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松,趙業(yè)新
(1.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2.皖西學院政法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科技成果轉化中國有無形資產管理的制度障礙與對策
楊武松1,趙業(yè)新2
(1.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2.皖西學院政法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在當代世界各國無形資產管理制度運行與保障體系內,形成了 “基礎研究任務與應用研究市場相結合為導向”、“純粹市場導向”和 “政府計劃導向”三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長期以來,中國科研活動與成果轉化奉行 “政府計劃導向”模式,國有無形資產管理規(guī)范混同于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之內,缺乏獨立體系的管理機制,對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了一種制度性障礙,導致中國技術類無形資產轉化率低下。中國必須更新產權理論認知,構建獨立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法律體系,才能消除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性障礙。
科技成果轉化;國有無形資產;技術類無形資產;產權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chuàng)新與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推動社會發(fā)展,但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進步與轉化運用的基礎是科技管理體制。從科技投入數(shù)量看,“新世紀以來中國科技研發(fā)投入快速增加,2012年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1.98%。但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40%[1]?!敝袊萍汲晒D化應用率低的問題迫切呼吁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合理配置。從中國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的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構成看,亟須厘清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存在的制度性問題及其影響,在參考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修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與創(chuàng)建獨立體系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法等路徑理順國有無形資產管理體制,發(fā)揮其保障、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轉化應用功能,為中國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提供正能量。
由于經濟制度不同,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歷程不一,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律制度的時間先后不一等原因,世界各國形成了不同類型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1.1 “基礎研究任務與應用研究市場相結合為導向”模式
美國是推行該模式的典型國家。此類模式由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共同組成,基礎研究強調政府科研服務職能履行,它以政府出資為主,依托高校與各類研究機構開展科技研究;應用研究一般走市場運作模式,以企業(yè)為主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科研立項與經費支持以及成果轉化均由企業(yè)自行裁處。“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實施法規(guī)、引導企業(yè)與產業(yè)部門合作、并幫助建立各類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2]?!泵绹鞘澜缟献钤缭O置憲法規(guī)范,并采用單行立法多渠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美聯(lián)邦憲法明確規(guī)定:國會有權保障著作家及發(fā)明家對其作品與發(fā)明物于限定時間內之專有權利,以獎勵科學與實用技術的進步。該憲法規(guī)范不僅明確了國家對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進步等方面的總體責任,也肯定了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享有的憲法性權利。
為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使其成為改變人們生活的助推力,美國在20世紀50-60年代修改專利法、版權法、商標法的基礎上,于80年代通過專門立法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形成了一系列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的法律規(guī)范。美國通過一系列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法案,既明晰了國家資本投資生成的科技成果的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規(guī)則,也協(xié)調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研究機構、企業(yè)三者之間的關系,促進了高新技術的轉化應用,將科技實力轉化為國家經濟實力和全球競爭力。不同年代之間相應經濟數(shù)據的對比是該影響力的最直觀反映,如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對外出口中依賴知識產權保護的比重僅有10%,到90年代末就快速升至50%。1977—1996年20年期間,美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2.6%,而美國核心版權產業(yè) (包括書刊、影印和軟件產品等)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5.5%[3]?!?/p>
1.2 “純粹市場導向”模式
