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彤
[內容摘要]傳統的強化記憶、機械訓練式的復習模式有很多弊端,只有從思想上認清這種復習方式的弊端,開發(fā)好歷史復習的課程資源,才能提高復習效果。本文以王生老師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復習教學設計為例,分析了教師在對待歷史復習課程資源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策略。
[關鍵詞]課程資源;歷史復習;效果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哪種復習形式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和高考,相信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傳統的強化記憶、機械訓練式的復習模式有很多弊病。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理念、態(tài)度及能力。只有從思想上認清這種復習方式的弊端,開發(fā)好歷史復習的課程資源,才能提高復習的效果。
一、歷史復習課上教師對待課程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念的缺乏
新課程倡導教師要努力開發(fā)課程資源,設置新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考正是從新課程的要求出發(fā),將考核目標要求分為四個層次: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注重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概括和運用信息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基本上能將新的課程理念貫徹到課堂教學中,注重開發(fā)課程資源,采用多角度、多樣式的教學方法。但到了高三復習時,不少教師往往將新理念拋到一邊,認為復習課就是提高學生的重復記憶水平、鞏固基礎知識和提高解題技能,因此還是傳統的復習方式更有針對性。
(二)態(tài)度的不足
“課程資源既不同于一般社會資源,也不是現實的課程成分或運作條件,而僅僅是一種潛存形態(tài)。只有經過課程實施主體自覺能動地認定、開發(fā)、利用和管理,它才能具備課程潛能,進而轉化為課程或課程實施的組成部分。”高三歷史復習要求的課程資源必須以歷史教科書為基點,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可接受的程度為界限,而滿足這種要求的課程資源并不多,所以要開發(fā)教材以外的資源,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花費大力氣進行廣泛的搜集和整理。例如王生老師在講解“為何稱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這一問題時,提供了6段史料,分別從生產、貿易、技術、資本、國際分工、人口遷移等角度對此問題進行分析,這樣多的角度、這樣豐富的史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三)能力的欠缺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受到課程目標、課程類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的特點、教師的特質、學生的特質等影響因素,只有綜合考慮這些影響因素,中小學教師才可以調用最恰當的課程資源,發(fā)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用。”高三歷史復習的宏觀視野、多元認識、廣闊思維,需要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對給定的課程內容不斷進行變革和創(chuàng)新,需要教師對課程、教材、學生有深度的理解與認識,對可能成為課程資源的事與物有高度的敏感,對課程資源作出獨特性、情境性、即時性的解讀。但是很多高三教師長期缺乏史學專業(yè)的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很明晰地知道如何去開發(fā)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只好對復習內容做簡單化的處理。
二、開發(fā)課程資源提高復習效率的策略
設計一節(jié)高三復習課對一般教師而言,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但是高考已經對我們提出了挑戰(zhàn),高三歷史教師責無旁貸,必須積極應戰(zhàn),應該做到:
(一)增強開發(fā)意識
高考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復雜的、高難度的思維,它要求考生具備優(yōu)質的洞察能力、層級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抽象評估能力。這種學科能力和素養(yǎng)如果沒有日常歷史教學中充分、有效地培養(yǎng),僅憑考場中靈光一現,恐怕是強人所難?!彼愿呷處煈獎?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資源,創(chuàng)設出學生學習歷史所需要的一種具體而復雜的情境。同時,從多角度啟發(fā)學生展開思維,利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新情境下的歷史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豐富。
例如王生老師《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復習課,擺脫了簡單復制教材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以“科技的不斷進步”為主線,整合本專題的主要內容;以“文明的碰撞與融合”為立意,深化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參與歷史研究的意識和能力。這樣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提供了大量有認識價值的課程資源,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yǎng)。
(二)拓展開發(fā)途徑
目前,高考試題內容來源有兩類:一類以教材知識為平臺和載體,牽連出新的內容;另一類完全脫離教材,源自課標與教材之外。解答這類試題既需要深入理解教材知識,又需要釋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教師要正確認識教材的地位和功能,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源,進行適當拓展和深化。
例如王生老師的這節(jié)復習課,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探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和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及其核心推動力是什么”這個問題時,王老師提供了一個思維的參考樣式,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了串聯,使看似繁雜瑣碎的知識有了一條主線和內在聯系。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鞏固了基礎知識,思維層次也得到了提高。
為了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或爭議點,王老師又提供了豐富的教材以外的文獻資源,如關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概念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解釋,并附加了有利于學生理解的附注,讓學生評論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在復習的過程中,王老師始終重視開發(fā)和利用學生資源,用豐富的史料、有效的情境、開放性的問題去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三)提高開發(fā)能力
首先,針對復習目標選取合理的資源類型和恰當的資源內容。目前專門研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專著并不多,但與之相關的資源很多,王老師引用的《全球通史》《科技革命與國際分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論著,由于不是針對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進行重組、優(yōu)化。王老師在引用《西歐金融史》時,考慮到其專業(yè)性太強,就將資源進行了簡化。
其次,能夠圍繞一個主題將資源內容進行整合。本專題的核心概念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重點是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綜合認識。王生老師將開發(fā)的課程資源緊緊圍繞著概念、階段特征和核心動力、影響進行整合,內容和材料層層遞進,學生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最后,合理設計教學過程,發(fā)揮課程資源的功效。例如王老師不是簡單地堆砌史實和資料,而是將史實、資料與認識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幾個關鍵問題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充分的材料支撐下進行探究和論證,形成自己的見解,提升了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認識水平。
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的理念不僅要落實在新課教學中,而且要貫徹到高三復習中。教師在歷史復習時要提供一個個靈動的資源,使之成為解決問題的資源和素材,將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與學生的興趣聯系起來,提升復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曉玲.課程資源:界定 特點 狀態(tài) 類型[J].中國教育學刊,2004-4,37.
[2]張婷婷,楊躍.影響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因素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9-3,102.
[3]許軍.試析高考試題的理想追求及對現實歷史教學的反撥[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3-8,11.
[4]王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教學設計及說明.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0,33.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