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倉木拉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088-01《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便是這語文素養(yǎng)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墩Z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語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強調(diào)"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總目標之中要求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后在各階段的目標中,對語感的培養(yǎng)就更見具體、明確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強調(diào)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 近年來,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新審視、重新定位中,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語感作為一個人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終身發(fā)展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指導學生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理解的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基礎(chǔ),而"讀"不能讓學生死讀,和尚念經(jīng)似地讀,應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愉快地讀、津津有味地讀,更好地領(lǐng)會語言文字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描繪的事物形象。
采用幻燈片、投影進行教學,可將一些事物形象、構(gòu)造的細節(jié)放大顯示,便于學生仔細觀察和思考,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它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致勃勃的情況下接受知識,還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學生語感。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中描寫夏季景色的一段,寫得非常優(yōu)美。課文通過一組組重疊的詞語描繪森林的茂密和蒼翠,運用比喻句來描寫彌漫的晨霧以及陽光、野花,把夏季的小興安嶺的美刻畫得淋漓盡致。我用幻燈映出小興安嶺的美景,一邊演示,一邊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課文寫了哪些景物?""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情感去讀?"學生邊觀察邊敘述,仿佛已置身于小興安嶺的自然美景之中。這時,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學生會朗誦得很有感情。良久良久,學生還陶醉在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之中,可謂"回味無窮"。
再如:小語二冊《春風吹》是一首描寫春天的詩歌,描繪了春天柳綠桃紅、萬物復蘇的景象。我把學生帶到郊外,讓學生春游,欣賞春天美麗的景色,然后讓學生坐在柳樹下、草地上、小河邊放聲朗讀。"春風吹,春風吹,春風微微地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誦,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春天的珍貴,從而激起了學生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珍惜時光的情感。
2.借助錄音、錄像,指導學生多說
"三天不說口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只有通過說才能表達出來,只有通過"說",別人才能明白你的意思。因此,我們教師要讓學生多說,訓練學生"說話"能力。
利用錄音輔助教學把語言、音樂等信息錄制在磁帶上,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隨時錄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錄音范讀課文,能向?qū)W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烘托氣氛,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情景之中,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在課上播放配有哀樂的朗讀錄音,使學生置身于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哀傷氣氛中,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周總理一生為祖國、為人民的崇高獻身精神的敬仰之情。讓學生說出對敬愛的總理的懷念,說出自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采用錄像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播放,與教師的講解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感。如教學《雞毛信》一課時,除組織學生觀看故事片《雞毛信》,讓學生對整個故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外,還把電影中的一些鏡頭錄下來,在課堂上播放。學生學習《雞毛信》第三段"夜逃"時,對海娃的心理活動和動作描寫較難理解,學生通過觀看海娃"夜逃"的片斷,鏡頭不斷閃現(xiàn),海娃夢見爸爸及想到伙伴們提醒的情景,表現(xiàn)了信的重要性和海娃的責任心。影片正是通過人物的表情和傳神的語言。把海娃責任之大及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看了片斷之后,學生對課文的傳神描寫就有了深刻的體會,加深了對海娃機智勇敢的認識,再讓學生介紹海娃夜逃的情景,說出自己對海娃的敬佩之情。
3.教技巧、技能,讓學生多學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是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對少年兒童寄予的希望。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天天向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時,要讓學生多學,特別是要多學朗讀技能、技巧。
教學生朗讀技能、技巧應從課文的內(nèi)容出發(fā),從邏輯分析人手,深刻感受作品所表達的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抓住朗讀四要素的訓練方法,通過閱讀,學會分析作品,學會了解作品,學會感受作品,使作品在學生心中"活"起來。
如:小語《桂林山水》,作者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漓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最后以云霧、綠樹、紅花作襯,構(gòu)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畫卷,全文內(nèi)容可用一句話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讓學生學習體味"靜、清、綠"和"奇、秀、險"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等重點詞句的詩情畫意,使這些文字在學生頭腦中變成具有生命力的各種形象,才會收到朗讀的最佳效果。
為了讓學生學會朗讀技能技巧,在訓練中,可將《桂林山水》語言文字歸納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第二個層次描寫"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第三個層次"靜水、奇峰、綠樹、紅花,再加上云霧迷蒙、蕩行小舟,組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畫卷"。讓學生想想各層次的意境特色,通過聽老師范讀、錄音范讀,讓學生學會表達出各層次的意境特色,將桂林山水的全貌展現(xiàn)給聽眾,讓聽眾感到文字語言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yǎng)語感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chǔ)。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xiàn),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yǎng)也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shè)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于",把他們努力后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總之,良好語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從小學生的生理特征與心理特點出發(fā),學習先進理念,運用先進技術(sh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采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