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老子“道”與海德格爾“此在”的積極人生體驗

2015-02-11 17:55王馨蔓
關鍵詞:海德格爾老子

論老子“道”與海德格爾“此在”的積極人生體驗

王馨蔓

(太原理工大學 人文素質(zhì)研究與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老子與海德格爾是東方、西方兩位出色的哲學家。兩千多年前,東方古老哲學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了“道”的思想,人們在合“道”、得“道”后進入一種無為之境。海德格爾將西方哲學對人生的思考從外轉(zhuǎn)而向內(nèi),他的“此在”思想使人們對自身生存的理解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他積極地將思考指向內(nèi)在,并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間觀念,進行了將人回歸于本真的哲學探索。兩位哲人的思想在確定了人生目標在于內(nèi)求之時,都強調(diào)了對時間的把握和在從生至死過程中的修正與完善,這是把人們引向完善、完美人生的積極體驗。

關鍵詞:老子;海德格爾;道;此在;人生體驗

中圖分類號:B22;B516.54

收稿日期:2015-03-12

基金項目: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山西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2013041069-02)

作者簡介:王馨蔓(1977-),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藝術學。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老子對社會、人生、自然就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于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道”的思想。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使老子思想在東方土地上超越時間與空間綿延至今,老子自成一家的言論將東方古老哲學的向內(nèi)之“道”深入淺出地展示于世。與之相應,傳統(tǒng)的西方哲學對人的思考更多的是關注外在,而與老子相隔兩千多年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突破了這種局限,由外轉(zhuǎn)而向內(nèi),于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此在”的概念。在科技已逐步對人類生存產(chǎn)生巨大影響之時,海德格爾關于自身內(nèi)在的思考,是對人生本體意義的積極探索。海德格爾有著深厚的“道緣”,他對老莊思想情有獨鐘,對道有著獨到的認識:

“在老子的詩化的思想之中,主導的詞在原文里是‘道’(Tao)。它的‘原本的’或‘真正切身的’(eigentlich)含義就是‘道路’(Weg)?!恕馈?Tao)能夠是那為一切開出道路(alles be-weegende)之道域。在它那里,我們才第一次能夠思索什么是理性、精神、意義、邏各斯這些詞所真正切身地要說出的東西。很可能,在‘道路’(Weg)、即‘道’(Tao)這個詞中隱藏著思想著的說(Sagen)的全部秘密之所在(das Geheimnis aller Geheimnisse,玄之又玄者)?!盵1]12

在對哲學研究的過程中,正是由于人類對真理追求的一致,才有了在時間和地域都差異巨大的情況下卻產(chǎn)生相似思想的可能。通過對人的本真存在與可能性、有限生命中的無限自由、積極人生體驗中實現(xiàn)人的價值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德格爾與老子的思想在積極人生體驗的層面上能夠形成對話,具有十分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人的本真存在與可能性

在老子《道德經(jīng)》簡短的語言中,更多內(nèi)容展現(xiàn)的是人與道的相合。

首先,人的生命始于“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2]1。

“道”存在“有”與“無”兩種狀態(tài),“有”是現(xiàn)象的世界,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因為“有”,所以體悟“道”成為一種可能,從“有”而入“無”正是合于“道”(得道)的過程。老子指出人合于道的可能性只有一種途徑,要不為外在的“名”所困,在具體的“有”中回歸“無”,乃至于“道”。這就是內(nèi)求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盵2]92自知者能夠具有“明”慧,能夠從內(nèi)而外地“得道”。

其次,老子所說的合道之人是“圣人”“真人”,所做的事是“無為之事”,達到“圣人”與“真人”的具體做法是“行道”與“修道”。“修”是因為人的行為中產(chǎn)生了很多不合道、不自然的東西。如人的欲望產(chǎn)生后會無限地擴大,當社會的主流是推崇才能,喜愛稀有之物時,必然會引起常人的追逐與爭搶,過多的欲望會令人脫離本應具有的清凈之“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2]31。老子希望有道之人要“為腹不為目”[2]31?!暗馈笔且环N抽象的存在,而且它的出現(xiàn)先于人的出現(xiàn),“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象帝之先”[2]11,它為人類生命的追求提供了可能??梢赃@樣說,人是一種“有”,從“惚兮恍兮”中而來,具有著“道”性,因而作為“道”的生命所體現(xiàn)的人具有著合道的可能。

