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奇[西北大學文學院,西安710127]
黃庭堅《寄黃幾復》用事新詁
——兼論黃庭堅用典特點
⊙李小奇[西北大學文學院,西安710127]
《寄黃幾復》是黃庭堅詩歌中的名作,其后注家頗多,亦不乏賞析之作。筆者在反復研讀此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前注均未識今典“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注解也未盡其意;古典“治病不蘄三折肱”的用典意圖不為贊揚幾復執(zhí)政才能,實為朋友、為自己而發(fā)不平之鳴,委婉地表達對當時囿于門戶之見、黨錮之爭的用人政策的強烈不滿和批判,是對統(tǒng)治階級的勸諫和忠告。這首詩也體現(xiàn)了黃庭堅詩歌善于反用典故和深曲婉轉的用事特點。
黃庭堅黃幾復今典古典反用典故深曲婉轉
黃庭堅《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本篇是黃庭堅詩歌中的名作,宋代的任淵、史榮、史季溫分別為其內集、外集、別集作注,元、明、清時期均未見注書,當代則有不少著名學者為此詩作注,但已有注解多采用傳統(tǒng)的箋詩方法,雖重古典卻不細究今典。陳寅恪詩歌闡釋理論認為:“自來詁釋詩章,可別為二:一為考證本事;一為解釋辭句。質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當時之事實。后者乃釋古典,即舊籍之出處。”①在此詩的注解中,諸家均未識今典“桃李春風,江湖夜雨”,且對今典和古典“三折肱”所注所解雖言之可通,尚有些語焉未詳,或詳而未切,甚至有可商榷之處。本文考索此詩用典并做出新詁,以更深入地理解詩歌內涵,認識黃庭堅用典的特點。
《寄黃幾復》詩的原注為:“乙丑年德平鎮(zhèn)作。”乙丑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當時黃庭堅監(jiān)德州(治所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德平鎮(zhèn),時年四十歲。其好友黃幾復任廣東四會縣令。諸家對詩歌首聯(lián)解讀歷來一致,表達了和朋友黃幾復遠隔天涯、寄書難達的境況,寄托對朋友的深切思念。宋代任淵注頷聯(lián)為:“兩句皆記憶往時游居之樂,今既十年矣?!雹谄浜笞⒄呔捎么苏f,認為其對仗工巧,對比強烈,懷念往昔歡聚的美好歲月,抒發(fā)漂泊江湖、羈孤未遇之嘆。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如是注解:“據(jù)《黃幾復墓志銘》所載,黃庭堅與黃幾復于熙寧九年(1076)同科出身,此處謂京師歡聚后,一別就是十年。”③該注是將任注中的往時游樂具體化了。此后亦有賞析文章沿襲同樣觀點。④但是若細細考究“桃李春風一杯酒”,便會發(fā)現(xiàn)任淵所注籠而統(tǒng)之,語焉不詳,而朱東潤編書之注則有謬誤之處,其原因皆在于未能發(fā)現(xiàn)并正確理解今典。
黃幾復在宋史中無傳,留下的資料很少,其事跡見錄于黃庭堅為其做的《黃幾復墓志銘》,并散見于黃庭堅的詩作之中。黃庭堅和黃幾復為同鄉(xiāng)好友,據(jù)鄭永曉所著《黃庭堅年譜新編》可知,黃庭堅與黃幾復相交在英宗治平年間,《黃庭堅詩文鑒賞辭典》所附“黃庭堅生平與文學創(chuàng)作年表”將二人相交時間考定于治平三年(1066)。時黃庭堅居鄉(xiāng),當時及后來兩人詩作往來較多,如《至樂詞寄黃幾復》《幾復讀莊子戲贈》《讀書呈幾復二首》《阻水呈幾復二首》《漫書呈幾復三首》《留幾復飲》《再留幾復飲》《擬古樂府長相思寄黃幾復》《贈別幾復》《次韻幾復答予所贈三物三首》《幾復寄檳郎且答詩勸予同種次韻寄之》等。從這些聚會暢飲、讀書交流、互贈物品、酬唱應答的詩作可知兩人交誼頗深。
