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華
這段黃河被廢掉后,水井被沙填了,墳場被平覆了,房屋被沙蓋了,一家家的人不得不出外流浪,一片片的村莊不得不遷徙他鄉(xiāng)……
在新舊河分手的地方觀望,一面是頭也不回的滾滾河水,一面是蔓延著青綠野草的廢棄河道。
大自然賜予的一個美麗巧合:山東菏澤段是滿城牡丹,而安徽碭山段是萬樹梨花開……
廢黃河的上段,目前的狀況是半旱半水。
時而是潤澤的沼澤洼地,時而是旱著的荒地,時而出現(xiàn)湖泊……失魂落魄的廢黃河沿著逐漸模糊的廢黃河大堤蹣跚著往東去,出河南,掠過山東和安徽,到達江蘇北部的豐縣,是為廢黃河上段。
在地圖上,這一段是用虛線來表示的,或許因為剛剛和黃河分手,所以顯得最為不知所措。在沒有河水流過的上百年里,無水的廢黃河上段是一片荒漠。高于地面的堤壩空空蕩蕩,讓人心懷蒼涼。新中國成立以后,廢黃河逐步得到完善的生態(tài)治理,無論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段,還是魯西南平原的南沿,或者安徽北部的宿州地區(qū),都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生態(tài)美景。
黃河廢掉的一剎那
水走了,沙來了
一百多年前,黃河從今天河南省蘭考縣境內(nèi),帶著一片汪洋決然地向北流去,給老黃河下游留下的,是空空的河道。兩岸數(shù)百年來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水土的家園,忽然就隨著黃河的流去而人間蒸發(fā)了。此后許多年,豫東平原上屢屢傳出的幾乎盡是悲聲噩號,十年百年的過去,讓人每每提及,仍不能不倒抽著一口口冷氣:同治年間,這附近大風,有城垛被刮倒,牌坊被刮倒……光緒年間,改道后的黃河在上游再次決口,整個豫東全部淹沒……宣統(tǒng)年間,數(shù)十萬豫東饑民造反……從蘭考出發(fā),經(jīng)商丘,掠過山東省的南界,再掠過安徽省的西北角,到達江蘇省的豐縣——在廢黃河上段生活的人們,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黃河調(diào)頭北上,撇下了綿延數(shù)千里的廢河道和數(shù)億萬噸的黃沙,風從四面八方來,將廢道里無數(shù)的流沙吹散,像成千上萬的孤兒四處流浪。天地歷史無情,被黃河拋棄的年景,恰又是接上了清王朝的衰落,沒有誰來主持大局,承擔大規(guī)模持續(xù)性保養(yǎng)這塊被黃河拋棄土地的責任。于是一口口水井被沙填了,一片片墳場被平覆了,一幢幢房屋被沙蓋了,一家家人不得不出外流浪,一片一片的村莊不得不遷徙他鄉(xiāng)……
據(jù)《商丘地方志》載:“新中國成立前,民權(quán)、寧陵、商丘縣和虞城計有沙荒面積59萬畝,泛風耕地區(qū)130萬畝,風沙所及土地400萬畝,沙帶每年向南推進20~30米……解放前30多年間,民權(quán)縣17個村莊被黃沙吞沒,20個村莊屢次南遷,寧陵縣西北大沙河沿岸17個村莊被迫遷徙,商丘縣北的陳莊、后韓莊、虞城縣城北的任莊、殷莊、盧新莊被沙吞沒,朱老莊兩次南遷……”
中國歷史如此源遠流長,難以找出另一方土地上的人群可以比擬他們的遭遇。被鬧擾和滋潤了自己家鄉(xiāng)上百年的母親河拋棄,特殊的地理事件和一時無法適應(yīng)的生態(tài),在廢黃河流域的上段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文化:豫北的人們大多沒有金錢財富的負累,不置恒產(chǎn)幾乎成了這里的共同習俗,所謂“有錢不蓋房,蓋房也空忙”,一年到頭的所有積蓄,總是吃光花凈。說這叫“今朝有酒今朝醉”,倒也不失為一種瀟灑??墒窃谝股钊遂o之時,豫東人都感到很是無奈。
于是豫東的老人尤其念舊,提起那已不存在的河,只說是:“老河”。如今說老河的人也很少了,不過是爺爺?shù)臓敔斄粝碌姆Q呼,恍惚中還有一兩位老人,會說起老河的時候怎樣怎樣??墒撬麄冋f那些話的時候,不像說一條河,倒像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壞脾氣的老人。說者神情里的意味,有恩有怨。
明朝的廢黃河堤
河道內(nèi)林茂糧豐,鳥語花香
