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晴 陳華靜 王宇萌 許 鴦 劉雨純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書寫歷史,拷問人性——讀加拿大黑人女作家埃多彥的《混血布魯斯》
譚雪晴 陳華靜 王宇萌 許 鴦 劉雨純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摘要】加拿大黑人女作家艾斯·埃多彥在《混血布魯斯》中通過對習德、瓊斯和希魯三個人復雜經歷關系的描述,再現(xiàn)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狂暴侵襲的背景下,黑人音樂的發(fā)展和黑人音樂家生活的不易,深入探討了黑人歷史書寫和人性善惡。
【關鍵詞】埃多彥;《混血布魯斯》; 歷史;人性
加拿大非裔文學是加拿大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大批才華橫溢的作家。但我國對非洲流散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對同屬北美的加拿大非裔文學關注不多。本文聚焦加拿大新生代非裔作家艾斯·埃多彥(Esi Edugyan)的《混血布魯斯》(Half-Blood Blues),解讀小說對黑人歷史書寫和人性善惡的探討,從中窺見加拿大非裔文學的藝術魅力。
2011年,蟄伏7年之久的埃多彥推出新作《混血布魯斯》,獲得布克獎、總督獎,吉勒獎和羅杰斯獎等重要文學獎項提名,并最終贏得吉勒獎、名聲大震,一舉成為加拿大新生代非裔作家中的佼佼者。 小說以二戰(zhàn)和冷戰(zhàn)結束后的90年代為背景,表現(xiàn)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黑人藝術家精神和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二戰(zhàn)期間,許多才華橫溢的黑人音樂家們前往歐洲生活,創(chuàng)造了歐洲的“爵士時代”。小說的時間跨度很大:從納粹上臺,二戰(zhàn)一觸即發(fā)之際開始,到90年代的巴爾的摩。又回到了30年代的德國柏林,再閃回到現(xiàn)代的柏林和波蘭,不露痕跡地融合了作者搜集的二戰(zhàn)史料和虛構的一個樂隊中黑人爵士樂手的經歷,對30年代歐洲活躍的藝術圈進行了活色生香的描寫。
《混血布魯斯》打破線性敘事,將兩條明晰的敘事線索融合在一起,展現(xiàn)了埃多彥高超的敘事技藝。小說并非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寫,而是對歷史進行重構,以“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再現(xiàn)20世紀二三十年代爵士樂的興盛往事,將故事的動人之處影影綽綽蔓延在小說里,邀請讀者參與歷史的建構。小說在重構歷史的同時并沒有完全否棄歷史真實,而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著名黑人音樂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就是一位典型的例子。阿姆斯特朗是一位在爵士樂“家譜”里名聲顯赫的美國著名小號手。這種指派真實的爵士樂史料和人物,將其重構進入小說的虛構時空里的寫法,是小說作者的獨特構思。小說的后現(xiàn)代的歷史敘事方式使得《混血布魯斯》的文學性具有了歷史的真實性和沉重感。與現(xiàn)實相對應的德國納粹法西斯鐵蹄蹂躪下1939年的柏林和巴黎、茅特豪森集中營、波蘭、美國的巴爾的摩,同樣注釋著《混血布魯斯》的歷史厚重感。
“小說是個人的想象樂園。它是一塊無人擁有真理的領地,不論是安娜還是卡列寧,但是每個人又都有權利被人理解,不論是安娜還是卡列寧?!崩サ吕凇缎≌f的藝術》中如是說,似乎是為習德背叛友情所作的注釋——習德對希魯?shù)募刀示哂须p重因素:獨占德萊拉的情愛,容不下德萊拉對希魯憐惜之情;妒忌希魯?shù)囊魳诽熨x。三十歲的習德對比自己小十歲的希魯?shù)囊淮伪撑?,幾乎足足影響希魯這個天才小號手的整個人生;習德的悔恨也由此裹挾著他此后生命的全部。在危難關頭,人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最本質的行為、想法。三十歲的習德在危難關頭看著希魯被德國士兵帶走,甚至是直接帶向死亡,而沒有作出作為朋友該有的反應。那一刻,人性的懦弱、自私和嫉妒顯露無疑。習德的潛意識里面的嫉妒,人性本質的那一絲惡,導致了希魯一生命運的轉折,也使得習德在以后幾十年的歲月里無盡的懺悔和不安。這些是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混血布魯斯》用文字描摹著爵士樂,也顯示出了埃多彥的才華。據(jù)查,在爵士樂中有核心之稱的“布魯斯”,還有一個譯名——“怨曲”。這樣的譯名包含著黑人音樂家在當時環(huán)境下被壓迫的掙扎怨憤,同時反映出納粹對優(yōu)秀的音樂家的迫害、扼殺。作者在譴責納粹德國的罪惡,也披露了人性中的惡之可怕。