其代表國為德國與日本。該模式下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堅持 “自主優(yōu)于國家”原則,堅持市場導向,采用市場化管理。不僅科技項目由科研院所與企業(yè)承擔,科技成果的價值也適用市場機制進行評估。政府除了對部分大型項目提供部分經費支持外,主要是制定相應法律規(guī)范,為科技創(chuàng)新設定一定的評判標準,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公平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為更好地促進德國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德國政府在經濟私法的構建與完善上,積極推行稅收優(yōu)惠政策與金融優(yōu)惠服務政策;在經濟公法的構建上,通過經濟服務制度與制裁法的完善,加強監(jiān)督管理與服務??傮w看,德國政府在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中起市場監(jiān)管與市場服務的作用。日本對于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的立法力度直逼美國。它除了頒布知識產權戰(zhàn)略規(guī)劃推動本國知識產權發(fā)展之外,還通過修改專利法與設置專門的法律制度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為日本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奠定了法制基礎。
1.3 “政府計劃導向”模式
英國、中國實行此類模式。該模式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以政府和企業(yè)為投資主體,科研項目主要由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yè)獨立或合作完成。政府不僅制定科研計劃和獎勵政策,還通過行政職能主管部門歸口管理相關科研項目與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從政府計劃導向的運行實踐看,政府在科研項目與成果轉化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政府有關立法多立足于設定管理與監(jiān)督規(guī)范,缺乏相應產權激勵機制與服務平臺構建等規(guī)范設置。隨著全球化的到來,21世紀,英國與中國逐漸認識到該模式的弊端,通過改革,減少政府監(jiān)督與管理職能,加大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的服務職能,傳統(tǒng)意義上的 “政府計劃導向”模式及其法律制度開始淡化。
國有無形資產主要由五種資產構成:一是天然的或法定的無形資產,如特許經營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等;二是國家投資形成的無形資產,如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三是流通領域創(chuàng)造的國有無形資產,如經銷網、商業(yè)秘密等;四是公民或法人利用國有資本創(chuàng)造的無形資產,如職務發(fā)明、職務作品等;五是利用國有資本從境外購買的無形資產等[4]。專利、商標以及職務發(fā)明等無形資產與科技成果轉化具有直接關系,而特許經營權、商業(yè)秘密等無形資產無需成果轉化。因此,專利、商標以及職務發(fā)明等技術類國有無形資產為本文分析對象。從中國現(xiàn)行國有資產管理規(guī)范構成看,國有無形資產的內涵、形態(tài)及管理規(guī)則均包含于國有資產管理法之中,尚無獨立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法運行。國有無形資產管理陷入國有資產管理規(guī)則之中,其獨立的資產形態(tài)被制度性忽略。這種從理念到制度均混同國有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認知的現(xiàn)狀,對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構成了一種制度性障礙。
2.1 粗線條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規(guī)則,使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律保障的結構性問題越發(fā)明顯
自1991年 《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首提國有無形資產以來,后續(xù)頒布實施的國有資產管理規(guī)章,如 《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均對無形資產具有相應表述。但現(xiàn)行國有資產管理規(guī)章關于無形資產的規(guī)定多為粗線條規(guī)定,主要表現(xiàn)為國有資產的構成類型之一、國有無形資產的表現(xiàn)形式、國有無形資產的評估等內容規(guī)定。從規(guī)章的結構看,國有無形資產管理規(guī)則的篇幅設計極為稀少,不具體系性;從科技成果轉化事域看,現(xiàn)行科技進步法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均存在體系結構失衡的法律問題。這種體系結構失衡主要表現(xiàn)為 “科技進步法”與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的監(jiān)督管理,輕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服務體系法律規(guī)則的構建。粗線條的規(guī)范構成會導致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出現(xiàn)兩種弊端:①使國有無形資產管理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導致國有無形資產管理無法實現(xiàn)法治化;②科技成果轉化監(jiān)督管理規(guī)范越完備,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空間就越發(fā)狹小,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制度的功能就越發(fā)有限。2014年新修的科技成果轉化法新增加了大量服務性規(guī)范,恰好說明了此前科技成果轉化法該內容的缺失問題。
2.2 國有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混同管理,既混淆二者的價值認知,也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成本
中國現(xiàn)行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采用統(tǒng)一架構的模式管理有形與無形國有資產?;焱芾淼淖畲蟊锥耸腔煜行闻c無形資產的性質差異與價值區(qū)別,將國有有形資產管理規(guī)則未加區(qū)分地沿用于無形資產管理之上,忽略了二者的產權基礎與市場交易基礎的差異性,導致科技成果此類技術類國有無形資產從評估到轉化等過程均缺乏獨立的管理原則與轉化規(guī)則。同時,對無形資產的價值估量,現(xiàn)有制度要求無形資產的定價應由權威和獨立的資產評估機構給出。然而,除非是雙方在先期合約中就確定無異議地接受共同認可的資產評估機構的定價,否則它給出的定價只能以價格來描述無形資產的價值,而并不必然地反映科技成果真實的市場價格。實質意義上,科技成果真實的市場價格是出資者與無形資產持有人之間談判的結果,常常會與資產評估機構給出的定價相差甚遠。從實踐案例看,依據統(tǒng)一的國有資產評估規(guī)則對國有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由于對科技成果此類國有無形資產缺乏獨特的價值認識與市場接觸,導致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形資產評估變成國有有形資產的價格定位,無法反映其真實的市場價值。將兩者混同管理,會增加科技成果轉化的交易成本,對科技成果的市場交易造成障礙。
2.3 國有無形資產的 “雙重所有權”問題,加劇了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過程中權利認定難度
