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琳(北京師范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北京 100875)
數字遺產繼承問題探析及對策
●鄭琳(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100875)
[關鍵詞]數字遺產;數字財產;遺產繼承
[摘要]對數字遺產的概念、類型、特點進行了概述,從數字遺產繼承的法律依據、服務提供商面對數字遺產繼承的態(tài)度、以及數字遺產持有人的數字遺產意識三個角度對當前數字遺產繼承有關問題進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截止到2014年,Facebook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22億,[1]占全球人口的1/3。調查顯示,僅2012年一年中,全世界就有超過298萬Facebook用戶死亡。[2]并且,隨著全球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這一數字也將得到不斷的刷新。由此,一個重要的問題擺在人們的面前:一旦持有人死亡,其擁有的數字資源是否能夠作為數字遺產遺留給指定繼承人?早在2005年,美國就發(fā)生了數字遺產第一案: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Justin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死亡,他的父親向雅虎公司要求,希望獲得兒子的賬戶,以下載其存放在雅虎郵箱中的照片等珍貴文件,在雅虎公司拒絕其要求后,將雅虎公司告上法庭。最終,密歇根遺囑檢驗法院命令雅虎公司將Justin存放在其郵箱上的文件刻錄在光盤上返還給其父親。[3,4]
1.1數字遺產概念
針對數字遺產的定義,許多學者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如Petkovic M等[5]認為數字遺產是以電子的形式存儲在硬件、云或其他類型遠程服務器上的所有有形及無形的文件、賬戶等。McKinnon L[6]認為數字遺產是存儲在物理載體或虛擬環(huán)境的數字對象等。但是目前為止最具權威且最為人們所廣泛接受的一種說法來自教科文組織,即數字遺產是特有的人類知識及表達方式。它包含文化、教育、科學、管理信息、技術、法律、醫(yī)學以及其他以數字形式生成的信息,或從現有的類似的模式轉換成數字形式的信息。具體形式包括文本、數據庫、靜止及動畫影像、錄音帶、照片、軟件、網頁等;其價值主要通過數字信息來表現,主要有存儲于特定載體的信息資源(如光盤、磁盤、DV帶等)、存儲于計算機數據庫中的信息資源,以及通過網絡傳播的資源信息。[7]
因此,本文中數字遺產的定義將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為主。此外,現有數字遺產定義大都認為數字遺產專指以數字形式存儲的資源類型,其他如存儲數字資源的電子設備等則不在數字遺產的范圍內。
1.2數字遺產的類型
針對數字遺產的類型,許多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如Anderson R M[8]將數字遺產分為11個種類:電子郵件賬號、基于網絡的金融賬號、存儲在云端的信息、在線支付的賬單、在線的商業(yè)交易、具有經濟價值的互聯網應用賬號、具有經濟價值的博客或網頁、社交網絡賬戶、域名、電子化存儲的知識產權型文件、以及電子游戲或虛擬世界中可以轉換成貨幣的裝備及資產。王國強和耿偉杰[9]將數字遺產分為個人賬號信息、涉及金錢的虛擬貨幣、以及自然人在網絡上所產生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個人財產等。
因此,結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傾向于將數字遺產劃分為以下四類:(1)賬號類信息,包括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工具、以及社交媒體等網絡服務的登陸賬號等;(2)虛擬貨幣與裝備,如QQ金幣、游戲裝備、虛擬寵物等;(3)存儲在云端的、付費形式的文件,如用戶搜集到的電子書、歌曲、電影等;(4)存儲在云端的個人資料,如個人照片、音視頻、日記等。需要指出的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應用,數字遺產的種類與范圍也在不斷增加并擴大。
1.3數字遺產的特點
數字遺產作為互聯網技術快速發(fā)展催生出的一種新型事物,與傳統(tǒng)遺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點。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虛擬性。與傳統(tǒng)實物性遺產不同,數字遺產以數字的形式存儲,依靠互聯網而存在,
