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娜娜 李 林 駱始華 劉中勇
?
治濁方法探析※
● 唐娜娜1李 林2駱始華2劉中勇3▲
本文將濁邪分為內(nèi)源性與外源性濁邪,提出治療濁邪的多種方法,如宣肺祛濁、健脾運濁、溫腎利濁、芳香透濁、滲濕泄?jié)?、清熱利濁等法?/p>
濁邪 治法 探析
濁是一類具有渾濁不清、粘滯重著、病程較長、致病程度較深特性的物質,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方面,它是外界不時之氣或非正常之氣的產(chǎn)物(外源性),另一方面,它是人體內(nèi)氣血津液代謝異常且停聚較久的產(chǎn)物(內(nèi)源性)。前者包括霧濁、水濁、穢濁等,后者主要包括濕濁、痰濁、脂濁、瘀濁、血濁、氣濁、濁毒等。筆者認為,濁邪的產(chǎn)生較為復雜,涉及的臟腑較多,主要在脾肺腎,涉及心肝兩臟,所致病證繁雜[1]?,F(xiàn)探析其治療方法。
1.1 霧濁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有凈化吸入氣體之用,霧濁與肺密切相關。癥見咳嗽,氣喘,咳痰,甚者肺氣閉塞,喘促不已,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浮。當以宣肺化濁為其治療大法。筆者創(chuàng)用宣肺化濁湯治療本濁邪,方用麻杏苡甘湯合華蓋散而成。
1.2 水濁 肺、脾、腎參與水液的代謝,水濁主要與此3臟相關。故臨床治療大法主要為宣肺祛濁,健脾運濁,溫陽利濁法。筆者分別選用荊防敗毒散、香砂六君子湯、真武湯加減配合化濁之品加以治療。
1.3 穢濁 穢濁吸入,首先犯肺,肺失宣發(fā),可出現(xiàn)咳嗽、氣喘等癥;下傳中焦,中焦失于運化,可出現(xiàn)泄瀉、嘔吐、黃疸等癥;下傳腎與膀胱,可出現(xiàn)少尿、無尿等癥。穢濁致病比較復雜,初期在肺,當開宣肺氣、辟穢祛濁;穢濁在中焦者當芳香辟穢、醒脾運濁;在下焦者溫陽利水,辟穢化濁;逆?zhèn)餍陌旈_竅寧心,通濁辟穢。筆者治療穢濁用三仁湯合甘露消毒丹為主方。上焦者加黃芩、銀花、連翹;中焦者加黃連、百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蓮;下焦者加黃柏、紅藤、敗醬草;在心包者神志往往不清,用涼開三寶,即偏于高熱者用安宮黃丸,痰濁者用至寶丹,驚厥者用紫雪丹,可鼻飼灌服。
2.1 濕濁 當以健脾祛濕化濁貫穿其治療始終,主要關注脾、肺、腎,又根據(jù)濕濁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相兼之邪不同,具體又稍有差異。主要有以下幾法:
其一,芳香透濁法。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或藿樸夏苓湯化裁以蘇醒脾胃,祛濕透濁。適用于濕氣困脾、濁邪內(nèi)生證,常為外濕日久變生濕濁所致。適應癥:脘腹痞滿,身體困重,噯氣吞酸,食少體倦,嘔吐泄瀉,胸悶,口淡,苔厚膩。
其二,滲濕泄?jié)岱āT谥螡窕A上還應該加用泄?jié)嶂?。以五苓散合萆薢分清飲加減以淡滲利濕,分清泌濁。適應癥:水腫日久,可見皮膚萎黃,按之凹陷不易起,小便不利或點滴而出,或尿液混濁不清,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滑或濡緩。
其三,清熱利濁法。以加味四妙散化裁以清熱利濕,化濁和胃。適應癥:肢體困重,倦怠乏力,或濕熱帶下,有濕瘡(甚至潰爛),小便短少,有口渴但不欲多飲,大便稍干,舌質紅,苔淡黃厚膩。
其四,宣肺祛濁法。在開宣肺氣的基礎上配合化濕祛濁之品,常選用三拗湯、二陳湯加減或宣肺化濁湯治療。主癥為喘咳、口吐涎沫、口黏不渴、舌質淡,舌苔黏膩、脈弦滑等癥時,兼見身體困重、倦怠等癥。通過宣肺,使得一身氣機通暢調達,水液代謝正常,則濕濁得以化解。
其五,健脾運濁法。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為主,以益氣健脾,祛濕運濁。適用于脾虛滋生內(nèi)濕、日久變生濕濁所致病癥。癥見短氣痞滿,食少便塘,倦怠乏力,苔白厚膩,脈虛緩等。
