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戲曲院團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日益突顯。方家所論各異的化解之道,都不乏道理,然又難以拿來直接應用。戲曲院團面臨的是同一問題不假,但自身情況各異,這是需要加以區(qū)別對待的。
〔關鍵詞〕越劇生存與發(fā)展南通越劇團
越劇的生存與發(fā)展牽涉到機制、體制、藝術規(guī)律等多方面的復雜問題。就南通而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結構,成為制約南通越劇生存與發(fā)展的又一因素。因此,南通越劇要在提高自身素質和競爭能力的同時,對越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劇團的現狀、處境進行分析,通過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才能對南通越劇發(fā)展做出合理調整和規(guī)劃。
一、客觀分析形勢,樹立危機意識
南通市越劇團成立于1955年6月,由原上海市新華越劇團和蘇州青春越劇團(曾稱南通市越劇一團、二團)合并組成,有著輝煌的歷史。1958年創(chuàng)作演出的反映建筑工人先進事跡的現代劇《老八路》,應邀到上海、南京、武漢、天津、杭州、北京等地演出一百多場,其中在京演出時周恩來、朱德、陳毅等中央領導人出席觀看,并接見演職人員及合影留念,《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戲劇報》以及各報刊都發(fā)表評論文章和報道。同年劇團改編的《人面桃花》也先后演出200余場,并于當年參加北京國慶化妝游行。另一劇目《柳林春潮》在上海演出時,上海電視臺曾錄像播放。1959年和1980年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文成公主》、《則天外傳》分別在浙江、上海及長江沿線的安徽、江西、湖北等地上演,均獲好評。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為代表創(chuàng)作的《五女拜壽》、《西廂記》、《陸游與唐婉》等劇目為越劇走進都市主流人群奠定了基礎。各個劇團紛紛出人出戲,南通越劇團當時就培養(yǎng)出錢世娥、李麗、黃曉萍、張振華、王萍芳、劉芳、周淑英等一批優(yōu)秀演員,多次在全國、省、市調演或比賽中獲獎。原創(chuàng)的大型古裝劇《貞娘恨》,在江蘇省新劇目調演中獲優(yōu)秀演出獎,并攝制成戲曲電視片,獲全國優(yōu)秀藝術片獎。劇團連續(xù)兩年被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十部委授予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先進集體。演員錢世娥、沈莉君、趙俊麟、汪君卿四人演唱的《則天外傳》、《龍鳳花燭》選段,由中國唱片社錄制成唱片。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越劇事業(yè)的發(fā)展面臨著前所未遇的新情況。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各種文藝樣式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人們的藝術審美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對越劇市場形成了沖擊和擠壓??v觀歷史,我們既要看到越劇的成就、貢獻、優(yōu)長和潛在力量等正面,也應該看到越劇的自身不足、由于生存環(huán)境變化所引起的不利因素,以及其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與產生的負面問題。當前,我們需要更多地去認識、客觀地去分析越劇自身的不足,才能夠確立南通越劇生存發(fā)展的危機感,產生對越劇改革發(fā)展的緊迫感并因此而做出相應的行動。
二、把握特色規(guī)律,探索發(fā)展路徑
作為和越劇有著30多年情緣的越劇人,我對越劇有著無法割舍的情懷。正因為對越劇的深厚感情,我對越劇的現狀進行思考和總結,對南通越劇團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作了深入思考。
(一)越劇的特色及局限的應對
作為號稱“全國第二大劇種”的越劇,其主要藝術特色是什么?有的說是“美”:人美、布景美、唱腔美、音樂美、舞蹈美等等;有的說是“綜合體現好”:從劇本創(chuàng)作、導演手法、舞臺調度、舞美設計、唱腔設計,一直到樂隊編制和伴奏、演員表演等等;還有的說是劇本表現的題材具有濃郁的水鄉(xiāng)氣息,或者說是表演的風格委婉、細膩等等。我認為,越劇的主要藝術特色有兩點:其一,越劇的語言和唱腔。越鄉(xiāng)之音,儂儂細語,情真意切,透人心底;旋律優(yōu)美,似說似唱,真摯動人,撥人心弦。其二,善于抒情,注重和追求舞臺的整體美。
