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關鍵詞〕 課堂教學;參與意識;意義;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24—0045—01
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有很大的關系。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容易產生依賴心理,習慣性地跟隨教師運轉,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對此,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必然趨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需要,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
一、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近年來,語文教學經歷了全方位、多層面和多角度的改革,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從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轉變?yōu)樽⒅貙W習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求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主觀能動性。
2.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是提高能力的需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工具學科,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的。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親自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真正達到開發(fā)智力和提高能力的要求。相反,如果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提高能力只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3.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對教學計劃的依賴和對教學過程的完美追求,一味地要求學生圍繞教鞭的方向運轉,沒有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也僅僅停留在對語文知識淺層次的掌握上,對語文知識的應用和理解不系統(tǒng)、不全面,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二、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具有與學生共同學習的態(tài)度,具有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的教學藝術,要做到樂觀大方,不墨守成規(guī),能夠創(chuàng)設寬容、理解、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樂于參與、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1.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方式上,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與支持,鼓勵其揚長避短,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在學習內容上,教師應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極大的熱情去主動學習。在人格方面,師生需要建立平等關系,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杜絕體罰和變相體罰等行為,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
2.教師要有科學的教學觀。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fā)展,除了他們相互影響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就必須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xié)調發(fā)展,針對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選擇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與積極的求知欲中學習。
3.使各層面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教學設計應做到因材施教。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同樣的練習,給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yè),學生在教師面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這樣顯然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膽創(chuàng)新,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應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做到有針對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和知識的全面發(fā)展。教學設計也應該考慮到教學的梯度和教學策略,構建學生學習的可能性與教學要求間的適應度,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關注優(yōu)生、中差生,特別是學困生。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要當好“導演”,要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師生雙贏的目的。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