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和
很多學生會因考試失敗、學習成績滑坡而心灰意冷,感到前途無望,精神上一蹶不振。
其實,失敗并不可怕,關鍵的是,你需要知道怎么去轉化——使失敗中任何不利的因素都變成對你有利的因素,積聚反敗為勝的力量,找尋那條“峰回路轉”的途徑。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窮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潛能,他曾宣稱自己發(fā)現(xiàn)了人類最不可思議的一種特性——“反敗為勝的力量”。是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所擁有的東西做投資,而是如何從損失中獲利,這需要智慧,也需要審時度勢的判斷力。
人不可能不失敗,但最可怕的是失敗后的一蹶不振和不反省,不懂得積聚反敗為勝的力量。
從失敗挫折中汲取教訓,是邁向成功的踏腳石。
如果把每一個“失敗”先生拿來跟“平凡”先生以及“成功”先生相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各方面(包括年齡、知識、能力、社會背景以及任何一方面)都很可能相同,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對遭遇失敗和挫折的態(tài)度不同。
當“失敗”先生跌倒時,就爬不起來了,他只會躺在地上罵個沒完;而“平凡”先生會跪在地上,準備伺機逃跑,以免再次受到打擊;但是,“成功”先生的反應跟他們不同,他被打倒時,會立即反彈起來,同時會汲取這個寶貴的教訓,繼續(xù)往前沖刺。
是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鍵在于要學會正視失敗,并汲取失敗的教訓,人才會變得聰明。正像一位偉人說過,錯誤和挫折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失敗不是人生最后的句號,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1928年,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沈從文時年26歲,學歷只是小學文化,帶一身泥土氣,闖入上海為時不長,即以一手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
但是,名氣不是膽氣,在他第一次走上講臺時,慕名而來聽課的人很多,面對臺下滿堂渴盼知識的莘莘學子,這位大作家竟整整愣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開始講課了,原本準備好講授一個課時的內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鐘就講完了,離下課時間還早呢!但他沒有天南海北瞎扯撐面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全堂爆發(fā)出一陣善意的笑聲。胡適知道后,對沈從文的坦言和直率大加贊賞,認為講課成功了!后來,沈從文找到了失敗的癥結,終于使自己講課能揮灑自如了。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什么是思索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p>
失敗的滋味是苦澀的,但所蘊含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失敗了,不可怕,只要你正視失敗,跨越失敗,積聚反敗為勝的力量,那么最終就會跨越困境,走向成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