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中華美食、臺灣小吃的英文翻譯,絕大部分都沒有標準答案。中菜英譯的難度甚高,極具挑戰(zhàn)性。這方面有共識的不多,如“炒面”(chow mein)、“點心”(dim sum)等等,許許多多其他的,就真的只能說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了。
鹽酥雞是臺灣街頭的平民美食,賣鹽酥雞的攤販在臺灣隨處可見。鹽酥雞又稱咸酥雞,雖名為“雞”,但其油炸的食材早已包羅萬象。各攤的菜色少則十余種,多則數(shù)十種,除了命名源頭的雞塊(chicken nuggets)之外,還可能有豆干、甜不辣、四季豆、薯條、地瓜條、青椒、杏鮑菇、花枝須、雞皮、雞屁股、銀絲卷、蘿卜糕,不一而足。
鹽酥雞的英文怎么說?作為統(tǒng)稱的鹽酥雞,事實上就是深具臺灣特色的各式油炸食品,因此我覺得大可模仿薯條的英文French fries,把它翻成Taiwanese fries(臺式油炸食品)。
“薯條”在美式英文里稱French fries(簡稱 fries,英式英文多用 chips),全稱為 French fried potatoes(法式油炸馬鈴薯)。英文的fry可作動詞亦可作名詞,作動詞時意為“以熱油烹調(diào)”,可以是油煎、油炒或油炸,是個籠統(tǒng)的字眼;作名詞使用時,相關(guān)的意思包括“薯條”、“油炸食品”和“油炸食品派對”。fry常用復數(shù)形的fries,因薯條多以大于一的數(shù)量出現(xiàn)。
鹽酥雞是種極富臺灣風味的油炸食品,內(nèi)容雖與薯條大異其趣,可是二者的形式與內(nèi)涵卻頗為類似,因此我們不妨把這個意為“油炸食品”的fry借過來,前面冠以Taiwanese修飾,把單數(shù)的fry變成復數(shù)的fries(鹽酥雞的油炸食品數(shù)量也經(jīng)常大于一),構(gòu)成Taiwanese fries的嶄新詞組。這個詞組仿French fries加以炮制,符合英文的構(gòu)詞規(guī)律,精簡傳神,淺顯易懂,值得推廣。
另外,把“鹽酥雞”音譯為yan su ji也頗值得一試。音譯的做法直截了當,是翻譯此類文化特色詞最常見的策略。“炒面”常舍中規(guī)中矩的fried noodles(油炒面條)不說,反而音譯為chow mein;“點心”不用Cantonese snack(廣東[廣州]小吃),卻依廣東(廣州)話音譯為dim sum。此二例所采取的,就是這種帶有異國風味、向異化(foreignization)靠攏的音譯策略。
“宮保雞丁”的英文是kung pao chicken,前一半的“宮?!保╧ung pao)采用傳統(tǒng)的威妥瑪(Wade-Giles)音譯,后一半的“雞丁”(chicken)采用意譯?!澳⒐诫u片”的英文是moo goo gai pan,四個字全依廣東(廣州)話音譯,“雞”有現(xiàn)成的chicken不用,卻用廣東(廣州)話的gai。依此看來,誰說“鹽酥雞”的“雞”一定要用chicken才可以?
那么,鹽酥雞的英文到底該怎么說?保守一點,我建議采取意譯,向翻譯策略的歸化(naturalization)靠攏,把它叫做Taiwanese fries,英文通順自然,英美人士讀來清楚易懂。倘若大膽一點,想要最大限度保留中文的原汁原味,不妨采取偏離英文的異化策略,將之直接音譯為yan su ji。
與鹽酥雞性質(zhì)類似的日本料理“天婦羅”,英文用的也是音譯的tempura,自1920年起已通行至今。音譯在翻譯文化特色詞時雖最為常見,然鹽酥雞尚未登上國際舞臺,一開始不宜貿(mào)然僅以音譯孤意行之。推廣初期的英文宜走穩(wěn)健務實之路,以yan su ji彰顯特色,結(jié)合Taiwanese fries附加說明,音義兼顧,異化與歸化并陳,最后交由英語人士定奪,讓使用者決定其最終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