如《次韻幾復和答所寄》中寫道:“海南海北夢不到,會合非乃人力能。地偏未堪長袖舞,夜寒空對短檠燈。相看鬢發(fā)時窺鏡,曾共詩書更曲肱。作個生涯終未是,故山松長到天藤?!雹菰娭谢貞泝蓚€人曾經共讀共論詩書,還曲肱同眠,故任淵所注“乃記憶往時游居之樂”,不無道理,這里的“往時”當指黃庭堅進士及第(1067)外出做官之前,二人同居家鄉(xiāng)期間有更多機會游居,但其所注“今既十年矣”的時間界定則難作通解。按照任淵所注,從山谷作詩的元豐八年(1085)推算十年則為熙寧九年(1076),而此時黃庭堅已經在北京任國子監(jiān)教授,黃幾復“乃得同學究出身”,即剛考取功名,沒有用資料證明兩人于1076年曾于汴梁或者在黃庭堅所在的河北大名府歡聚。若前推距離兩人居鄉(xiāng)交往的時間下限應當已有二十年了,所注時間不論將其按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理解都存在疑惑,究其因在于任氏并未深入考究今典“桃李春風一杯酒”之來源。
朱東潤編書之注蓋源自任淵先生的“今既十年矣”,將今典理解為兩人熙寧九年(1076)同科出身,曾經于京師歡聚,其依據(jù)是《黃幾復墓志銘》。然細察《黃幾復墓志銘》發(fā)現(xiàn)所載本意并非如此。墓志載“熙寧九年,乃得同學究出身,調程鄉(xiāng)尉”⑥,“學究”乃科舉中的科目名,唐代取士,明經科有“學究一經”⑦,宋代“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學究科考試內容“毛詩對墨義五十條,論語十條,爾雅、孝經共十條,周易、尚書各二十五條”。宋代考試根據(jù)考生答卷的優(yōu)劣要分出等級,“其考第之制凡五等:學識優(yōu)長,詞理精絕為第一;才思該通,文理周率為第二;文理俱通為第三;文理中平為第四;文理疏淺為第五。然后臨軒唱第,上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等五等曰同出身。”⑧“乃得同學究出身”可見黃幾復是在熙寧九年方取得科舉功名,還說明他在考試中成績并不很好,次于學究出身者。黃庭堅作為黃幾復的同鄉(xiāng)好友,深知幾復之才,在《黃幾復墓志銘》中豫章先生盛贊幾復曰:“幾復年甚少,則有意于六經,析理入微,能坐困老師宿學。方士大夫未知讀莊老時,幾復數(shù)為余言,莊周雖名老氏訓傳,要為非得莊周,后世亦入。難趨其斬伐俗學,以尊黃帝、堯、舜、孔子,自楊雄不足以知之?!雹峁蕦讖涂茍霾涞牛瓶脊γ伙@,山谷甚惋惜,“乃得”二字最能達此情意。
山谷進士及第是在治平四年即1067年,時年23歲,而非九年之后的1076年,此年黃庭堅已經在北京任國子監(jiān)教授。說明兩個人科考一事既非同科亦非同年,故言兩人熙寧九年同科出身的說法謬也,當然也沒有舉出證據(jù)說明兩人是在京城歡聚。其實不必考究兩人聚會的具體時間和地點,黃庭堅不在以此句傳達兩人有過的美好歡聚?!疤依畲猴L一杯酒”另有所指,別有含義。山谷作詩師法杜甫,講究文字出處來歷,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的特色十分突出?!按猴L”意象在詩歌中廣為運用,該意象蘊含著富有生機、溫暖、喜悅、得意的內涵,春風拂面,賞花飲酒,當為得意之時。正如唐人孟郊的《登科第》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從意象理解上看,“桃李春風一杯酒”指的應是黃幾復科舉及第那不太耀眼的榮光,雖然黃幾復科考功名并不顯著,但是對于久困科場的人來說考取功名總是一件令人興奮和愉快的事情,故與“桃李春風”的意象是相合的,當然也與禮部在春天考試的季節(jié)相合。此解的又一證明是時間的吻合:幾復得“同學究出身”的時間,前推距離與黃庭堅相交已有十年,黃幾復為考取功名深夜燈下苦讀,科場奔波,幾多辛酸;后推距離黃庭堅寄詩又是一個十年,考取功名之后,屈居嶺南偏僻小城,燈下孤獨夜讀,幾許落寞。期間黃幾復經歷了多少的江湖漂泊,忍受了多少夜雨凄涼,黃庭堅作為他的摯友是最能體察的,故此聯(lián)“桃李春風一杯酒”指的是黃幾復考取功名之事,“江湖夜雨十年燈”蘊含的是黃庭堅對朋友多年來困厄命運的深深理解和無限慨嘆。
錢鍾書曾說:“黃庭堅(用典)有著著實實的意思,也喜歡說教發(fā)議論,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議論怎樣遷腐,只要讀者了解他那些古典成語,就會確切知道他的心思。”⑩可見欲準確解讀黃庭堅詩歌必須正確理解古典?!都狞S幾復》詩中所用“三折肱知為良醫(yī)”是典型的古典,陳寅恪對深入領會古典有非常精彩的論述:“解釋古典故實,自當引用最初出處,然最初出處實不足以盡之,更須引其他非最初而有關者,以補足之,始能通解作者潛辭用意之妙。”?