再者,老子所指的“道”是永恒的,無限的存在,“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2]18。它將人回歸于“道”的方法是在道的“有”與“無”的存在狀態(tài)中揭示出來,無我,“后其身”與“外其身”都是拋棄自我的思想。

相比較而言,海德格爾所說的脫離“自我”與老子所說的“復歸于道”的方法和道路是一致的,從一種擁有“自我”的存在走向“此在”的存在,即是從“有我”的“不道”到“無我”的“合道”。海德格爾的“此在”是個體和作為類的整體的存在者的本真狀態(tài),是依賴于存在者的存在,他說:“確實,此在在存在者狀態(tài)上不僅是切近的,甚或還是最切近的——我們自己甚至一向就是此在”[3]20。對于生存者人來說,它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此在總是從它所是的一種可能性、從它在它的存在中隨便怎樣領會到的一種可能性來規(guī)定自身為存在者。這就是此在的生存機制的形式上的意義”[3]54。這種可能性決定著人存在著兩個方向的生存狀態(tài):一個是“本真”的狀態(tài),它是人作為“本己”應該有的真實狀態(tài);一個是“煩”的狀態(tài),不論是與一般人打交道的“煩亂”還是與他人打交道的“煩神”,都是“此在”生存的狀態(tài),即“常人”態(tài)。

在常人眼中,“常人”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正常而普遍的存在,“常人是一種生存論環(huán)節(jié)并作為源始現(xiàn)象而屬于此在之積極狀態(tài)。常人本身又有不同的可能性以此在的方式進行具體化”[3]158。事實上,“常人”是“此在”多樣性的具體化,每個人都可以拋開“本真”的應有狀態(tài)而去追逐別人的足跡去享樂、去評論、去憤怒、去開心,這種“常人”是一種非本真的狀態(tài),可以說它是人在失去擁有本真可能性時的一種消極性異化狀態(tài)?!按嗽凇钡姆e極狀態(tài)是既擁有非本真的“常人”可能性,也擁有非常人的“本真”可能性。海德格爾說:

此在總作為它的可能性來存在,它不僅只是把它的可能性作為現(xiàn)成的屬性來“具有”它的可能性。因為此在本質(zhì)上總是它的可能性,所以這個存在者可以在它的存在中“選擇”自己本身、獲得自己本身;它也可以失去自身,或則說絕非獲得自身而只是“貌似”獲得自身[3]53。

他認為對本真的追求構成了一個存在者最為積極的狀態(tài),也只有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人作為存在者才擁有了存在的意義,這樣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爾對“此在”的思索透過了與人進行“照面”的周圍世界,存在著的周圍的人、物、事都是一種足以將人迷惑的現(xiàn)象,人們可以自由地生存,但只有脫離了“沉淪”后超越性地進入存在的本己才是指向“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

存在地地道道是transcedens[超越]。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超越性,因為最激進的個體化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就在此在存在的超越性之中,存在這種transcendens的一切開展都是超越的認識?,F(xiàn)象學的真理(存在的展開狀態(tài))乃是veritas transcendentalis[超越的真理][3]47。

海德格爾的“此在”明確地為人生做出了指向坐標,那就是人作為存在者要合于“此在”而存在。他還為獲得這樣的存在提出了具體的行為做法:超越。這是對人們一貫追求外在虛幻物的行為的糾正,在海德格爾的哲學中,“超越”性的合于“此在”的行為是一種積極的行為。

海德格爾所講的“常人”在做具體事情時,如果沒有從思想上建立內(nèi)在的認識,就是一種消極的對“此在”本性的背反,因為“有所規(guī)定地滯留于有待認識的存在者那里,這并非離開內(nèi)在范圍,而是說,此在的這種依寓于對象的‘在外存在’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在內(nèi)’”[3]77。當人的作為合于“在內(nèi)”的原則時,就是積極地向“本真”回歸,是對自我的完善。老子所講的“真人”“圣人”也是從“道”所生的多彩多樣的世界回向到“一”——“道”之中,將小的“自我”與大的“道”相合,才產(chǎn)生合道、得道的可能。二者共同的指向是客觀的本體:意義相近的“道”與“此在”。

