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
輪杯
◎許石林
關中人席上飲酒,原本是一桌一壺一盅,即全桌人共用一個酒盅,輪著喝?,F代人認為其不講衛(wèi)生——的確有這樣的問題,于是逐漸廢了這個習俗,改為一人一盅(杯),于是,延續(xù)了數千年的飲酒之禮——輪杯,就幾乎絕跡了。只在鄉(xiāng)下還零星地保存著:酒壺是錫或白瓷的,上面有喇叭形的頭,脖子緊束,錫壺有頸,腹部呈彎曲的寶蓋形,用以盛酒;白瓷的則無頸,自喇叭頭以下像長裙子一樣叉開。這兩種壺都叫“八字壺”——“八”讀“PIA”。
斟酒的時候,右手無名指與中指夾住壺頸,大拇指抵住喇叭沿口,左手持盅,細細的一股白酒,輕輕倒入酒盅。放下酒壺,兩手四指擎住酒盅,高高地舉在胸前,向在座的其他人逐個環(huán)敬禮讓,被敬的人則挺胸抱拳表示謝意,并不接酒。敬酒的人收回酒盅,自己卻也不喝,而是將酒盅里的酒又輕輕地倒回酒壺,然后將酒壺讓與下一位。全桌每位客人幾乎都要做上述一番禮讓后,才慢慢地開始飲酒。在上述敬酒禮中,坐在席位下手的晚輩給長輩敬酒,長輩則可以不必推辭,可以接過來,再環(huán)讓一圈,別人再抱拳以謝,該長輩就可以喝了這杯酒。之后在整個喝酒的過程中,也會向左右上下位的客人讓酒,但酒壺已經慢慢地在桌上環(huán)繞著輪流喝了,飲酒吃菜,晚輩給長輩倒酒,叫看酒——你要是置身其中,會驚訝一桌鄉(xiāng)下人,表情卻都很文雅,人人都在一種優(yōu)美的約束中,表現他的溫文爾雅。現在想想,這樣的飲酒禮數,延續(xù)著的,并不僅僅是飲酒,而是更多的東西。
我最近一次體驗這種飲酒禮,是在今年春節(jié)我的二舅家。剛才幾個打麻將熱鬧嬉笑的親戚坐到了席上,我老舅酒壺一擎,所有人都表情端莊,坐姿和表情都文雅起來。外面是新春第一場大雪,屋內則熱酒輪杯,席間輕聲談話,并無喧嘩與喊叫,偶爾朗聲大笑,反而增加了一種安寧與溫馨。
過去的人要教孩子如何坐席,即知道基本的宴會禮數。比如我小時候,母親教我坐席吃酒,小孩子不飲酒,但要雙手很穩(wěn)重地將酒壺傳遞給下一位,不許一手拿酒壺,發(fā)抖歪斜或匆忙慌張地將酒壺傳遞過去。吃菜要隨著大人的節(jié)奏,我母親將這簡化成一句話:“大人吃一口,你跟著吃一口;大人不動筷子,你就看著,甭動。吃一口,把筷子整齊放下,不要將軍不下馬,否則,人笑話哩?!边€有,筷子不能交叉著拿和放,不能兩端不整齊地放。你早吃飽了,別人還在吃,你不能離席,要陪著每個人都吃飽,集體離席。
禮儀和體面,都是大戶人家主導的,過去小戶人家學大戶人家的禮數。不知從何時開始,風氣慢慢變了,沒有大戶人家不說,人們圖方便,紛紛簡化或拋棄禮數,你在席上給一人讓酒,他用交叉著的筷子向你揮擺拒絕,嘴里還嚼著東西。再比如坐席,單給孩子們開一桌,任由孩子們去胡鬧爭搶,大人們倒是省事了,但孩子們失去了一個學習禮儀的機會,慢慢地就都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