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鳳
基層有新聞,最精彩的新聞來源于基層。曾有一位年輕的記者問新聞界的老前輩穆青“記者怎樣才能盡快成才?”穆青告訴他,成才沒有捷徑也沒有秘訣,記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眾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穆青認為,做記者決不能高高在上,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一旦脫離了,記者的職業(yè)生命也就完結了。聯(lián)系新聞戰(zhàn)線深入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記者認為,新聞工作者更應當加強和基層群眾的聯(lián)系,積極到新聞一線去、到基層去,釋放自己的正能量。
一、帶著責任走基層
走基層是一個“苦旅”,或者說是一個“苦差”。因此,有的記者不喜歡走基層,認為到基層采訪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層之后依然是沒有成效、兩手空空,還不如按照套路對新聞做簡單化的處理來得輕松;有的記者面對走基層有畏難情緒,擔心采訪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有困難、基層不歡迎等等。所以,走基層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須知記者是時代發(fā)展變化的記錄者、先進文化的傳播者、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宣傳者,走基層是帶有一種使命和責任的。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會沉淀多少真情”,走基層用腳來“走”,用心在“寫”,又苦又累避免不了,但新聞植根于基層,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一旦脫離基層,新聞報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況且,基層才是新聞的“富礦”,有著大量的鮮活的新聞可以挖掘和報道,只有下到基層一線,才能報道出別人沒有報道過的精彩新聞,因此,有責任感的記者都應走出辦公室、走出高樓大廈,帶著一腔真情,投入火熱的生活,服務于受眾,服務于社會。“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丹東廣播電視臺的青年記者們?yōu)榛鶎尤罕姺盏囊庾R不斷增強:在寒冷的冬夜采訪街頭辛勤的勞動者,為困難群眾解決難心事,讓患病兒童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得到救助……青年記者們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一線報道經(jīng)驗,并從報道中砥礪了品行,升華了思想。
二、帶著真誠走基層
走基層是需要付出情感的,這個情感首先就是真誠。采訪中,不僅是基層的人和事在感動記者,記者也要用自己的真誠感動采訪對象,贏得采訪對象的尊重和認同。記者本人曾報道過丹東市“小巷總理”申傳興的事跡,這位八旬老人一直在小區(qū)樓長這一“無品、無權、無錢”的崗位上為周圍居民群眾辦好事。記者打電話和老人聯(lián)系采訪事宜時,老人希望記者第一次登門先別帶攝像機,只是了解情況。記者尊重老人的意見來到老人家,并和老人約好具體拍攝時間,可等到正式拍攝那天,記者帶著攝像機一走進小區(qū),正趕上老人接到了一個臨時通知急匆匆向外走。記者沒有勉強老人,而是爽快地答應改天再來。等到記者第三次前往老人家時,天突然下起大雪,當記者頂著大雪,背著DV攝像機,推著自行車如約而至時,老人非常感動,積極配合記者完成了拍攝報道。從此,老人和記者成為了好朋友。其實,反思一下,我們的采訪也會給采訪對象帶來一定的壓力,有時也會影響采訪對象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作為記者在走基層中更應該充滿誠意,要認識到走基層的過程不應僅僅是索取新聞內容或是向采訪對象硬性地了解相關情況,更要加強與基層群眾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讓基層群眾發(fā)自內心地愿意配合記者完成采訪。
三、帶著堅定走基層
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曾告誡年輕的記者:“下基層”的“下法”與作風、文風緊密相連,如果不真正深入基層,就只會說些“應該指出”、“眾所周知”、“毋庸諱言”、“必須強調”等蒼白無力的套話……這也告訴我們,記者不是說到基層去了,就算是走基層,還要“俯下身”、“彎下腰”,在思想上貼近基層、尊重群眾,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知心人,這樣才能體察到群眾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才能以敏銳的眼光升華報道主題、以深厚的積淀豐富報道內涵,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記者本人曾采訪拍攝過丹東市特等勞動模范、挑糞工人徐恩寶,見面時徐師傅正在挑糞,記者主動伸出手和徐師傅握手。當徐師傅局促地表示“手埋汰”,記者則說“正好接接地氣”。在徐師傅挑糞過程中,盡管糞水四濺、氣味難聞,但記者一直近距離拍攝,沒有絲毫嫌棄的意思??吹接浾叩膹娜荩鞄煾岛凸び褌円捕挤潘上聛?,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大家在挑糞的過程中有說有笑,而記者則抓取了更多的、鮮活的新聞素材。因此,走基層重在信念堅定,不能是形式化地單純?yōu)榱恕白摺倍白摺保獛е活w堅定的心,把走基層當成磨煉自己的一種方式,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這樣才能讓走基層變得有聲有色,走基層的路才會越走越平坦。同時,走基層的堅定性還體現(xiàn)在持之以恒,要努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使走基層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真正出實效、有收獲。
四、帶著創(chuàng)新走基層
新聞作品講求社會影響力,追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如果離開基層、離開群眾,只是跑機關、泡會議、編材料,這樣的作品很難達到傳播的效果。因此,“走基層”要帶著創(chuàng)新的理念,通過創(chuàng)新來“轉作風”、“改文風”,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和水平,使新聞作品贏得群眾的喜愛、信任和支持?!拔恼乱蛏钊攵鷦?,話語因真切而感人”,這方面,央視新聞的《走基層 蹲點日記》給我們很多啟示。比如,這類走基層新聞作品本身充滿人文關懷,更加關注人、關注人物命運、關注小人物生活軌跡的改變,讓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成為新聞故事的主人公;更擅長于用故事說話,使報道立體、豐滿、娓娓道來,讓人耳目一新;同期聲采訪也一改呆板的模式,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力求呈現(xiàn)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又比如,過去我們的典型報道一般都講求實效性,要求迅速及時,但蹲點日記改變了這一思維方式,央視記者在基層蹲點完成一個報道的時間跨度很大,有的甚至是幾個月;報道手法上更傾向于電視記錄片的創(chuàng)作形式,用大量的紀實性的素材來增強現(xiàn)場感,還將跟蹤報道、連續(xù)報道等多種手段綜合使用,產(chǎn)生了很強的新聞震撼力和社會影響力。這些技巧和方法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掌握,從而在走基層中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努力出新出彩,使新聞作品“見人見事見思想見精神”。
“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xiàn)場心中才會有感動”,讓我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新聞工作的正確方向,大力弘揚“走轉改”精神,在踐與行中近距離感受一線的力量,為實現(xiàn)“中國夢”發(fā)揮好新聞輿論的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