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凌
初次接受采訪,人們往往會有一種戒備心理,對符合自己審美認可、情感需求的記者,表現(xiàn)出接納的情緒,對不符合自己審美認可、情感需求的記者,則表現(xiàn)為不配合甚至排斥的態(tài)度。這就需要記者巧妙地運用情感技巧,搭橋鋪路,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尋找洽談的有效突破口,以激發(fā)采訪對象的傾訴意愿,使之敞開心扉,說出心里話。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采訪結(jié)果。
那么,新聞采訪中如何運用情感技巧呢?
一、寒暄得體,注重“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心理學表明,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據(jù)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言談舉止等“外部特征”來判斷的。人們往往會僅憑第一印象就“以貌取人”妄加判斷,并成為以后認知與評價的重要根據(jù)。實驗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勢,會使人在后續(xù)了解中多偏向發(fā)掘?qū)Ψ骄哂忻篮靡饬x的品質(zhì)。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勢,則會使人在后續(xù)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對象令人厭惡的部分。所以,記者注意儀表,寒暄得體,態(tài)度和藹,初次會面給采訪對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的。
通常,初次面對陌生的記者,人們往往都會有些拘謹不自然,這就需要記者首先進行恰當?shù)暮?、搭訕,沒話找話,有意跟采訪對象套近乎,以打破僵局,釋放善意,縮短與采訪對象的情感距離,這就要求記者,在與采訪對象見面時,除了得體的著裝外,還要選用恰當?shù)暮褑柡蛘Z,讓采訪對象對記者產(chǎn)生好感,為進一步的采訪交談做好鋪墊。比如跟初次見面的受訪者寒暄,通常用“您好”、“很高興能認識您”;也可以更隨意一些,如“早就聽說過您的名子”、“某某人經(jīng)常跟我談起您”等等。跟曾見過面或相熟的人寒暄,則可以顯得親切一些,如“好久不見了”、“又見面了”,“您比幾年前還顯年輕”等等。無論采用什么寒暄語做開場白,都要具備簡潔、友好、尊重的特征。在寒暄問候時,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能牽涉到個人隱私和禁忌話語,同時,還要注意問候語鮮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性特征。比如,北方人見面愛問“吃過飯了嗎”,這僅是一句見面打招呼用語,而在其他一些地方這句話則被認為有打探別人隱私之嫌。在豫東農(nóng)村一些地方,即便是早起見面,熱情的鄉(xiāng)親也常用“住下吧”這句話打招呼,這并不代表邀你住宿之意,只是表達請你歇歇腳,或挽留吃飯之意。所以,記者要學會入鄉(xiāng)隨俗,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央視記者敬一丹在《焦點訪談》欄目中曾經(jīng)做過一期《在沙漠邊緣》的節(jié)目,她采訪的對象都是一些邊遠山區(qū)的人們,顯然,樸實的山區(qū)人和央視記者之間有一道天然的心理距離,當面對一位山村孩子的母親時,敬一丹有意識地從她孩子的名字問起。”她問:“這孩子叫什么?”“叫沙沙?!甭牭竭@名字,敬一丹裝作沒有聽清的樣子又問了一遍,并示意攝像機開錄。這位孩子的母親很自然地說“進門是沙,出門也是沙,就叫個沙沙?!本瓦@樣,在見面的最初幾分鐘里,尷尬、緊張的氣氛一下被打破了,一句親切的聊天問話讓受訪者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在記者引導下,受訪者對熟悉的話題漸入佳境。
二、拉近距離 注重“接近效應”
接近效應就是當人們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或時間接近時,就容易產(chǎn)生熟悉感,進而產(chǎn)生好感的心理現(xiàn)象。無論是在人際溝通還是大眾溝通中,接近效應都有助于人們認知共識、情感共鳴,并能明顯地提高傳播的效率和效果。當記者采訪受阻或者遭遇采訪不暢時,采用接近效應,往往能打開情感溝通的缺口,出現(xiàn)“關上一扇門,打開一扇窗”的神奇效果,收獲意外的驚喜。
心理學表明,每個人都有一種偏好,情感上更傾向于認為別人與自己擁有相同感受的人——悲傷著自己的悲傷,幸福著自己的幸福。當人們發(fā)現(xiàn)別人與自己擁有相同感受和態(tài)度時,就會喜歡上對方。所以,記者采訪時要善于在愛好、志向、籍貫、年齡等方面與采訪對象之間找到相同之處,巧妙地傳達給對方,雖然可能只是一句話,一件事,但相似的經(jīng)歷,相同的感受,相同的背景、志趣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聯(lián)絡的紐帶,溝通的橋梁。所以記者要善于觀察、掌握采訪對象的心理規(guī)律,設身處地多考慮對方的感受,多點溫情,多點“人情味”,讓采訪對象感覺找到了知音,情感相通,心里舒服。這樣,就會對記者產(chǎn)生好感,其戒備心理也會相應減弱,雙方的關系也會由生疏變得親密,進而贏得對方的喜歡與信任,溝通暢談也就放得開,談得透,采訪的效果可以預見。
實踐證明:記者巧用接近效應往往能引起采訪對象“情感共鳴”,利于說服對方,使其不自覺地認同你的觀點。在采訪中記者和受訪者之間達到情感的接近和溝通,才能“一通百通”,一順百順,取得最佳的訪談成果。
三、肢體語言 釋放“情感效應”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人們利用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身體姿勢以及體位變化來傳遞信息的非言語行為。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爾.梅拉比曾通過無數(shù)次實驗得出一個公式:交流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語調(diào)語速+55%的肢體動作??梢?,肢體語言是一種非常重要傳遞信息的方式。