(二)有限生命中的無限自由

老子所說的道在時空上是無限的:“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盵2]37它具有普遍性與永恒性,人們難以把握與覺察。面對“道”,俗人與合道者具有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不同的人生表現(xiàn),俗人表面上充滿機智,而得道之人似乎愚頑許多。老子將這兩種人做了比較: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2]55。

俗人逃避著一切心里所不愿接受的“畏懼”之物,以至于“民不畏死”,逃避著對生命意義的思索。老子認為俗人是不道之人,就如同:“‘大道廢,有仁義’。所謂的仁義之道實際上不是道自身,它是大道毀滅后的產(chǎn)物。盡管它聲稱自身為道,但它在實質(zhì)上是不道”[4]108。諸多的欲望迷惑了俗人,使他們認不清真正意義上的合道是什么。當然,這是一種人生選擇的自由,在俗與不俗,合道與不道之間,人有無限的自由,但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是作為合道者的自由。合道之人拋棄了俗人所熱衷的東西,便成為了“道”的體現(xiàn)與化身:能夠順應自然,敦厚、謹慎、淳樸、混沌,知常而明。

“道”是抽象的,不具有物質(zhì)性,它存在于時間外又存在于時間中,是先于天地而生,大、逝、遠、返是它的運動過程,“物壯則老”不符合道的規(guī)律。故而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作為與道平行的一大,具有道的體性。道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應該是:道的永恒與人的永恒合一,即“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2]92。老子與海德格爾一樣將人的死亡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物意義上的身體“死”,一種是“道”意義上的“亡”,眾人是“死亡”,而得道者是“死而不亡”。在具體多樣的世界中,當人的生命走向死亡的時候,人所要做的最為積極的事情就是不被時間所束縛的“無為”,這樣才能“無不為”,達到化于道中,無生無死,生死如一,合而為一。

海德格爾將時間與“此在”共同思考,“一切存在論問題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確看出了的和正確解說了的時間現(xiàn)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這種時間現(xiàn)象”[3]24?!按嗽凇币蕾囉诖嬖谡叨嬖冢嗽谧约旱拇嬖谶^程中,不論是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哪個時候,時間在那時都是它的“綻出”狀態(tài),作為存在者生命過程的計量單位,時間具有絕對的運動性與變化性。時間在人身上具有兩種可能狀態(tài),“本真”的人擁有本真的可能時間,“非本真”的人擁有非本真的可能時間。“本真”的人在生命結束之時具有的是肉體意義上的“完結”與“此在”意義上的“亡故”:“必須把‘此在’在死這個意義上的去世同某種僅僅具有生命的東西的‘去世’區(qū)別開來。我們用‘完結’這個術語來把握生物的終結。”[3]289“但此在只有在死的時候,才能夠亡故。”[3]297此在結束的時候,本真沒有死,“此在”是生死相隨的,在“此在”中,時時都在死,“死亡這種現(xiàn)象作為每一個此在的存在可能性懸浮到此在之中的情況來闡釋這種現(xiàn)象的”[3]297,人從生下來就在死,這是受時間的運動性決定的,時間不會停留一絲一毫,它帶走的就是“此在”的生,帶來的是“此在”的死,人真正能把握的時間只有現(xiàn)在。非本真的人擁有的是完結,肉體意義上的死,由于他們與此在的偏離,使得他們與“此在”不具有同步性。

不論是“完結”還是“亡故”,對于人來說都是時間的終止,人的生命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人能做到的無限的自由是態(tài)度,即非本真之人與本真之人對待“死”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非本真之人會被眼下的東西所迷惑,選擇“沉淪”式的逃避:

誘惑、安定與異化卻標識著沉淪的存在方式。日常的向死存在作為沉淪著的存在乃是在死亡面前的一種持續(xù)的逃遁。一向本己的此在實際上總已經(jīng)死著,這就是說,總已經(jīng)在一種向死存在中存在著[3]305。

