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波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在城市建設中躍進的同時,愈加需要在傳統(tǒng)文化中沉淀身心。文物除了具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用外,其經濟價值也越來越凸顯。文章通過回顧文物價值理論研究的主要脈絡,論證了文物經濟價值觀建立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愈見明晰的文物經濟價值觀必將指導人們在市場環(huán)境下文物保護和傳承的新實踐。
【關鍵詞】文物 ? 價值 ? 經濟價值度
“‘文物是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chuàng)造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的總稱。由于凝結在歷史遺跡、遺物(包括精神和物質的遺物)中的一般人類勞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歷史進步的標志,因此這種價值具有明顯的雙重性,即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1]文物種類眾多,本文討論的文物僅指部分可移動文物。
有關文物價值的討論和研究一直持續(xù),從不得不將文物納入價值范疇,到正視文物的經濟價值;從對文物市場上文物經濟價值的承認,到討論博物館藏品經濟價值評估的必要性。[2]人們在市場大潮中,一面努力守護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不被市場規(guī)律侵蝕,一面又不得不以資本社會的價值法則為這片精神家園尋找安置之所。文物經濟價值觀是伴隨著社會市場化、資本化的成熟逐步建立的,其間的掙扎與討論,求索與爭鳴是這一代人保護和傳承文物的必經之路。
一、80年代,文物價值理論開始了廣泛的研究和討論
對文物價值理論的廣泛研究和討論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改革開放的寬松社會環(huán)境以及物質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達到了空前的活躍。80年代,一些文博學者相繼開始了對文物價值的理論探索。從文物的功能出發(fā),將文物引入價值范疇,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探討[3]。這些觀點大致有如下兩類:
一類觀點側重文物傳統(tǒng)價值觀點的討論和延伸,認為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產生的社會效益使文物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另一類觀點在傳統(tǒng)的三大文物價值觀點的基礎上,發(fā)掘了文物的其他價值,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建立藏品價值評估制,同時要包括藏品的商業(yè)價值。
兩種觀點的產生都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而前者對文物的經濟價值避而不談甚至持否定態(tài)度,后者積極的探索更適應新經濟環(huán)境的文物價值。雖然文物經濟價值的探索剛剛起步并不成熟,但這無疑是文物價值探討歷程中的一大進步。
二、90年代,文物價值理論探討進入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20世紀90年代,由于我國飛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以及復雜的國情,在經濟上多種所有制經濟結構并存。為了適應多種狀況,表現(xiàn)在文博界,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變化:博物館為了在新的經濟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自身功能,很多新思想充實進了博物館理論。文物商店也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重新定位了自身的職能。文物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討論由此深入,許多獨到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1.文物價值理論在文物主要價值的劃分方式上有了新的拓展
一種觀點從文物價值的實質內涵出發(fā),認為文物具有歷史、現(xiàn)實、將來三方面的價值,無論是文物三大基本價值,還是根據人們的需要認識到的其他價值都能在這種劃分方式下全部而充分地實現(xiàn)[4]。另一種觀點認為文物價值有內涵價值和外延價值之分,內涵價值是文物本身固有的價值,外延價值是文物在流傳過程中添加的新價值 [5]。
2.文物價值理論在文物價值的主要內容上有了新的突破
文物價值的內容在理論上開始涉及有關物質與經濟的概念。
一種觀點認為:文物作為一種文化遺存具有雙重價值,即物質價值和文化價值[6]。物質價值指入藏博物館的藏品的物質構成,這種物質構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化逐步縮小。文化構成是歷史發(fā)展中特定時空內文明基因的歷史沉淀,體現(xiàn)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
