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英
(浙江省遂昌縣石練鎮(zhèn)文化站,浙江 麗水 323300)
浙江省遂昌縣石練鎮(zhèn)七月秋賽會
吳保英
(浙江省遂昌縣石練鎮(zhèn)文化站,浙江 麗水 323300)
【摘要】石練村人口較密集,周圍村落分散,迎佛出巡游為:黃皮、蘇村、石練(上侖石玄、中央街、洞門下、沙墩尼)、安下、姚埠、黃墩、宏崗、項嶺頭、定村、方村、大路街、官堰頭、淤頭共16個村莊,為16坦。迎會前要做好準備,如迎會日期確定,由值年頭首負責。迎神大年最熱鬧,有十番、臺閣、鑼鼓調(diào)、十六匹馬纛。上午為儀仗隊游行,佛座到坦,響銃鑼鼓齊鳴,劇團演員登臺疊八仙,下午演戲,廟會慶典達到高潮。七月會也是經(jīng)商云集物資交流的好時光。
【關(guān)鍵詞】傳說;石練蔡相廟;迎會;迎佛到坦;儀仗隊
提起石練鎮(zhèn)的麗水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七月秋賽會,人們都會感到這種會的確熱鬧,但也會想到,為什么有這樣一個盛大的廟會呢?據(jù)《遂昌縣志》載:“蔡相公廟邑西十九都離治五十里,本名元沙廟,世傳五代時蔡氏兄弟24個避地居此,歿而為神,至今血石一方。康熙己丑彭子英寇鄉(xiāng)里,空中有黃赤旗隱現(xiàn),賊懼而遁。同治年某匪入境,石練大遭荼毒,鄉(xiāng)民約日殺賊,是夜山谷火光,憑空照耀,歷著靈異?!币虼?,石練人士捐助田畝,立廟紀念。
石練民間還流行著這樣的傳說:蔡相大帝出生在黃沙腰洋木源(洋木源是烏溪江周公源的一條小支流,域內(nèi)有張坑口等村落)。同伙24人,來自各地,情同手足,以背運木材為主,其中一人瘌頭爛腳,分管燒飯,飯菜中不慎跌落頭屑、瘡疤,人們吃了,反贊飯菜美味可口,癩頭爛腳遂倍加污佐餐,日久被人覺察,同伙惡之甚,設(shè)計陷其墮入懸崖巖洞中,洞梁萬仞,卻不死,反招手對同伴曰:“巖內(nèi)有金椅24把,是神賜我24人?機不可失,何不快來就座?!北姰愔?,一一隨入,果不死,最后一人膽怯懼下,眾告以戴飯蒸而下。后人們效其塑佛像紀念,兼名此巖為蔡相巖,24人即24位蔡相大帝。我縣如巖坪、馬埠、蔡源、山前、官塘(關(guān)川)、湖山、石練、尖樓、王村口等地,都建有蔡相廟。分別舉行大、小廟會。
石練蔡相廟,坐落在石練鎮(zhèn)石坑口村對面,廟后是鳳久山,廟前有廣場,坐南朝北,并列有五個門,中門有“玄沙古廟”橫額,左面是夫人廟、土地祠,右面是觀音堂、忠義祠。正中大門入內(nèi)塑有旗牌佛四尊,入二門中堂寬敞,天井內(nèi)置有鐵鑄燒紙爐,正中三尊蔡相大帝佛像。大像泥塑千余斤重,中、小像是木雕刻,全是貼金,小像30多斤。小像體輕易抬,大像塑得咸風,抬不動,改作守殿老佛。中像以樟木雕刻,下墊磚頭,正好指出巡游。廟內(nèi)懸掛匾額較多,其中有“護國佑民”四字匾額一片,系明萬歷年間設(shè)置,人們就說石練七月會始于明萬歷年間,迄今400多年歷史。嗣后每年要舉行一次盛大廟會,名為“秋賽會”,由于適值七月舉行,俗稱“七月會”。
石練村人口較密集,周圍村落分散,迎佛出巡游為:黃皮、蘇村、石練(上侖石玄、中央街、洞門下、沙墩尼)、安下、姚埠、黃墩、宏崗、項嶺頭、定村、方村、大路街、官堰頭、淤頭共16個村莊,為16坦。
迎會前要做好準備,如迎會日期確定,由值年頭首負責。接到每年立秋后第一個“辰”日為老佛出廟日期,巡游16坦,為廟日期也得符合“申、子一辰”吉日,老佛來出廟。馬牌(好比通知)先行,每坦一日,俟馬牌為廟,正好老佛出廟。馬牌早于老佛出廟前十六日。輪值值年時,必須全村吃齋一個月,直到老佛到坦才能吃葷。十六坦以每十二年輪到一次值會,石練上侖石玄、中央街、洞門下、柳村(上安、干鵝柚下合為一坦),輪值時稱“迎佛大年”(屬辰年)官堰頭、淤頭、石坑口、坪墟合一坦,稱“小大年”。(屬丑年)姚埠、黃墩合并和其他坦份輪值者,均稱“當頭值年”。這樣一十年恰一輪。
