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賈常艷/
沒落的貴族還能否翻身?華銳風電該如何存在?
/本刊記者 賈常艷/
2015年1月8日,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fā)布公告稱已收到證監(jiān)會《行政處罰及市場進入事先告知書》,因在2011年年報中通過制作虛假吊裝單提前確認收入的方式虛增當年利潤2.78億元(占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37.58%),證監(jiān)會擬對?ST銳電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并處以60萬元罰款?!?ST銳電”的由來即是因連年虧損,按相關規(guī)定被上海證券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處理的結果。對于華銳風電來說,新的一年并沒有給他帶來新的氣象,反而繼續(xù)彌漫著2014年揮之不去的陰霾。
四年前的一月,也就是2011年1月,彼時的華銳如日中天,登峰造極,以90元/股的第一高價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主板成功上市。然而,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華銳也沒能逃脫這一自然法則。本以為上市會讓公司邁上一個新臺階,結果開盤即跌3.33%直接破發(fā),截止收盤大跌近10%,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的一天卻出了丑。華銳風電也從昔日的風光無限迅速地走向了沒落。
作為中國第一家自主開發(fā)、設計、制造和銷售適應全球不同風資源和環(huán)境條件的大型陸地、海上和潮間帶風電機組的專業(yè)化高新技術企業(yè),華銳風電是我國風電發(fā)展最輝煌時期的佼佼者。華銳擁有國家發(fā)改委、國家能源局批準,由華銳風電負責建設的中國唯一的以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研發(fā)中心,由海上風電技術裝備設計開發(fā)中心、超大型風電技術裝備測試實驗中心、風電并網(wǎng)與網(wǎng)機聯(lián) 動技術中心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組成,其目標是聚集全球頂尖的風電技術裝備研發(fā)人才,建成全球技術水平最高、設備最先進,研發(fā)和試驗能力最強的風電技術裝備研發(fā)機構。
華銳風電在中國率先自主開發(fā)出全球領先的5MW、6MW系列風電機組后,逐漸有了做不完的項目。2006年,華銳承接國家二期風電特許權——華能吉林通榆20萬kW項目,國家三期風電特許權——國華江蘇東臺20萬kW項目,接國家專項——華能阜新50萬kW風電項目;2007年,承接國家風電特許權——張北百萬風電場70萬kW項目,國家四期風電特許權——北方聯(lián)合電力內蒙古錫盟灰騰梁30萬kW項目,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10萬kW海上風電場項目;2008年,承接國家五期風電特許權——華電通遼,河北建投45萬kW項目,甘肅380萬kW風電國家特許權中標180萬kW;2009年,承接國家五期風電特許權——華電通遼北清河30萬kW項目,內蒙古、河北525萬kW國家特許權中標200萬kW;2010年,承接國內首個陸上大容量3MW示范工程——華能黑龍江20萬kW風電項目,國家首輪100萬kW海上風電特許權中標60萬kW,新疆哈密18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中標80萬kW,河北張家口150萬kW風電特許權中標55萬kW。
華銳風電的熱血勤勉使其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2008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403MW,行業(yè)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七;2009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510MW,行業(yè)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三;2010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4386MW,行業(yè)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二。這種發(fā)展似乎成了一種慣性,幾乎停不下來。華銳公司的報道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1年累計裝機容量12989MW,市場份額位居中國第一。截至2013年,華銳風電累計風電裝機容量約15000MW,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70MW,占國內市場39.7%,排名第一。