另一種觀點將經濟學的有關概念引入文物價值理論:“文物是一種價值物。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價值。按文物的性質來區(qū)分大致可分為:物質價值、精神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等等。我們在工作中把他們統(tǒng)稱為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盵7]經濟效益本來就是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博物館屬于非營利機構,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但也不可偏頗地認為實現(xiàn)文化遺存的社會效益就要無視博物館的現(xiàn)實狀況“無償服務”。過分地夸大經濟效益與完全不提經濟效益都是錯誤的?!安┪镳^搞經營是不改變博物館工作性質的經營?!盵8]這也是館藏文物實現(xiàn)經濟價值的過程。值得肯定的是,關于文物經濟價值的討論加入到了文物價值討論的行列中,用經濟學分析文物經濟價值理論,不僅擴大了兩大學科的視野,也由此為文物經濟價值的分析提供了科學的途徑?!半m然文物價值是依靠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制定的,但文物價值在市場上是一個復合因素,還要受供求關系制約?!盵9]
三、21世紀初,文物價值理論的研究更貼近現(xiàn)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在此期間,我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更取得了超常的發(fā)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的文物市場廣泛形成,文物商店不再是唯一的文物交易場所,很多新的市場形式逐漸發(fā)展起來,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文物藝術品交易多以拍賣形式達到文物藝術品的流通,文物藝術品市場成為了可以與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相提并論的第三大投資市場。人們的收藏觀念也逐漸更新,為了擴大館藏,博物館也常出現(xiàn)在拍賣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文物的經濟價值問題凸顯出來。
我國文物出國展覽隨著國家的外交活動和文物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而逐漸頻繁起來。文物的出國展覽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但從1979年開始,在進行文物出國展覽的談判時,也逐漸注意到了經濟效益。這些通過出國展覽而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是文物藏品經濟價值的實現(xiàn)。最初很多情況下,合理地確定文物的保險價方法是由對方提出一個保險金額,我們的博物館負責人覺得“不虧”就拍腦袋定了。但發(fā)展到今天,出國文物展覽管理的規(guī)范要求,必須是我們提出一個估價,然后和對方進行談判。
經濟的發(fā)展帶來的改變方方面面,更好地實現(xiàn)博物館及其藏品的社會效益,需要有新的理論指導人們的實踐。人們開始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人從實際工作出發(fā),考慮作為博物館的固定資產該怎樣記錄文物藏品的賬目[10];或從文物市場現(xiàn)象入手,分析文物經濟價值規(guī)律[11];有人在考慮博物館新經濟情況下的價值取向時,關注文物價值,認為包含藏品在內的博物館陳列是一種文化消費的“產品”[12],也就在文化消費的同時,藏品實現(xiàn)經濟價值。還有人指出:“使用博物館產生的經濟效益與出售它是不同的性質;博物館之間通過市場取得的平等的價格而交換、轉讓藏品,但這不是出售藏品,兌現(xiàn)其經濟價值而謀利?!盵13]更有學者提出了文物的資產性及資本性,深入探討文物對經濟的促進作用[14]。而文物價值的不確定性也讓其在實現(xiàn)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多了更多值得拓展與探索的空間。
從80年代初對文物經濟價值的初步認識,到如今的深入探討;從對文物價值的哲學探討,到對它的經濟學討論;從對文物經濟價值實現(xiàn)過程的誤解,到區(qū)分文物經濟價值的實現(xiàn)與利用文物經濟價值的謀利行為……現(xiàn)在,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文物的經濟價值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甚至開始討論構建文物資產評估體系和創(chuàng)建文物價值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這些見解開辟了新的思路,為文物經濟價值觀的建立做了鋪墊。而建立更清晰和鮮明的文物經濟價值觀,并以此在文物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發(fā)揮指導作用,仍然任重道遠。這需要人們敢想敢做,在實踐中檢驗真知。
注釋:
[1]李曉東.文物價值[A].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596-597.
[2]侯靜波.試論博物館藏品經濟價值評估[J].北方文物,2012(2):108-111.
[3]謝辰生.文物有哪些價值和作用[J].文物天地,1984(3):44-45.
[4]彭捷.論文物在社會中的價值特點[J].中國博物館,1994(1):6-9.
[5]阮家新.文物的特性與價值[J].中國博物館,1994(4):31-33.
[6]凌波.論文化遺存的雙重屬性與藏品的雙重價值[J].中國博物館,1991(3):59-64.
[7]彭捷.論文化教育價值的生成和實現(xiàn)過程[J].中國博物館,1992(2):82-84.
[8]劉樸.經濟效益本來就是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J].中國博物館通訊,1993(6):3.
[9]馬爾昌.文物的價格與價值[N].中國文化報,1995-4-15.
[10]侯波良.談博物館文物固定資產的管理[J].中國博物館,2003(3):76-77.
[11]楊俊賢,胡曉光.論價格因素對地域文物的影響[J].博物館研究,2003(3):71-72.
[12]宋向光.博物館陳列的性質與價值取向[J].中國博物館,2005(2):52-56.
[13]蘇東海.博物館物論[J].中國博物館,2005(2):3-11.
[14]劉維奇.文物的經濟功能與經濟價值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8(3):31-3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