本真的人生來就在死,即是一種走向終結的存在,是一種無限的脫離自我的“澄明”的此在?!皶r間性在綻出的境域中組建著此的澄明”[3]478,在“當前”的時間里,本真的人能“在熱情的、解脫了常人的幻想的、實際的、確知它自己而又畏著的向死亡的自由之中”[3]319。積極地面對如幻的外部世界,用自身所擁有的智慧,做完善本己的事情。在常規(guī)意義里的有限生命中,時間“是一有限而無界的牽掛境域”[5]136,人的完善與對“當前”時間的把握,使得他的生命具有了與老子“人天合一”相通的無限自由。

在老子所說的道的“死亡”與海德格爾所說的生命“終結”之中,人具有自由的主動性,從而可以在當下的時間里把握住回歸于生命本體的永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者所談的人生意義是超脫于終結、死亡的,也就是本真之人、得道之人因為畏而無畏。畏懼“道”與“此在”意義上的死亡,才能在歸真之境中無畏,享受澄明。二人將生命的時間戲劇性地縮短與延長,短到剎那的當下,人應該在“此在”中,道生一,生的當下即為“道”,數(shù)不清的當下連續(xù)而成為人的生命,境界存在,就無所謂生死。這也是對時間的超越。

(三)在積極的人生體驗中實現(xiàn)人的價值

老子與海德格爾的理論都以現(xiàn)實的生活體驗為基礎,他們還提出了如何實現(xiàn)完美人生體驗的方法,因而彌足珍貴。如老子之說在“道可道,非常道”的基礎上展開,消融了對立與統(tǒng)一這些詞匯所能涵蓋與表達的內(nèi)容?!翱傻馈睘轱@,有“我”;“常道”為隱,為“無我”。連接“不可道”之“常道”與“可道”之“非常道”的便是人的體驗,這種自然而然的體驗經(jīng)歷了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在用兵、為官、治國、修身、學問等具體的情境中,以主體的人的智慧的理解與無為的行為彰顯著“人”的本質(zhì)內(nèi)涵。這種人生體驗首先來自于對有悖于人的本質(zhì)存在的負累之物的消損:“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盵2]32“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2]34“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盵2]219以日損、無身、為人、與人而至于無為、無患、愈有、愈多,當“我”損掉了有目的的行為、習性而達到與天之道的相應契合,便可以獲得道對人的垂愛與呵護:“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2]137。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還使用了一個更加可愛的意象——復歸的“嬰兒”來說明。

老子的“復歸”需經(jīng)聞道、思修而來,有勤:“上士聞道,勤而行之”[2]114,有節(jié):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2]77。

“知”而“守”,便是大智,以玄德養(yǎng)道性,抱道而修德才能見真道。在具體而多樣的外在世界中,剔除掉多余的與本真不相符合的東西,削挫掉光芒,混同于塵埃,才能達到自然而然的“無極”“樸”“善利”“不爭”“無為”的狀態(tài),進而現(xiàn)實化、生活化地使用,才能利國利民。毫無疑問,老子這種思想置于二元界定的語匯中便是“積極”。

比較而言,海德格爾之說與之可謂異曲同工,他從語言上的“在”轉(zhuǎn)向現(xiàn)實時說:

離開“在”這個空而普遍的詞并奔向在者自身的個別領域之特殊情況去吧!要干此事馬上就有很多玩意兒供我們調(diào)遣。隨手抓到的事物,時時刻刻在我們手邊的一切器具、工具、車輛等等?!谡叩教幎际嵌译S你高興怎么找總有在者[6]78。

這些無時無刻不在的“在”,因為人與事物的存在而達到了主觀與客觀的完美統(tǒng)一,即人的真理性的存在與真正自由的存在方式便是“此在”。

海德格爾說:“人能夠為他最本己的諸種可能性而自由存在,而在這種為他最本己的諸可能性自由存在(籌劃)之際成為他所能是的東西,這就叫人的perfectio[完善]?!盵2]241合于“此在”的生存,需要的是時時刻刻的關照與敞開,它揭示了人的本質(zhì)意義:“不使在如此敞開,我們根本不可能成為‘人’”[6]86?!按恕钡臅r間與“在”的空間概念與意義消融了歷史與現(xiàn)實、現(xiàn)在與未來、共在與我在、敞開與封閉……的界限,也就是人的“無為”狀態(tài)。