帶有明顯的虛擬性質。(2)價值不確定性。與傳統(tǒng)的實物性遺產可以明碼標價不同,數字遺產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這是因為數字遺產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往往還具有情感價值,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遺產來講,其價值更加難以確定。(3)占有的雙重性。數字遺產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而出現的,由所有者或使用者和運營商共同控制,繼承人只有在所有者或使用者死亡后與運營商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對數字遺產的繼承。[9]
2.1數字遺產繼承的法律依據
法律依據是數字遺產得以順利傳遞與繼承的重要保障。但是針對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數字遺產的繼承幾乎沒有相關法律可以參照,這導致了數字遺產繼承問題面臨無法可依的窘境。
2.1.1相關法律更新滯后
存在更新滯后問題的法律主要包括繼承法以及物權法。上述法律均早已存在,但是已經無法滿足新環(huán)境下數字遺產的繼承要求,從而使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面臨阻力。
(1)繼承法。繼承法的立法初衷是通過對公民的哪些財產可以被繼承、什么人具有繼承權、以及繼承的方式等內容進行規(guī)定,以達到有力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傳遞與繼承的目的。但是,現有物權法在面對數字遺產時沒有實現其初衷。這主要體現在,現有物權法僅就傳統(tǒng)實物性遺產的繼承與被繼承細節(jié)進行了規(guī)定,卻沒有將數字遺產及時納入到可以繼承的范圍中來;在現有繼承法中找不到數字遺產繼承的相關規(guī)定,這導致在數字遺產繼承糾紛發(fā)生的時候,當事人無法尋求繼承法的保護來獲得數字遺產。
(2)物權法。物權法的立法初衷是通過對物的歸屬進行明確以達到保護權利人物權的作用。但是現有物權法僅就傳統(tǒng)實物性遺產的歸屬進行了規(guī)定,卻沒有對數字遺產是屬于網絡服務提供商還是屬于用戶這一問題加以明確。這導致在用戶死亡后,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用戶各執(zhí)一詞,都認為數字遺產是己方的,從而導致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難以實現。
2.1.2數字遺產繼承與相關法律有沖突
數字遺產繼承與相關法律有沖突是指數字遺產的繼承,將可能違反已有立法的相關規(guī)定,從而導致數字遺產的傳遞與繼承無法順利實施,主要包括隱私法和合同法。
(1)隱私法。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隱私法,但是歐美等許多發(fā)達國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隱私保護法,并且已經實施了很長時間??梢哉f,數字遺產的繼承在某種程度上是與隱私法的有關規(guī)定有沖突的。這是因為現有隱私法規(guī)定用戶的數字遺產應該得到保護,不應被隨意公開,因此,允許繼承人獲得數字遺產被視作對權利人隱私權的侵犯。這在無形中將導致數字遺產繼承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2)合同法。用戶使用網絡服務之前需要與服務提供商簽訂合同。目前,大部分網絡服務協議明確規(guī)定用戶不可以將其數字遺產以轉讓或繼承等方式傳遞給他人,或者沒有提到用戶死后其數字遺產的歸屬問題。應該說,用戶與服務提供商簽署的合同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但出于合同平等原則,現有合同法對用戶與服務提供商的“不平等協議”仍然予以保護。這就導致當用戶與服務提供商就數字遺產問題發(fā)生糾紛時,無法尋求合同法的保護以獲得數字遺產。
2.1.3缺少針對性立法
當前,很少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數字遺產應該如何繼承,這將導致數字遺產繼承糾紛發(fā)生時當事人無法可依的情況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數字遺產的順利繼承。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網民的數量越來越多,人們擁有的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工具、游戲裝備等數字資源的數量和價值也會隨之增長。并且,隨著人們對數字遺產重視程度的提升,有關數字遺產繼承方面糾紛案件的數量也會相應增長。缺少針對性立法會是日后此類案件的處理愈加棘手。不少人認為,當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的時候,就應該在法律方面完善這些條款來保護數字遺產的繼承權利。[9]