黑人小號手希魯是無辜的被迫害者,他對音樂的態(tài)度極其認真,對人善良寬容。他被德國兵關進集中營,受到了悲
慘的待遇,但是他最終還是能以令人尊敬的態(tài)度寬容了一切。習德說過:其實,如果沒有希魯,就談不上《混血布魯斯》的存在。歸根結底,那是他的作品——他是樂隊的靈魂人物,是他和血淚寫出了這首曲子。他的號聲渾厚狂野攝人心魄,像干涸土地上開出的一叢鮮艷的花。他無法替代。
小說是以習德為敘事者的角度描述的。在讀者看來,習德并不是一個忠誠的人,然而即使在幾十年以后,瓊斯哪怕提到一點習德的不忠,他都會格外地憤怒,這是他心里很難打開的一個結。習德與瓊斯分離多年再聚合時,瓊斯很多次暗示或者提議習德和他一起去看望希魯,習德自始至終都是拒絕的,習德還因為瓊斯在典禮上播放的視頻而怒氣沖天,盡管瓊斯后來在咖啡館里的解釋是影片的編輯人胡亂剪輯他的話,造成了誤會。在那段視頻中,瓊斯是這么描述習德的:“真遺憾,我們對他那么信任?!杯偹归L舒了一口氣,沉思著。“不過他是個教訓,真的。看看嫉妒心會怎樣左右一個男人。為了個女人,背叛了那么有才華的音樂家,而且當時他不過是個孩子。為了小孩兒的才華,也為了那個女人。我是說,他當時站在那兒,看著納粹把小孩兒帶走,卻拒絕了自己的朋友,甚至假裝不認識他……但是,把希魯交給德國兵”。他搖搖腦袋?!斑€是太讓人吃驚了……老天,這簡直是犯罪這樁罪行,習德從來沒有承擔過責任”。作為讀者,我不知道習德和瓊斯到底誰說的是實話,但是,事實就是習德眼睜睜看著希魯被德國兵帶走,但小孩兒沒有一點出賣習德的意思。從那以后,習德不敢想象小孩的經歷,他甚至不敢相信小孩兒還活著,他對小孩兒始終是愧疚的。直到小說的最后:希魯把他無光的眼睛轉向習德,“我看得見你,習德?!彼诤诎抵姓f?!拔揖拖裎迨昵耙粯涌吹靡娔?。就是像那樣。”小說安排讓八十二歲的習德,面對從納粹集中營劫后余生,已經雙目失明的希魯進行懺悔。這個結尾可以說shi幾乎催人淚下的,特別是當讀者隨著作者的筆觸,任自己的心靈行走于小說的字里行間時,同時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感動于希魯?shù)纳屏己蛯捜荩袆佑诹暤逻@么多年的愧疚懺悔,感動于五十幾年過去了,樂隊里的“老人們”還能一起聽瑪雪拉·塞布里赫的曲子。
引用小說中的話:“如果你對自己的故事保持沉默,別人就會替你講,而他們的版本可能問題重重……”艾斯·埃多彥用背判的恐懼、忠誠的重負和羅生門式的種種可能性編織了一張大網,讓讀者意識到,人的一生中會做很多選擇,而在面對不各種情況做選擇時,往往會揭示出人性最真實、最本質的一面——是選擇背叛還是選擇忠誠,是選擇背叛還是永不原諒,值得每個人去深思?!痘煅剪斔埂吠ㄟ^小說和歷史,虛構和現(xiàn)實的的結合描寫,對人性之惡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因為人性之惡,小則影響身邊人的一生,大則使一個群體受到迫害,顛沛流離。相反,人性的善良可以化解幾十年的愧疚和矛盾,也會使社會變得和諧。
參考文獻:
[1]艾斯·埃多彥.混血布魯斯[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綦亮.多元文化語境中的人性審視[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4(06).
[3]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4]Lawrence Hill, Someone Knows My Name,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5]Austin C. Clarke, The Survivors of the Crossing, Peepal Tree Press Ltd., 2011.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本科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非裔加拿大英語文學歷史敘事研究”(201410332070X)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