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平潭地瓜孝子救父
◎李玉林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平潭主島海壇島是一個較大的島嶼,面積為323平方公里,全島多為平原,略有低山與淡水湖,所以有“平潭”之稱。
平潭的地瓜美食很出名,除了以地瓜為主要口糧,平潭人民還把地瓜加工成各種美食,最為有名的是薯粉糍。
薯粉糍是平潭“后九節(jié)”的主食。從前,平潭有一位老漢,和獨子相依為命,靠補漁網(wǎng)為生。老漢58歲那年,遭人誣陷,被投入大牢,屈打成招。禍從天降,急壞了老漢的兒子。他央人家代寫狀詞,跑遍大小衙門,為父喊冤??墒?,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jìn)來。狀紙遞進(jìn)去,就像石沉大海。他只好在父親處斬之前,每天送好吃的飯菜進(jìn)監(jiān)牢。死牢是不讓探監(jiān)的,犯人親屬送來吃的用的,都得經(jīng)過獄吏親自查驗,由獄卒送進(jìn)去。過了一會兒,獄卒才把空籃子還給他。每回獄吏總是笑嘻嘻地告訴他:“你爸身體結(jié)實,胃口很好,你送來的飯菜很合他的口味??伤偸怯X得吃不飽,以后要多拿一點兒來?!甭犃诉@話,老漢的兒子十分高興,很感激獄吏的熱心關(guān)照。打這以后他更加省吃儉用,盡量多煮好吃的東西送到牢里去;沒錢了,他就向親戚和鄰居去借,只要父親吃得滿意舒心,欠債他也心甘情愿。后來,有一位與老漢同牢的鄰居刑滿釋放回家,和他攀談。他才知道自己送的好飯菜都被獄卒吃了。
為了讓父親吃上好東西,老漢的兒子終于想出一條妙計:將糖棗、柿餅等搗成醬泥,做成餡,包在黑乎乎的地瓜糍里面,外面再粘上薯絲和飯渣,顯得又臟又難看。這么一來,也許還能瞞過獄吏。果然,獄吏接過飯籃子一看,瞪眼罵了起來:“什么東西?拿這樣的‘乞食飯’給你爸吃,真是不孝子!”說完便叫獄卒原封不動地把這些東西扔進(jìn)死牢。從這以后,老漢才開始吃上像樣的飯菜,不再餓肚子了。
大約離刑期不到10天的光景,朝廷派了一位巡按來本地視察民情。老漢的兒子聽說這位巡按清正廉明,所到之處,貪官恐懼,百姓歡迎,他立即拿著狀詞攔路喊冤。巡按看這喊冤的年輕人陳述悲切,覺得案情似有可疑之處,便答應(yīng)復(fù)審。挨到正月二十九這一天,巡按已將殺人劫財一案查個水落石出:真正的兇手就是那個誣告者,他偷了老漢的織網(wǎng)刀,到別家去謀財害命,然后栽贓陷害;獄吏貪財受賄,包庇罪犯。巡按升堂復(fù)審,兇手和獄吏都受到嚴(yán)懲,老漢終于洗雪了冤情。
老漢對兒子說:“幸好你近來送進(jìn)薯粉糍,獄吏看不上眼,我才沒有餓死?!崩蠞h特地讓兒子照樣做了幾碗薯粉糍,請眾鄉(xiāng)鄰品嘗。大家吃了連聲叫好,更稱贊老漢兒子的孝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鄉(xiāng)老提議,將老漢釋放回家這一天——正月二十九日,定為“孝父節(jié)”,鄉(xiāng)里的人都贊成。打這以后,每年此日,村里家家戶戶都做了或甜或咸的薯粉糍,年歲逢九的大男細(xì)女,都要在這天早上到親戚家吃一餐薯粉糍,意味著團(tuán)圓美滿。因為老漢消災(zāi)脫險過了59歲,所以也叫“過九”。又因為這天是最后的一個“九”日,所以又稱為“后九節(jié)”。這個風(fēng)俗一直沿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