其六,溫陽利濁法。常用真武湯加減為主,以溫陽利濁。適用于濕濁內(nèi)蘊后期,久病及腎,累及真陽,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癥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怕冷,舌質淡,苔白膩不渴,脈沉。臨床上見本證往往病情較重,扶正與祛邪當權衡之。
2.2 痰濁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治療痰濁,當以脾肺為主。筆者將痰分又為陰性之痰濁與陽性之痰濁。具體治法如下:
其一,通陽化痰祛濁法。此法治療陰性之痰濁為主?;颊咄吕?,頑痰日久,變生痰濁。癥見頭目眩暈,痰濁壅盛,胸膈痞滿,脅肋脹滿,頭痛吐逆,涕唾稠粘難咯,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滑。常用瓜蔞薤白桂枝湯合二陳湯加減。
其二,清熱化痰祛濁法。此法治療陽性之痰濁為主。患者往往感覺到煩躁,怕熱。此為痰熱,日久壅盛,濁邪內(nèi)生。癥見痰稠色黃,咯之不爽,胸膈痞悶,嘔惡,舌質紅,苔稍黃,厚膩,脈滑微數(shù)。常用清氣化痰丸加減。
其三,健脾化痰運濁法。此法主要治療脾氣失健,不能運化痰濁之證。癥見倦怠乏力,肢體困重,納差,嘔惡,舌質淡,苔白膩,脈滑。常用平胃散加減。
另外,痰濁濕濁往往相兼出現(xiàn),臨床可運用上述治療濕濁之法,兼去痰濁。
2.3 脂濁 脂濁為病?;颊叱3J秤^旺,攝食過多,而脾之運化能力有限,不能長期承擔負荷,形成胃強脾弱矛盾之象。健脾運濁調脂則為其治療大法。筆者創(chuàng)用健脾運濁調脂方(由香砂六君子湯加荷葉、決明子、苡仁、白扁豆等組成),廣泛運用于臨床,頗收良效。
2.4 瘀濁 當以祛瘀化濁為其治療大法。根據(jù)所停滯部位的不同治法有所差異,具體如下:
頭面之瘀濁,當以祛瘀化濁通竅法,適用于瘀濁阻竅之證。癥見頭暈頭痛,痛有定處,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滑或澀。在治療時適當加以開竅之品,以達祛瘀化濁通竅之功??捎猛ǜ[活血湯為主方加減治療。
上焦之瘀濁,當以行氣化濁祛瘀法,適用于瘀濁阻遏心肺之證。癥見胸悶心悸,甚至胸痛,舌質紫暗,舌下脈絡青紫,苔白膩,脈滑或澀。在治療時適當加以行氣之品,以行氣祛瘀化濁??捎醚痧鰷珵橹鞣郊訙p治療。
中焦之瘀濁,當以健脾運濁祛瘀法,適用于瘀濁阻遏脾胃之證。癥見納差,胃脘不適,滿悶不舒或疼痛,或見脅肋脹悶不舒,甚至疼痛,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滑或澀,或弦滑。在治療時適當加以健脾之品輔佐疏肝,以祛瘀運濁,健脾疏肝。可用柴胡疏肝散合丹參飲為主方治療。
下焦之瘀濁,當以祛瘀化濁通利法,適用于瘀濁阻遏下焦(主要為腎)。癥見腰酸腰痛,怕冷,小便不利,舌質紫暗,苔白膩,脈細或澀。在祛瘀濁的同時適當加以溫通補腎之品,以溫陽通利,祛瘀化濁??捎霉鹬蜍咄韬仙俑怪痧鰷珵橹鞣街委煛?/p>
四肢之瘀濁,當以祛瘀化濁通絡法,適用于瘀濁阻四肢。癥見上肢或下肢疼痛,或四肢皆痛,屈伸不利或活動受限,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滑或澀。在治療時適當加以通絡之品,以通絡止痛,祛瘀化濁。可用當歸四逆湯合身痛逐瘀湯為主方治療。
2.5 血濁 血濁是本虛標實之證,以先天虛損為主?;钛瘽釣槠渲委煷蠓?,治療血濁時又根據(jù)寒熱虛實的不同,治法有所差異。創(chuàng)用活血化濁方(由桃紅四物湯加荷葉、苡仁、竹茹組成)為主方治療。
血濁實證,當用行氣活血化濁法,以主方加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療。血濁虛證,當以補腎活血化濁法,以主方加六味地黃丸予以治療,或益氣活血化濁法,以主方加黃芪、黨參治療。血濁熱證,當以涼血活血化濁法,以主方加丹皮、生地治療。血濁寒證,當以溫陽活血化濁法,以主方加瓜蔞薤白桂枝湯治療。
2.6 氣濁 即重濁之邪氣。氣機失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皆可產(chǎn)生氣濁。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有凈化吸入氣體之用,氣濁與肺密切相關。肺與大腸相表里,充分發(fā)揮大腸以通為用的特點有助于降濁。故當以宣肺通腑降濁為其治療大法??蛇x用華蓋散或宣白承氣湯加減治療。腑病不顯者用華蓋散,腑病明顯者用宣白承氣湯。
