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洪
張澍:百老匯的《四郎探母》
文|本刊記者 張 洪
張澍清唱《空城計》 圖/李鉞
55歲的張澍,至今嗓音完好,除了老師教的“發(fā)聲”,還有他自己的長年苦練。
張澍,北京京劇院著名老生演員,2000年6月赴美國費城演出,隨后定居美國長達10年之久,2010年重返北京京劇院,那個張氏“老生”在舞臺上再度贏得票友的叫好。
雖然身著便裝,但是,《沙家浜》中“智斗”的唱段一經(jīng)唱起,張澍便渾身透露出師父馬長禮的勁頭。在京劇圈,馬長禮是一位重量級大師,他飾演的《沙家浜》中的刁德一,迷倒了數(shù)代京劇愛好者。
張澍的回國曾經(jīng)是圈子中很多人熱議的話題。2015年春節(jié)前后,他將代表祖國,與自己的劇院一起赴美演出,有人打趣說,他此行是“衣錦還鄉(xiāng)”。
2000年,張澍受邀至費城京劇社演出、講學,當?shù)鼐﹦酆谜吆推庇旬惓崆椋辉賾┱埶粝???吹胶M鈨S胞對京劇如此熱愛,又苦于沒有老師,張澍受到觸動,在他們的再三央求下,糾結很久,張澍忍痛割舍了中國偌大的舞臺和觀眾群,答應留下來“先試一試”。
雖然京劇在商業(yè)市場和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下,面臨各種挑戰(zhàn),但在北美華人小區(qū),仍有一大批票友和戲迷發(fā)燒友,他們原籍中國大陸,不少是世家子弟或名將之后。盡管從事不同工作,卻始終熱愛中華文化,將京戲作為雅集聚會的娛樂節(jié)目和精神食糧,使中國傳統(tǒng)戲曲在海外得以薪傳。
張澍在排練現(xiàn)場 圖/喻捷
在這樣的華人圈中,張澍有了施展余地。僅3個月,費城京劇社就在張澍的帶動下開始有了演出,但他還是感覺力不從心?!皞€人的力量不足以把所有的東西全部傳授給他們。”
此時,位于紐約的齊淑芳京劇團看好張澍,開始約他前往演出,張澍欣然應允。齊淑芳曾在《智取威虎山》中飾演小常寶,一度紅遍大江南北。20世紀80年代,為了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美國人更了解京劇,“小常寶”在美國成立了京劇團。紐約華人多,京劇演員有二三百人,市場氛圍也比費城好得多。
在齊淑芳的力邀下,張澍擔任了該團的執(zhí)行董事、副團長、導演、演員,在那里,張澍感覺“如魚得水”。
在紐約,一邊演出一邊教學,張澍結識了熱愛京劇的各界僑胞,也有一些美國學生慕名前來學習武戲。這些學生在張澍身邊很快就耳濡目染地掌握了京劇的神韻。
傳統(tǒng)京劇,一般會有三個髯口(各式假須的統(tǒng)稱,一般用犀牛尾、馬尾、牦牛毛或人發(fā)制成):黑色、灰白色、白色,以區(qū)別角色的年齡。根據(jù)所帶髯口的不同,肢體、眼神以及念白都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張澍把這些統(tǒng)統(tǒng)教給了自己的洋弟子。
2011年在湖北舉辦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張澍所在的藝術團前來參加演出,帶了幾個外國“戲迷”,他們用英文演出了《拾玉鐲》、《三岔口》,臺上臺下一片歡樂。
2002年,張澍參與國僑辦慰問海外僑胞的演出,他當時代表旅美華人藝術家,交響樂隊伴奏,唱的是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那次走了紐約、費城、波士頓等三個地方,所到之處,必獲掌聲。
2003年,張澍和他的藝術團唱進了美國百老匯,這成了他演出生涯中“非常榮耀的一件事情”。
許多藝術家以進入百老匯為畢生的榮耀和追求,張澍也不例外。在紐約,各大劇院都集中在百老匯這條街上,競爭激烈,沒有一定的水平很難進入。
“那邊不僅對藝術質量要求嚴格,而且在經(jīng)濟方面也要求苛刻,為此,我們考慮排一出大戲。”
在大家的協(xié)商下,最后敲定由齊淑芳親自掛帥,率張澍等70多個演員,演出全本的《楊門女將》,張澍扮演寇準。生旦凈丑全面展示?!拔覀儼阎袊诿绹鞯氐木R集到一起,排了這出戲。”張澍回憶說。
齊淑芳“唱腔”、“身上”都好,當年她62歲,“實在太棒了!”
