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我國漢民族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yōu)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極具表現(xiàn)力。
歷史淵源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zhàn)國時代,古箏于秦國(現(xiàn)陜西)一帶廣泛流傳,顧得名秦箏,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關于古箏的起源,至今仍無定論。
第一種說法是“分瑟為箏”。唐代趙磷《因話錄》中記載:“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彼未摹都崱芬仓С诌@種觀點:“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碑斎怀烁缸訝幧恼f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日本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p>
第二種說法是“兵器改良”。這種觀點認為,古箏原本是戰(zhàn)國時的一種兵器,后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fā)現(xiàn)悅耳動聽,于是發(fā)展成樂器,因此有著“箏橫為樂,立地成兵”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體積龐大的古箏便失去了兵器的作用,僅作為樂器的形式出現(xiàn)。
第三種說法是“音響命名”。后漢劉熙《釋名》箏條所說:“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古箏的“箏”便是以音響效果命名的。
第四種說法是“蒙恬造箏”。漢代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蛟幻商袼?。”由此可知,漢代以前的古箏形制應為“五弦,筑身”,但是當時“并(山西)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qū)已經流傳瑟形的古箏了。唐代杜佑的《通典.樂四》記載:“箏,秦聲也?!备敌豆~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p>
主要流派
傳統(tǒng)的箏樂早期被分成南北兩派,比較代表的為“浙江、山東、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現(xiàn)代,流派的區(qū)別已經很小了,幾乎每個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長。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中國西北地區(qū)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并與當?shù)貞蚯?、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傳統(tǒng)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xiàn)一般分為九派,正如著名秦箏理論家、教育家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各派的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陜西箏
陜西地區(qū)是中國箏的發(fā)源地,但眼下“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于絕響,這里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其間傳統(tǒng)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qū)才用古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xiàn)。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箏的余緒”。箏在榆林雖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榆林地處偏僻,文化比較落后,箏的技藝還停留在古法彈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這正是箏的最早奏法。古箏在陜西地區(qū)已漸漸失傳,其傳譜傳人都無資料可尋。
20世紀50年代末,陜西秦箏學會會長、著名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秦韻風格箏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陜西人民重新熟悉了箏。1957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音樂調演和陜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并獨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箏曲。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陜西迷胡箏曲的肯定,都對秦箏在陜西的發(fā)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后來涌現(xiàn)出《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三秦歡歌》、《繡金匾》等優(yōu)秀的陜西風格箏曲。西安鼓樂、秦腔等史料中關于古箏的記載,給陜西箏人以啟示,又有箏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眾多箏同仁的幫助,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陜西已漸漸地恢復箏奏秦聲。
陜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游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游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在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在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于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第四,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古箏流派時說“陜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陜西箏曲的風格特點。
河南箏
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fā)展。在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qū),而在這個地區(qū)早就流行著民間音樂“鄭衛(wèi)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shù)孛耖g音樂“鄭衛(wèi)之音”融合發(fā)展成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調。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xiàn)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河南箏的傳統(tǒng)用法,從民間相傳的一首詩可以概見:“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按顫推揉自悠然?!?/p>
河南箏的音階特點,多用變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損益律的七聲古音階,但二變音高,亦非絕對不變,往往會更高按到近于宮和徵,真可謂“七音、六律以奉五聲”。河南箏的曲調,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暢中見頓挫雄壯;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別適合中州鏗鏘抑揚的聲調,使箏曲具有樸實純正的韻味。
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河南箏的曲目直接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河南曲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陽地區(qū)還十分興旺,所以又稱之為南陽鼓子曲。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和純器樂的“板頭曲”,箏是其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同時,也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F(xiàn)存河南箏派的代表性曲目,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頭曲與牌子曲。過去,藝人相見,就經常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并借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易名為《高山流水》。