自宋代始,注家們均將典故出處定格到《左傳·定公十三年》:
冬十一月,荀躒、韓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將伐公,齊高曰:“三折肱知為良醫(y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盡克也??酥?,君將誰與?若先伐君,是使睦也。遂伐公。國:人助公,二子敗,從而伐之”。?
但是查檢該詩注解,對用典意圖的理解可謂眾說紛紜,宋代任淵《山谷詩集注》注云:“言其諳練世故,不待困而后知也?!?此后許多學者都在自己的著述中解釋這一典故,鑒賞此詩。?
概括之,諸家對于用典意圖的解讀或言其諳練事故,或言其政績良好,或言其具備經時濟世的才能,概言之都認為是贊揚黃幾復的。筆者認為眾解尚未全得該典運用之真意,欲正確把握此典既要從黃庭堅用典特點出發(fā),還要按照陳寅恪所強調的方法“補足之”。
黃庭堅善于反用典故,常反用其意而出新,如《臥陶軒》“欲眠不遣客,佳處更難忘”?典故出自《南史·隱逸·陶潛傳》“貴賤者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曰:‘我醉欲眠卿可去’”,非常真率。?該詩正是反其原意,意在表達自己不同于淵明的一種心境,他不考慮自己班品之卑微,愿意和朋友一起共享白首臥聽風雨、把菊醉酒胡床、萬卷曲肱而枕的適意?!顿涄w言》“學書不成不學劍,心術妙解通神明”?典出《史記·項羽本紀》中所言項籍少時學書學劍均不成之事,反其意用之,謂趙言自有高妙之處,反用典故是黃庭堅用典的慣常之法。
《說文解字注》言“蘄”本義為草,借為“祈”?!犊滴踝值洹纷ⅲ骸疤I:求也”,辭書上的解釋“蘄”為“請求”,“不蘄”即主觀上很不希望的意思,非諸多學者之變通解釋的“不待、不需要、不須”,“三折肱”,也非如前注指經驗豐富,因為無論黃幾復自己還是朝廷,不希望執(zhí)政經驗豐富都言之不通?!秶Z·晉語》有云:“上醫(yī)醫(yī)國,其次疾人,固醫(yī)官也”?,治病和治國之理是相通的,唐代韓也有詩云“世間多弊事,事事要良醫(yī)”?。典故“三折肱知為良醫(yī)”的良醫(yī)暗指治國良臣,治病當求良醫(yī),治國當求賢臣?!爸尾〔惶I良醫(yī)”,引出了“治國不求賢臣”的悖理現(xiàn)實。黃庭堅的意圖是否在于用典故來淋澆身為賢臣不得重用的塊壘,是否在于批判這種悖理現(xiàn)實,還要按照陳寅恪所強調的詮釋古典要“引其他非最初而有關者,以補足之”的理論,以黃幾復和黃庭堅的經歷和思想以補足之,方可通解作者潛辭用意之妙和黃庭堅用典深曲委婉的特點。
據(jù)《黃幾復墓志銘》所載可知黃幾復年少有才,黃庭堅還在墓志中寫到了黃幾復年少時期即對老莊處世有獨到的見解:
予嘗問名《消遙游》,幾復曰:“消者如陽動而冰消,雖耗也而不竭其本;搖者如舟行而水搖,雖動也而不傷其內;游于世若是,唯體道者能之。常恨魏晉以來,誤隨向、郭,陷莊周為齊物。尺與海鵬之二蟲又何知,乃能消搖游乎!其后十年,王氏父子以經術師表一世,士非莊老不言?!?/p>
黃庭堅曾經和黃幾復戲言曰:“微言可以市矣。”幾復曰:“吾安能希價于咸陽而與稷下爭辯哉?”黃幾復才識為好友黃庭堅所激賞,不過黃幾復深知自己是難為世識、難為所用的。黃幾復知四會縣時,新興民岑探妖言惑眾,經略使遣將童政斬殺,無辜行商百姓遭殃,黃幾復明察秋毫,發(fā)現(xiàn)了童政枉法之內情,一針見血地指出“一童政之禍,百岑探不足云”?!捌浜蠼匀鐜讖退浴?,足見他的遠見卓識。黃幾復是一個非常體恤百姓疾苦的人,“幾復仕于嶺南蓋十年,故朝中大夫多不識知。其至京師也,言均減二廣丁米事,頗便民?!笨上?,“諸公將稍用之,而幾復死矣,蓋元三年四月乙巳”。上述材料足以說明黃幾復之才德可堪輔國。
“持家但有四立壁”句表層意思與內在含義互為表里。表面是說黃幾復家境貧窮,實際上是贊揚他為官清廉,既贊揚他的修身,也贊揚他的為政。黃幾復是一個為官清廉有遠見卓識的賢臣,本當重用,卻被置于荒僻的廣東小城。據(jù)《黃幾復墓志銘》載,黃幾復入仕后,“調程鄉(xiāng)尉,論民事與令不同而直。移長樂尉,舉廣州教授,嶺南人士承幾復講辭章句,聞所未聞。稍有知名者,改楚州團練推官,知四會縣。仕于嶺南蓋十年”,可見黃幾復入仕一直沉淪下僚,未得重用。
