前語境,生成與第一說話人的話語關聯(lián)性大但與當前語境關聯(lián)性小的話語,以出乎第一說話人意料的反饋來表達自己的交際目的。雖然刻意曲解的明示程度低,但第一說話人仍然能夠根據(jù)曲解和非語言語境通過調整關聯(lián)期待,重新建立語境假設范圍推理出第二說話人的交際目的。
刻意曲解作為交際的重要策略,是第二說話人通過歪曲第一說話人的話語意圖使其交際目的得不到實現(xiàn),其核心是具有故意性和目的性??桃馇怆m然破壞了第一說話人的交際目的,但仍然具有交際價值。在日常生活的言語交際中人們廣泛地使用刻意曲解策略,使交際更加地具有巧妙性和幽默性。恰當?shù)厥褂们獠呗阅茉鰪娬Z言的表現(xiàn)力,使語言表達更含蓄靈活,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交際沖突或消解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交際沖突,更好地維系和改善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使交際順利進行,實現(xiàn)交際目的。
[1]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語用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163.
[2]唐孝威.語言與認知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01.
[3]王希杰.修辭學新論[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230.
[4]謝麗.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80.
[5]熊學亮.關聯(lián)期待的動態(tài)性及其對語用推的啟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7-118.
[6]熊學亮.試論關聯(lián)期待的三種運行方式[J].外語與翻譯,2007,(1):9.
[7]Dascal.Marcel Introduction:Some Questions about Misunderstand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753-762.
[8]Fisher,B.Aubrey.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s of Human Relationship[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87. 253-256.
[9]Gillian Brown.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49.
[10]Gillian Brown.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46-47.
[11]Sperber,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42.
[12]Tzanne.Talking at Cross-Purposes,the Dynamics of miscommunic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223-230.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MI under Relevance
Qian Li-xin,Wang Jiang-han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After adequately interpreting the speaker’s information intention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the interpreter deliberately deviates from the mutually manifested cognitive context,abandons the contextual effect and violates the speaker’s relevance expectations,and chooses a contextual assumption out of the speaker’s expectation,so as to generate an interpretation against the speaker’s communication purpose.The speaker has to adjust his own relevance expectations,reconstruct the context scope and obtain the interpreter’s communication purpose.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mutually manifested cognitive context;relevance expectation adjusting;cognitive context reconstructing
H313
A
1672-0547(2015)05-0095-04
2015-09-19
錢立新(1966-),女,安徽樅陽人,銅陵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王江漢(1965-),男,安徽潛山人,銅陵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用學。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對自然語言非正常理解的認知研究”(AHSKY2014D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