2.2服務提供商面對數字遺產繼承的態(tài)度
用戶使用網絡服務的過程中,網絡服務提供商將掌握大量用戶的數字資源,在用戶死亡后,這些數字資源將轉化為數字遺產并被網絡服務商所掌控。此時,網絡服務提供商對待數字遺產繼承的態(tài)度將成為數字遺產能否順利繼承的決定性因素。
從現有情況來看,網絡服務提供商針對數字遺產繼承問題通常秉持著漠然甚至是強硬的態(tài)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服務協議中沒有數字遺產繼承的相關條款以及服務協議中明確規(guī)定限制數字遺產的繼承。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統(tǒng)一繼承人繼承數字遺產與服務協議中的隱私條款相違背;其次,網民數量過于龐大,如果統(tǒng)一數字遺產的繼承,將會很大程度上對網絡公司的正常運轉造成影響。因此,在用戶使用該服務時,網絡服務提供商通常要求用戶簽
署服務協議,如果用戶不同意服務條款,則不能使用該網絡服務,可以說,用戶在這一問題上可以選擇的余地很小,這導致許多用戶為了使用相應的網絡服務而被迫放棄自己數字遺產的分配與繼承權利。從而導致當用戶死亡后,其數字遺產難以得到傳承。
2.3數字遺產持有人的數字遺產意識
隨著人們數字意識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然而,需要承認的是,與龐大的網民數量相比,關注數字遺產的網民數量實在少得可憐。這是因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想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數字遺產恰恰就是社會高速發(fā)展所帶來的新生事物?,F有研究認為,用戶面對數字遺產通常會存在3個主要的思維誤區(qū):①沒有認識到數字遺產的重要性;②認為數字遺產并不值得作為遺產而寫入遺囑中;③認為自己已經將數字遺產妥善保存,無需再對其進行合理安排。[10]上述誤區(qū)都會導致由于用戶有意或是無意的疏忽而使得數字遺產的繼承面臨阻礙。
目前,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雖然在小范圍內獲得了人們的注意,但是想要在全社會的范圍內普及并引起關注可能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并且,在相關法律依據和網絡服務提供商兩大影響因素都不利于數字遺產的繼承時,用戶的數字遺產意識相當于數字遺產順利繼承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數字遺產持有人也對其加以忽視,那么想要實現數字遺產的繼承將難上加難。
3.1完善相關法律及針對性立法
當前,一旦發(fā)生數字遺產繼承糾紛時,司法機關通常參照傳統(tǒng)實物性遺產加以處理。但是,與傳統(tǒng)實物性遺產相比,數字遺產具有許多自身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數字遺產的繼承不能僅參照傳統(tǒng)實物性遺產的繼承方式。并且,隨著數字遺產數量與價值的增多,數字遺產的糾紛案例將變得越來越常見。因此,現有相關法律應該考慮將數字遺產納入到規(guī)定范圍內,更新現有相關法律規(guī)定。例如,現有繼承法應該將數字遺產納入保護范圍內,為數字遺產的順利繼承提供法律支持。
除了完善現有法律外,還應該就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進行針對性立法,以擺脫目前數字遺產繼承無法可依、各自為政的局面。目前,美國已經有7個州針對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出臺了專門的法律條文,但是應該意識到,這僅是解決數字遺產問題的第一步,想要實現數字遺產無爭議的順利繼承,需要所有立法界人員的共同關注與努力。
3.2網絡提供商合理退讓
現有網絡服務提供商與用戶簽訂的服務協議具有明顯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性。其提供的服務協議上或是沒有就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或是明確規(guī)定用戶的數字遺產不能以轉讓、饋贈、繼承的方式傳遞給他人,如果用戶不同意協議條款,則不能使用相應網絡服務。這導致許多用戶為了能夠使用該網絡服務而被迫放棄自己數字遺產分配與遺贈的權利。因此,網絡服務提供商應進行合理退讓,修改服務協議。
服務提供商修改服務協議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明確數字遺產的歸屬,增加數字遺產繼承相關條款。前者主要目的在于對數字遺產的所有權進行明確,以保證在數字遺產糾紛發(fā)生時,可以根據服務協議規(guī)定的數字遺產歸屬加以解決;后者的目的在于制定數字遺產繼承有關制度,將數字遺產繼承視為所提供的網絡服務的一部分。
3.3提高數字遺產持有人的數字遺產意識
