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峰
內蒙古阿拉善盟公安局刑偵支隊,內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
殘缺足跡外延特征重建破獲殺人案件的應用
高海峰
內蒙古阿拉善盟公安局刑偵支隊,內蒙古阿拉善盟750306
摘要:目的:提高殘缺足跡的利用率,從殘缺足跡的外延中重建特征,挖掘深層次的現場信息,提高破案率。方法:犯罪現場重建理論為基礎,依據殘缺足跡成痕機理及其變化規(guī)律,參照各種鞋底花紋的設計制作特點,形成邏輯推理和科學技術方法。結果:結合辦案實踐,就現場足跡的充分利用,重建殘缺足跡的外延特征破獲案件。結論:對利用殘缺足跡的現場勘查和利用足跡外延特征重建現場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方法。
關鍵詞:足跡;外延;重建
殘缺足跡的成因和形成主要與四大要素相關。即:人腳或穿用鞋等造痕體;各種地面或物體表面等承痕體;運步過程中蹬、踏、壓等作用力;平面足跡的成痕介質等。四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1]研究足跡的形成及分析足跡特征和其步法特征都與四要素密不可分。下面就利用殘缺足跡外延特征重建的檢驗鑒定在破獲一起殺人案件中的綜合運用,介紹如下。
一、案件簡介
2012年11月20日23時10分,阿左旗馨苑小區(qū)發(fā)生一起殺人案。被害人格某被殺死在臥室內?,F場位于教育小區(qū)2號3單元402房,房門未關閉,未見撬壓痕跡。打開房門,進入中心現場為兩室一廳,南北朝向,客廳西側自南向北依次為主臥、衛(wèi)生間、次臥房。張某尸體位于客廳門口尸體頭南腳北呈仰臥位,未穿鞋,地面見有大量血足印和擦蹭血跡。客廳門口至主臥室床東側地面遺留兩趟往返成趟足跡,地留有大量滴狀和擦蹭血跡和一雙凌亂分布的拖鞋,次臥室床前地板上。
二、現場足跡勘驗情況
(一)在中心現場客廳門口發(fā)現一種鞋的多部位血跡加層殘缺足跡。利用足跡測繪透明片將各部特征拼接描繪出完整足跡后發(fā)現:掌部的前緣為“圓點”平臺、邊沿橫形條塊、中心11條“一字”條紋;弓部為細橫紋;跟部邊沿橫形條塊、中心3條“一字”條紋、后緣有一鈄坡。全長27.3cm、掌寬10cm、弓寬7cm、跟寬7.4cm。為8至9層新、41碼的皮面膠底二棉鞋。
(二)在客廳地面遺留一趟左、右腳不同部位重復出現血跡加層殘缺足跡,花紋特征與客廳足跡相同。左腳掌部反映出長6.5cm、寬4cm的“一字”條紋及內邊沿;右腳跟部反映出5cm的“一字”條紋及外邊沿。利用拼接完整的左右足跡測繪透明片,依據殘缺部位花紋特征,定準特征點,定準部位,定準方向,實地畫出足跡中心線、橫基線、邊沿線、步行線等。一組反映步幅的外延特征被考貝復原,從中測得以下數據:左步長81,80cm;右步長78,80cm;左步角3度,5度;右步角4度,5度;步寬0,0cm。
(三)用四甲基聯苯胺法對地面進行全方位顯現,在客廳門口尸體至主臥室的地面上,次臥室周圍發(fā)現同一類型殘缺足跡。全長27.3cm、掌寬10cm、弓寬7cm、跟寬7.4cm。經對死者樣本鞋印比對,排除為死者所留。
(四)在多枚不同部位的介質殘缺足跡中,經組合檢驗發(fā)現:掌壓重于跟壓、前起腳痕較后落腳痕跡明顯、前掌橫基線略后反映出球形壓、后跟球形壓前緣已過跟前沿的足跡特征。
三、現場足跡的分析
(一)進門客廳地面的灰塵鞋印兩枚考慮與案件是否有關,遂將報案人的鞋印提取,經比對排除一枚,認定一枚灰塵殘缺足跡與地面殘缺血足跡同一。
(二)對房門鎖進行檢驗鑒定,排除技術開鎖可能,分析犯罪分子系敲門進入房間不排除案犯與死者熟悉。
(三)現場主、次臥室地面有大量血鞋印,鞋印分布于臥室、客廳地面,反映犯罪分子殺人后未對房屋進行了翻動,沒有謀財意圖。
(四)現場共發(fā)現同一種灰塵足跡和血足跡。在客廳至主臥室地面,發(fā)現灰塵足跡和往返成趟血足跡。根據鞋印特征及分布情況認為犯罪分子應為1人。犯罪分子入室在主臥室對格某行兇過程中遭反抗死者拖鞋脫落,犯罪分子認為受害人失去抵抗能力情況下企圖離開,這時受害人恢復體力欲逃走被犯罪分子發(fā)現,后追至門外對格某二次傷害至其死亡后逃竄。
(五)根據重建外延特征分析案犯為一人、身高1.72m、體態(tài)中等偏瘦、行走姿勢為小外展、并跟步、身體正直、45歲左右、采取以敲門入室為手段、作案動機系報復。
(六)據此,偵查人員很快在阿左旗收集到僅有的四種同類鞋樣本,但都因鞋底細節(jié)花紋不符而否定。
四、利用足跡破案情況
偵查員根據現場足跡分析意見在調查訪問過程中,在距現場18公里的阿左旗哈拉塢山附近找到重點人曹某。曹某抓獲提取樣本鞋樣與現場足跡做出同一認定。
五、應用現場足跡偵破此案的幾點探索
殘缺足跡的外延特征密不可分。一是從現場雜亂殘缺的足跡中排查出被害人鞋印后,利用拼接描繪等方法,復原再現了案犯的足跡特征,并排除本地四種同類鞋。為確定流竄作案,及時擴展偵查范圍提供了重要依據。[2]
(二)是利用多枚殘缺足跡重建的起腳、落腳、掌壓、跟壓,足跡全長、步長、步寬、步角等外延特征分析出案犯個人特點,為摸排鎖定重點嫌疑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三)是對現場中所有殘缺足跡進行了補全復原,從而真實客觀地重建出案犯的整個作案過程。為分析案件性質,明確偵查方向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周飛,陳義,李軼斌.對現有足跡檢驗技術的綜合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33).
[2]肖勁輝,劉孟良.淺談足跡檢驗技術在偵查破案中的相關作用[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4(36).
作者簡介:高海峰(1978-),男,漢族,山東武城人,本科,內蒙古阿拉善盟公安局刑偵支隊副主任科員,痕跡檢工程師,研究方向:痕跡檢驗工作。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