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杰
海南大學,海南 ???70228
歷史學家吳晗說:“一部二十四史充滿了貪污的故事”,貪污現象“無代無之”,“竟是與史實同壽!”①
縱觀中國歷朝歷代,對貪腐痛恨之深者莫過于明太祖朱元璋。
筆者借古思今,以明太祖朱元璋策劃的“四大案”為視角,以治貪之理念、措施、效果等方面著手,反思當下,以期從法治角度對中國當前反腐體系的構建提出一些見解。
朱元璋反腐的理念,就在于用重典、治貪官。這一治貪理念的產生,歸因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朱元璋的出身跟個人經歷。出身布衣的朱元璋,經歷過元末貪官污吏之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于元朝滅亡作出了這樣的總結,其指出,“吏治之弊,莫過于貪墨。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痹瘻缤鲫P鍵在于政治不清明,政治不清明主要因素是貪污腐敗的蔓延;如果漠視貪污腐敗行為,不對其進行懲處。那么人民將無法生存。②二是元朝滅亡的教訓。元末“內外諸官皆安于茍且,不修職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官貪吏污,……不知廉恥之為何物。”③元朝滅亡末期,朝廷各級官員都貪圖安逸、追求享樂,其絲毫不為民眾著想,正是由于其每天只貪圖錦衣玉食的生活,不關心百姓的生產生活困難,不反省自己工作的得失,從而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官貪吏污,……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元朝吏治的腐敗,法度失衡,最終讓這個遼闊的王朝滅亡??梢?,朱元璋清醒認識到元朝滅亡的原因在于吏治跟法律的寬柔,這為他重典治貪思想奠定了基礎。
明朝建立后,經濟恢復,百廢待興。一方面為了實現吏治廉明,另一方面為了鞏固皇權,朱元璋決心推行了一系列整頓吏治的治貪措施,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在“亂世用重典”的治國理念下,皇帝朱元璋根據社會現狀,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措施,嚴懲貪污腐敗行為。他在位期間就組織制訂了《大明律》和《明大誥》。
《大明律》的制訂。公元1368年,朱元璋為盡快讓社會恢復生產,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命令當朝左丞相根據前朝法律條文,并結合當前社會現狀,出臺制定了《大明律》,這是明朝第一部由政府權威部門公布的法律條文?!洞竺髀伞纷畲蟮牧咙c就是,對貪污腐敗懲處做出了嚴格規(guī)定,例如,規(guī)定“凡官吏受財,計臟科斷”,如受有事人財物而曲法科斷者,“一貫以下杖七十”,至“八十貫絞”。④
《大明律》乃明朝的根基之法,借鑒了歷朝立法經驗,尤其是《唐律》的基礎上編纂的一部封建法典。這部法典的立法指導思想“重典治國”在整部法典中貫徹始終?!睹伞吩谑?,共有吏、戶、禮、兵、刑、工律,詳細的規(guī)定了官吏的管理、貪污犯罪的懲處,法典十分嚴苛,處罰更是體現了“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特點,借此達到震懾官吏,廉潔自律的目的。
朱元璋在位的前期,實行了一系列反腐措施,卻未能有效杜絕官吏腐敗現象,反而出現了洪武九年的空印案、十八年的郭恒案。于是,朱元璋主張“定律以繩頑刊著為令。行之既久,奈何犯者尤眾相繼,也是出五刑酷法,欲民畏而不犯。作《大誥》以昭示民間,使知所趨避?!雹荨睹鞔笳a》的頒行,表明朱元璋以嚴刑峻法治貪的信念。
《明大誥》,即《御制大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將實踐中的貪污案例整理匯編成冊,其中包括朱元璋曾審理的案件,作為以后案件的量刑、審判依據;二是將現有的法令和訓誡加整理匯編,充實《明大誥》內容,成為較為完備的懲治體系。
為進一步確保明朝政治制度清明,強化對政府腐敗監(jiān)督力度,明朝建立了一套監(jiān)察制度,其形態(tài)是根據前朝政治機構腐敗特點而設置的,主要包括督察院、按察使、六科三級監(jiān)察制度,這種制度體系權責分明、簡單靈活、效果明顯,兼顧中央和地方,對腐敗懲治、廉政建設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其一是都察院。大明朝建朝之初,朱元璋討伐元朝斗爭中,認識到腐敗對國家危害的嚴重性。為此,他在上臺之初就在政治機構中設立了御史臺(后來的督察院),并安排專職官員進行督查。