國有無形資產 “權屬不清”與 “權利認定不明”是中國現(xiàn)行國有資產管理規(guī)范的一項制度缺陷。2007年實施的 《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條確立了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研項目技術成果 “項目承擔者所有為原則,國家所有為例外”的所有權歸屬原則。但實踐中 “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如何界定,由誰界定均無明確指向,制度構成上形成了科技成果所有權歸屬的不確定性問題。財政部 《中央級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方法》、《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規(guī)定,事業(yè)單位的無形資產屬于國有資產,中央級事業(yè)單位技術成果處置收入屬于國家所有,應當按照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和財政國庫收繳管理的規(guī)定上繳中央財政,同時中央級事業(yè)單位處置科技成果時需要遵循異常嚴格繁瑣的審批手續(xù)。此類規(guī)定限制和制約了科研機構對其科技成果的支配權和自由轉讓權,造成了實踐中 “雙重所有權”困境。這種 “權屬不清”的現(xiàn)象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發(fā)明成果,也不利于調動項目承擔者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盡管新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但在科技成果產權歸屬問題的處理上,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管理機構和項目承擔者,應當按照 《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的規(guī)定,采取措施促進項目成果廣泛應用。沿用 《科學技術進步法》的產權規(guī)定,說明新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沒有解決技術類國有無形資產 “雙重所有權”的困境問題。
2.4 科技成果轉化審批程序繁雜,影響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實效性
從科技成果轉化實踐看,現(xiàn)行教育部直屬高校專利和專有技術轉化的審批程序至少需要經過“二估三審”的時間橋:學院評估-學院內部專家評審-外部資產評估機構評估-學??蒲刑幹R產權管理辦公室審批-財政部審批 (集中報批,技術入股需一事一批)。如果經過全程審批程序,至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時間長的則需二三年才能完成。此外,在實踐操作中,各地區(qū)科技成果轉化審批程序與時間也各不相同,時間沖突極易導致跨地區(qū)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被審批部門擱置下來,從而影響科技成果根據市場需求第一時間轉化應用。信息時代,市場經濟極其講究時效性。科技成果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chuàng)新的產物,其轉化應用具有非常鮮明的 “時效性”,高科技產品的生命周期也隨著科技創(chuàng)新的進步在不??s短。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制度設置繁雜的審批手續(xù)不僅降低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效率,也增加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交易成本,很可能造成國有無形資產商業(yè)價值的貶損甚至完全喪失價值,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實效將為零。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中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既存在理念認知落后的問題,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制度還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無法從監(jiān)管、服務、轉化應用等內容上實現(xiàn)體系性的制度銜接。這主要是基于中國獨特的經濟結構與有側重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構造而形成。 “在實踐生活中,只有具體、特定的法律而無法律自身,每一個特定的法律都有特定的時間度、空間度和與之相關的事實度[5]”。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制度不可能是單向度的法律結構,需從理論認知到制度修正或創(chuàng)新上重新審視中國現(xiàn)行國有無形資產管理的法律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保障制度。
3.1 更新產權理論認知,指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制度的建構
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之所以混同有形與無形資產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此前之所以重科技成果轉化的監(jiān)管而輕市場交易規(guī)范的設置,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于產權的理論認知、功能認知以及權利實現(xiàn)安排 (制度形式)缺乏必要的納新。依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現(xiàn)實世界里,產權初始配置會影響經濟效率。如何促進財產的有效利用,如何實現(xiàn)效益的最大化,已經成為現(xiàn)代產權制度設計的根本所在。產權對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創(chuàng)造具有潛在的推動力,不同的產權結構決定不同的經濟后果。按照現(xiàn)代產權理論的思路解決 “雙重所有權”困境,就必須注重科技成果產權歸屬及權能利用的經濟效率,盡可能地促進交易成本的減少和產出的增加。在進行利益分配和權利配置時應考慮如何建立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甚至產業(yè)化的激勵機制,如何減少因不同部門利益沖突而造成的交易成本,如何提高國家科研資金的利用效率。國有無形資產管理過程中,只有從產權理論認知上進行納新,才能進一步完成權利實現(xiàn)安排,正確設置國有無形資產管理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3.2 完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規(guī)范,并使之形成獨立體系的制度架構
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的本質區(qū)別決定了有形資產的傳統(tǒng)管理理論并不適用于技術類無形資產。因此,基于有形與無形資產產權交易基礎存在差異的認知,有必要放棄一些傳統(tǒng)的建立在有形財產基礎上的觀念,從樹立 “追求時間效率最大化”的價值目標、簡化審批程序等角度構建契合技術類無形資產特點與規(guī)律的無形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從立法層面思考獨立的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法的體系架構。這需要梳理現(xiàn)行國有無形資產管理的規(guī)范構成,明確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法的法律結構,如管理原則、監(jiān)督機制、市場服務規(guī)則、市場交易規(guī)范等等內容;②依據統(tǒng)一的法律精神、原則理順法規(guī)之間的矛盾。為避免由法律規(guī)定的某種既有權利義務模式或特權對發(fā)展中的社會交易產生阻礙,須嚴格地按照交易成本是否降低的標準推動法律創(chuàng)新或選擇最優(yōu)的制度安排。為此,在技術類國有無形資產管理立法、執(zhí)法及司法過程中,必須確保法律精神或原則達成一致;③ “量身定制”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規(guī)范。國有無形資產中最具科技含量,能直接轉化為經濟影響力和國家競爭力的當屬技術類無形資產。在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法之內“量身定制”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規(guī)范,能夠分門別類地加強各種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管理,并進而促進其成果轉化,防止技術類無形資產因體制不完善而流失或喪失實效。
