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洋
(南京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2)
沈璟戲曲作品研究概況論考
高 洋
(南京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2)
【摘要】作為晚明時期出色的傳奇作家和曲學家,沈璟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沈璟的戲曲創(chuàng)作以舞臺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積極探索傳奇舞臺體制改革。他提倡并且身體力行,避免“案頭之作”的不良傾向,與同時代大多數(shù)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風貌,也獲得了很多評論家的肯定??墒窃趯嶋H流傳到后世的作品并不多。有些作品當時就沒有刻印,很快亡佚。本文重點研究后世對他作品的研究情況。
【關鍵詞】沈璟;戲曲作品;研究概況論考
沈璟(1553—1610),字伯英,晚字聃和,號寧庵,又號詞隱生,江蘇吳江人,萬歷初進士,歷任兵部、禮部、吏部諸司主事、員外郎,官至光祿寺丞。因科場舞弊案受人攻擊,壯年棄官歸鄉(xiāng),“日選優(yōu)伶,令演戲曲”,把大部分精力都傾注在傳奇創(chuàng)作及昆曲音律研究中。
王驥德在《曲律》中說沈璟“雅善歌,與同里顧學憲道行先生,并畜聲伎,為香山、洛社之游,……生平故有詞癖,每客至,談及聲律,輒娓娓剖析,終日不置?!盵1](P164)政治上的失意成為沈璟研究戲曲的動力,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達到很高的造詣。呂天成對沈璟的傳奇推崇備至:“紅牙館內,謄套數(shù)者百十章,屬玉堂中,演傳奇者十七種。顧盼而煙云滿座,咳唾而珠玉在毫。運斤成風,樂府之匠石;游刃余地,詞壇之庖丁?!盵2](P212)王驥德《曲律》中尊他為“詞林之哲匠,后學之師模”[1](P164)。
沈璟平生精研曲律,理論著作《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二十一卷具有很高價值。此譜是修正、增補蔣孝舊輯《南九宮十三調譜》而成。呂天成評價其“嗟曲流之泛濫,表音韻以立防;痛詞法之蓁蕪,訂全譜以辟路”[2](P212), 對昆腔音律的整理有巨大貢獻。所著傳奇十七種,合稱《屬玉堂傳奇》,現(xiàn)存《紅蕖記》《埋劍記》《雙魚記》《義俠記》《桃符記》《墜釵記》《博笑記》七種。
沈璟還著有清曲①《情癡囈語》一卷,《詞隱新詞》一卷,《曲海青冰》二卷,還編輯有《南詞韻選》的清曲選集,收有明初以來周憲王、楊升庵、唐六如、祝枝山、李日華等二十五家清曲,也有無名氏及沈璟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沈璟還有大量詩作收在《屬玉堂稿》,有人評價沈璟的詩“近體雄建清麗,亦宗盛唐”[3](P919)。
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把沈璟作為湯顯祖的對立面來研究,態(tài)度以抑為主,因而同沈璟在戲曲史上的實際地位和影響相比,以往研究無論是從數(shù)量還是質量上都很不相稱。凌景埏先生發(fā)表在《文學年報》1935年第5期上的《詞隱先生年譜及其著述》和趙景深先生收在《明清曲談》里的《沈璟清曲輯逸》和《沈璟傳奇輯逸》都是沈璟研究較早的成果。此后,公本秘本相繼問世,前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對《曲品》楊志鴻抄本和中華書局周妙中女士對《群音類選》中的介紹都豐富了沈璟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1981年葉長海發(fā)表在《文學遺產》上的《沈璟曲學辯爭錄》第一次正面評價了沈璟,就學術界一貫對沈璟研究的思維定式進行辯證分析,從“斤斤返古”、“湯沈之爭是否確有其事”等幾個方面深入探討。材料豐富、論證嚴密,結論和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1991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徐朔方的《沈璟集》,這本著作收錄了現(xiàn)存所有的沈璟作品,包括七種傳奇和已佚戲曲中的殘章和存目;詩詞、清曲若干種,包括套數(shù)和散曲,其中有著名的[商調·二郎神]《論曲》。書中還收有他與王驥德和呂天成之間的信件。附錄中收有別人為他作品撰寫的序跋,以及王驥德、呂天成、徐復祚、馮夢龍、凌蒙初等人對其作品的評價。本書收錄沈璟作品齊全,考據(jù)嚴密,成為之后沈璟研究可靠的基礎資料。
1992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朱萬曙的《沈璟評傳》,書中對沈璟的生平際遇和作品狀況進行了較為全面客觀的研究論述,但對很多精辟的觀點未深入展開。