誕生了200多年的京劇藝術是中國的國粹。19世紀中期,京劇融合了徽劇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特點,在北京形成。
自1936年梅蘭芳進入百老匯演出后,70年來沒有一個京劇團再度進入,齊淑芳率團演出全本的《楊門女將》在美國算是一次轟動,因為劇目龐大,需要嚴格的訓練和排練,排練日期長達5個月?!澳敲炊嗯畬ⅲ械姆b、道具和布景都從國內制作運到美國?!?/p>
“這樣高規(guī)格演出的背后是海外華僑華人的鼎力襄助?!睆堜f。京劇票友遍布北美各大城市,光是紐約就有三四百人,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能聽到鑼鼓聲。票友較活躍的華人聚居地,包括美東的紐約、華盛頓,美西的洛杉磯、舊金山;加東的多倫多、加西的溫哥華等地,每年都有各種不同的表演活動。一些票友、發(fā)燒友由于喜愛京戲,平時省吃儉用,一旦有機會登臺表演或現(xiàn)場觀看,便不惜一切傾囊贊助,這次也不例外。
因為演出費用高昂,華人團體自發(fā)熱烈捐款,其中一位來自臺灣的羅蘇菲女士,60歲才拜中國八大名旦之一、張派青衣薛亞萍學藝,朋友們都贊她“大器晚成”。她說,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知道中國的京劇唱到了百老匯,“多少錢都愿意掏”。
三場演出,原本百老匯收取的費用是每場7萬美金。
“看到我們募捐,百老匯被感動,三場戲只花了10萬美金,場場爆滿?!睆堜貞浾f。
對于2015年赴美演出的城市之一亞歷山大,張澍十分熟悉,2004年,亞特蘭大交響樂團把他請去,跟該團一起合作了《智取威虎山》,除了指揮一人是同胞,其他全是外國人。
“當時的排練確實很吃力,他們對于京劇的節(jié)奏,包括勁頭,不是那么能理解。排練了十天之后,才慢慢找到感覺?!睆堜f。
京劇在海外傳播,張澍認為難度最大的就是教唱,“他們的口音很重,唱出來的味道很難達到那么醇厚?!?/p>
外國人為什么喜歡打虎上山?在張澍看來,一是看字幕,能懂,二是發(fā)聲,他們喜歡,從唱歌這個角度來說,從high C 到high D音區(qū)如此之高,“我們唱這個太easy(簡單)了?!睆堜f。
他表示,京劇的發(fā)聲需要胸腔、鼻腔和腦后音,跟西方人唱歌完全不同。“包括我們的丹田和他們的發(fā)聲也完全不同。我們的高音區(qū)要高得多?!?/p>
說起自己的弟子,張澍說,還是華僑居多,特別是來自寶島臺灣的華僑。
其中,他最喜歡的一位弟子是紐約正華中美文藝社社長白正華。她出生在臺灣,年輕時就讀于臺灣文化大學中文系,來美國后一直從事銀行工作。雖然是一位金融界人士,但她從小對京劇藝術非常著迷,大學時就曾登臺演出,而且喜歡扮演老生。
當年,正華文藝社將京劇名著《趙氏孤兒》搬上紐約林肯中心舞臺,成就了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盛事。
對于自己的弟子,張澍自稱下了很大的心力,“一周三天課。教完之后,回到北京,她第一出唱的就是《搜孤救孤》。第二次為了申辦奧運,又唱了《捉放曹》。她是一位業(yè)余愛好者,但是在票友界水平很高?!?/p>
以張澍在海外多年的經(jīng)驗來看,海外僑胞欣賞傳統(tǒng)京劇主要以臺灣同胞為主,大陸人對京劇的認識多半停留在八個樣板戲上,對于傳統(tǒng)京劇,臺灣人反而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同的是,他們缺乏老師,“身上”不行,沒有表演?!皬倪@方面,我們要去多幫助他們?!?/p>
在美國,張澍和他的團隊教了20多個來自臺灣的弟子。他生活在東部,主要在紐約、費城、華盛頓、波士頓等地穿梭。波士頓那邊,他親自去成立了大波士頓劇社,一周開車去三次,教他們演唱。
2004年,張澍邀請師父馬長禮和譚派第六代傳人譚孝曾赴美演出。
18歲時,張澍就拜馬長禮為師,作為馬長禮最喜歡的弟子,張澍像他的兒子一樣,在師父家常住5年,形影不離地悉心學藝。
當年張澍拿定主意去美國時,師父一度并不理解,直到親眼看到自己的愛徒在美國還是過著原汁原味的“戲班生活”,才放下心來。在國外,單靠唱戲并不能生存。張澍感慨,這是海外京劇藝人的最大難題。
為此,在去留的問題上,張澍一直十分“糾結”。
“我們很想把傳統(tǒng)的京劇藝術帶給美國,想為中美文化交流發(fā)揮一點微薄之力,說好說,做起來卻有一定難度。因為那邊不像大陸市場運作得這么好,也不可能有固定的觀眾群,一出戲演好幾天?!?/p>
在紐約,張澍沒事就盯著他最喜歡的央視11頻道看,女兒覺得奇怪,爸爸到了美國,看的還全是京劇,張澍說“沒辦法,爸爸干了一輩子?!?/p>
每次看到北京京劇院上演的劇目,張澍就熱血沸騰,“因為我曾經(jīng)是其中的一員?!?/p>
在美國,張澍雖然已經(jīng)揚名立萬,但是,他感覺這里的一切并不能滿足自己渴望長時間在舞臺上演出的欲望。
“一年半載也會有一場重要的大型演出,站在那里,觀眾熱烈鼓掌,謝幕幾次下不來,我也很激動,可是畢竟太短暫,過后又會沉寂很長時間?!?/p>
看到中國的觀眾群日益成熟,自己當年所在的京劇院在中國乃至全球已經(jīng)成了一個知名的品牌,2010年,在美國定居10年后,張澍毅然選擇回國。在長安大戲院進行了一場考試,經(jīng)過院方投票,順利地回到了北京京劇院。
回國后,如魚得水的張澍領銜主演了《趙氏孤兒》、《龍鳳呈祥》以及《風雨同仁堂》等劇目,當然,還有他的拿手好戲——刁德一。
55歲的張澍,至今嗓音完好,除了老師教的“發(fā)聲”方法,還有他自己的長年苦練。雖然舞臺上還是當年那個字正腔圓的“老生”,但是張澍的戲迷隊伍卻在不斷擴大。這次去美國西部演出,洛杉磯、亞特蘭大都有他的戲迷。“他們肯定會去捧場?!睆堜院赖卣f。