海德格爾所說的“澄明之境”是主動的、能動的體驗:

凡是在法則觸及我們的地方,在最寬廣之域內(nèi)就一定有這樣的地方,在此處,我們就能把倒轉(zhuǎn)了的無庇護狀態(tài)肯定地納入到存在者整體之中。如此被倒轉(zhuǎn)了的我們的無庇護便會最終在一切保護之外把我們保護在敞開之中[7]154。

在這里,“最終在一切保護之外把我們保護在敞開之中”與老子那細化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的話語,形成了東西哲學跨時空的共鳴式對話?!拔以凇钡膬r值便在于對“共在”的敞開,因“在此”之我“無此”,完全敞開在“無此”之共我的“在此”而形成“此在”之態(tài),亦解釋了人能夠成其為社會的、歷史的、自然的人的本質(zhì)與真理意義的存在。

兩位哲人的思想在確定了人向外物敞開至于虛極的方向之際,為人生指明著向內(nèi)心回歸的道路,同時強調(diào)著生命過程中的修正與完善,其積極的本意十分明確。而且,排除了對立元素的人生體驗更注重作為世界整體性構成的人的存在的本質(zhì)意義。至此,積極的體驗之類的說法也不過是“可道”的“非常道”的名稱而已,或者僅僅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命題天人合一的一種具有主觀性的自我感覺,已經(jīng)無法包括“道”對于人的真實期望。

總之,老子與海德格爾的思想是共通的,存在者合于“道”的存在即合于“此在”的存在,“道”與“此在”都是“自在”而“無為”的,“圣人”與“本真”之人要在生命的有限時間去“知覺”和體認,拋棄掉“有為”與“自身”才能復歸于“道”和“此在”,這是對人生體驗的哲理詮釋。社會的人不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從所做的事情中超脫出來,向內(nèi)的領悟、體認人的本真之性,才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積極的人生體驗。在日益浮躁的當代社會,兩位哲人:一古一今、一中一外、一東一西,真切地體認出了共同的人生道路,猶如醍醐般引導人們在打破二元對立的整體范疇,實現(xiàn)人的生存價值,積極地向完善、完美自我去努力。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崔唯航,張羽佳.本真存在的路標.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

[2](春秋)老子.道德經(jīng)[M].蘇南,注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3][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4]彭富春.哲學與美學問題——一種無原則的批判[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

[6][德]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熊偉,王慶節(ji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德]海德格爾.系于孤獨之途:海德格爾詩意歸家集[M].成窮,余虹,作虹,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On the Positive Life Experience of Lao Tsu’s “Tao” and Heidegger’s “Being There”

WANG Xin-man

(ResearchandEducationCenterforHumanisticQuality,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Lao Tsu and Heidegger are the two outstanding philosophers respectively in the east and in the wes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Lao Tsu, the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oriental philosoph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ao”. People would enter a realm of doing nothing after they are combined with“Tao” and gain “Tao”. Heidegger changed the thinking about life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exterior to interior, whose idea of “Being There” had a great effect 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urvival. He actively led thinking to interior, brok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time and philosophically explored human return to the true. With life purpose consisting in internal need, both the philosophers’ thoughts highlighted the control of time and constant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 from life to death, which led people to the positive experience of improved and perfect life.

Key words:Lao Tsu; Heidegger; Tao; Being There; life experience

(編輯:張文渲)

猜你喜歡
海德格爾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論海德格爾對實在性問題的存在論分析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漫畫
施特勞斯論海德格爾與現(xiàn)代哲學
智者老子
海德格爾的《建筑·居住·思想》
尋找老子【三】
边坝县| 盐山县| 河间市| 瓦房店市| 含山县| 临潭县| 屏东市| 哈密市| 禹州市| 鸡西市| 马鞍山市| 南开区| 辰溪县| 长武县| 高邮市| 湖南省| 黄平县| 那曲县| 日喀则市| 富川| 台南县| 正安县| 乐昌市| 平邑县| 屏南县| 嫩江县| 同心县| 大埔县| 凉城县| 沽源县| 明星| 德令哈市| 湄潭县| 方正县| 理塘县| 娱乐| 垫江县| 文安县| 洞头县| 焦作市|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