朱元璋曾經對即將上任的監(jiān)察官員勸諫:國家設立這么多的監(jiān)察機關,就是為了提升政府辦事效率、管理好軍隊建設、打擊違法犯罪,監(jiān)察單位工作至關重要,朝廷法律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執(zhí)行,都要依靠監(jiān)察機關,依靠大家努力施行。你們一定要發(fā)揮表率作用,盡心盡力,不貪圖享樂,不做出違法事項,不做損公肥私的事情。⑥公元1380年到1382年期間,朱元璋為了進一步集中監(jiān)督權力,開展了政治體制改革,廢除了中書省、御史臺等監(jiān)察機構,設立了都察院。最初督察院只是對進城范圍內的官員進行監(jiān)督,向皇帝及時傳達官員的違法亂紀情況。隨著工作范圍的不斷擴大、治國理政的需要,都察院將自己的監(jiān)督范圍擴展到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機構。
其二是六科給事中。朱元璋在督察院之外又設立了六科給事中機構,該機構專門負責督查六部政務,機構內部共有12人,每部兩人。他們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互不干擾,由于是直接對皇帝負責,向皇帝匯報工作狀況,因此辦事效率極高。六科給事中主要負責對政府各部政務工作領域進行督查,有發(fā)現關于有不法的行為,及時向皇帝匯報。同時由于六科給事中是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因此不受其他部門干擾,擁有較強的獨立性,確保查實情況能夠真實的向皇帝匯報。隨著政治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六科給事中職責從單一的監(jiān)察職責,擴展到監(jiān)察、勸諫、封駁三大職能,其權力進一步擴大,對官員的監(jiān)督范圍和內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從而提高了政府的監(jiān)察職能,有效地控制了貪贓枉法的事情的發(fā)生。
其三是按察司制度。督察院、六科給事中主要是對中央一級進行監(jiān)督審查,而對地方的監(jiān)督雖然有“巡查”制度,但是在長效性方面還比較欠缺。為了有效填補地方監(jiān)查欠缺,朱元璋于公元1375年廢除中書省,設立三司。三司中的提刑按察使就是為了加強地方監(jiān)督職能而設立的。在人員設置上,有正官按察使一名,副使則沒有具體規(guī)定,各地方可以根據需要自行設定。按察司機構與督察院在朝中地位平級,所以兩者之間并沒有隸屬關系,這就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有利于防止出現某個部門專權現象。
為了提高官吏的整體素養(yǎng),減少腐敗,明朝也非常注重官吏選拔、考核等制度的設計。主要表現在:
1.官員選拔制度
明朝政府在選舉官員的標準上,對官員的德行要求很高。如公元1373年,朱元璋對有關部門關于推薦人才時說過,“在選拔官員的時候,首先要注重其道德品行,才華能力可以退居第二”。同時,為了加大官府人員隊伍建設,明朝拓寬了官員選拔渠道,主要包括推舉制、察舉制、科舉制。為了體現對人才的重視,朱元璋下令,凡是擁有品德才干的人才,各地方政府要以禮相待,送到中央,由皇帝親自任命。⑦
2.官吏考核制度
明朝對官吏的考核,無論是考核的內容詳細程度,還是考核形式種類,相比其他歷史朝代,其完備性、全面性無可比擬;且在實際的效果上,更是前朝無法比擬的。明朝考核的種類主要有兩種,一是從宏觀上對官員進行整體的考核,稱之為考滿。根據各個官員任期內的工作表現,進行量化打分考核,工作盡心盡力的,可以評為稱職;工作碌碌無為、沒有大的貢獻,或者犯錯誤的,可以評為一般;而對工作不負責任,甚至出現貪贓枉法的,只能評為不稱職。根據各個官員取得成績,上級單位依程序進行升降調整。另一種考核為考察,這個考察不同于考滿,主要是對官員考核細節(jié)進行具體劃分,按照考察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京察和大計。京察是專門針對京城官員的考察,時間間隔較長,一般為每六年一次;大計就是對地方官員的考核,一般三年一次。當然,對于處在特殊崗位的官員還需要特別考核,如在掌管財政倉庫的官員要一年進行一次考察,以防貪污腐敗的發(fā)生。
3.官員回避制度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就實行了官員回避制度。具體實施的辦法如下:一是在政府機構的人員安排上,朱元璋為了防止官員親屬把持監(jiān)察機構,破壞國家法制,包庇官員不法行為,規(guī)定不允許官員的親屬在監(jiān)察機構任職,在其他崗位上,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不允許在同一個部門任職。二是實行區(qū)域任職調動制度。明政府為避免出現地方官員利用本族親朋好友建立勢力、為非作歹,殘害百姓等現象,確定了不同地區(qū)的官員互調,這樣就避免出現某一地區(qū)地方勢力過于龐大,形成與中央抗衡的局面。同時也為防止官員在一個地方長期為官,拉幫結派、為非作歹,明政府規(guī)定官員在地方任期一屆為三年,屆滿后根據考核的結果,調任相應的崗位,不允許長期在同一個地區(qū)任職。而對那些關鍵崗位的官員,如府庫管理人員、人事部門等等,要比其他崗位調動更頻繁。三是在司法、科舉選拔考試、監(jiān)察部門也要實行回避制度。在進行司法審判過程中,在案件中,凡與審判對象有聯(lián)系的審判官員,一律要回避,不允許參加審判過程。同樣,在科舉考試中,與考生存在血緣關系的官員,一律不參與考試全程,以免出現任人唯親的情況。除此之外,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不得跨省參加考試,必須回到自己原籍參加考試,防止出現官員調任,親屬隨之,需求權力庇護,破壞社會公平。對違法規(guī)定的人員取消其科舉考試的資格,甚至是終身不允許考試。
