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圓
7月13日,廣州一年一度的橫渡珠江活動結(jié)束。這次率先游上岸的,既不是帶隊的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也不是首次下水的市環(huán)保局局長楊柳,而是舉著“美麗珠江,幸福廣州”牌子的市游泳協(xié)會運動員。
這一次,以往奮勇爭先的市長陳建華有意“讓賢”。他向媒體攝影記者的鏡頭揮手致意,游至河道中部時還停留了兩三分鐘玩水,等待后來居上的佛山市代市長魯毅,并肩前進。
2006年,廣州恢復橫渡珠江活動,初衷是展示政府治理珠江水質(zhì)的成果。但當時任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和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相繼躍入珠江后,這項活動就被地方主政者賦予了強烈的政治宣示意味。
雖然9年來,再也沒有比黃華華職務更高的領導下水,但廣州市市長8次參與橫渡,市委書記5次參與,書記市長齊下水4次,足見橫渡珠江已成為羊城官員的常規(guī)動作。
會游泳要上,不會游泳再苦再難也要上。2010年,剛擔任廣州市市長的萬慶良表示,因游泳水平還不達標,只能“作岸上觀”。不過第二年,他就綁了一身浮標“勇奪亞軍”,引發(fā)民間“游泳名次就是官場上的論資排輩”的調(diào)侃。據(jù)《廣州日報》報道,萬市長為能橫渡珠江,連續(xù)12天從晚8時苦練游泳到凌晨1時。
之后的三年里,升任廣州市市委書記的萬慶良和市長陳建華總是一同出現(xiàn)在珠江擊水的第一方陣,先后上岸。而今年,陳建華有些孤單。就在半個月前,曾與他并肩渡江的萬慶良被中紀委帶走接受調(diào)查。
橫渡珠江活動的開展和珠江水污染治理密切相關。2002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李長春乘船視察珠江,提出“一年初見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變清”的珠江整治目標,設想著“等珠江水變清了,要恢復市民集體下珠江游泳的傳統(tǒng)”。李長春赴京任職后,曾連續(xù)三年在全國兩會上舊話重提,只要到廣東團看望代表們,便會過問珠江整治的進展。
2004年李長春參加廣東團討論時,曾問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明年你帶頭跳到珠江里游泳,行不行?”兩年后,廣州舉辦首次橫渡珠江活動。當時已調(diào)往貴州任職的林樹森意外地出現(xiàn)在活動彩排隊伍中,24分鐘游完全程—為了老領導的囑托。
但不是所有江河都能有這樣的運氣,中國東部地區(qū)的大多數(shù)地表水都達不到三類水,不適合游泳,更別提飲用了。2013年2月,浙江省瑞安市一老板出20萬元喊環(huán)保局局長下河游泳20分鐘,話音未落,又有網(wǎng)友懸賞30萬元請蒼南縣環(huán)保局局長下河試水。一座城市的河流是否污染嚴重,當?shù)亻L官或者負責干部敢不敢下水游泳成為重要衡量標準。
國家出臺的《地表水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對不同水質(zhì)狀況進行了分級,江河水質(zhì)達到三類水以上的標準才適合游泳。因此官方舉辦集體橫渡活動時,水質(zhì)必須保證在三類水以上。
但珠江廣州河段的水質(zhì)除豐水期極少數(shù)時候達到三類水標準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四類水甚至更為糟糕。廣州市水務局透露,此番橫渡珠江活動采取了臨時措施才將水質(zhì)保障到三類水水平,不過未動用“調(diào)水補水”手段。在9次橫渡珠江活動中,官方承認只有2011年和2012年因水質(zhì)改善未采取“臨時措施”。換言之,普通民眾要想在江水里游完后皮膚不發(fā)癢,得等一年一度的橫渡珠江。
1969年至1977年,廣州先后舉辦7次暢游珠江活動,萬人參加,場面蔚為壯觀。那時的橫渡珠江就已帶上抹不去的政治意味—“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橫渡長江”。
其實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曾經(jīng)橫渡珠江,比暢游長江還要早,是“暢游三江”計劃中的第一站。
