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及護理體會
王 君
目的 分析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及護理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38例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總結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因素及護理措施。結果 血流滯緩、靜脈內膜受損及血液高凝是導致重型顱腦損傷后患者出現(xiàn)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 經護理干預后痊愈36例, 好轉2例。結論 給予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 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預后。
重型顱腦損傷;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素;護理體會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主要指的是血液于其深靜脈內凝結、阻塞靜脈管腔, 造成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雙側或單側下肢疼痛、腫脹、皮溫升高等, 嚴重患者可發(fā)生局部張力性水泡,可延長患者術后住院時間, 影響其預后[2]。本文主要分析了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及護理措施, 現(xiàn)將其相關報告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38例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齡最大68歲, 最小22歲, 平均年齡(49.1±5.8)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時間為14~85 d, 平均形成時間(39.1±15.5)d;38例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均為單發(fā)患者。
1.2 臨床表現(xiàn) 38例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皮溫升高及局部皮膚顏色加深等臨床表現(xiàn), 部分患者伴有白細胞計數(shù)及體溫升高現(xiàn)象。足背動脈搏動出現(xiàn)不同程度減弱, 均經造影檢查確診。
1.3 方法 患者確診后均在患肢踝關節(jié)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與肝素鈉1.25萬U, 滴注速度保持在10~20滴/min, 1次/d, 10 d為1個療程。并同時口服復方丹參片, 4片/次, 3次/d;口服腸溶阿司匹林, 25 mg/次, 3次/d。治療期間給予護理干預, 主要護理內容包括肢體護理、心理護理、日常生活護理、用藥護理及并發(fā)癥護理等。
1.4 療效判斷標準[3]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 能夠長時間行走, 且肢體無腫脹現(xiàn)象;彩超檢查結果可見深靜脈通暢, 無反流現(xiàn)象發(fā)生, 可視為痊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 長時間行走后肢體存在輕度腫脹, 彩超檢查結果可見深靜脈通暢, 但瓣膜功能存在輕度受損, 并存在輕度反流現(xiàn)象, 可視為好轉;不滿足上述標準者, 可視為無效。
2.1 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素分析 形成原因:血流滯緩16例, 占42.1%;靜脈內膜受損12例, 占31.6%;血液高凝狀態(tài)10例, 占26.3%。
2.2 患者治療及護理效果分析 38例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經綜合治療及護理干預后, 痊愈36例, 痊愈率為94.7%;好轉2例, 好轉率為5.3%。
3.1 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素分析
3.1.1 血流滯緩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其血液流動速度逐漸減慢, 造成靜脈血在小腿肌肉靜脈叢及髂骨靜脈瓣袋內不斷瘀滯, 大量血小板淤積后可引起凝血酶合成量不斷增加, 從而造成血管壁內皮細胞受到損害, 凝血因子活化, 從而促進血栓形成。
3.1.2 靜脈內膜 受感染因素、直接損傷以及其他組織損傷等多種因素影響可造成靜脈內膜受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靜脈內膜受損可出現(xiàn)凝血因子以及組織凝血活素分泌量不斷增加, 血管收縮能力增強, 引起正常血管內彈力板斷裂, 從而造成纖維蛋白以及血小板瘀積, 最終可形成血栓。
3.1.3 血液高凝狀態(tài)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需接受脫水治療,在脫水治療過程中, 若出現(xiàn)過度脫水或止血劑未合理使用,均可造成循環(huán)組織促凝血酶原激酶及激活前凝血質增加, 會降低其纖溶活性, 最終可造成血小板不斷凝聚, 從而促進血栓形成。
3.2 護理干預措施
3.2.1 肢體護理 叮囑患者將患肢略抬高, 患肢保持高出心臟平面20~30 cm的高位, 并屈曲膝關節(jié)15°, 避免患肢摩擦[4]。對于意識未完全清醒患者, 護理人員需對其患肢進行被動活動;待其意識逐漸恢復后, 引導其適當進行床上運動?;颊咴谂P床休息時可在患膝下墊一小枕墊,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
3.2.2 心理護理 患者清醒后, 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 在溝通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 并積極進行健康教育, 讓其了解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治療內容及注意事項等, 積極給予心理疏導, 提高患者的護理配合性, 增強治療信心。
3.2.3 日常生活護理 積極協(xié)助患者加強患肢皮膚的清潔及保暖工作, 防止患肢受到冷熱刺激而出現(xiàn)恢復不佳現(xiàn)象。在日常飲食中需叮囑患者多食用低糖、易消化、低脂食物,保證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熱量及纖維素;并叮囑患者多飲水, 避免由于腹壓增加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2.4 用藥護理 患者經確診后需及時給予藥物治療, 保證藥量、使用方法、使用時間正確。嚴格控制肝素滴注速度。同時需要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患者在治療后可能出現(xiàn)的出血傾向及應對措施。
3.2.5 并發(fā)癥護理 患者在靜脈輸液時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 禁止在下肢進行輸液或輸血;在靜脈滴注刺激性強的藥液時, 需密切觀察其局部皮膚變化情況, 若穿刺處出現(xiàn)發(fā)紅、腫脹現(xiàn)象, 需及時更換穿刺部位, 并抬高患肢,沿紅腫方向使用濃度為50%的硫酸鎂進行熱敷。
綜上所述, 血流滯緩、靜脈內膜受損及血液高凝是導致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給予綜合治療同時加強護理干預, 可顯著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保證治療安全性, 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促進患者康復。
[1] 林承懷.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預防.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1, 16(1):45.
[2] 肖益群.重型顱腦損傷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預防措施.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6(16):70.
[3] 唐水娟.超聲血管增強技術對下肢靜脈血栓急性期治療效果的評估價值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3, 16(12):1436.
[4] 夏小敬.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體會.臨床合理用藥, 2014, 7(2):17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8.188
2015-07-01]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