朱元璋治貪,從正面上看,有積極意義:
朱元璋通過一系列的嚴刑峻法,懲治了貪官污吏,提拔了一批清正廉潔的官員,給社會帶來了新氣象,社會也慢慢回歸到正軌,開始恢復生產。當然,這也是相對元朝末期和明朝后期那種賣官鬻爵、權錢交易、貪污腐敗橫行而言。⑧
上臺伊始,朱元璋就對貪污腐敗進行嚴厲打擊,確保腐敗現象不會出現在自己的政權中。打擊腐敗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以此來爭取民心,緩和社會階級矛盾,并向民眾宣傳包括《大誥》在內法律條文,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二是緩解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排除提高明朝官吏隊伍行政能力,加強中央權威,為明朝長治久安打下基礎。
然而,其寧縱勿枉的治貪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連坐制度的濫用。懲罰犯罪的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然而,用連坐制度懲罰與腐敗者有關系的人,無益于預防犯罪,卻是殘害無辜者。從朱元璋處理貪污腐敗案例中發(fā)現,朱元璋打擊腐敗的力度已經遠遠超過懲罰犯罪的限度,甚至可以說已經達到濫殺無辜的程度。以胡惟庸一案來說,朱元璋打著反腐敗旗幟,抓住一個謀逆的罪名,將胡惟庸九族斬盡殺絕,涉及人員超過3萬人。這已經不是單純整治貪官污吏的運動,而是為了鞏固專制集權,排除威脅展開的大屠殺。據有關史書記載,朱元璋在位期間辦理的幾件大案,冤死的人數達到驚人的十幾萬之多。如此嚴刑峻法,讓明朝初期大大小小的官員都膽戰(zhàn)心驚,人心惶惶。由此可見,明朝的嚴刑峻法既可以打擊貪污腐敗現象,又是統(tǒng)治者借以濫殺無辜的工具。
酷刑的濫用。朱元璋為了維護統(tǒng)治,發(fā)明很多殘忍的刑具和刑罰來鎮(zhèn)壓異己。這其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凌遲、砍頭、紋身;也有前朝廢棄的,如去膝蓋、刖足、閹割等等;還有一些是新發(fā)明的,如剁指、挑斷手筋。根據史書記載的酷刑種類就達30種。明初實行過一種酷刑,“剝皮實草”,即剝下人皮后里面塞草,制作成標本,以此來警醒官吏。
朱元璋認為,前朝覆滅是因為法律過于寬厚仁慈所致,而自己要平定天下就不能過于仁慈,要實行嚴刑峻法才行。根據這一理念,朱元璋制定了嚴酷的法典《大誥》,在大誥中實行嚴刑峻法、輕罪重罰、小罪處死等原則,不論主從一律死刑,妄圖將整個社會籠罩在恐怖之中,樹立起皇帝的絕對權威。其實在很多案件中,量刑標準都是根據皇帝的喜好決定的,這就難免會擴大打擊范圍,造成人民的恐慌,引起社會動蕩不安。
朱元璋以懲治腐敗的名義,大興文字獄,捏造罪名,不僅將開國功臣名將幾乎斬殺殆盡,也將數以萬計的無辜百姓丟掉性命。同時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獨裁統(tǒng)治,朱元璋還建立了錦衣衛(wèi)特務組織,加強對社會控制;除此之外還實行八股取士,在精神文化上對人民進行束縛。這一切都是借以“亂世用重典”的名義,將中國帶向專制統(tǒng)治的蠻荒與深淵。根據史料記載,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整個福建省竟然沒有一個司官可以待到任期屆滿的,而且這樣的事情還不止福建一省。這樣的反腐不是為了使吏治清明,而是將反腐作為工具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秘密。這種治貪手段造成了官吏隊伍的動蕩,人心惶惶,挫傷了官吏隊伍的積極性,造成社會經濟動蕩不安。
朱元璋的反腐過于強調對腐敗結果的懲罰,未能從源頭上防止腐敗的產生,僅靠君主個人權威和嚴刑峻法的震懾,并未存在有效的監(jiān)督和權力制約,只能治標,未能治本。
吳晗先生總結說:“宋代厚祿,明初嚴刑,暫時都有相當效果,卻都不能維持久遠。原因是這兩個辦法只能治標,對貪污的根本原因不能發(fā)生作用?!雹嵩蚴沁@些朝代并沒有找出導致腐敗根源的原因,他們往往只是從治理腐敗的某一方面著手采取治標的方法對腐敗進行懲處。這樣的辦法只能一時有效,長遠來看是無法對腐敗進行有效控制。這一點連明朝統(tǒng)治者都承認。根據史料查閱,建文帝曾經對負責刑事的官員說過,亂世用重典的做法不可能一直適用于每個時期。
