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忠實
當代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們不但要不斷地學習充實自我,更要經(jīng)常地減輕壓力放松自我。這就給我們都市報的發(fā)展提出新要求,帶來新挑戰(zhàn)——都市報不但要成為人們?nèi)粘9ぷ鳌W習中的好幫手,也要成為人們?nèi)粘I?、休閑中的好朋友。茶余飯后,有趣的報紙社會新聞,能為廣大讀者起到很好的減壓作用。
側(cè)重報道社會生活、社會問題及社會公德方面的社會新聞,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一直是如我所供職的《千山晚報》一類的都市報的主打項目,近年來,隨著都市報的發(fā)展進步,社會新聞雖然已不再是“主打”,但仍是都市報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讀者茶余飯后的熱談所在,社會新聞與廣大讀者之間也是最貼近的。而這個“最貼近”如何能變得“好上加好”——成為讀者最愛接受的呢?我們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總結(jié)認為,應(yīng)該將社會新聞寫成生動的故事,講給讀者聽。也就是要在社會新聞的寫作上進行故事化處理,要求寫社會新聞的記者,首先要學會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創(chuàng)刊于1993年2月19日的《千山晚報》,到現(xiàn)在,日發(fā)行量已達18萬份,成為覆蓋沈陽和大連之間遼寧中部經(jīng)濟隆起帶——鞍山、遼陽地區(qū)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最具影響力的都市報。《千山晚報》最初起家的“三駕馬車”——社會新聞、文化新聞和體育新聞,其中第一位的就是社會新聞?,F(xiàn)在,《千山晚報》的報道雖已是“全面開花”,但《千山晚報》多年積累下來的“實用、可讀、原創(chuàng)、互動”辦報方針中,社會新聞依舊非常好地擔負起“可讀、原創(chuàng)、互動”的作用。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千山晚報》長期以來一直追尋的社會新聞故事化寫作。
講故事的成功,不僅在廣播電視的評書和暢銷的《故事會》之類的報刊之中,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之所以受歡迎,也是得益于將曲高和寡的學術(shù)問題,寓于通俗的講故事之中。而我們報紙的社會新聞,由于其特有的時新性、趣味性和貼近性特點,則更有利于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表現(xiàn)。
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出真知。《千山晚報》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工作,對新聞的定義是“對新近發(fā)生的、對讀者有用的事件的報道”。我們將除時政、經(jīng)濟、資訊和考據(jù)論證類新聞之外的所有新聞,都概括為社會新聞,這不但包括突發(fā)社會事件和人們?nèi)粘I顔栴},也包括文化娛樂和體育領(lǐng)域的社會問題。以《千山晚報》的“對多少讀者有用”這一衡量新聞價值的唯一標準,我們將社會新聞方面的這個“有用”,概括為12個字,即:“豐富生活、發(fā)人深省、要人眼淚”。這恰恰是社會故事通常能起到的作用。
我們報紙的社會新聞,反映的就是群眾身邊事兒,“群眾自己的事兒”,所以也就最能體現(xiàn)“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那么,我們在社會新聞的實踐寫作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社會新聞的這些優(yōu)勢體現(xiàn)出來。而最能把這些優(yōu)勢體現(xiàn)出來的寫作方法,就是社會新聞寫作的故事化處理。
我們一直以來都要求記者在社會新聞寫作中,學習我們鞍山籍的著名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單田芳老先生,要把社會新聞稿子寫出單田芳評書那股通俗易懂、融古貫今、情感交融的煽情勁兒來,從而鼓動人們將感情釋放出來,尋找到媒體與讀者之間的共鳴點。實踐證明,我們的這種做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讀者反映《千山晚報》的社會新聞,不是以獵奇的“小道消息”、負面新聞迎合某些讀者,而是以人情味、“親近感”取勝,傳遞的是昂揚向上的正能量,從而擁有了鞍山、遼陽地區(qū)百余萬穩(wěn)定的、忠實的社會中堅力量讀者群。
那么,怎樣才能把社會新聞這個故事講好呢?我總結(jié)自己十多年在《千山晚報》工作,于鞍山、遼陽地區(qū)采寫社會新聞的實踐,總結(jié)為“體現(xiàn)鄰里風情、運用百姓語言、融匯地方特色、把握時代脈搏”這四點。
體現(xiàn)鄰里風情
這是要解決為什么人寫作的文風問題。群眾所關(guān)心、關(guān)注的,就是我們報紙要寫的、要反映的,社會新聞本來就是群眾的身邊事兒的文字化體現(xiàn)。因而,我們必須走基層深入到群眾中去,在寫作態(tài)度上,就應(yīng)該堅守親民作風,拿出“張家長李家短”的市井勁兒來,傳播真實可信、“豐富生活、發(fā)人深省、要人眼淚”的新聞事實。
運用百姓語言
解決了為什么人寫作的文風問題,接下來落實到文字上,就要求我們改文風,運用百姓語言,說百姓的話,來陳述新聞事實。記者必須要當好“翻譯”,用百姓最易接受的詞語來寫作社會新聞。例如,常被一些癮君子當成毒品的麻醉藥“鹽酸派替定”,這是學名,許多讀者都不知是什么,但用其通俗名稱“杜冷丁”,就很難有人不知道了。在遼陽地區(qū),下至剛談戀愛的,上至七老八十的老夫妻,都習慣稱自己的配偶(或戀人)為“對象”,這就需要記者行文中細化分為男(女)朋友、丈夫(妻子)和老伴兒這些更容易為百姓所接受的詞語了。
融匯地方特色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都會發(fā)現(xiàn),各單位的黑板報雖然內(nèi)容和寫作上都不是太出色,但卻有許多人在關(guān)心在看。其實,就是因為其有本部門本地方特有的東西在里面。我們地市級都市報,之所以在省級都市報的強大攻勢下,依舊能發(fā)展壯大,就是讀者認可了我們的地域特色和貼近性。我們的社會新聞,反映的是我們報紙自己服務(wù)區(qū)域的事兒,就應(yīng)該融匯自己的地方特色。這些不但要表現(xiàn)在文風和行文習慣上,也要反映在讀者的說話、閱讀和用詞習慣上。例如,“玉米”一詞,鞍山遼陽地區(qū)的讀者都明白,但從地區(qū)習慣上,大家更愿意稱其為“苞米”。同時,在倡導創(chuàng)新精神的今天,帶有地方特色的社會新聞,也更能體現(xiàn)你的原創(chuàng)性。
把握時代脈搏
生活是在不斷地發(fā)展進步的,具有時代精神的東西,更能激發(fā)人們前進的動力。媒體必須起到引導人們昂揚向上的作用,社會新聞雖然“家長里短”比較多,但是,我們要將一些東西,用反映時代特色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例如,一老婦誤將自家中發(fā)現(xiàn)的舊時“督軍”的“印信”當舊銅賣了,如實寫來,讀者就不太明白,其實,補充寫明“督軍”的“印信”就相當于現(xiàn)在省長的官印,讀者也就明白其價值了。
以上是我對社會新聞故事化寫作的一點粗淺體會,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當然,社會新聞的故事化處理,不是在文字和行文上用用功夫就行了,更是要以記者扎實、深入的采訪作為根基的,特別是要抓住感人的細節(jié)、讀者容易產(chǎn)生共鳴之處,深挖采透,這樣寫作、講故事才能有展開的空間、言之有物。持之以恒地要求記者故事化寫作社會新聞。記者的故事講好了,新聞也就寫活了,報紙的讀者根基自然也就更牢固了。
(作者單位:鞍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