如今再在新舊河分手的地方觀望,一面是頭也不回的滾滾河水,一面是蔓延著青綠野草的廢棄河道。舉目向河道遠處望去,像來到了內(nèi)蒙草原,河坡上竟然有牧羊人,羊群一片一片,散落在河坡上——廢黃河在這里像是裂開了一條時光的縫隙,掉在其間的不但有羊群,還有黃牛,野鳥,甚至山水畫中才有的老農(nóng)夫。
沿著廢黃河大堤向東前行。腳下的堤是土筑的,有一些坡度卻是緩緩升高,離堤半里多路的光景,就開始一路上坡。待走到了堤上,就像站在了一道土制的寬大的“鐵軌”上,壑口將大地分兩邊劈開,往東方無限綿延——又像一道隆起的巨大的大地疤痕。歷史學家說,這旱了的堤壩,修建于明朝,正是由當年的治水能臣、工部尚書潘季馴主持,動用5萬民工,歷時16年所筑。
解放后,經(jīng)過多年的生態(tài)治理,如今的廢黃河不再是黃沙漫漫的寂寞空河道。無論是河南境內(nèi)的商丘段,還是山東菏澤的南沿、安徽宿州的北部,都有了各自特色的廢黃河生態(tài)美景。
我們當然要從第一段——商丘廢黃河講起,它西起民權(quán)縣、東至虞城縣,全長134公里,兩邊堤高約10~13米,相當于一般人家的五層樓那么高,不過是緩慢上升,到也不算過分突兀。兩邊的河堤大多都像公路一樣,一般可容兩輛機動車同時通過。寬百米的河道內(nèi),竟然是一派林茂糧豐,鳥語花香的模樣。大面積的濕地、草灘兩旁,分布著帶狀樹林。大多是種植的槐樹,老樹新樹,墨綠淺綠,濃密地一排排,像是為大片的田地莊稼站崗似的。近年來商丘人從蘭考引黃筑壩,建成了6座階梯式的水庫,庫區(qū)清風漣漪,水光熠熠,鴨逐魚躍,水鳥翻飛,更保證了這一段廢黃河的濕度。
百年滄桑過后,商丘段的廢黃河終于被幾十年的悉心治理撫慰了心靈?;ㄏ愎S之下,這里的人們提起廢道與故堤,已不似當年那樣滿目凄楚,心生寒涼。而外人看到這奇特悠閑的農(nóng)家野趣,更贈與了商丘段“綠色長廊”、“水上長城”的美名。
美景之下,廢黃河兩邊的明朝故堤,就像漢民族的明長城一樣佇立在豫東平原,成了后世一大新景觀。誰若是想來,最好是在6月,這個時節(jié)站在旱堤上望出去,一望無際的麥子熟了,一浪一浪,淡黃金黃,像秋天的草原。如若不是有一條長長的公路大橋橫架在此,幾乎就看不出這地方曾經(jīng)是一條大河的河道。
山東菏澤:滿城牡丹
安徽碭山:萬樹梨花
離開河南省,廢黃河掠過山東西南的南沿,和黃河一起造就了中國的牡丹之城菏澤;然后又掠過安徽西北的北沿,成就了萬樹梨花成長的沃土。
魯西南平原上的菏澤市因為廢黃河而特殊。這個城市以及其所轄區(qū)域的大致輪廓由黃河、京杭大運河,以及廢黃河勾勒而出。夾在現(xiàn)代黃河與廢黃河之間的菏澤,或許應(yīng)該算是黃河沖積平原上的東邊第一城,99%的平原上略高的地方,是帶狀的古黃河道漫灘沉積而成的地形,偶見低山殘丘和積水洼。5萬畝牡丹,正是綻放在這片半淤半沙的肥沃土地上。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牡丹是中國人心中的國花。而世界上最大牡丹花種植基地,正在黃河與廢黃河之間的城市菏澤——這是大自然賜予的一個美麗巧合。
除了牡丹,菏澤所轄還有定陶、曹州、單縣等地,也是廢黃河故地。每一個都擁有上千年的文化沉積,充滿了歷史的韻味,足顯以前大家風范的建筑信手拈來,比如因精雕了一百個姿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而得名的百獅坊,以及雕了一百個不同書體的“壽”字而聞名的百壽坊。
離開山東南部往東走,廢黃河延伸到安徽北部的宿州,造就了碭山和蕭縣的水果芬芳。先從碭山說起,這里同廢黃河沿線的其他很多地方一樣,也有幾個村落合用著的一個小地名叫做“口門子”——這說明,這一帶在歷史上已不知道決口了多少次,所以碭山也是黃河上有名的決口點和受災區(qū)之一。據(jù)說有年洪水過后,口門子留下了大面積的泥沙,植物大都被淹死,只有一棵梨樹活了下來。從此,就像蘭考人為拯救自己種泡桐一樣,這里的人們開始栽梨樹。每年的三四月,這地方一夜春風,便開了萬樹梨花。置身在這片如雪的花海,無論如何,你都無法將它與那一次次的水患災難聯(lián)在一起?!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橋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所有這些詩句,都無法表達梨花開時,這一方黃河故道里的美麗風情。