2.7 毒濁 濁邪日久停聚體內(nèi),蘊化而成毒。具有毒與濁雙重的病理產(chǎn)物特性,與單純濁邪相比,更易耗傷氣血,敗壞臟腑。脾主運化,肝主疏泄,濁毒主要與脾相關,涉及肝臟[2-4]。癥見大便黏膩, 臭穢不爽, 小便或淺黃或深黃或濃茶樣, 汗液垢濁有味,或有嘔吐膽汁;舌質暗,苔白,或黃白相兼,且膩, 或薄或厚;脈滑,或弦滑。治療當用解毒化濁為其大法。
李某,男,46歲,心前區(qū)悶痛5天,加重3小時入院?;颊咂剿叵彩池i頭肉,喜飲啤酒,近兩年來,胸部悶痛反復發(fā)作,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可緩解。近日工作壓力大,常加班,胸痛再度發(fā)作,且有加重趨勢,為求進一步治療要求住院。癥見:心胸滿悶不舒,如窒,悶痛,伴心悸氣短;體沉乏力,形體偏胖,體寬脂厚,胸腹脹滿,頭暈目眩,行動遲緩;舌質胖大、邊有齒痕,苔濁膩或自滑,脈緩無力。辨病為胸痹心痛,辨證為脂濁壅盛。方用健脾運濁調脂方,藥用:黨參15g,白術10g,茯苓20g,陳皮10g,法夏10g,砂仁6g,木香10g,荷葉10g,決明子10g,北山楂20g,苡仁20g,白扁豆10g,桃仁10g。住院第1周配合西藥阿司匹林與普伐他汀,在心痛發(fā)作時,配合麝香保心丸。1周后,撤西藥單服本方,藥服20余天,心痛癥狀逐漸穩(wěn)定,出院。之后門診治療,以上方為主方加減,囑改善生活方式,堅持服用2月余,病情基本穩(wěn)定,之后半年未見心痛發(fā)作。
按 患者長期喜食膏梁厚味,超過脾之運化能力,損傷脾胃,不能完全被運化輸布,代謝異常停聚體內(nèi),形成病理脂濁。體沉乏力、體寬脂厚、舌胖大、邊有齒痕、苔濁膩、脈緩無力為眾多脂濁壅盛病人共同表現(xiàn)。該患者以心前悶痛為主癥,說明脂濁主要停聚在胸中。施以健脾運濁調脂方:方中香砂六君子湯,功在益氣健脾和胃,補氣藥與行氣藥相配,使補氣而不滯氣,有助有消除脂濁的停留,促進脾胃的運化;荷葉、決明子調脂力強;山楂調脂、防治動脈硬化;薏苡仁健脾滲濕;白扁豆健脾和中;桃仁活血化瘀化痰,輔助健脾運濁調脂之功。
本文將濁邪理論內(nèi)涵進行探討,并根據(jù)各種濁邪的不同,結合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了治療各種濁邪的方法,以期為濁邪理論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1]唐娜娜,李 林,駱始華,等.關于濁的理論探析[J].中醫(yī)藥通報,2014,13(6):28.
[2]李佃貴, 李海濱, 裴 林,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從濁毒論治[J].四川中醫(yī), 2004, 22(1): 17.
[3]吳深濤. 糖尿病病機的啟變要素——濁毒[J].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4, 18(1): 24.
[4]許筱穎, 郭霞珍.濁毒致病理論初探[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28.
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重點項目)(No.201355BBG70002)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科技學院(330025);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330004);
3.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330006)
▲通訊作者 劉中勇,男,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江西省名中醫(y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中醫(yī)臨床研究。E-mail:lzyongmai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