除相關法律以及服務協議等外界因素制約數字遺產的順利繼承之外,用戶的數字遺產意識薄弱,進而導致生前缺乏對數字遺產的合理規(guī)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提升數字遺產持有人的數字遺產意識。
提升用戶對數字遺產的重視程度方面主要表現在加強對社會公眾的教育,提升其對數字遺產的重視程度,以便其能在生前對自己的數字資產進行合理規(guī)劃;同時,數字遺產的持有人應建立一個完善的數字遺產分配計劃以保證死亡后數字遺產的順利傳承。針對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都展開了研究,并且已基本建立了一個數字遺產分配計劃的大體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選擇可信的數字遺產委托人、建立數字遺產清單、在清單上羅列所有的用戶名和密碼、將數字遺產清單妥善保存、將數字遺產寫入遺囑中、以及指定繼承人。
3.4利用數字遺產委托服務
數字遺產委托服務是由數字遺產繼承問題催生出來的一種新型網絡服務,這種服務致力于幫助用戶實現數字遺產的順利傳遞與繼承。通常情況下,這種服務允許用戶將數字資源存儲在其服務器上,并指定一個數字遺產繼承人。之后,該服務自動向用戶發(fā)送電子郵件以確定用戶是否死亡,如果用戶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沒有回復,則認定用戶死亡,此時,數字遺產委托服務會將用戶存儲在其上的數字遺產傳遞給用戶生前
制定的繼承人。隨著數字遺產問題的不斷凸顯,這類數字遺產委托服務的數量也不斷增多。因此許多學者建議,可以使用數字遺產委托服務以達到數字遺產順利傳承的目的。目前,在相關法律規(guī)定并不完善、網絡服務商不予退步的情況下,數字遺產委托服務不失為一種解決數字遺產繼承的好方法。
但是,盡管數字遺產委托服務好處多多,卻仍存在著許多的缺陷甚至不足,如:如何確認選擇的服務提供商全然可信,如果用戶只是沒有及時回復郵件,而服務認定用戶死亡將其數字資源發(fā)送給繼承人,進而導致用戶隱私泄露導致的糾紛問題,以及一旦該服務提供商倒閉,用戶存儲在其上的數字遺產將何去何從如何處理等。
[參考文獻]
[1]騰訊科技.Facebook用戶總數達到22億人占全球總人口1/3[EB/OL].[2014-10-11].http://tech. qq.com/a/20140725/000288.htm.
[2]Nathan Lustig.2.89m Facebook Users Will Die in 2012, 580,000intheUSA[EB/OL].[2014-10-11].http://www.nathanlustig.com/2012/06/06/2.
[3]新華網.數字遺產不受法律保護QQ電郵無法被繼承[EB/OL].[2014-10-11].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5/09/content_197314 08_1.htm.
[4]林華.數字遺產魂歸何方[J].中外文化交流,2013(5):14-17.
[5]Petkovic M,Li H.Digital inheritance of personal and commercial content using DRM[C].IEEE,2007:950-954.
[6]McKinnon L.Planning for the succession of digital assets [J].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2011,27 (4):362-367.
[7]UNESCO.Charter on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Heritage[EB/OL].[2014-10-11].http://www.unesco. org/new/fileadmin/MULTIMEDIA/HQ/CI/CI/pdf/mow/ch arter_preservation_digital_heritage_en.pdf.
[8]Anderson R M.Digital assets in estates[J].Probate & Trust Law News,2011(3):3-4.
[9]王國強,耿偉杰.網絡環(huán)境下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3):19-23.
[10]Beyer G W,Cahn N.When you pass on,don't leave the passwords behind:Planning for digital assets[J]. Probate&Property,2012,26(1):40.
[收稿日期]2014-10-26 [責任編輯]李金甌
[作者簡介]鄭琳(1990-),女,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法學。
[文章編號]1005-8214(2015)08-0011-03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DF524;G2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