朱元璋治貪的經驗最終并未根治腐敗,反而在幾百年后被清朝所取代??v觀中國整個反腐歷史,不能說我國古人在反腐設計上沒有下功夫、花心思,恰恰相反,古人在腐敗的各個方面都經過深入的研究,從腐敗的動機、腐敗的機會、腐敗的代價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制定了防范措施。如宋朝的厚祿就是為了減少官員的貪污腐敗的動機,從源頭上進行防治;明朝的嚴刑峻法制度就是讓官員掂量掂量腐敗的代價,以使他們放棄貪污腐敗的念頭;而建立監(jiān)察、巡查制度就是從減少腐敗的機會角度出發(fā)的。這么完善的設計,按理說應該可以很好的控制腐敗的發(fā)生,但事實是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可以讓朝代發(fā)生更替。這就說明古人的這些方法措施只能治標,不能從根本上根治腐敗。治本之法何在?
當前,我國的腐敗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筆者認為,我國反腐制度的構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反腐機構是反腐的核心力量。朱元璋的監(jiān)察制度所起監(jiān)察職能有限,更經常的是淪為官僚政爭的工具。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發(fā)現,幾乎每個朝代都會設立監(jiān)察機構,來負責對官員的監(jiān)督,但是到了朝代末期都無一例外成為官員爭權奪利的工具。當前我國反腐機構并未釋放出應有的監(jiān)督力量。我國反腐機構的弊端有:第一,由于我國的政治體制屬于共產黨執(zhí)政,黨內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簡稱紀委)與檢察院的反貪局都是反腐敗的機構。然而,畢竟反貪局屬于政府機構,紀委屬于黨內監(jiān)督機構,權責不明、重合之事屢有發(fā)生,容易造成推諉。第二,反腐機構獨立性需要加強。紀委的權限多來源于黨章黨紀,在法律上的地位處于模糊地位,應該予以明確,更好地發(fā)揮其監(jiān)督和反腐作用。檢察院的反貪局則受制于檢察院、政法委,而檢察院、法院的獨立性依然未能徹底貫徹,反貪局亦然。筆者認為,內地可借鑒香港廉政公署的成功經驗。當前國內同級的紀委或者反貪局一般難以查處本級官員,原因在于同級紀委或反貪局從屬于本級的黨委或者政府官員,缺乏獨立性。廉政公署的獨立性在于,其脫離公務員體系獨立成系統(tǒng),廉政公署整體獨立于香港政府機構,其機構獨立、成員獨立、經濟獨立,直接受命于行政長官。由于直接向特首負責,提高了辦事效率,對官員也形成了一種威懾力,讓官員對貪污腐敗拒而遠之。除了對一般官員進行監(jiān)督之外,廉政公署也可以根據《基本法》對特首進行督查。試想,司法受行政干預不正是因為受制于地方黨委、政府嗎?如果反腐機構能做到真正的獨立,才能發(fā)揮應有的監(jiān)管作用。
為了加強政府的廉政建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權力要在陽光下行使,權力不能肆意而為,不為權力提供尋租的空間。英國偉大政治家的艾克頓說過,絕對的權力只會讓人絕對的腐敗。歷史證明,腐敗的根源是缺乏對權力的有效監(jiān)督。菲律賓反貪局的聯(lián)絡和教育研究室主任萬先生對腐敗用模式概括為:“腐敗=權力+缺乏控制力(政府或個人)+機會?!笨芍^一語中的,道破了官吏腐敗的真正原因:缺乏對權力的有效制約。因此,當代反腐必須加強對公權力的授予、運行的過程進行監(jiān)督制約,形成習總書記所說的“不能腐”。
與朱元璋相比,前者是加強皇權下的治貪,本質是集權專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腐敗。與其不同,現代社會的治貪基礎是主權在民,公權力來自憲法與人民的授予,理應受制于法律與人民,這也是朱元璋治貪不曾認識到的問題。
反腐在于持續(xù),不在運動式的嚴打。過去的運動式、一陣風式的反腐運動,抓一批漏掉一批,甚至造成冤假錯案,讓人有僥幸心理。因此,持續(xù)的反腐需要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朱元璋的反腐是個人的反腐,皆因并未形成持續(xù)的制度讓人恪守執(zhí)行。當前,我國反腐制度依然缺乏執(zhí)行力。例如官員財產公開制度,是一項非常有力的反腐措施,卻遲遲未能推行。制度本身是值得推崇的,卻未能推行,未能產生應有的反腐作用,是令人惋惜的。因此,有力的反腐制度歸根到底在于執(zhí)行,一旦立法者、執(zhí)政者將其確定為法律法規(guī)、政策,就應該得到執(zhí)行。如此一來,讓守法者得益,讓違法者受罰,法律才得以彰顯光芒,廉潔正義才能體現。
預防犯罪勝于懲罰。然而朱元璋過分強調懲罰,意圖震懾腐敗,然而,監(jiān)督是預防腐敗的重要途徑。