任何藝術要發(fā)展,都離不開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越劇從生根萌芽時期進入升枝舒葉是在浙江,而茁壯成材、繁茂成蔭時期是在上海,浙江和上海孕育了眾多越劇戲迷,也培育了越劇市場。而南通地處我國黃海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三面臨水,一面靠陸,狀如菱形半島,南與蘇州市及上海市隔江相望,西與泰州接壤,北與鹽城接壤。南通市區(qū)一帶以前為江口海域,南北朝時才始成沙州。由于地理位置的獨特和交通條件的落后,南通在古時候幾乎與世隔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言體系。現代南通話歸屬于江淮方言(北方方言),但具有較濃厚的吳語色彩,是江淮方言與吳方言的過渡方言。因為方言問題,越劇在南通生存、發(fā)展較于浙江及上海的劇團尤為艱巨和困難。如果不依靠字幕,簡直讓使用北方語系的觀眾聽不懂,即使是南通的海門、啟東兩地說上海崇明話的觀眾也會有五分之一的道白、三分之一的唱句聽不懂,這主要是由語言本身的屬性所造成的。越劇語言的特色,既有其柔軟委婉、情濃意厚的韻味和特色,卻又有難以聽懂、表達與接受之間溝通堵塞的不利與困惑,這是越劇語言的兩重性造成的。因此,首先要解決好越劇的語言問題。越劇所沿用的新昌嵊縣方言,已經對越劇的傳播產生了較大的障礙,但可把個別字改成“浙江普通話”。南通越劇團在創(chuàng)排的現代戲《孔繁森》、《魂系119》、《絕命天國路》、《女兒湖》中就運用了一些“浙江普通話”,觀眾反響不錯,其中《孔繁森》連演280多場,《女兒湖》獲得2006年中國越劇節(jié)銅獎。
(二)中小型劇團生存與發(fā)展
越劇藝術正處于從農村文化向都市文化轉型,以及觀眾的審美情趣發(fā)生異變的時期,因此在創(chuàng)作演出中必會產生許多矛盾和碰撞。目前全國有不少中小型劇團因不能適應變化的新形勢而紛紛下馬,杭嘉湖地區(qū)尤為明顯,江蘇也就剩下南京和南通兩個越劇團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觀眾的流失,這種“流失”表現在:老一套,都市進不去;新一套,農村不歡迎,并導致主管部門的無措和劇團人心的渙散。而中小型劇團既擔負著在調演中獲獎、創(chuàng)牌等都市文化的要求,又面臨著經濟自負和生存的實際困難。在此種兩面夾攻的形勢下,必須二者兼顧,即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為完成調演中獲獎、創(chuàng)牌的任務———走都市文化之路;為適應生存的需要———走鄉(xiāng)鎮(zhèn)文化之路。
要把這兩條路走好,靠劇團領導明確方向,權衡利弊、擇機行事,通盤考慮。有些地區(qū)的文化領導若遇到調演、爭獎機會愿投入一定財力,并要求劇團排演出能適應都市高雅文化需要,并獲得專家好評的劇目;而為了劇團生存,便要求劇團趕赴農村,任劇目再老再舊,只要農村有觀眾就是好。但令劇團領導感到苦惱的是,上級領導企圖在這兩者之間達到一舉兩得———既能進入都市參演、爭獎;又能到農村開辟市場,以求生存。于是,他們對演出劇目提出了“雅俗共賞”的原則要求。其實,這是一廂情愿,事實上是根本做不到的。農村與城市存在著地域、條件、觀念、文化層次、藝術趣味不同的尖銳矛盾,二者無法相容,又怎能去共賞呢?
近年來,南通越劇堅持生存與發(fā)展并存的方針,為越劇的生存發(fā)展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一方面,劇團排演了《紅樓夢》、《梁祝》、《五女拜壽》、《三看御妹》、《碧玉簪》、《何文秀》等傳統老戲迎合農村市場;另一方面,與新疆圣龍投資有限公司聯手合作了新編越劇《董小宛與冒辟疆》,著名劇作家羅懷臻任該劇編劇,著名導演楊小青擔任總導演,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導演江瑤擔任執(zhí)行導演,另特邀著名唱腔設計家、上海越劇院陳均,著名舞美設計師、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邊雯彤等分別擔任唱腔和舞美設計,優(yōu)秀青年越劇演員徐柳飛、范曉萍任主演。2013年05月09日在南通更俗劇院首演,并開始了全國巡演,該劇先后在北京、鄭州、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巡演50多場,觀眾超8萬人次,票房超百萬,該劇獲得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并被列入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創(chuàng)造了南通越劇團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綜上所述,要真正做到兩舉兩得———既要能跟上越劇發(fā)展的步伐,又能在農村市場去求生存,關鍵還必須加強劇團領導及全體演職員的文化藝術素質,開闊藝術視野,提高對當前戲劇現象的思考和鑒別能力。
與其他地方戲曲一樣,目前越劇的生存發(fā)展已處在大變革逐漸形成的關鍵時刻,跟不上時代節(jié)奏和新的審美要求就必然出現危機。南通越劇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越劇存在的問題,包括越劇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越劇演出市場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越劇劇目在演出市場中的競爭力還不夠強、越劇團體的資金投入有限等。同時,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南通越劇的具體措施。南通越劇力求在繼承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通過改革機制,樹立市場意識,建立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的天然關系,加強對觀眾和社會審美需求的研究,大力開拓演出市場等手段,使南通越劇在新的形勢下煥發(fā)活力。最終讓越劇這種文化生態(tài)更貼近現實大地,充分發(fā)揮它本體性的審美優(yōu)勢、排除可變性的審美障礙。南通越劇還需努力開拓越劇實踐的新領域,以創(chuàng)新思維為指導,增強越劇藝術在多元文化結構中的競爭優(yōu)勢,不斷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