在安徽北部的宿州,同碭山齊名的還有蕭縣,有句宿州俗語叫“蕭縣的葡萄碭山的梨”:廢黃河的沙土造就了碭山的酥梨,也成就了鄰近蕭縣的葡萄,更使這里一輩輩的人們在風沙滿天的故道上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在這片歷史幾經(jīng)消失又復活的土地上,開出滿城牡丹萬樹梨花。
村莊生活:廢黃河沙做尿布
漸行漸遠的將軍信仰和鐵牛崇拜
廢黃河上段,地貌生態(tài)多樣,行政上跨過4個省份,因此自成了奇特的一方水土和人文。
早在改道之前,老黃河也并不安分,頻繁爆發(fā)水災。歷朝治理這條老黃河的官員很多,和龍王一樣,官員成為了沿岸百姓的心理寄托。廢黃河兩岸的人,總是喜歡用一個詞來指河神——將軍,其原型大都是歷朝歷代的治河官吏,這些人生前忠于職守,死后被百姓懷念,漸漸就成了“神”。明清以來,隨著改道之前的老黃河泛濫頻繁,沿岸居民對將軍的崇信也越來越流行,黃河兩岸險要的堤防處普遍建有將軍廟。
清光緒年間,黃河的河道官員手上流傳著一本書,叫做《敕封大王將軍紀略》,正是這本書,整理了歷代河官老兵們所知道的65位“黃河將軍”:“統(tǒng)理河道翼運通濟顯應(yīng)昭靈普順安流衍澤顯佑贊順護國靈應(yīng)昭顯普佑陳九龍將軍”、“管理江河翼運平浪靈伯贊順斬龍楊四將軍”、“管理河道孚惠黎河神”、“管理河道催運保船丁將軍”……有意思的是,除了將軍,書上也記錄了6位大王的封號,人們又稱他們?yōu)椤包S河大王”、“河大王”、“大王爺”。而要說其中最顯赫的,應(yīng)該就是封號最長的,那位封在花園口的陳九龍將軍——因治河有功,被敕封為河神將軍,好幾位皇帝都曾加封于他。
有歷史學家說,這些神大多在明清之際興起,即廢黃河還是“黃河”的年代,水患不斷侵擾周圍地區(qū)。于是官員化身的黃河神“將軍”大量產(chǎn)生,足見沿河居民對治黃的需求之迫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河神將軍,亦要“管理”運河——廢黃河曾與京杭大運河交叉,所以這些黃河水神也常常就是運河的水神,要保證朝廷的漕運順利。
除了將軍,廢黃河沿岸的人們過去的生活中還熱衷于“鐵牛鎮(zhèn)河”的鑄造。他們說“鐵者金也,為水之母,子不敢與母斗”,所以能鎮(zhèn)河;另一說為“犀為神牛,牛能耕田,屬坤獸,坤在五行中為土,土能克水”,故也能鎮(zhèn)河。
著名的于謙安放在這里的鐵牛如今還在。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黃河在河南兩次決口,之后災害不斷。危難之際,于謙受命任河南巡撫,只身到開封上任。他履任后體察民情,重視河防,在修葺黃河大堤與開封護城堤的同時,親自撰寫了《鎮(zhèn)河鐵犀銘》刻在犀背,將其安放在黃河岸邊新建成的回龍廟中。安放鐵牛的鐵牛村后來又經(jīng)歷了兩次洪水,廟被大水夷為平地,但鐵牛始終沒被沖走。上世紀侵華日軍將鐵牛掠至開封城,想將它熔后制造軍火,鐵牛村村民奮力抗爭,最終設(shè)法把鐵牛保護了起來。上世紀90年代初,河務(wù)部門為發(fā)展黃河旅游事業(yè),擬將鐵牛移往風景游覽區(qū),鐵牛村村民死活不答應(yīng),說“沒了鐵牛,我們還叫鐵牛村嗎?”河務(wù)部門尊重群眾意愿,把鐵牛還放在鐵牛村,只“克隆”了一尊鐵牛放置在花園口。
這段黃河被廢之后,將軍成為了民俗研究對象,鐵牛成了祖先傳下來的紀念,而生活在繼續(xù)。在一個炎熱的夏季,走進廢黃河畔的村莊里,常會看到婦女們用篩子過濾細細的沙土,說這些黃沙取自老河道,干凈又清爽,用來給小孩做墊子當尿布,舒服又衛(wèi)生,強似現(xiàn)今城里超市賣的尿不濕。但見她們將篩好的沙子用舊布包成一個個小沙袋,放在嬰兒的小褥子上,濕了就換,取之不竭,方便而經(jīng)濟。于是寬慰,對他們而言,黃河變了心,生活依然需要冷靜的繼續(xù),待河神將軍已經(jīng)成為過往,鐵牛只是用來撫摸懷古,廢黃河至少還有干凈的河沙可供人們一用。
只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新的矛盾又來了,有攝影師告訴筆者,他曾在商丘虞城段拍攝到大量金黃色蘆葦蕩的一個地方,如今為了經(jīng)濟開發(fā)可能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