李真瑜1999年1月發(fā)表在《文學遺產》上的《吳江沈氏文學世家作家與明清文壇之聯(lián)系》,2004年1月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上的《沈氏文學世家的家學傳承及其文化指向——關于文學世家的家族文化特征的探討》,都對沈璟有較為深入的分析和評議。2003年5月發(fā)表在《文學遺產》上的《沈璟治曲初議》,針對王驥德、黃旛綽和錢南揚先生等人關于沈璟治曲不精的觀點,列舉大量實例,展開辯駁,認為沈璟的學術精神和研究方法并非一概不精,其中值得稱道之處還是占據(jù)主導位置的。
系統(tǒng)的文學史和戲曲史都無法對沈璟避而不談。吳梅先生在《中國戲曲概論》中對其前期作品《紅蕖記》評價較高,認為“吳江諸傳,獨知守法,《紅蕖》一記,足繼高、施”[4](P152),而對其后期改為本色風格的作品不夠重視。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也是如此。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郭英德《明清傳奇史》,該書系統(tǒng)論述了明清兩代傳奇發(fā)展的歷程,材料豐富、文辭華美,是研究明清傳奇的重要史論著作,但在提到沈璟時也不無鄙薄之意。持此類觀點的著作還有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王永健的《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王衛(wèi)民1995年3月發(fā)表在《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的《古代曲論概說》, 顧聆森1998 年3月發(fā)表在《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上的《論中國古代戲曲的理論批評》。他們大都認為沈璟創(chuàng)作思想保守,拘泥于形式,過份強調音律而忽視了內容,語言風格因為追求平實淺白,反而流于俗俚,內容和形式本末倒置。還有各種零星評論散見于對明清傳奇的各種研究論著中,態(tài)度大都以貶為主。觀點不同的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因為葉長海曾對沈璟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字里行間不無偏愛之色,因此對沈璟的曲論著作和語言風格贊譽有加。
從根本上說,戲曲是一種舞臺藝術。前輩學者在研究中都能意識到沈璟提出“合律依腔”和“語言本色”這兩大理論主張源于對自己作品“場上之曲”的定位,但往往一筆帶過,重視文本而忽略舞臺實踐,很少具體深入挖掘他作品中的舞臺性特色。
沈璟“生長三吳歌舞之鄉(xiāng),沈酣勝國管弦之籍。妙解音律,兄妹每共登場;雅好詞章,僧妓時招佐酒?!盵2](P212)他從小生活在昆腔興盛地區(qū),濃厚的藝術氛圍培養(yǎng)了他超卓的戲曲才能,他擅長清曲和串演。由于他精通格律,又有舞臺演出的才能和經驗,因而非常注重舞臺實踐。雖然我們現(xiàn)在已經無法考證當時的演出情況,但是從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沈璟的作品是場上之曲,而不是案頭之作。顧聆森1985 年6月發(fā)表在《劇藝百家》創(chuàng)刊號上的《沈璟曲論辯》肯定了這一點,從沈璟音律理論對昆曲的影響談到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用指導性,認為是從這個意義上王驥德才說沈璟的功績“斤斤返古,力障狂瀾”[1],這也是呂天成明知沈璟的文才不如湯顯祖,還堅持“首沈而次湯”[2]的原因。
“毋庸諱言,屬玉堂著作一般說來格調低,藝術上不耐咀嚼。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主觀上很認真,他不斷地探索、嘗試各種題材和形式,十分重視舞臺實踐,要求一本戲不僅可供歌筵上玩賞,還得在廣場上向群眾演出。這點從他劇作的取材、形式、語言各方面都可得到證明?!盵5]所以,舞臺性是沈璟戲曲作品中較為突出的藝術特點。
注釋:
①這是就戲曲同非戲曲相對而言,本文將非戲曲稱之為清曲,即晚明胡文煥《群音類選》中所稱清腔。通常稱非戲曲為散曲,但是這樣籠統(tǒng)的叫法很容易引起概念混亂。非戲曲即清曲既包括無組織的散曲,也包括有組織的套曲,一名套數(shù)?!独⊙莩鍪犯濉芳闯执颂岱?。
參考文獻:
[1]王驥德.曲律[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呂天成.曲品[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3]沈著.徐朔方輯校.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王衛(wèi)民編.吳梅戲曲論文集[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5]陸萼庭著.趙景深校.昆劇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高洋(1979- ),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
【中圖分類號】I237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