目前,社會監(jiān)督的力量依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近十年,媒體網絡發(fā)揮了強大的社會監(jiān)督作用,促使了很多官員貪腐的曝光、查處,這些都是民間力量的體現。因此,如果能引導社會、民間、網絡的力量,有效地監(jiān)督公務員隊伍,相信能有效減少腐敗的發(fā)生。然而,目前讓人痛心的是舉報渠道太少,上訪制度危險重重。公民舉報后人身安全未能得到保障,上訪往往受到當地政府的阻撓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筆者認為,我國應以重視社會監(jiān)督的力量,因為這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無道理,鼓勵公民多形式的舉報官員違法貪污現象,不僅能有效懲治腐敗,還能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幾乎無人不貪,這種社會風氣不僅在公務員隊伍中存在,還蔓延到了各行各業(yè)。在中國,存在著重人情、講關系的傳統(tǒng)。許多人遇到困難的第一時間是找關系,請客送禮,意圖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這種傳統(tǒng)造成了貪污腐敗的盛行。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加強對年輕一代的國民教育。在青少年中建立規(guī)則意識和秩序意識。在香港與大陸的公共場所,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香港人往往很樂意排隊,注意秩序,無論是上車還是購物,都甚少會爭先恐后,而內地經常會出現擁擠、不排隊的現象。這些都是國民教育的缺乏,從小缺乏規(guī)則意識和秩序意識。一個有規(guī)則意識的人,尊重規(guī)則和秩序,而不尊重規(guī)則的人,想方設法送禮賄賂,腐敗就產生了。再者,應該在媒體輿論中創(chuàng)造廉潔的環(huán)境。媒體是社會的導向,如果我們能正確運用媒體,將會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媒體在反腐的過程中,不僅有監(jiān)督,還應該是宣傳廉潔,批判腐敗,為社會創(chuàng)造廉潔的環(huán)境。正如李光耀先生說過:“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種輿論,告訴人民,什么是錯的,應當受到懲罰;什么是對的,應當發(fā)揚?!雹?/p>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社會繁榮發(fā)達的背后應該是善法良治為支撐,不應該是貪污腐敗,否則只是虛假的繁榮。因此,有貪必肅,有腐必懲,合理構建我國的反腐體系,才能帶來真正的長治久安。
[ 注 釋 ]
①吳晗.<論貪污>,<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2.
②[明]姚廣孝.明太祖實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③同上.
④王春瑜.中國反貪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下卷).
⑤[明]朱元璋.御制大誥四編御制大明律序.
⑥劉雙舟.明代監(jiān)察法制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⑦[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⑧程蓓蓓.明初朱元璋重典治貪探析[D].山東大學,2011.
⑨吳晗.<論貪污>,<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2.
⑩李秋芳.反腐思考與對策[C].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05.
[1]吳晗.<論貪污>,<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2.
[2][明]姚廣孝.明太祖實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3]王春瑜.中國反貪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下卷).
[4][明]朱元璋.御制大誥四編御制大明律序.
[5]劉雙舟.明代監(jiān)察法制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6][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程蓓蓓.明初朱元璋重典治貪探析[D].山東大學,2011.
[8]李秋芳.反腐思考與對策[C].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