山東箏
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歡竽、擊筑、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qū),和魯西的聊城地區(qū),特別是菏澤地區(qū)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xiāng)”,出過不少民間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這兩個地區(qū)的古箏傳授系統(tǒng)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傳統(tǒng)古曲大都是長度為六十八板的“八板體”結構的標題性樂曲,在演奏技法上也無很大差異。聊城地區(qū)的古箏傳人和古曲數(shù)量較少,它的傳統(tǒng)箏曲主要是聊城地區(qū)臨清縣金郝莊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塤先生傳下來的。由于聊城地區(qū)的傳統(tǒng)箏曲未能在山東和全國范圍內流傳,它的歷史、傳譜等尚待進一步整理、發(fā)掘,故人們對于“山東箏”的概念,習慣上只指菏澤地區(qū)的古箏。
山東箏曲多和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直接聯(lián)系,曲子多為宮調式,以八大板編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為琴書的前奏出現(xiàn)的琴曲,跟河南板頭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如《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在民間常常用套曲聯(lián)奏的形式來表現(xiàn)多側面的音樂形象,《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這四首小曲就是作為聯(lián)綴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冠名為《高山流水》并在全國廣泛流行。另外,也有由山東琴書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的,如《鳳翔歌》、《疊斷橋》。
山東箏過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邊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邊是八根子弦,俗稱“七老八少”。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并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樸古雅。
潮州箏
流傳于廣東潮州一帶的潮洲箏,音樂結構特殊,手法別具一格。古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于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fā)展。在潮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實際上就是彈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潮洲箏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音的獨特加花奏法,變化細膩、微妙而獨具特色。
潮洲箏的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其中“重六”調樂曲比較委婉;“輕六”調樂曲清新明快;“活五”調樂曲纏綿悲切,律調很有特點。
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读嗄铩肥窃撛姌分凶顬榱餍械囊皇讟非?,它雖不屬大套曲,但它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又優(yōu)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稱之為“弦詩母”,意即樂曲之母。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鴉戲水》、《月兒高》、《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箏中的經典曲目。
客家箏
客家箏,即廣東漢樂箏曲。廣東漢樂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在晉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隨著中原一帶人民多次南遷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跟當?shù)氐囊魳?、語言、習俗相結合后,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當?shù)厝朔Q之為客家音樂,或外江弦、儒家樂,多在廣東東部地區(qū)包括梅縣、惠陽、韶關等部分地區(qū)流行,此外在贛南、閩西南、潮汕、臺灣以及國外有華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紀20年代,汕頭報社的錢熱儲先生提議將“外江戲”改名為“漢劇”,得到大家的認可,于是,外江弦、儒家樂等稱謂也相應易名為“漢調”或“漢樂”。漢調有鑼鼓吹、和弦索、中軍班這樣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廣東漢樂的古箏演奏有久遠的歷史,它是以《漢皋舊譜》(即漢調音樂)為主要依據(jù),受當?shù)仫L格及方言影響而形成了文靜含蓄的風格??图夜~曲是由客家音樂中“絲弦音樂”的合奏形式(由古箏、琵琶、椰胡、洞簫組合的小合奏),經過歷代客家箏人的豐富、充實、發(fā)展、提煉而逐漸形成的獨奏曲??图夜~曲以古樸優(yōu)美、典雅大方見長,《出水蓮》可以說是這一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傳統(tǒng)的客家箏的形制,長度約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較大,桐木制成。上裝16根弦,弦軸裝置在與碼子平行的面板左側,弦質為金屬(鋼弦或銅弦),演奏時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即首調)三個八度音域,多用G調或F調,D調或C調很少使用。
1979 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巖東周崖墓群中發(fā)現(xiàn)了兩件箏。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長166 厘米、寬 17.5 厘米,尾寬 15.5 厘米,兩端各有十三個弦孔。另一件箏尾殘缺,殘長174 厘米,箏首弦孔為置木枘(弦軫)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類似潮州箏的系弦法。這兩件箏的形制、弦數(shù)和系弦法與后世古箏相似,是目前中國已知的最早實物。
浙江箏
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于浙江、江蘇一帶。據(jù)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至唐,則更多見諸于詩詞文字。
傳統(tǒng)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放在桌上坐勢(或立勢)彈奏。演奏時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當下則有所改變,箏的共鳴箱的長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為S型,弦數(shù)增至為21根(音域擴展成四個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質地由絲弦改為鋼絲外纏尼龍絲的粗細不同的系列箏弦。彈奏時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為膠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制成。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并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tǒng)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于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后者則以“搖指”表現(xiàn)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曲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的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并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采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在浙江箏曲中,像《云慶》、《四合如意》等比較多地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tài),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jié)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xiāng)的民俗畫。