由黃幾復有才不為上所察、所用的境遇,可知用典和抒情主體的聯(lián)系。“治病不蘄良醫(yī)”,引出的是對朝廷“治國不求賢臣”的憤怒吶喊,引發(fā)的是黃庭堅對好友才不得識用的憤懣不平之鳴,也是對當時的朝廷用人之策的批判,更是對此不良的用人機制下國家命運的擔憂。從黃庭堅的處境和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不難看出,這種不平不單是黃幾復一個人的不平,也是許許多多懷才不遇的天下士子的共同不平。當時有太多像黃幾復這樣富有才能的人都被棄逐江湖,包括黃庭堅自己。此詩真正意在借別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事實上是在為黃幾復、為自己、為具有共同命運的士大夫鳴不平,只是由于文字獄的原因,為文不得不謹慎小心。用典既可以消解文字獄的風險,還可以借典故,含蓄表征自己對時政的態(tài)度。例如《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一宮壁》:“風急啼烏未了,雨來戰(zhàn)蟻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間北看成南?!北砻鎸懢?,暗則用了以下典故:《淮南子》“烏鵲識歲之多風”;《易林》“蟻封穴戶,大雨將至”;《莊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楞嚴經》“如人以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山谷以自然風雨隱喻權勢之爭,“啼烏”“戰(zhàn)蟻”則影射新舊黨派的紛紛擾擾的爭斗,含蓄地表達出對黨爭激烈、是非不辨現(xiàn)實的憤懣和譏刺。故黃詩用典含蓄中暗藏鋒芒,歷史故事中隱含其個性和立場。這首詩正是黃庭堅反用典故來深曲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又一體現(xiàn)。
據(jù)《宋史》黃庭堅本傳記載,黃庭堅的仕途命運和黃幾復有許多相似之處,黃庭堅因文才于熙寧九年(1076)任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二年(1079)在“烏臺詩案”中因與蘇軾通信受到牽連被罰銅二十斤,當時受到牽連的還有很多人,比如王鞏(字定國)在元豐二年因收有蘇軾的詩作而坐貶監(jiān)賓州鹽稅。其他蘇門弟子和舊黨成員更不待言。黃庭堅在元豐三年改任吉州太和知縣,元豐六年(1083)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此詩作于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后執(zhí)政黃庭堅入京做秘書省教書郎之前。黃庭堅外調到江西吉州因王安石變法,新舊黨政抵牾所致無疑,后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又是一次降級。從進士及第到移監(jiān)德州的二十年間,黃庭堅其實和黃幾復一樣一直沉淪下僚,志不得伸。黃庭堅在德州德平鎮(zhèn)掌管地方治安,兼征收商稅以及榷酒等事。當時趙挺之作德州通判,正在推行王安石新法之“市易法”,其法本意在于平準物價,但是在具體施行過程中地方執(zhí)行官出現(xiàn)各種偏差,導致民怨很大。黃庭堅作為下屬拒絕推行,自然和趙挺之產生齟齬。蘇軾在元三年《乞郡札子》一文中云:“御史趙挺之在元豐末通判德州,而著作黃庭堅方監(jiān)本州德安鎮(zhèn),挺之希合提舉官楊景,意欲于本鎮(zhèn)行市易法,而庭堅以謂鎮(zhèn)小民貧,不堪誅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公文往來,士人傳笑。景意沮,乃止?!?黃庭堅在和州任上就對新法之官鹽榷賣的弊病有了真切的認識,看到了榷鹽擾民的現(xiàn)實,深深同情百姓的疾苦。他的詩《丙辰仍宿清泉寺》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現(xiàn)實:
山農居負山,呼集來苦遲。既來授政役,謠諑謂余欺。按省其家貲,可忍鞭之。恩言諭公家,疑阻久乃隨。滕口終自愧,吾敢乏王師。官寧憚淹留,職在拊嫠。所將部曲多,溷汝父老為。?