然而,從2011年開始,華銳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卻呈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國際風電行業(yè)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2011年華銳風電的排名已經從2010年的第二下滑至第七。也是在這一年,華銳風電的凈利潤同比下滑50%以上。中國風能協(xié)會數(shù)據(jù)顯示,以企業(yè)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為指標,2013年國內風電裝機前十名機組制造商排名中,華銳風電從2012年的9.3%猛降至2013年的5.6%,排名從第三位落至第七位。
形勢早已發(fā)生了逆轉,而沉浸在自己瘋長中的華銳似乎沒有察覺。根據(jù)中國風能協(xié)會統(tǒng)計,2011年度,中國內地新增裝機容量1763.09萬kW,雖然仍然處于全球第一位,但相比2010年度的1892.8萬kW,下降了6.85%,這是風電行業(yè)在連續(xù)5年高速增長后首次出現(xiàn)下降。華銳的兩條腿在今后的幾年中被困在風機制造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泥潭里,寸步難行。究其原因對市場的誤判和行業(yè)激烈地競爭是兩個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華銳的內部管理也難逃其責。
2006年曾任大連重工起重設計院院長的韓俊良創(chuàng)辦了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他率領華銳風電創(chuàng)造了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yè)若干個第一和奇跡。在2011年第19期《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雜志評選的中國風電富豪榜上,韓俊良以52億居首。然而2013年3月10日,韓俊良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同時辭去除公司董事以外的兼任的公司及公司各子公司的其他職務,隨后尉文淵出任集團董事長。而這一次易帥后也迎來了華銳動蕩不安的歲月。2013年5月14日,出任華銳董事長僅兩個月零四天的金融界宿將尉文淵,宣布辭去一切職務,由董事王原接任董事長一職,劉征奇接任代理總裁一職。2014年5月16日,公司獨立董事張寧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獨立董事職務。2014年7月7日,王原因個人原因辭去除公司董事以外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以及公司各子公司的其他職務。管理層的不穩(wěn)定也讓華銳的客戶和粉絲們都陷入了躁動。
2014年9月25日,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起訴華銳風電,華能新能源下屬的包括華能阜新風力發(fā)電有限責任公司、華能通遼風力發(fā)電有限公司以及華能國際電力開發(fā)公司吉林通榆風電分公司等13家企業(yè)向法院提交了《民事起訴狀》,請求法院確認華銳風電違約,無需再向其支付質保金等合同其余款項共計11.61億元;另外還判令華銳風電向華能新能源支付違約賠償金約0.99億元,以及承擔本案所有訴訟費用。華銳的工作重點從做不完的項目轉而變成了打不完的官司。
然而外行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個貴族的沒落,一個企業(yè)的由盛至衰,內行人或許能看到更多深層次的東西。引用南方周末的觀點,“從某種角度而言,華銳風電的上市不僅僅是財富故事的重演,更是某種‘新國企’模式的嘗試: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本杠桿與約束機制,承擔傳統(tǒng)國企不愿或不敢承擔的創(chuàng)新風險,從而獲取高額的‘政策溢價’。就這個意義而言,華銳風電的嘗試已經超越了自身的成敗,成為中國經濟制度和結構轉型中不可忽略的一個樣本。”
一件看似巧合的事,華銳風電和無錫尚德光伏都是當年新能源發(fā)展的杰出代表,然而他們卻宿命般地走著相似的人生軌跡。在炙手可熱的年代,他們都曾經被極力追捧,他們成為行業(yè)的領頭羊,有著眾多的粉絲,但卻最終淪為了行業(yè)的反面教材,為企業(yè)同行敲響了警鐘。今天之所以摔得重,也是因為曾經站得高。樹倒猢猻散,如今留給華銳這個沒落貴族的盡是孤單。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沒落了還依然是貴族,盡管遭受著冷遇,但這樣的起步條件還是有著些許的優(yōu)勢。華銳還能否翻身?華銳該如何翻身?華銳的翻身之戰(zhàn)需要對他仍滿懷期望的人們共同努力來奪取勝利。不管是整機銷售還是進軍運維市場,華銳需要在承擔所有“壞”的基礎上找到一條新的出路,而不是死扛。
或許可以這樣認為,華銳還只是個未滿九歲的孩子,犯了錯還有改過的機會,因為前方路還長,這也是他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