據(jù)2008年9月竇應泰在《黨史文匯》雜志所述,1956年4月,毛澤東在廣州視察,向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表達了暢游珠江的愿望。這下為難壞了陶鑄,他不僅要考慮湍急的水流、偏低的水溫、蚊蟲肆虐的水面,還要考慮來自港澳的敵特分子。陶鑄很快拿出一個關于珠江水系不利于游泳的報告,想勸阻毛澤東下水,還特別強調(diào)珠江水污染較為嚴重。
上世紀50年代的污染主要是未經(jīng)處理的生活垃圾和糞便。毛澤東不以為然地說:“水至清則無魚,我們不能把水看得那么臟,人可以弄臟水,可是水卻無法弄臟人?!币槐娙说戎坏庙槒?,低調(diào)完成了兩小時的珠江暢游,雖然水面上不時可見污物和糞便,但毛澤東絲毫不介意。
毛澤東畢生酷愛游泳,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上學時,就曾用一首雜言詩號召同學去游泳:“鐵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淺合度兮,生命無妨。凡我同志兮,攜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場?!蹦菚r他的主陣地是湘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回湖南視察時多次在家鄉(xiāng)的江河水庫里游泳。
毛澤東游泳技術(shù)高超,最拿手的是自由泳和側(cè)泳。他在水里可以“坐凳子”、“立正”、“稍息”。在那個時期看過內(nèi)部外國電影的人會借題發(fā)揮,稱頌首長側(cè)身仰游時像“美人魚”,踩水時又像在表演“水上芭蕾”。
1956年,毛澤東完成了暢游三江的壯舉,而首先下的就是珠江。
毛澤東更大的愿望是到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游泳。長江與漢水交匯于武漢市中心,江面寬闊,自古就是“練我雄兵”的好地方。
1934年,張學良在漢口駐防期間,曾組織首屆以“強身健國”為口號的橫渡長江活動。為保證活動順利進行,他還下令“比賽期間,所有船只不得航行,外國船只也不例外”。張學良還特地贈送第一名一枚刻著“力挽狂瀾”四字的銀盾。從此,橫渡長江成為武漢標志性的群眾活動。
但真正讓橫渡長江變成一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應歸功于毛澤東的12次橫渡長江。1956年6月初,毛澤東抵達武漢,三次到長江中流擊水?;鼐┖蟠蠊P揮毫,寫下了那首后來廣為流傳的《水調(diào)歌頭·游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p>
不久,中國進入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60年,中共中央在《關于衛(wèi)生工作的指示》中強調(diào),衛(wèi)生工作要與提高體育運動相結(jié)合,提倡大家跑跑步、做做操、打打球、游游泳。這項指示直接掀起武漢渡江活動高潮。該年的渡江活動,包括工農(nóng)商學兵各界1萬余人參加競渡決賽。
1966年7月16日,武漢舉行第十一屆渡江活動。毛澤東乘快艇檢閱了游泳大軍后,接著第12次橫渡長江。這一天也被確定為毛澤東暢游長江的紀念日和群眾性橫渡江河的日子。
全國有江有河的地方紛紛組織開展群眾性的渡江活動,許多地方場面狂熱,一度不能自持,甚至發(fā)生溺亡事故。群眾渡江時舉著諸如“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壽無疆”的漂浮標語,按隊列行進,將表忠心的機會帶到了水上。
橫渡大江本身就有著濃厚的準軍事意味,領導第一個到達則有著“先登”一樣的軍事意義,當領導本身是游泳健將時,這種場面就特別熱烈。
毛澤東去世之后的大規(guī)模橫渡活動越來越少,地表水情況不適合游泳,年輕人會選擇更安全的健身房和游泳館,學校根本不敢組織學生學游泳尤其是野泳,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稍有閃失,可不是“干革命就會有犧牲”、“村里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寄托我們的哀思”這樣的話能打發(fā)了的。
不過在國家領導人那里,游泳這項運動仍然受到青睞。鄧小平在北戴河游泳,常常游到很遠的深水區(qū)。
1997年,江澤民訪美期間在懷基海灘下水暢游太平洋,游離海岸300英尺(約91.4米)。不過和河流不同,在海中游泳時,除非選擇海峽或者小島,否則很難橫渡到對岸,也沒有挑戰(zhàn)長江或者珠江那樣引人注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