這首詩表明了詩人矛盾的心態(tài),作為地方官,他理應為國效力,推行國政,向當?shù)乩习傩珍N售官鹽,征收賦稅,但是他作為地方官同樣有造福一方百姓的責任,他不能幫著官府賣鹽斂財而置百姓的疾苦于不顧,所以他感到痛心。
同樣的現(xiàn)實和矛盾心理在他的另一首長詩《己未過太湖僧寺得宗汝為書寄山蕷白酒長韻寄答》也有體現(xiàn)。詩云:“掩目鞭撲之,身欲免官去,駑馬戀豆糠。所以積廩鹽,未使戶得烹?!边@首詩可謂當時社會的實錄,深刻反映官府的橫征暴斂以及官府和百姓之間的深刻矛盾。從黃庭堅在和州和德州的情況來看,黃庭堅對朝廷所用非人、施政非宜是有自己的看法的。黃庭堅在元豐八年即在德州任職的時候于《次韻子由績病起被召寄王定國》詩中提出了“人材包新舊,王度濟寬猛”的主張。?“王度濟寬猛”意在勸諫君王推行政策當寬猛相濟,“人材包新舊”就是希望朝廷用人的標準要客觀,不要看是新黨還是舊黨,而要看是否有濟世輔國的才能,他的這種真知灼見在以后的詩文中也時有體現(xiàn)。
以上分析證明黃庭堅反用“三折肱”的典故,并非為諸家所解的是為了贊揚黃幾復不需要或不待閱歷經驗豐富就具備的良好的政治才能,其意在于表達黃庭堅這樣的有識之士對朝廷選拔任用人才政策的不滿和嘲諷,在于揭露朝廷治國不求賢臣的社會弊端,希望朝廷能夠像人們治病求良醫(yī)一樣重用治國賢臣。這是給當朝統(tǒng)治者的誠意勸諫和忠告,更是黃庭堅淑世精神的體現(xiàn)。
準確地感知、闡釋詩歌中的今典和古典,方可敏銳地觸摸詩歌的精深層面,才可以抓住其內核,更好地領悟其思想感情的豐富和復雜。本文《寄黃幾復》詩中今典“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和古典“治病不蘄三折肱”的新詁,正是基于陳寅恪的詩歌闡釋理論的實踐,或可對這首詩的解讀產生一定的借鑒作用,有助于認識黃庭堅詩歌善于反用典故和用典深曲婉轉的特點。
①?陳寅?。骸读缡莿e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7頁,第7頁。
②????????(宋)任淵、史榮、史季溫:《黃庭堅詩集注》,劉尚榮點校,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90頁,第90頁,第239頁,第970頁,第116頁,第1128頁,第104頁,第166頁,第166頁。
③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頁。
④張福清:《“雖懷斫鼻巧,有斧且無柯”——黃庭堅〈寄黃幾復〉賞析》,《名作欣賞》2011年第20期;吳晨名:《不平之鳴拗折生新——黃庭堅〈寄黃幾復〉讀解》,《中文自學指導》1994年第4期。
⑥⑨曾棗莊等:《全宋文》(第108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頁,第76頁。
⑦(宋)歐陽修:《新唐書選舉志》,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159頁。
⑧(元)脫脫:《宋史選舉志》,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3604—3605頁。
⑩錢鍾書:《宋詩選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156頁。
?吳靜安:《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xù)》,東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4頁。
?繆鉞等:《黃庭堅詩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2頁;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頁;孔凡禮、劉尚榮:《黃庭堅詩詞選》,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04頁;郁賢皓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頁。
?(唐)李延壽:《南史》,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858頁。
?尚學鋒譯注:《國語》,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76頁。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7805頁。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二十九《乞郡札子》,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827頁。
作者:李小奇,西北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編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