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他把燒紅的香炭埋入北宋白瓷香爐中,用香灰押將爐邊香灰輕輕拍堆成璇璣紋金字塔,然后輕輕在頂部放一片鑲銀邊的云母片,再用香鑷在云母片上放置幾塊沉香屑,蓋上爐盒。片刻之后,他閉上眼睛,輕輕呼吸,生怕鼻息太重驚跑了空氣中那縷飄渺的香氣。感覺到沉香清妙靈動的氣息后,他睜開眼:“要了解中國的香文化,首先要說到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精神?!?/p>
他是清祿書院主人吳清,作為資深的中華香事傳承者,吳清認為,品香是中國傳統(tǒng)雅文化的結(jié)晶。香事不僅是埋炭焚香那么簡單,更多的是現(xiàn)代人的生活理念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共鳴。
尋雅生活偶結(jié)香緣
吳清生長在充滿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音樂家庭,祖父為金陵國樂社成員,是江南絲竹音樂的老行家。從小耳濡目染,他十余歲便學會了揚琴、簫笛等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他又拜在古琴大師龔一先生門下研習古琴。
陶醉在清微淡遠的古琴音樂中的吳清很快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現(xiàn)象:在古畫中無論是伯牙撞琴謝知音,還是嵇康臨刑撫《廣陵散》,每架琴臺前必擺一只香爐,焚香撫琴,飄幾縷青煙。圖畫中聽不到琴音,但看著香爐中飄出的青煙,就感覺場景雅致無比。
“學琴倒是不迫切了,急迫地想找一只香爐來焚香,把焚香當成撫琴的準備工作?!眳乔逭f。香爐倒還容易,跑到古玩市場,花幾百元就買了一只古銅爐。但香卻成了問題,跑遍整個上海都不見有香鋪,好不容易在一家煙紙店買到衛(wèi)生香。點燃香,放入香爐,在青煙裊裊時,伸手撫琴,卻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絲毫感受不到古畫中焚香撫琴的優(yōu)雅——都是那香惹的禍,香太刺鼻,讓人心神不寧。
吳清那時不知道如今市面上的好些低價劣質(zhì)香是用化學香精做成。只是納悶:“古人生活那么精致,肯定不會做出這么不靠譜的事情?!睂W文物鑒賞出身的他,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翻閱大量典籍才知道——原來,焚香不只是撫琴前的一項準備工作,更是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優(yōu)雅生活的象征;焚香的香料,不是如今的化學香精,而是純天然的沉香等高級香料。
從那時起,吳清開始留心收藏沉香和各種香料,就連明代高濂《燕閑清賞箋·香論》中記載的“焚香七要”(香爐、香合、爐灰、香炭墼、隔火砂片、靈灰、匙箸)都開始列入收藏范圍。
第一次見到沉香實物是在1996年。那時吳清還專攻玉器鑒藏,一次在上海某文物店淘古玉,營業(yè)員拿出幾串十八子念珠問他有沒興趣收藏。那時沉香在國內(nèi)沒有市場,幾串沉香念珠擺在店里多日都無人問津。正好聽說吳清“愛琴及香”,于是以每串念珠300元的價格出手?!爱敃r也不知沉香的珍貴,更不懂如何鑒別,就先用刀劈開焚了再說。”多年之后,吳清才知道自己撿了大便宜。五串沉香念珠,有兩串是香中極品——奇楠香。
奇楠,是可遇不可求的。明《雪水冰山錄》載,“明代嚴嵩抄家時抄出稀世珍寶無數(shù),沉香五千斤,奇楠香也不過三塊而已?!倍宕饩w皇帝送給其生母壽辰的賀禮也就奇楠香十八子念珠一串。奇楠香之珍貴若此。
授香名續(xù)香事煙火
從那以后,吳清既賞玩古玉器又留心于香事上。因為香文化已經(jīng)在大陸出現(xiàn)斷層,吳清只能通過古代文獻、古代繪畫、出土文物一斑窺豹,領(lǐng)會香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吳清慢慢體會到:文人愛香,不是愛它“一片抵萬金”的價格,而是留戀它氣味清雅、韻味幽深的氣質(zhì);焚香之事得以列入雅事之首,只因為品香的過程,是一種奇妙的心境體驗。品香,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活動,只有具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和領(lǐng)悟力的人才能體會。
但僅憑已死去的東西來推斷香文化,終歸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直到遇見恩師劉良佑先生后,他所體驗的香文化才融會貫通,終于“死去活來”。
那是2003年,有“中華香學第一人”之稱的劉良佑聽說吳清收藏了一些不錯的古玉,于是專程前來拜訪。劉良佑在觀摩吳清的古玉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他收藏的老沉香和香器,大為贊賞。兩人很快擦出火花,一人欲傳承衣缽,一人欲拜名師。2004年,劉良佑正式收吳清為入室弟子。引宋代劉炎正詠香詩《邃老寄龍涎香二首》里的一句“全在爐煙未發(fā)時”。取香名“玄煙”。整整四年時間,吳清跟隨老師一起每星期六正襟危坐上課,洞悉香文化前世今生;每年多次的香會,分辨不同沉香香味蛛絲馬跡的差異;每年兩次遠足游學,赴沉香生長地,設(shè)身處地體會沉香生長環(huán)境……千方百計,試圖續(xù)上中國香文化的斷弦。
“日本香道里有‘源氏香的游戲,眾人在聞香之后,將自己嗅出的香料異同填進表格中,寫對者為勝,有玩物的味道;而中國人品香,品香料本身美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香味上感悟人生哲理,更多的是會意?!眳乔搴屠蠋熞粯?,更傾向于通過品香,傳遞一種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不僅聞到香味,更學到趣味,參悟世界事。而這種優(yōu)雅的生活則通過舉辦香會等方式來傳遞。
一段時間內(nèi),吳清都要舉辦香會:提前按四時節(jié)令準備香室后,寫邀請函邀友赴會,品香前,或品茗插花、或撫琴吹簫等雅玩,或鑒賞一些古董文玩。先用雅物雅事蕩滌身心后,按長幼有序的禮儀依次入席。一席品三香,每香傳遞三圈。品完后先靜坐觀香,觀香后在香冊上寫香偈子,感香之氣息,悟生命之美。
吳清就是憑自己的一則香偈子博得師父的偏愛。那日,師父拿出了越南黃土沉香、海南綠奇楠等,邀友人品香。當爐溫微熱香氣飄來時,吳清只感覺一種溫潤甘甜、清妙靈動感油然而生,就如同在山林間靜坐時,聽到清晨的晨霧拂過青草,霧氣化做露水。輕風吹起,露水從草尖滴落,匯成小溪,引得林間白鶴飛來,千百只白鶴在溪流中嬉戲。這便是奇楠引發(fā)的美好意境,吳清于是提筆在香冊上寫下——千鶴溪。老師見后拍手稱贊,宣布其學成出師。
香偈子就如佛家打鋒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太直白,無意境;太飄渺,不接地氣。品香既是一場別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靈的對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