迎神大年最熱鬧,有十番、臺閣、鑼鼓調(diào)、十六匹馬纛。小大年決之,其余值年視其坦份能力大小決定,不過人們說盡量把會辦得熱鬧點。經(jīng)費開支,每年由廟內(nèi)津貼值年坦份租谷一百籮,折合干谷七千斤,不夠自行籌劃。
輪到值年的理事頭目任務(wù)是:
(1)統(tǒng)計全村人丁,確定甲旗數(shù)字(每男丁一旗,旗分青、紅、白、綠、黃五色,每色成對,九百旗為一甲)。
(2)撮認祭品,分派到戶。
(3)檢查儀仗隊用具是否齊全。(缺的需要添置或修補)。
(4)派遣戲劇行家,外出招聘優(yōu)秀劇團。遇到“迎佛大年”還得培訓“鑼鼓調(diào)”七人,“十番”十人的演奏人員;派人外出租馬,擔負一馬三夫的吃食(馬主、馬夫、背傘人)。
迎會期,每坦祭亭,打掃干凈,柱上張貼新聯(lián),掛燈籠,披紅布橫幅,擺起雙連祭點,陳列24碗、24碟的祭品。祭分糧果類(橘餅、蜜棗、糧果),京果(荔枝、桂圓等),水果(桃、梨、蘋果等),山珍(山雉、兔子),海味(海參、明晡),小點心(米粉摻入顏色做成的鳥、花卉、魚等),還有五谷制成工藝品(芝麻豆、高粱、玉米)。
迎佛到坦,氣氛格外熱鬧,經(jīng)商貿(mào)易,活躍市場,青年男女,打扮花枝招展,扶老攜幼,群集等頭,人人眼笑眉開,一個個歡欣鼓舞,街上人,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上午抬迎蔡相大帝,人們爭相觀看,儀仗隊游行隊伍帶頭的是一放響銃手,接虎斑裙,頭扎棕角巾,肩扛連葉竹竿金鼓旗,下端掛看鑼。緊接著是一面鍛銹青龍大片旗、蜈蚣旗,再是甲旗,每10甲插三角大旗一面,旗隊前面插戰(zhàn)鼓、叉鑼、鼓亭、銅鑼。甲旗尾是大片旗、助旗、大傘、虎頭高腳牌八塊,上寫“肅靜、回避、賞善、罰惡”、“蔡相大帝”、“護國佑民”等字樣。清道旗、飛龍旗、飛虎旗各2面,五花一對,獨達一對,再是十番昆曲合奏,歡聲悅耳,樂器簫、笙、三弦、雙青、提琴、扁鼓、指營、九云鑼。后有木龍頭、金瓜、月斧、支槍、朝天撻、舉筆、方天軾、金刀、大刀、八鏈錘、金線槍、色鐮槍、陰鐮、火焰松,再是三班六房,開鑼、板子一對、鐵鏈一對,鴛鴦竹一對,劊子手四人,接著是小執(zhí)事、大小會旗、會箭、印、簽筒、文房四寶、托爐、提爐、馬纛、臺閣、插鑼鼓調(diào)、馬隊,年僅10歲左右童孩,頭戴紫金冠,身穿灰甲,騎在馬背上。整個隊伍均勻分布,真是熱鬧非凡。
上午為儀仗隊游行,佛座到坦,響銃鑼鼓齊鳴,劇團演員登臺疊八仙,下午演戲,廟會慶典達到高潮。
七月會上,劇團都樂意來石練演出,有一年石練大年“陽風舞臺”,龍品玉兩個劇團合演一臺戲,戲臺又搭臺,這叫唱對臺戲。
臺下看戲人,在祭事內(nèi)用板壁隔成兩邊,男女各一邊,不準亂坐。
七月會也是經(jīng)商云集物資交流的好時光,如買人具、家具、玩具、鐵器、絲綢,真是琳瑯滿目,還有開設(shè)飲食、茶攤等,各種商販應(yīng)有盡有。
年年廟會,深入人心,此習相沿,牢不可破。民國十九年(1930年)縣長楊興烈為破除迷信,派遣自己隊阻撓,遭到石練人強烈反對,1942年日寇侵入遂昌到達高橋村,戰(zhàn)馬提起前腳,狂叫不再向前,結(jié)果撤回遂昌,迎會還是照常進行。解放初期(1950年)恰是黃皮佳年,還舉行過當日歸廟迎佛,直到土地改革,失去資金,這一民間古文化一直沒舉行,2005年民間群眾為了弘揚古文化,恢復了“七月秋賽會”。石練上街坦,觀會的觀眾多達五萬余人。每年于農(nóng)歷七月初八(即公歷8月12日)開始舉行,蔡相大帝巡游16坦,到農(nóng)歷七月二十四日(公歷8月28日)蔡相大帝歸殿。
作者簡介:吳保英(1977-),女,浙江遂昌人,浙江省遂昌縣石練鎮(zhèn)文化站群文館員。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