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xiàn)的題材范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這一手法。
浙江箏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shù)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fā)展到復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jié)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于浙江箏所表現(xiàn)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xiàn)上并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于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它與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亦有同名異曲。
福建箏
福建箏流行于閩南語系和客家語系的漳浦縣、云霄縣、東山縣、詔安縣、上杭縣、永定縣等閩西南諸縣份,因此又稱“閩南箏”。自宋末明初至清同治年間,古箏已在福建各地廣泛流行。
歷史上,中原人士幾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帶去了豐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后的閩西南地區(qū)逐年繁華起來。中原古箏音樂也就隨著中原人士的南遷,而傳播到閩西南一帶。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中原人士入閩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帶兵入閩,后稱閩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離臨安來閩,這些都和傳播中原文化藝術有密切關系。另外,北方藝人,尤其是中原藝人來閩賣藝者歷朝不斷,這就極大地促進了閩文化的發(fā)展。
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閩西南各縣盛行著一種民間器樂合奏,詔安縣稱為“古樂合奏”,云霄縣稱為“合樂”,東山縣稱為“和樂”,閩西各地多稱為“漢樂串”。這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點是,以古箏做為主奏樂器,領頭定拍,尤其在詔安和云霄兩縣最為講究。
清朝至民國初年,在詔安、云霄、漳浦、東山一帶古樂演奏極為盛行。詔安城內有八街,街街都有古樂館社,其影響最大的是“四也”樂館和張永固先生組織的“留香”樂館。樂館以樂會友,夜臨樂聲四起,熱鬧非常。張永固先生自操古箏,還配有弦、竹弦、洞簫、小三弦、雙清等樂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們不奏潮樂,只崇古樂,有時還加入曲笛隨唱昆腔助樂。云霄縣和漳浦縣“會樂”活動也非常頻繁。民國年間至五十年代初期,云霄全縣大多數(shù)鄉(xiāng)社都有古樂組織和活動,但古箏在鄉(xiāng)社的“合樂”中已不多見了。唯城內“振德劇社”的古樂合奏,有陳友章先生主奏古箏,古樸淡雅,還保留著濃郁的傳統(tǒng)韻味。
福建“古樂合奏”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閩箏史,“古樂合奏”以古箏為主奏的演奏形式,相似于河南板頭的“中州古樂”和“弦索雅樂”,可以說,閩南箏和河南箏、山東箏、客家箏、潮州箏,武林箏是同源分流,都可能是出始于古老的秦箏。
朝鮮箏
朝鮮箏,又稱“伽倻琴”,,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制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xiàn)使用的伽倻琴有12弦、13弦、25弦等多種,傳統(tǒng)散調伽倻琴12、13弦,五聲音階排列。25弦為改良伽倻琴,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和漢箏基本一致,肉指彈奏。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能夠彈唱。
據(jù)記述朝鮮半島的正史《三國史記》記載:“伽倻國嘉實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伽倻琴,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p>
日本箏
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弦箏傳入日本,先后演變?yōu)闃饭~,即中國唐箏、筑箏、俗箏等日本傳統(tǒng)樂器。三者構造基本相同:桐木制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13根,每根弦用 1柱支撐。弦名從遠至近分別稱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為、巾。琴身筆直。自古將箏比作“龍”,并依此為各部件命名。
樂箏又名雅樂箏,曾在宮廷貴族間流行,迄今仍在雅樂的管弦樂合奏曲中使用。
筑箏又名筑紫箏,16世紀末主要作為歌曲伴奏樂器,現(xiàn)已趨于消亡。俗箏始于17世紀,盲人八橋檢校(1614~1685)在江戶(東京)習得筑紫流箏曲后,到京都將其改編增補,并作箏組歌、分段曲等,因而成為俗箏及日本箏其箏曲的創(chuàng)始人。箏的傳統(tǒng)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義甲彈撥,左手按弦。1921年宮城道雄創(chuàng)制17弦箏,已被廣泛采用。
俗箏演奏的箏曲多為聲樂曲,也有據(jù)傳為八橋檢校所作的《六段》等器樂曲。宮城道雄創(chuàng)作的箏與尺八的二重奏曲《春之海》,成為現(xiàn)代名曲。20世紀60年代后,三木稔等作曲家為俗箏創(chuàng)作了為數(shù)眾多的箏曲。
經典箏曲
《月兒高》
《漢江韻》
《將軍令》
《高山流水》
《漢宮秋月》
《出水蓮》
《寒鴉戲水》
《柳青娘》
《四段錦》
《春江花月夜》
《蕉窗夜雨》
《粉紅蓮》
《陳杏元和番》
《林沖夜奔》
改編新作
《戰(zhàn)臺風》(王昌元曲)
《漁舟唱晚》
《臨安遺恨》(何占豪曲)
《茉莉芬芳》(何占豪曲)
《雪山春曉》
《瀏陽河》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紡織忙》
《春到湘江》
《草原英雄小姐妹》
《秦桑曲》
《香山射鼓》
《洞庭新歌》
《豐收鑼鼓》
《打虎上山》
《黃河魂》
《幻想曲》(王建民曲)
《蜜柑紅》
《東海漁歌》
《西域隨想》(王建民曲)
《楓橋夜泊》(王建民曲)
《林泉》(葉小剛曲)
《望秦川》(景建樹、王中山曲)
《云裳訴》(周煜國曲)
《風之獵》(陶一陌曲)
美學價值
古箏音樂一般具有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jié)奏的規(guī)律性、內容的感情性這些特點,而這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直至大腦及神經系統(tǒng)的放松和興奮,使他們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箏曲音韻典雅含蓄,旋律流暢優(yōu)美,能表達許多層面的東西,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古箏音樂在古代就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其娛樂性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彈箏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別是文人把古箏藝術融入詩詞歌賦中,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民間,箏樂出現(xiàn)在職業(yè)藝妓的表演中,在大眾娛樂場所、酒樓、歌館進行,聽眾廣泛,也更具娛樂性?,F(xiàn)代社會,很多大型的文藝演出上,經常會出現(xiàn)不同形式的古箏演奏,深受大眾的喜愛。許多人學習古箏就是因為喜歡它的音色和彈奏時優(yōu)雅的感覺,把從在古箏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和無形中獲得的修養(yǎng),運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在各種古箏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作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見解和價值判斷,學生在欣賞時就會感知到作品中表達出來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價值判斷、倫理態(tài)度等。一些優(yōu)秀的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不僅是用聲音來抒發(fā)一種情感,而且能夠通過情感的抒發(fā)和邏輯發(fā)展來表達一種哲理,這同時也是音樂作品的意蘊。這些意蘊要靠教師的適時點撥才能完成,古箏音樂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將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滲透在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