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學博
在生活中,有時會聽到這樣一種聲音:工作推進不順時,有的干部會聲稱,“不是我們沒努力,都怪機制不健全”;促進發(fā)展出現(xiàn)失誤時,有的人會辯解,“根源在于制度有漏洞”;改革需要強力推進時,有的則振振有詞,“先得建立完善制度”。在這些人眼中,任何問題討論到最后,都可以歸結(jié)為制度問題。制度成了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照此邏輯,只要解決了“制度”問題,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毋庸諱言,有些工作沒有做好,確與制度、機制不完善有關。但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會完美無缺,動輒歸咎于制度沒有意義。事實上,問題的發(fā)生總有多方原因,有些涉及“本”,有些則只關乎“標”;有些是“天災”,有些則是人為。更何況,制度都是靠人執(zhí)行的,說到底每個人也是制度的組成部分,只有經(jīng)過個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會日臻完善,制度力量也才會加倍彰顯。把干不成事、干不好事的原因統(tǒng)統(tǒng)歸咎于制度,看似問題找得深,“一竿子插到底”,實則避重就輕、避實就虛,顧左右而言他,既不符合常理邏輯,也無益于解決問題,還容易遮蔽矛盾的實質(zhì)。
令人擔憂的是,制度問題已成少數(shù)干部慣用的擋箭牌,甚至“拿制度開涮”成為一些人所謂搞好團結(jié)的秘訣——說得義正辭嚴,誰都不痛不癢。其實,很多問題的癥結(jié)本來很清楚,或因能力不足、創(chuàng)新不夠,或因責任缺失、不敢擔當,或因精神萎靡、不思進取。但一把原因引向制度,問題就說不清了,責任就道不明了,正所謂“具體變一般,責任全無關”。這種動輒歸咎于制度的實質(zhì),乃是一種推卸責任、轉(zhuǎn)移矛盾的伎倆,是私心作祟、怯于擔責的表現(xiàn)。它幫才具平庸者遮蓋了缺陷,替“為官不為”者找到了借口,甚至逃避了原本是個人的責任。若任由如此“太極手”風行,必然問題成堆、矛盾叢生。
“一具體就深入”。毛澤東同志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化,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從具體上找原因,就是踏踏實實、直擊要害,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有什么問題就說什么問題,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根據(jù)問題的性質(zhì)、大小、輕重,分清主次,分出層級:哪些是體制機制弊端帶來的?哪些是責任缺失帶來的?哪些是條件不具備帶來的?是制度缺位決不遷怒個人,是個人問題也不應埋怨制度,明晰是非,厘清責任,這樣才會汲取教訓、以利前行。
“為官避事平生恥”。是否敢于擔當,彰顯了一個干部的器局。困難當前,多些建設性心態(tài),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主動尋求破題之策;面對失誤,多些“攬過不攬功”的胸懷,從自身找原因,主動擔起責任。抱持這樣的態(tài)度和氣度,再難的困局也會有破解之法,再大的失誤也不會成為前進的障礙;多些這樣的肝膽與擔當,干部之間就會少了拆臺多了補臺,少了爭功推過多了攬過讓功,進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和干事環(huán)境。
我們說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這不僅是要求不斷筑牢作風的底線,也是要求不斷提升境界的高線。止住“推卸責任”這個底線,提升“敢于擔當”這個高線,就沒有越不過的溝坎、攻不下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