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駝峰航線”
——二戰(zhàn)期間物流的一大亮點
文/王之泰
“駝峰航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知名航線。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七十周年,已經看到一些回顧和紀念的作品,作為一個物流人,更關心的是二戰(zhàn)期間的物流。在投入一些關注之后了解了一些情況。物流這個領域發(fā)生的事情,尤其是運輸,當然有一些記錄,雖然不如戰(zhàn)爭的記錄多,初步的搜索有:駝峰航線、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怒江大峽谷、碧羅雪山、獨龍族、C-47新型飛機……,都和物流相關。
這方面的了解,取得了兩個大的收獲:
第一個收獲是對“物流”概念形成的認知。“物流”是我國對美國詞匯的翻譯,原詞匯是Logistics,這個詞匯概念最初的起源和二戰(zhàn)期間美國軍隊的軍事后勤Logistics有關,“駝峰航線”便是軍事后勤Logistics一個可圈可點的成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歐美等國家采用的詞匯便是Logistics;
第二個收獲是了解認知了“駝峰航線”。本文關注的“駝峰航線”是二戰(zhàn)期間美國軍事后勤的一個亮點。二戰(zhàn)時期那么多的戰(zhàn)場,那么長的戰(zhàn)線,前線快速消耗的槍炮彈藥必須及時保證供應和補充,軍需物資的空前消耗,這都需要強有力的物流支持,所以,那個期間物流空前繁忙,可以說,二戰(zhàn)期間物流功不可沒!“駝峰航線”就這樣進入了我的視野并對之議論一番。
可以說,“駝峰航線”不僅僅是物流,也是整個二戰(zhàn)期間的一個大亮點。二戰(zhàn)期間,中國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向東、向南海上的物流通道;向北的方向本來就是荒漠連片,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占領,已經沒有物流通道可言;西南方向高山峽谷、荒山野嶺,雖然尚有路,但是通過量很小;向西,陸上的物流可以依托的路當然也還有,然而,向西、向西北不但路途遙遠,而且水平太低,難以作為戰(zhàn)爭支持的依托,再則,蘇聯(lián)、西亞也在戰(zhàn)火之中,很難通過這些方向取得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支援。于是“駝峰航線”就這樣應運而生。
此處對于“駝峰航線”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這是一條依靠大型運輸機進行物資和人員運輸,從印度到中國西南部的一條空中航線,一端位于印度,另一端是中國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這條航線翻越知名的喜馬拉雅山,還翻越高黎貢山、橫斷山等多條山脈,跨越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多條江河。在此之前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空中航路,“駝峰航線”開辟的是一條新的航路。“駝峰航線”航線長達800多公里,下面的地勢海拔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處于白熱化,我國的抗日戰(zhàn)爭處于非常艱難的一個時間段,那個時候,中印公路尚未開通,有的通往境外的公路運量很小,中國的環(huán)境狀態(tài)雖然仍然是地域無邊,但是,和國際同盟國的物流和人員、軍事交往卻難以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處于與國際力量難以牽手的“孤島狀態(tài)”。既然陸上、海上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可以作為主要選擇的只有天空,用飛機解決這種物流的需求,就幾乎成了唯一有效,當然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現(xiàn)在,空中交通已經非常發(fā)達,今天看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成本高一些,已經沒有太大的難度。然而,那是在七十多年以前,而且是戰(zhàn)爭導至的極端困難時期,那時飛機這種工具實用的時間不太長,能夠進行大量輸送的大型飛機也才誕生不久,要飛越綿綿不盡、無法給飛機實行補給支援的高山地區(qū),而且是長距離的多架次的重載、大量、不斷地飛行,這是必將付出巨大犧牲的冒險性的探索。這種冒險,如果不是探險家的有意為之,那就是為需求所迫,什么需求?如果在和平時期,那是發(fā)展的需求、科學研究的需求,但是那是在戰(zhàn)爭時期,而且戰(zhàn)爭進入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戰(zhàn)爭的需求迫不及待。“駝峰航線”就是戰(zhàn)爭需求導致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難怪有人把航線上飛行稱之為“自殺式的航程”。
“駝峰航線”最主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支持中國的抗日,已經載入歷史史冊。談到它的作用,那是雙向的:向外運送中國遠征軍士兵和與國外交往的人員,在境外打擊侵略者,為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作出了貢獻;將我們抗日戰(zhàn)爭需要的物資從境外運回到中國,為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特別要說明:“駝峰航線”主導力量是美國,付出和犧牲是巨大的:美軍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優(yōu)秀飛行員近3000人,這需要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