作為記者,在采訪時要會從被訪者肢體語言中解讀出含義,如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頓足代表生氣等等;同時,記者在采訪時,也要善于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釋放善意。首先要做個好的傾聽者,當采訪對象說話時,要集中精力聆聽,配合對方話語內(nèi)容,用表示傾聽的肢體語言作出恰當?shù)姆磻?。如不時點頭示意,表示你對對方的贊同與肯定;再者,如果你對對方談話內(nèi)容感興趣,就可以用表示有興趣的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如身體坐直,目光與對方交流,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話題有濃厚的興趣。也可以身體微微前傾,表示親切。當然,訪談中對采訪對象表達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表示友善、禮貌的微笑和贊許的目光就是此時最好的肢體語言。微笑是全世界的通行證。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點頭示意,對采訪對象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舞,“此時無聲勝有聲”,使其備感信任、重視與肯定,就會信心大增,增強“說”的欲望,回饋記者的將是提供更多的高質(zhì)量的有效信息??梢?, 肢體語言作為一種輔助交流的手段,在新聞采訪中的情感效應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多學習、掌握新聞心里學,學習肢體語言知識和溝通表達的技巧,正確使用肢體語言,如采訪中注意坐姿不翹二郎腿,以免顯得作風懶散沒修養(yǎng),采訪時不要一直盯著別人,盡量保持目光平視等等。要善于通過觀察肢體語言,準確捕捉到采訪對象最真實的情感和深層心理,并由此辯識出當事人肢體語言流露的心境,以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為打造溫和、親切的個人形象增加籌碼,要善于用肢體語言表情達意,使之成為交流情感,拉近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的一個有效載體。
四、真誠溝通 傳遞“態(tài)度效應”
有關心理學和動物學專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實驗:在兩間墻壁鑲嵌著許多鏡子的房間里,分別放進兩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溫順,它剛進到房間里,就高興地看到鏡子里面有許多“同伴”對自己的到來都報以友善的態(tài)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這個新的“群體”打成一片,奔跑嬉戲,彼此和睦相處,關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當它被實驗人員牽出房間時還戀戀不舍。另一只猩猩則性格暴烈,它從進入房間的那一刻起,就被鏡子里面的“同類”那兇惡的態(tài)度激怒了,于是它就與這個新的“群體”進行無休止的追逐和廝斗。三天后,它是被實驗人員拖出房間的,因為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氣急敗壞、心力交瘁而死亡。有趣的實驗告訴我們一個樸素道理。雙雙溝通時,自己持什么態(tài)度,就會獲得對方同樣的態(tài)度回應。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態(tài)度效應。
態(tài)度效應常被應用到新聞采訪學上。新聞采訪是記者為獲取新聞對采訪對象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也是記者與受訪者之間心理和情感溝通交流的過程。兩者的心理狀態(tài)往往相互影響。采訪中,如果記者態(tài)度真誠,友善、和藹可親,能夠和受訪者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聯(lián)系,受訪者就會以真誠的態(tài)度回應,敞開心扉與記者交流互動,否則,如果記者居高臨下,咄咄逼人、或冷漠無情,受訪者就會反感,不愿掏出真心話與記者交流,即便接受采訪,也是應付差事,采訪的效果大打折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記者在采訪中是處于向采訪對象“索取”情況的地位。一般來說,采訪對象對記者的意圖在認知上是很容易了解的,但在感情上是否情愿“給予”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記者對他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又是通過語言和“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傳達的。“在社會交往中,表情是情緒反應的最敏感的指示器,......”記者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能折射出記者的內(nèi)心活動,無論記者面對什么,作出何種表情,傳達何種情感,其核心是一個“誠”字,正如俗話所說:“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記者靠真情實意去吸引感染采訪對象,使其感到不是在向記者“賣”材料,而是在和朋友談心,交底兒。在這樣一種心心相印的情境中,采訪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記者,在與受訪者溝通交流中,應按照真誠,坦率、尊重的原則。對受訪者來說,記者的以誠相待,給人以親近感,易形成“開放心理”,產(chǎn)生坦誠相待的行為效果。當然,記者的真誠,不僅要體現(xiàn)在談話的內(nèi)容以及語氣,聲調(diào)上,還應體現(xiàn)在面部表情,姿勢等細微的行為動作上,是一種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真誠。如對待采訪對象無論其社會地位高低、生活狀況優(yōu)劣、能力強弱、貧窮還是富有等,記者都應該從內(nèi)心里接受,尊重采訪對象的人格、風俗習慣。在采訪中,記者要恪守人文關懷精神和悲憫情懷,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避免采訪對象遭遇尷尬局面。在說話語氣、神態(tài)中多給予采訪對象肯定、鼓勵、贊美之詞,讓采訪對象感到受尊敬、被肯定。這樣就會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最終達到記者渴望得到的采訪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虞城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