3.3 構建 “項目承擔單位所有權”與 “國家介入權”的協(xié)調互動機制
依 “誰投入、誰享有”的原則,國家資助形成的科技成果歸國家所有。但是,從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思考,應當將科技成果的所有權“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對此,可以考慮 “雙層補償論”作為構建協(xié)調互動機制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作為獲取公眾稅金和 “下放”發(fā)明專利權的補償,項目承擔者應當給予公眾介入權,以確保公眾能夠接觸政府資助之科技成果。從技術轉移與公眾利益的視角看,介入權以強制許可的潛在可能性對項目承擔者起到威懾作用,項目承擔者因擔心政府的介入而積極主動進行技術轉移和商業(yè)化運用。國家介入權的另一個價值在于維護公共利益。公眾以繳納稅金的方式資助項目承擔者完成發(fā)明,則其利益當然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因此,按照 “雙層補償論”和 “技術轉移與公眾利益兼顧”的思路解決科研機構怠于轉化科研成果的問題,應設置 “國家介入權”,明確各方權利主體怠于轉化科研成果時國家干預的條件和手段。
3.4 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獎懲制度
激勵權利人與相關人員積極從事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工作,并消除各種怠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行為,防止科技成果虛置問題的濫觴,有兩項內容需重視:①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機制,激勵科技成果權利人、完成人、幫助科技成果轉化的關系人參與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的轉化,展現(xiàn) “政府的不同激勵政策對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作用”[6];②建立懲罰制度,借用罰款、權利剝奪以及對責任人的公報批評等等方式對怠于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權利主體實施處罰。
[1]董冠洋.國家發(fā)改委官員: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10%[EB/OL].中國新聞網,http://finance.21cn.com/newsdoc/zx/a/ 2013/1221/21/25657735.shtml,2015-05-15.
[2]賈玉花.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外比較分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09,(08):379-380.
[3]肖武嶺.跨國公司與我國知識產權戰(zhàn)略的思考[J].科技與經濟,2006,(02):50-53.
[4]年志遠.國有資產流失及其治理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44.
[5]吳經熊.法律哲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6-17.
[6]鄭瓊潔.政府科技激勵與技術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5,(06):16-21.
(責任編輯 劉傳忠)
The Institution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Intangible Assets Concerning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Yang Wusong1,Zhao Yexin2
(1.School of Law,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2.Political and Law School,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
In th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system of intangible assets,there are three approaches:the approach of the integration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rket,the approach of pure market and the approach guided by governmental plan.Because there exists the approach of governmental plan,national tangible asset rule applicable to national intangible asset and no independent management system to intangible asset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it is poor efficiency in respect of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In order to eliminat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we must update the knowledge of the theo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legal system of intangible asset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National intangible assets;Intangible assets in technology;Property rights
楊武松﹙1978-﹚,男,貴州人,廈門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經濟法、知識產權法。
F204
A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重大公開招標項目 “國有資產管理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研究”(2013GXS4D122),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 “高等院校在產學研結合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2011SK369)。
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